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三:第三赛段——文字实践中的逻辑论证方法的应用》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三:第三赛段——文字实践中的逻辑论证方法的应用》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23: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三:第三赛段—文字实践中的逻辑论证方法的应用》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本学习任务主要围绕“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这一学习板块进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活动中学习与掌握逻辑论证知识,尝试分析不同文本案例中的逻辑论证链,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学会运用各种逻辑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案例的合作升格活动,了解并掌握议论文中心语段的常见“逻辑病”及相关应对策略。
2.通过推敲论证的逻辑性,获得议论文中心语段写作的自我升格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主题活动中,提炼可以普遍应用的逻辑链条并以此指导个体创作。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问诊”——议论文中心语段中常见的“逻辑病”
学生习作中的案例呈现:
案例1
成者英雄败者寇是中国人惯用的价值观,但这只不过适用于评价那些我们无所知的事,同时牺牲也绝不是败者依旧能被后人赞颂的理由。婉约派诗人李清照一改昔日作风,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项羽自刎之举总被人们称为壮烈之举;当守城失陷而被围剿后,张良对南霁云感叹道“大丈夫唯有死”。这些人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却没有直面时势的勇气,从这个角度,他们并不能算英雄。然而我们之所以依旧把他们称为英雄是因为在时势背景下他们已然学会了忍辱负重,能屈能伸,他们所付出的、所做到的都是常人无法完成的。大势已去不能成为用死亡逃避的借口,真正的英雄不会畏惧时势的挠折,不会对王安石那句“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产生质疑和动摇。
附(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习近平
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如果英雄意味着个人主义,那么我认为不需要。如果英雄意味着觉醒,意味着伟大,那么我认为迫切需要。”网友在“知乎”上如是说。
读了以上三句话,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案例2
所以苦难于人,或为财富之源,或为罪恶之始,何哉?
其一,我认为是天谴和人谴之殊异。天谴是来自于上天的苦难,能成为“增益所不能”的财富,而人谴是来自于他人的苦难,而仇恨于世界。天谴之人会与命运作斗争,从中发现人性的闪光点,而由此更相信人之善,更愿意创造财富来推动社会进步。林肯总统曾是一介布衣,而终有统一美国之魄力,乃是源自其从悲叹与绝望中奋起,勇往直前。然而遭受人谴之人却截然相反,他们经历乃是人性的虚伪与歧视,自私与势利等众多劣根性,以扭曲其心灵,沦亡其精神,成为被伪善与世故充斥着自身的“乡愿”。正如当代许多贪官污吏,他们心中的愿望并非为人民服务,小人乍富,我可有今天了,于这些人来说,苦难不会成为他们的财富而是成为施于他人更多苦难的源头。
附(命题作文):
“苦难未必是财富”,针对这一题目,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活动要求
以六人为一小组,对两个案例的“病情”进行诊断,分点简要论述其问题,行成一份《诊断书》,并派代表陈述。
明确:
(1)案例1“病情”诊断书
①分论点表述不明确。全文首句表述极为啰嗦且前后句并没有逻辑关联;
②材料无法为分论点服务,违反“同一律”;
③语段前后逻辑矛盾,段首提到“牺牲也绝不是败者依旧能被后人赞颂的理由”,段尾却提到“我们之所以依旧把他们称为英雄是因为在时势背景下他们已然学会了忍辱负重,能屈能伸,他们所付出的,所做到的都是常人无法完成的”。违反“不矛盾律”
(2)案例2“病情”诊断书
①语意表述不清甚至存在多处语病,比如“而人谴是来自于他人的苦难,而仇恨于世界”一句,明显存在主语不一致的问题。
②本段中的举例论证表述并不贴合论点,比如“林肯总统曾是一介布衣,而终有统一美国之魄力,乃是源自其从悲叹与绝望中奋起,勇往直前”一句中,“一介布衣”与“悲叹与绝望”的处境既不是充分条件关系也不是必要条件关系,在论述中也没有强调前文所提出的“天谴”的特性。
(3)“问诊”总结
两个案例所代表的是议论文中心语段写作中所常见的“逻辑病”,一是违反“同一律”,分论点和论据之间不一致;二是违反“不矛盾律”,文意不清楚。
设计意图
以学生的作文片段作为教学案例,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更切中学生日常写作要害。两个案例的问题指向,既存在相似之处,有利于后面的“病情”总结中推导出对“不矛盾律”和“同一律”的回顾;又存在语言表达上的相反之处,一个偏于琐碎,一个过分追求简练,反而导致文意不清。所以这两个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学习活动二:“开方”“逻辑病”的治疗
1.“开方”示范—教师“下水”修改。
案例2升格示范:
其一,我认为苦难的构成有天谴和人谴之殊异,这殊异决定了未必每一种受难都能走向财富的获取。天谴即来自陂陀的命运,意志坚定的受难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终将在人间正道上一路高歌;而人谴则更多地诠释了“他人即地狱”,比陂陀命运更不可战胜的,往往来自于人间的恶意,这恶意更容易导致仇恨与扭曲,这不是人性的狭隘,这是人间的真实。(明确概念是逻辑思维第一步。本段中提出两个用来论证分论点的概念“天谴”与“人谴”,除了要在分论点中交代清楚它们与“苦难”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分别解释清楚。)
天谴之人,会因战胜命运之坎坷而获得人生持续进步的力量与更为开阔的视野比如从悲叹和绝望中奋起的林肯总统;而遭受人谴之人却未必会在经历了人性的虚伪与残忍之后依然保持对人类劣根性的宽容,比如《人民的名义》中那个可悲又可叹最终亦因为同流合污而步入绝境的祁同伟。(围绕事例展开的叙述与论证要围绕前文的概念展开,不要偏离更不能前后矛盾。)
所以我们在探讨苦难与财富之间的联系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看一看苦难本质上的不同。相比之下,人谴之恶比天谴之难更容易走向苦难的负面,当然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从人性之恶里走出来的强者所拥有的财富才更显得如此稀有与让人尊崇。这不是苦难与财富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个体强大意志与财富之间的最终成就。(从“是什么”走向“为什么”,从思考“苦难构成的差异从而导致命运差异”出发,走向思考其背后的本质原因,强调了“苦难”与“财富”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个体意志的差异”。)
设计意图
教师下水示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鼓励学生参考示范,对“病例”进行合作修改。
2.“开方”总结。
治常见“逻辑病”,首先要明确概念,这是中心语段逻辑链的开端;其次论点与论证之间要始终保持一致,避免违反“同一律”和“不矛盾律”;再次要注意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考中体现论证的层次性。
3.“开方”治疗—学生“试水”实践。
要求:(1)结合“问诊”总结和“开方”总结,小组合作修改案例1,修改片段实物投影,注意书写规范。
(2)修改案例由其他组现场点评。
案例1升格示范(小组合作修改案例呈现):
修改案例第一稿:
时势所造就的价值观绝不是“成者英雄,败者寇”。大势已去不能成为用死亡逃避的借口,真正的英雄不会轻视生命,不会畏惧时势的挠折,不会对“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产生质疑和动摇。婉约派诗人李清照一改昔日作风,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当守城失陷而被围剿后,张良对南霁云感叹道“大丈夫唯有一死”;五胡乱华时,汉族英雄冉闵几次失败,宁愿战死,不愿轻生。这些人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却也知道敬重生命。在时势背景下他们已然学会了忍辱负重,能屈能伸,他们所做到的都是常人无法完成的。也许最后还是败了,还是牺牲了,但他们选择了面对,而不是用自杀来换取一时的解脱。
点评:主要问题在于举例与论证之间依然存在逻辑矛盾,概念解释依然不清晰。
设计意图
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展开自学活动,既有利于独立思考,也有利于合作互助;现场点评的环节设计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继续修改的动力和能力。
修改案例第二稿:
英雄,是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并为人们所崇敬的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行为才有特定的意义,英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实事的限制,当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必然趋势时,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角。春秋战国战乱纷争,秦始皇统一六合,所以成为英雄;改革初期,百废待兴,邓小平引领潮流,所以成为英雄。正是时势为他们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条件,而评价一个人是否能称其为英雄,则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加以考察,看他的行为是否适应历史的潮流,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符合客观条件,适应客观规律。所以任何英雄人物的产生都受到其所处历史条件的制约,而时势恰好限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方法。
点评:
一致性较前一修改案例有了提高,但议论语言极啰嗦。
修改案例第三稿:
荚雄能顺应时势,并做出巨大贡献。英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时势的限制,当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必然趋势时,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角。春秋战国战乱纷争,秦始皇统一六合,所以成为英雄;改革初期,百废待兴,邓小平引领潮流,所以成为英雄;反乌托邦电影《饥饿站台》中,人们自私贪婪,葛兰领导众人改变阶级压迫所以成为英雄。正是时势为他们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条件。马克思认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符合客观条件,适应客观规律。所以任何英雄人物的产生都受到其所处历史条件的制约。空谈误国,创新兴邦,时势恰好限定了活动范围和创新方法。
点评:
一致性与简洁性较前两个修改案例都有了明显提高,素材的新鲜度也有了提升。
学习活动三(课后):“自我把脉”——“逻辑病”的自救。
通过中心语段的逻辑升格训练,结合课堂整理的“问诊”总结和“开方”总结,尝试修改自己作文中的中心语段
设计意图
将课堂习得反馈于个人作业,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组内合作互助学习,进一步掌握基本的逻辑论证知识。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小组活动中,自主建构并内化逻辑论证知识。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逻辑病”的多维疗法——逻辑思维下的论证方法拓展
要求:
1.课内阅读课本第85—88页,了解“同一律”和“不矛盾律”以外的其他论证方法。
2.六人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合作完成本小组的《论证方法梳理表》。
3.每小组派代表展示并讲解本组的《论证方法梳理表》。
参考样本:
论证方法 方法要义 课内案例简析或推理形式概括 教材案例或其他 文本案例分析(选做)
关注“隐含前提” 要抓住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其多为默许的条件或因为种种原因论证者没有表述出来,但对于推出论点是必不可少的论据。 《银色马》案例中的隐含前提:1.不熟悉的人牵走马,狗会吠叫; 2.狗吠叫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六国论》中苏洵提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其中的隐含前提为“谋臣得封赏”“奇才得礼遇”“合纵西进”三点。总的来说就是“在内要尊重人才,在外要重视外交结盟”。而课文开篇却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赂秦”一点,这就显得过于极端了,且存在逻辑上的前后矛盾之处。联系苏洵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即可知,其醉翁之意不在酒。针砭时弊之意便格外突显。
学会“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1.排除法:一件事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 2.反证法: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 3.归谬法: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1.排除法推理形式:要么p,要么q并非p 是q 2.反证法推理形式:求证:p ①设:非p ②如果非p,则q ③非q ④非(非p) ⑤p 3.归谬法推理形式求证:非p ①设:p ②如果p,则q ③非q ④非p 反证法和归谬法逻辑本质相似,都用了充分条件否定后件的推理。 1.《拿来主义》第1—7段中,鲁迅提出4个选择: 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听凭送来; ④自己来拿。 排除掉前三个,最后取第四个。(排除法) 2.《祝福》的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因为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可是课文第一句说的就是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反证法) 3.鲁迅在《花边文学·奇怪(一)》文中对当局某项禁止男女同泳的规定的抨击,正是借助了归谬法进行推理,从来放大了其荒诞性。(归谬法)
引入“虚拟论敌” 关键点: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在证明某个观点时,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导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使自己的论证抵御这些攻击。 见课本第86、87页。 《烛之武退秦师》论证思路: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站在对方立场上提出观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阐述观点之不可行:亡郑于晋有利,于秦有害。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阐述观点之不可行:郑不亡的好处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举例分析观点之不可行:晋不可信。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阐述论点之不可行:若亡郑,则必取秦。
设计意图
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开展自学活动,既有利于独立思考,也有利于合作互助;文字形式的记录与整理是组内讨论结果的具体化;派代表陈述能锻炼发言同学的胆量与语言能力,每次活动的发言代表可在组内轮流。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掌握更丰富的写作议论文中心语段的论证手法,进行逻辑思维下的论证方法实践。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写作活动中,自主建构并内化逻辑论证知识。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逻辑病”的自我预防——逻辑思维下的论证方法写作实践
逻辑纠察积分赛·第三赛段
活动流程及要求:
1.结合上节课所学的逻辑论证方法,仔细审题,现场写作一个议论文中心语段。
2.六人小组交流各自作品,并合作修改。
3.组内选出3个代表作品参加班级交流评审。
4.评审以全班投票的形式展开,累计得分最多的组胜出。
附:写作实践案例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徳的缺陷。
——但丁
材料二: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南方周末》2019新年献词
材料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人们常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点拨】
好的一类卷立意应该涵盖题目所给的关键词及相关前提,同时,如何把这些关键信息统一在一个合适的中心论点下,并保持它们内部的逻辑自洽,这也是一类卷作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以立意初步定等级,在此基础上再看文字之优劣、说理之严疏等。
这三则材料可以笼统地归纳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每个时代特有的时代价值观,而青年应在智慧与道德的互补里更重道德,在责任与自由的相生中更重责任。
抛开“道德”与“责任”,只谈“青年的价值取向”;或者无视“青年的价值取向”,只谈“道德”与“责任”,都不是最好的立意选择,甚至把“青春”定为行文关键词,更是不妥。
【学生习作案例】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这句话不知道怎么就流行了起来,与之相伴的“丧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也逐渐被现代青年所认可并趋从。果真如此,则“丧”者,即可不顾压力与世俗奋斗的主旋律,随心所欲地当个“废人”。一切压力与焦虑也与“我”无关,责任也没“我”的份,既可以突破常规,不拘一格,又可以逃避责任。
“丧”者通常会以“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乃生活本来面貌”来麻痹自己、欺骗别人,实际上,其不过是被生活的压力逼得喘不过气来,而借助“丧文化”的符号和戏谑的方式调侃生活,以获得群体认同,并借此分担压力而得以短暂休息的行为。可是“丧”终究只能是紧张生活里的一针安慰剂,人们只有在生命必须承受之重中淬炼生命,才能更好地理解相伴相生的自由与责任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的永恒真理。(该中心议论语段由归谬法入手展开议论,转而探究“丧”的思想本质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推进文意,思考应该如何处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总结
本课结束,“逻辑”单元便告一段落,三个赛段积分最高的组合作总结学习经验和组内分工合作经验,派代表发言,向全班传授经验。
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