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三:我们来辩“奇葩说”——辩论现场中的逻辑论证》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三:我们来辩“奇葩说”——辩论现场中的逻辑论证》名师单元教学设计(3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23:0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三:我们来辩“奇葩说”—辩论现场中的逻辑论证》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围绕“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这一学习板块进行一个“奇葩说”式的辩论活动设计,通过综艺节目《奇葩说》中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梳理以及类似活动的实践与总结,在相关主题活动中自主建构并合理应用逻辑论证,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设计意图
“奇葩说”是当前一档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辩论类综艺节目,其逻辑性与趣味性并存,使观众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感受价值观的传递、逻辑推理的构建、语言辩论的交锋。这几点都恰好能与本课的知识要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实践中锻炼思维与语言,故而有了这一模拟辩论现场的综艺式教学设计。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奇葩说》中经典案例的整理,梳理出其中的逻辑论证思路。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主题活动中,自主建构并梳理逻辑论证思路。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看“奇葩”怎么“说”——逻辑论证思路的基本梳理
1.视频案例。
辩论题目:美术馆着火了,你是救名画还是救猫?
节选视频案例:李诞发言。
发言立场:救猫。
观看视频,六人小组分工合作,做一份《“奇葩”这样“说”》文档要求:
①整理视频案例中的发言实录;
②梳理出发言的论证思路;
③指出该论证思路的好处(选做);
④画出论证思维图。
2.参考样本。
(1)概念界定:艺术最大的价值,是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而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活着。
思路梳理:围绕“存在价值”,对“艺术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定义进行重新界定。强调了艺术品的精神价值和个体存在的生命价值重新进行概念界定的好处:对“价值”进行重新思考,有利于在这一前提下,消解名画的物质价值,强调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以便于在这一新颖的立论角度下展开后面的议论。
设计意图
既提供分析案例范式,同时也给阅读这篇教学设计的老师提供一些案例参考。
(2)分论点一:艺术品的价值成就在于其背后的故事。
思路梳理:紧承前面的概念界定,从“艺术品的价值”这一角度入手,指出艺术品的精神价值大于其物质价值,所以救猫成就了名画的精神价值,既成全生命也成全艺术。
(3)分论点二:猫救或不救,关乎灵魂安宁。
思路梳理:从“猫的生命价值”这一角度入手,正反对比论证,指出救与不救的精神后果。
(4)结论:个体生命优于宏大主题
3.思路梳理:结合现实案例并上升到更为宏观的议论视野,对个体生命的价值进行再次强调
4.论证思维图。
设计意图
以思维图的形式概括整个文案,以突显逻辑论证骨架。
学习活动二:学“奇葩”这样“说”——逻辑思维下的论证依据(准备)
自行阅读课本中本单元“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论证方法 方法要义 课内案例简析或推理形式概括 自选案例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组内合作互助学习,进一步深入掌握基本的逻辑论证知识。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主题活动中,自主建构并内化逻辑论证知识。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学“奇葩”这样“说”——逻辑思维下的论证依据
六人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将自己的论证方法补充完整,并梳理表格。整理完毕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阅读其他组作品。
参考样本:
论证方法 方法要义 课内案例简析或推理形式概括 自选案例
关注“隐含前提” 要抓住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其多为默许的条件或因为种种原因论证者没有表述出来,但对于推出论点是必不可少的论据。 《银色马》案例中的隐含前提:1.不熟悉的人牵走马,狗会吠叫;2.狗吠叫会惊醒草料棚的人。 五个朋友聚会,其中个人历数喝酒对身体的危害,并热心地劝告大家戒酒。他逐个询问说:“你现在戒酒了吗?”四个人的回答各不同。 请根据他们的回答,判断这四个人当中,谁没有违反这个推理隐含的前提: 我正准备戒酒 我已经戒酒啦 我从来不喝酒 我特别喜欢喝酒答案:A 解析:隐含前提:之前直喝酒,尚未戒酒;接受了劝告。
学会“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排除法:一件事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 反证法: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 3.归谬法:从某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 1.排除法推理形式: 要么p,要么q 并非p 是q 反证法推理形式: 求证:p ①设:非p ②如果非p,则q ③非q ④非(非p) ⑤p 3.归谬法推理形式:求证:非p ①设:p ②如果p,则q ③非q ④非p 反证法和归谬法逻辑本质相似,都用了充分条件否定后件的推理。 郭沫若在《李白和杜甫》书中,考证李白的出生地:“考碎叶在唐代有两处,其一即中亚碎叶,又其一为焉耆碎叶。焉耆碎叶,其城为王方翼所筑,筑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碑文》既标明‘隋末’,可见李白的出生地是中亚碎叶,而非焉耆碎叶。” 推理过程:李白或出生于中亚碎叶,或出生于焉耆碎叶;李白不可能出生于焉耆碎叶;所以,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排除法案例)
引入“虚拟论敌” 关键点: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使自己的论证抵御这些攻击。 见课本第86、87页 《烛之武退秦师》论证思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站在对方立场上提出观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阐述观点之不可行亡郑于晋有利,于秦有害。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阐述观点之不可行郑不亡的好处。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举例分析观点之不可行:晋不可信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阐述论点之不可行:若亡郑,则必取秦。
设计意图
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展开自学活动既有利于独立思考,也有利于合作互助;文字形式的记录与整理是组内讨论结果的具体化;组内作品的相互交流可以起到互补和互相学习的作用。
学习活动二(课后):我们来辩“奇葩说”——“救猫”还是“救画”之我说(准备)
辩论题目:美术馆着火了,你是救名画还是救猫
“我说”之要求
①六人小组分工合作,确定立场,写一份《“救猫”还是“救画”之我说》发言稿;
②选择并应用前面整理出来的论证方法;
③画出论证思维图;
④按照“班级‘奇葩说’”活动流程,确定并训练上场选手
附:班级“奇葩说”活动流程说。
①由班长和团支书分别带领“救猫队”和“救画队”,根据各队立场进行辩论;
②全班分为八组,每组派一名选手出战并选择战队;
③每队四位辩手先陈述己方观点,陈述完毕以后,与对方同序号辩手进入一对一“开杠”环节;
④每一回合的胜负由观众投票决定。
设计意图
为下节课的综合活动做好准备,同时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班级“奇葩说”辩论实践,内化逻辑论证方法,提升语言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相关主题活动中,自主建构并内化逻辑论证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我们来辩“奇葩说”—“救猫”还是“救画”之我说
具体流程及相关要求见第二课时。
活动总结:
最后用“逻辑十诫”给我们的班级“奇葩说”活动画上句号。逻辑十诫,又称理性辩论十诫,来自西方古代哲学家,但其意义作用于今。辩论也好,处世也罢,这“十诚”都值得阅读与尊重,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更为理性地思考与对待问题。
1.你不应该攻击对方人格而应该关注辩论话题本身;(人身攻击)
2.你不应该为了更容易攻击而歪曲或夸大对方的论证;(稻草人谬论)
3.你不能以偏概全;(草率概括)
4.你不能通过假定某个前提是真的来证明你的立场;(乞求问题你不应声称因为某件事先于某件事发生,它一定是起因;(事后/错误声明)
6.你不应把争论归结为两种可能性——不走极端;(错误的二分法)
7.你不应该因为无知而争辩某个观点的真假;(无知)
8.你不应将举证责任推给质疑这一主张的人——你要自己提出证据;(举证责任倒置)
9.你不应该把没有逻辑关联的事物随意地并置在一起——论证要有逻辑顺序;(不合逻辑)
10.你不能因为某个假定是流行的,就认为它是对的。(流行谬论)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