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与驳论:采取合理的论证方法
【专题解释】
论证不明晰、逻辑不严密是高中生论述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专题从逻辑角度对论证作一点深入研究,通过剖析经典文段的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体会逻辑的力量和论证的魅力,掌握演绎与归纳、归谬与反证、比喻与类比等论证方法,并学会运用其中一两种,进行驳论文写作。
【预习任务】
1.罗列你所知道的论证方法,并指出这一论证方法在哪篇课文中被运用过。
2.翻阅自己以前写的议论文,整理出自己最常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写出此种论证方法的运用心得。
3.写下你关于论证和论证方法的困惑。
【学习任务】
任务一 认领任务包,完善对论证方法的知识建构
1.教师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段,设计任务包。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各自认领一个任务包,合作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包1:
文段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文段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报任安书》)
学习任务:
(1)阅读并分析两个文段的论证逻辑链条。
(2)剖析论证过程和方法,明确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特点。
任务包2:
文段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段四: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学习任务:
(1)阅读并分析两个文段的论证逻辑链条。
(2)剖析论证过程和方法,明确类比推理和比喻论证的特点。
任务包3:
文段五: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 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
文段六: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烛邹亡鸟》)
学习任务:
(1)阅读并分析两个文段的论证逻辑链条。
(2)剖析论证过程和方法,明确反证法和归谬法的特点。
2.学习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后派代表发言,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完成对论证方法的知识建构。
任务包1 学习成果展示:
(1)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普遍性的结论出发,经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得到一个特殊的个体性结论。也就是说,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文段一连用了两个演绎推理(两个三段论):
第一个三段论:
大前提:人人有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小前提:有惑要从师学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结论:我们要从师学习以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个三段论:
大前提:我们要从师学习以解惑(第一个三段论的结论)。
小前提:无论是年龄比我们大的还是比我们小的,他们都有可能懂得一些我们还不懂又值得我们学习的道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
结论:我们既要向年龄比我们大的人学习道理,也要向年龄比我们小的人学习道理(“……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相反,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它的实质是概括性,它以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为前提,推导出这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判断结论。归纳论证,就需要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以“共同点”为论证视角,来论证观点。
文段二连用八个事例,以短例列举的形式,高度概括事实,强化了语势,增强了论证效果。在列举了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
(3)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从全部对象的一切情形中得出全部对象的普遍结论,数学上的穷举法就是典型的完全归纳法。但实际上,一类事物往往含有无限多个对象,通常不可能穷举。写作中经常用到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由于前提所反映的是个别性知识,结论所反映的则是一般性知识,因此,不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范围均超出前提的断定范围,其结论只具有或然性,不是完全可靠的。只要出现一个反例,它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即被推翻。
而演绎推理的结论和前提是必然的,其结论不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一个演绎推理,只要前提真实并且推理形式正确,其结论就必然真实。
任务包2学习成果展示:
(1)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推理形式,简称类推、类比。从推理的实质来说,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理,即由特殊到特殊。比喻要求的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异类相似可比的,而类比则要求双方必须是同类相似可比的。
文段三通过三组类比推论出“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邹忌 齐王
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美我——美王
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这里,类比的双方是邹忌和齐王,类比中双方的相同点:邹忌方面是“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齐王方面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自然也就“莫不以王为美”;然后,邹忌根据“诚知不如徐公美”,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2)比喻论证,其本质是化虚为实,是指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来论证深奥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理相同,这点与类比论证相同;然而它只要求道理真,却不必是事件的真实,这点则又与类比论证相异。
文段四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能够实现超越,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鞣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任务包3学习成果展示:
(1)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
文段五中,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作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2)归谬法,对错误论题不直接否定,而是先假定其真,然后据此导出荒谬的结果,由结果的荒谬推出该论题的荒谬,常用于驳论。一个完整的归谬论证,应有以下基本步骤:①被驳观点A;②设A正确;③那么B正确;④B不正确;⑤所以,A不正确。
文段六中,晏子先承认“烛邹有罪当杀”,由此明着是列数烛邹有三条罪状,却推出杀烛邹“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所以其实是在列数景公的过失。晏子用“归谬”的推理方法,使景公明白因为一只鸟的逃逸而杀人的行为是不当的。
归谬在使用中的一个基本技巧就是以小见大。只有我们把小的谬误无限夸大,才能把一个小问题上升到一个大问题,才能从一个微不足道的现象中挖掘出一个可怕的本质,从而达到批驳观点的目的。
任务二 辨析句子,判断论证方法
下列六句话分别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物必先腐,而后生虫。
(2)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说与儿童休乞巧,老夫守拙尚多乖。
(6)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在生生、师生的讨论中明确:
(1)“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指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比喻自己先有弱点而后为外物所侵害。运用了演绎推理、比喻论证。
(2)运用了对比论证。
(3)运用了归谬法、比喻论证,指出兄弟不应该手足相残。
(4)运用了因果论证、演绎推理、比喻论证
(5)“说与儿童休乞巧,老夫守拙尚多乖”,隐含前提是投机取巧的人总是常犯错的,所以不要乞巧;像我,一辈子守拙还做错了很多。运用了演绎推理、对比论证。
(6)一、三句分别假设琴声发自“琴上”“指头上”,二、四句以琴“在匣中不鸣”“于指上无声”推出假设观,点的不正确。运用了归谬法。
任务三 思考文段,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1.分析前面的文段二(《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段),思考你能用这些事例证明什么观点。
观点示例:(1)苦难是一种财富。(2)苦难能造就人。(3)经历苦难方有大成。……
2.针对观点(1)(2),教师给出与之分别对应的两个句子。请学生朗读,然后再对比原来的观点,谈谈自己的发现。
苦难是一种财富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于强者是一种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苦难能造就人 苦难不一定能造就人。一个人若从小贫穷,便会失去求学的机会,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此苦难往往造就贫穷、犯罪;有些人尽管保有了善良,但因为失去教育机会便很可能愚昧。当然会有一些杰出的人,能越过苦难颇有建树,但毕竟是少数。
在两组观点的比较中,学生认识到一开始得出的观点失之于武断和偏颇。一个观点要成立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或特定的情境,否则对手只要举出一个反例,观点就会被推翻。在比较中,师生共同总结出让说理更严密的方法:
(1)关注事物矛盾对立的两面,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从而让立论更稳当。我们可以借助限制性词语表述论点,比如:对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种财富,苦难往往能造就人。
(2)挖掘多层原因或铺陈复杂条件,或者分类讨论,让论证更严密。比如:苦难能转化为一种财富,但它是有条件的。这首要的条件是苦难的承担者要具备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以及对自身生命价值坚定不移的追求。
任务四 分析谬误,提出反驳
指出下列论述语句的逻辑谬误,并整理你的反驳作即兴发言。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总结驳论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
(1)有人说,中国民营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我想问,不把企业做大做强,难道要把企业做小做弱吗?
(2)过去的河豚有剧毒,所以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
现在的河豚是人工养殖的,没有毒了,我至少吃过10次河豚,总共吃过不少于40条,都没有中毒,所以我可以确定,人工饲养的河豚是没有毒的。
(3)你今天随手拿了同学的笔用,将来就会随手拿人家的钱包,工作了就会贪污公款,成为国家的罪人。
表格填写参考:
序号 谬误类型 即兴发言要点 驳论手段
(1) 不是矛盾命题,不适用排中律 企业除了做大做强,难道就只能做小做弱了吗?做小做精可不可以?做精做尖可不可以? 驳论点,反证法
(2) 归纳不完全,违反充足理由律 你就算再吃100条、1000条也没有用,你无法证明所有河豚都没有毒,除非你能吃完所有河豚。 驳论证,反证法
(3) 强加因果,违反充足理由律 如果今天随手拿了同学的笔用将来就会成为国家的罪人,那你今天不小心踩了同学的脚,明天就一定会成为杀人犯吗? 驳论据,归谬法
小结:我们要清晰地认识立论和驳论。议论是发表意见,提出主张,为的是影响别人的想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立论与驳论是论证方式的两大类。立论是用论据证明论题中所有命题的正确性;驳论是证明论敌的观点是错误的,并对之进行批驳。既然论证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形式这三个要素,那么驳论就只需要证明其中任意一个要素不能成立即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我们要善于根据逻辑规律,抓住论敌的逻辑错误或漏洞,运用归谬法、反证法等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而引入虚拟论敌(见教材96页),对核心概念作界定是使思维走向纵深、表达变得严谨的好方法。当然,否定是为了建构,揭穿错误是为了弘扬真理。驳论文的主要功能在“破”,但根本目的在“立”。没有立,驳就没有价值,所以我们要有破有立、驳而后立。
任务五 结合实际,写作驳论语段
时事背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成为西方某些政客妖魔化中国的幌子。因为害怕中国的崛起,他们不择手段,散播“国强必霸”的谣言……
针对这些西方政客的丑陋言行,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批驳“国强必霸”的断言?思考可以批驳的点,写下你的驳论语段。
教师引导学生思辨,通过引入虚拟论敌、追问等,让学生学会恰当、有理、有力的反驳,以表格方式呈现思维延展。
虚拟论敌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 可追问、批驳的点 驳论的方法
对方观点:国强必霸(中国强大了,一定会称霸、扩张) 对方对国强之“强”的理解。 己方对国强之“强”的定义。 驳论点:反证法。
可能的论据: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将来一定会向外国扩张、争夺资源。…… 人口多寡,是不是扩张、侵略的决定因素(结合历史考察)? 中国强大的表现和在国际舞台中的责任担当(结合现实考察)。 驳论据:归谬法。
论证方法:主观推理 罔顾历史和现实而主观臆断是行不通的。 驳论证:排除法。
通过思维的引导,学生能写出一些精彩的驳论语段,可当堂展示。
示例一:一战前,英国人口不算多,但却通过殖民扩张、殖民掠夺、贩卖奴隶等血腥手段,掠夺巨额财富,加剧被殖民地区的贫穷。美国人口大概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但美国的军事基地却遍布全球。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从来不是由人口多寡决定的。
示例二:今日之中国,已然成为强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让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锚”,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当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蔓延之际,中国勇做“中流砥柱”,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之强,不仅在经济和科技,更在文化和情怀。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华文化里没有恃强凌弱的基因,有的是为世界谋大同的胸襟和气度,强而不欺,威而不霸,是为中国之“强”!
【课外练习】
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一篇你不认同其观点的文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