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附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屡屡创下收视率纪录的综艺节目,到各大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再到回头率颇高的“汉服控”,近年来,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10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大约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悄然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不仅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理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也让整个社会有些始料未及,惊讶透着欣喜。
放眼望去,几乎年轻人感兴趣的每一个时尚领域,都不难看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曲高和寡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潮牌衣服、潮牌球鞋等这些年轻人热衷的时尚消费品,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要素;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在诸多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要素当中,最关键的是两个: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只有摸清其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具体影响,我们才能对这股潮流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融入、引导这种潮流。
在这两大要素中,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潮流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兴起、流行,其原始动力必然是其迎合了当地社会在当时的某种迫切需求。工装裤的流行,迎合了二次工业革命中社会大众对生产便利的追求;社交网络的流行,迎合了当代人在网络时代对更丰富的人际联结的渴望……正如这些例子一样,原本给人以高深、保守、小众印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进入流行的殿堂,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同样与中国社会在今天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需求密切相关。这个需求,便是一个社会在崛起、上升期产生的自我认同与自我肯定的需求。
社会需求为流行趋势提供的原动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却并不足以让一股潮流如此迅速地席卷而来一在这个过程中,产业资本的流动,起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与加速作用。传统文化“再流行”的风潮,正好赶上了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投资热点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民生向文化方向转移的热潮。
对许多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播者而言,产业资本的涌入“资助”了他们的个人爱好,甚至可以以此维生。对于时尚与互联网领域的那些大型企业而言,资本则给了其强劲的力量生产相关产品,推动传统文化的流行。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本,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正面作用,同时防范其负面影响,更是传统文化潮流的传播者有必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再流行”,已经在这两大要素的影响下成了事实,因此似乎已经处于“完成时”。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会走向何方,又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体察与思考。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摘编自《悄然勃兴的“国潮”为什么年轻人情有独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综艺节目到各类文创产品再到“汉服控”,传统文化不断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公众眼前,正成为一种时尚新潮。
B.成为所有年轻人的精神图腾的汉服社群,登上播放热榜的传统乐器,这些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时尚领域的深远影响。
C.传统文化为小说、影视等领域的原创者们提供了灵感,由此擅变而成的文化作品备受青少年喜爱。
D.摸清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产业资本的流动对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融人、引导袭来的“国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现实思考三个方面来论述传统文化“再流行”。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影响传统文化“再流行”的两个关键因素,相比较而言,产业资本流动的作用更大。
C.文章通过工装裤迎合了生产便利的需求等实例,论证了社会需求为传统文化再流行提供了原动力的观点。
D.文章末段一方面对传统文化“再流行”的走向及影响抱有期待,另一方面也指出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消费狂欢,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让10年前的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传统文化“再流行”,表现为综艺节目、文创产品和“汉服控”这三个方面。
B.我国社会处在崛起、上升期,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进人流行殿堂,由此产生对自我认同和肯定的特定需求。
C.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资本向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产业转移,对传统文化“再流行”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D.身处传统文化的“再流行”潮流中的人只要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体察和思考,就一定会为传统文化注人新的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一问把他问懵了。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癌病即为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癌病。难道稻癌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种出5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的理想。”朱有勇说。
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毕业前夕,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句承诺,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留学澳洲时,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可能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云南农业大学奖励的200万元悉数捐出,在学校成立“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他又将20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基金会。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朱有勇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2019年12月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曾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相关链接:
①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院士专家直接为农户授课,以“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的全新教学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直至学懂学会。到目前为止,院士专家已培养了840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回乡以后为脱贫致富发挥了带头作用,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递澜沧大地,形成脱贫攻坚的“星火燎原”之势。
(中宣部评选“最美奋斗者”朱有勇事迹材料)
②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光明日报》 《朱有勇: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朱有勇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使让科学家感到棘手的水稻稻癌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B.朱有勇的研究成果有极强的实用价值,“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效益显著。
C.留学澳洲时,朱有勇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并且享受优渥的工资待遇,但他毅然回国,为祖国发展作贡献。
D.林下种三七是一项有科技含量的技术,但朱有勇坚持让老百姓免费使用,这一技术让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生面试时,导师的问题是当时农业科学面对的一个难题,后来的一次田间考察给了朱有勇解决问题的灵感。
B.朱有勇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因此在大学毕业后他就立下帮助农民的理想。
C.在院士指导班学成的近九百名学员,将先进的理论、技术带回家乡,成为一个个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骨干力量。
D.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将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他是全国千万个科技工作者的代表。
6.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朱有勇院士有哪些突出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苦恼
(俄)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者,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简直就像是一戈比一块的马形蜜糖饼干。
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有很久停在那个地方没动了。他们还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可是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桃。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
“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来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吧。”
姚纳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批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沈这样近车?你抽它一鞭子!唷,魔鬼!唷!使劲抽它!”
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
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你赶车吧,你赶车吧!”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形,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
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姚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那它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竞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回到了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老弟,我的儿子死了……”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去看一看马吧,”姚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科、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
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
“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约内奇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节选自《苦恼》,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姚纳反复地说“我的儿子死了”,样林嫂则以“我真傻,真的”开始她的讲述,这种反复的手法加深了作品的悲剧性。
C.姚纳讲述自己遭遇的话语多用朴实无华的词语和不连贯的短句,显示出了契诃夫小说语言简洁的特点。
D.小说情节尖锐冲突,符合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色,即选取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以小见大来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
8.姚纳是契诃夫笔下典型的底层人物,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苦恼”的情感状态贯穿始终,请分析这种苦恼的由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王母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纂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B.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C.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D.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B.公侯,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太傅,中国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为朝廷辅佐大臣和帝王老师。
D.祭酒,官职名,意为首席、主管,文中的祭酒与战国时荀子担任的祭酒属同一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殷为人孝顺,受到人们称赞。他七岁丧父,居丧期间悲哀超于常人,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不露齿而笑。
B.刘殷学识广博,性情洒脱。刚成年他就广泛阅读经史和文章诗赋,有济世的志向,节俭而不鄙陋,清约而不孤高。
C.刘殷多次受到征召,但辞不赴命。征南将军征召刘殷任参军事,他称病推辞。张宣子认为刘殷是庸人见识,但佩服他的孝心,把女儿嫁给了刘殷。
D.刘殷才华出众,政绩突出。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刘殷应召任大司马军谘祭酒,后调任新兴太守。刘聪提拔刘殷担任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等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2)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④,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4.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景象。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理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_____。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_____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_____,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______。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曼延 重复 层出不穷 责无旁贷
B.漫延 重复 屡见不鲜 责无旁贷
C.曼延 反复 屡见不鲜 义不容辞
D.漫延 反复 层出不穷 义不容辞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B.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C.我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圾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D.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户外活动少了,看电视、电脑多了,上网课成为常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加重了对眼睛的损害。专家表示,户外活动不仅①_____,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还能起到控制近视发展的作用。专家建议学校和家庭配置与孩子身高相匹配的课桌椅,不合适的桌椅会对坐姿、视距造成很大影响,导致近视和脊柱弯曲等疾病发生。疫情期间,学生在家中学习,②_____,有的甚至用餐桌、餐椅或者床来代替。近视是不能自愈的。网上流传,近视度数低的孩子佩戴眼镜以后度数加深了,这是近视度数自然发展的结果,③_____。佩戴合适眼镜延缓度数加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继神舟十二号后再次搭载3名航天员进驻太空。同时进入太空的还有一包来自四川省农科院的水稻种子“川恢970”。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种子并不是各项指标很均衡的品种,反而是有点缺陷的“偏科生”。相比各项指标很均衡的品种,这些有一两个明显缺陷的“偏科生”其他的指标很优秀,一旦解决了缺陷,就会变得特别好。为了更好地接受宇宙射线的“洗礼”,这批水稻种子专门买的“舱外票”,使种子能够尽可能多地暴露在宇宙环境中,接受各种宇宙射线的照射,从而更好地引发种子发生基因变异。希望通过航天诱变,能够让“川恢970”的米质更好,增加水稻分蘖数,让穗子更多,产量更高。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20多年来,广大青年志愿者走进西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在雪域高原,在贫困乡村,在你我身边,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又着力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农民工子女“关爱行动”、助残“阳光行动”(服务残疾青少年活动)、“七彩假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活动中,青年人学习成长、奋斗奉献、放飞梦想,彰显了青年的力量和风采。
然而有一些同学却认为,这些都是社会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也有同学说,高中学习时间很紧,没有时间参与。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立仁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践行志愿精神,彰显青春风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6.①积极进取,学养深厚、研究成果突出。他求学期间成绩优异,工作后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发表,两项研发技术获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②淡泊名利,一心为公。两次获得高额奖金,都捐给了基金会。留学期间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立志“科研报国”。③不忘初心,乐于奉献。从小时的理想到花甲之年主动请缨到贫困地区扶贫,始终保持初心为人民无私奉献。④脚踏实地,知行合一。他主张“把论文写在大地”“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将自己的工作与农民的实际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成效显著。就地培养乡土人才,让这些学员回乡发挥了带头作用。⑤勇于担当,吃苦耐劳。他主动选择投身脱贫攻坚战的新战场,以坚韧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
7.C 8.姚纳是个年老力衰命运悲惨的车夫。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姚纳连遭不幸,无人理解的性格特点,如“我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喽”,妻子早死,“儿子这个星期死了”以及遇人就说儿子死了但无人理睬的事情。②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了姚纳地位低下、毫无尊严的性格特点。姚纳生活在社会底层,住在大车店里,车夫身份的他几乎没有尊严可言,路人和乘客都对他随意辱骂、鞭打。③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姚纳疼爱儿子,内心孤苦,渴望倾诉的性格特点。“死神认错门了......它原本应该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表明他宁愿自己死让儿子活着。几次找人言说儿子去世,表现他渴望同情。 9.①姚纳妻儿先后去世,其本人晚景孤苦,此为一恼。②题目副标题为“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说明姚纳有苦难言,无人倾诉,此为二恼。③姚纳被逼无路,只得向相依为命的瘦马敞开心扉,倾倒苦水,此为三恼。④俄国社会人际关系冷漠,底层人物步履维艰,作家深感其苦,此为四恼。
10.B 11.D 12.C 13.(1)刘殷都接受而不推辞,只是说等以后富贵了报答他们。
(2)司马囧认为他很奇特,改任他为新兴太守,刑罚明察表彰善美,很有政绩。
14.A 15.①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可以看出。②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此种感慨。③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在此地还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16.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17.B 18.D
19. 能够预防近视发生 不少家庭没有配备学习专用桌椅 不是因为戴眼镜造成的
20.水稻种子“川恢970”搭乘神舟十三号进驻太空,这批种子都有点缺陷,买的是“舱外票”,受宇宙射线的照射,以期米质更好,产量更高。
21.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