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尔敏论证:举行作文逻辑诊断会
【专题解释】
“图尔敏论证”是一种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它着眼听众,关注实际,重视质疑,有助于提升说理的逻辑力量。本专题在“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这一专题的基础上,通过“一词解析”“一例演示”“一文演练”“一表展示”等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相关知识,掌握诊断方法,进一步提升作文的逻辑水平,促进思维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预习任务】
1.研读印发的“图尔敏论证模式”相关资料,了解其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
2.翻阅自己的议论文习作,从中挑选、摘抄一段自己觉得逻辑较为严谨的段落(100字左右),对照“图尔敏论证模式”自我检查。
3.教师安排几名学生利用提供的对话脚本,演练如何用“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农业合作化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结论,以备课堂展示。
【学习任务】
导入:同学们,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大家应该都知道吧?他可以说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知名、最杰出的侦探了。他有一句名言:“在你得到所有证据之前就进行推理是个致命的错误,这会使结果带有偏见。”这提醒我们,在论证观点时,仅凭有证据、会推理是不够的,还应高度重视证据是否全面,应努力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图尔敏论证模式,恰好在这方面对我们有重要的帮助。
任务一 一词解析“图尔敏论证模式”
导入:斯特芬·图尔敏,192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8年因数理逻辑方面的研究,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既看重严格的形式逻辑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又认识到形式逻辑的局限性。1958年,他在《论证的使用》一书中提出了“图尔敏论证模式”。这个名词,大家都很陌生。课前大家阅读了有关资料,现在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来解析一下你所了解的“图尔敏论证模式”?
1.学生要先用一个词来概括“图尔敏论证模式”的特征,然后再围绕这个词进行解析。
2.请3~4位学生发言。教师视发言情况伺机点拨。可先从相关资料中撷取片段,做成PPT,以备学生课堂讨论之需。
点拨:可围绕“第三者”(着眼于中立的第三方)、“真实”(关注真实的复杂的问题)、“例外”(对方可能提出的洁问和质疑)等词语来介绍“图尔敏论证模式”的特点。抓住这些特征,有助于学生强化对这一论证模式的基本认识,有利于学习使用这一诊断方法。
3.相关资料。
资料一: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逻辑本身为着眼点的。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有不同的着眼点,它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徐贲《明亮的对话》)
资料二:图尔敏认识到,那种普遍适用的、规范化的分析性推理方式并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这种理想状态下的推理、论证,与日常思维中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推理、论证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填平。推理的形式化程度越高,与实际推理之间的距离就越远。逻辑学研究需要面对真实的问题,需要从书斋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在对于盗窃罪的认定上,盗窃一般民用物资与盗窃军用危险品是不同的。在塑料拖鞋生产车间,合格率标准可以是95%;在载人航天器关键元件的生产车间,合格率则要达到99.99%以上。(谢小庆《论证的使用·译者前言》)
资料三:图尔敏论证模式(见下图。图片来自谢小庆《举例简介图尔敏的论证模型》一文)。
任务二 一例演示“图尔敏论证模式”
导入:2013年《中国新闻周刊》曾经刊登了一则关于小岗村的报道,其中有这样一句话:“2012年,在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华西村创造的产值是13亿元,南街村是6亿元,而小岗村只有数百万元。”于是,有人就得出“农业合作化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论。这个结论,站不站得住脚?是不是福尔摩斯所说的“偏见”?我们可以运用“图尔敏论证模式”来诊断一下。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演示。
1.请课前安排的几位学生到讲台上,结合提供的对话脚本,根据分工进行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学习。
2.让其他学生自由组合,仿照前面几位学生的演示进行对话、体验,以促进理解。在此基础上,请1~2位学生总结“图尔敏论证模式”与常见的论证模式相比主要是增加了什么。
3.多媒体上展示“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图形,以便学生建立认知结构。
“图尔敏论证”对话脚本:
生1:根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中的资料(D),我认为农业合作化道路正确(C)。
生2:这个结论要成立,我认为还需要一系列的必要条件(B),例如:华西、南街、小岗在中国的农村具有代表性,华西、南街、小岗具有相似的自然条件。
生3:对。我觉得还应有以下必要条件(B):它们具有相似的发展基础、同等程度的政府支持。
生4:我还要补充必要条件(B):产值可以成为农村发展的评价标准,产值是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
生1:谢谢大家提醒!那么,现在我可以说:只有当所有这些必要条件(B)都能够成立的时候,《中国新闻周刊》的资料(D),才能成为理由(W),来证明“农业合作化道路正确”的结论(C)。
生2:不行,这样说仍有漏洞。如果我是反方,我还会提出一系列例外(E)来反驳你。例如:合作化时期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生3:我是反方,也会反驳:“大锅饭”会影响生产积极性。
生4:我是反方,也会反驳:华西、南街有“能人”,并非各村都有“能人”。
生1:大家的反驳都有道理。看来,我的结论应加以必要的限定(Q)。我应该这样说:只有当所有这些必要条件(B)都能够成立的时候,《中国新闻周刊》的资料(D)才能成为支撑结论(C)的理由(W)。还要考虑例外(E),才能得出“农业合作化道路正确”这一结论(C)。
点拨:“图尔敏论证模式”与常见的论证模式相比,主要是增加了“必要条件(B”和“例外(E)”。“必要条件(B)”主要是从第三方的角度来考虑的,“例外(E)”则是从反方的角度来考虑的。显然,这样可以让我们的分析更加全面,逻辑更加严谨。
任务三 一文演练“图尔敏论证模式”
导入:同学们,对照刚才的演示,我们会意识到,正是没有充分考虑“必要条件”,不顾可能存在的“例外”,才导致了我们的作文中出现了很多简单、片面、带有偏见的结论,使得我们的论证不够严密、缺乏力量。下面,我们就一起试着来对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I卷的一则作文片段进行诊断,看看它存在什么问题。
作文片段:
①关于“体育之效”,毛主席自己正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②众所周知,毛主席自幼体弱多病,然而到了晚年却仍能畅游长江,这便归功于其重视体育、坚持锻炼。
③毫无疑问,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体格生长、改善生理机能、增强抗病能力、提升健康素质,所谓“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便是如此。④所以,弱者可以因为勤自锻炼,增益不能,变而为强:而强者也可能因为滥用其强,疏忽锻炼,日渐退化,变而为弱。⑤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矮个儿“暴涨”、强壮者虚胖的现象。⑥本人高中入学时身高在班级前列,但高三毕业时就落到几乎最后了,我因此始终后悔自己光顾着读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经常打篮球!
⑦个人如此,国家亦然。⑧中国此前之渐弱,与被蔑称为“东亚病夫”之武风不振、民族疲苶不无关系:而后来之日强,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体育、增强国民体质颇有渊源。⑨这恰恰也证明了体育之效。
1.请学生自行按“图尔敏论证模式”诊断。
2.进行小组讨论,每组聚焦一个简单、片面、武断的结论,分别设置“第三方代表”与“反方代表”各1~2人,前者负责提出“必要条件”,后者负责指出“例外”,分工合作。
3.利用以下表格,组织各组学生反复进行质疑、推敲,深入讨论。
原结论 第三方代表意见 反方代表意见 修改后的结论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4.每组安排一人汇报讨论的情况。
点拨:例如,要由第⑧句得出第⑨句的结论,还应考虑一些“必要条件”和“例外”。如必要条件(B):百年前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是一样的。例外(E):今天的中国经济水平是强了,但社会上的肥胖病、青少年中的“豆芽儿”也多了;而当今一些非洲落后国家在许多体育项日上,实力远超欧美发达国家。诸如此类的问题,短文中还有不少,大家可以各显其能。
任务四 一表展示“图尔敏论证模式”
导入:下面请大家勇敢地拿出课前摘抄好的“满意”之作,让其他同学帮你诊断诊断,看看有没有逻辑问题。如果你发现同学的作文中存在逻辑问题,一定要帮他指出来,大家携手共进!下面,我们用10分钟来进行一个比赛,看谁找出的问题多。
1.班级划分小组,每组6人,按顺时针方向轮流阅读彼此的作文片段。
2.填写下表(课堂印发),把发现的问题与理由记录下来。
习作中的错误结论 问题类型(打“√”) 具体理由
忽视前提 漠视例外 其他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
3.把自己记录的表格张贴在教室后方,供其他同学阅读、评价,看谁找得最多、分析得最好。
【课外练习】
请借鉴“图尔敏论证模式”,写一则短文阐述如下观点:
生活在21世纪中国的我们,是生逢其时的一代。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