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疫病
流行
消极
人口死亡
社会混乱
政治、经济变动
积极:医学和公共卫生进步
中国:中医药成就
西方:西医的发展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 医学成就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战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目录
CONTENTS
01 历史上的疫病
02 中医药的成就
03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在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肆虐。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这使吴有性痛心疾首,他放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温疫论》。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更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悄无声息降临,短短几个月便席卷全球。在疫情的摧毁下,人类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验。疫情何时终结,病毒何时远去,我们不得而知……
就疫病而言,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说明了什么?
太山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
——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5页
一·历史上的疫病
“疫者,民皆病也。” ——许慎《说文解字》
“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 ——《上经.尚时》
1.疫病的含义
疫病是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泛指流行性的传染病,区别于普通疾病是各种病的总称。
特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
政府腐败,战争频繁,社会动荡
气候导致的灾害
公共卫生条件差
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人口的聚集流动以及文明的扩张
一.历史上的疫病
原因: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者在发病时全身都会布满红疹,然后结痂,最后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天花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繁殖能力,病人去世以后,病毒依然能存活数月之久,只要是人,就都有可能感染天花。感染患者通常在3到5天内就会死亡。患过天花如存活者可获终生免疫。
历史上死于天花的君主有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俄国沙皇彼得二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西班牙国王路易斯一世,清初的顺治皇帝......
SMOOTH OPERATOR
为了避免传染的扩大,路易十三的御医设计了一款防传染医生套装,它长这样:全皮打蜡的外袍包裹住全身,鸟嘴面具的长喙表示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那时人们还相信,凶恶的鸟类可以“吓走”黑死病。
黑死病盛行期间,谁去当医生,谁家就要准备后事。没人清楚这种疾病是怎么传播开的,那个时候盛行的“放血+祈祷”疗法,让充满鼠疫杆菌的血液从病人的体内转移到医生的双手上,又由医生传染到下一个健康的人。
“鸟嘴医生”:黑死病横行欧洲,当时的医生为了杜绝感染,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戴着黑帽,戴上可过滤空气、状如鸟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护着,手着白手套,持一木棍,用来掀开病患的被单或衣物、或指挥病人如何疗病。
天花
鼠疫
黄热病
斑疹伤寒
西班牙流感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一.历史上的疫病
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前1150-前1145)
鼠疫是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30%--60%。
黄热病主要靠蚊虫叮咬传播,患者肤色发黄,精神失常,经常剧烈挣扎,一般在7-9天出现死亡的情况。
斑疹伤寒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传播,患者会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主要表现,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康熙皇帝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表现:根据教材P80-P81总结
古埃及时期
18世纪
中国清朝
6世纪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
17-19世纪
墨西哥爆发,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20世纪早期
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
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导致2500万-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不过17亿人左右。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者会在脸上留下永久性的瘢痕,俗称麻子,故而得名天花。
一、历史上的疫病
(二)疫病的爆发
1361—1363年欧洲境内第二次大规模鼠疫爆发,年轻人似乎更容易被这次瘟疫夺去生命,欧洲又损失了自己总人口数的10%—20%。此后1369—1371、1374—1375、1380—1390年在欧洲境内多次复发……1369年后,黑死病的重要特征不再是它所带来的高死亡率,而是鼠疫周期性爆发的次数,通常黑死病会在5—10年内爆发一次。15世纪以后以地方病的形式在欧洲一直肆虐到了18世纪。
——李晓光:《黑死病与14—15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的变迁》
以黑死病为例,归纳疫病爆发的特点:
①频繁性、周期性;②时空分布不均衡;③突发性、持续性
④危害大、范围广;⑤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材料1:“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明通鉴》
城市中的无技能劳动者也因死亡而变得短缺,因此他们索要比瘟疫前高得多的工资。有些人来自其他城镇,但许多来自周边农村,任由田地庄稼荒芜。这是遍布欧洲,从都柏林到诺夫哥罗德的城乡移民潮的一部分。 ----约瑟夫·伯恩《黑死病》
材料2: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
材料3:“14世纪中叶,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 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黑死病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不只瘟疫造成死亡,长久以来在宗教束缚中麻木生活,活着也形同于死亡。在死神笼罩的黑暗中,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为人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Ⅲ长沙:岳麓书社,2004.
材料4:黑死病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选自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3.疫病带来的影响
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社会秩序混乱,国家衰落
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带来精神冲击,出现信仰危机,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疫病
农民 阶层
教士阶层
瘟疫动摇了基督教的正统神学,使其失去了在思想上的垄断地位。它不仅使教会失去了在思想方面的专制地位,也使其政治地位逐步衰落。
——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战士 阶层
中世纪欧洲的三个阶层
农民必须贵族领主交纳大量地租
黑死病爆发
农民病死, 耕地荒废
农民变成了稀缺劳动力
农民向贵族领主要求更高的待遇
黑死病间接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灭亡
3、疫病的影响
(1)政治:重要历史人物丧命,威胁政权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发生,导致王朝更替。
(2)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饥荒时常发生。
(3)文化:冲击了旧的思想秩序,促进了新思想的萌芽。同时由于社会混乱,宗教变得更加活跃。
(4)社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同时,为了防疫,公共卫生意识加强。
(5)军事:瘟疫横行使得士兵大量死亡,导致战败;军队行军将疾病传播到各地;因战乱出现的难民流动,扩大了疾病传播范围,使疫情更加严重。
黑死病推动文艺复兴
一、历史上的疫病
(三)疫病的影响
材料一: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禁欲主义逐渐退出,人文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
——选自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黑死病后,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医学哲学和机构开始发展,而且医药学变得专业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
——选自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
2.积极
(1)思想:新思想孕育和传播,如人文主义思想
(2)医学:客观上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防治措施
1.古代
(1)重视公共卫生
措施 作用
古 罗马 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对疫病的预防起了一定作用
中国古代 ①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②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 汉长安城地下3米处巨型排水涵洞
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避免恶性循环;限制出入黑死病疫区;禁止和疫区进行贸易和人员往来。
——刘黎《中世纪英国政府对黑死病的反应及应对措施》
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
——《本草纲目》水部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防治措施
1.古代
(2)探索防治疫病的方法
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②中国古人发明了人痘接种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防治措施
1.古代
(3)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 《汉书·平帝纪》
空间 措施
古代中国 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
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
古罗马 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一、历史上的疫病
(四)疫病防治措施
2.近代医学的进步,控制疫病传播
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
②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巴氏灭菌法
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p81思考点:古人哪些防治疫病的措施值得今天借鉴?
①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 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
②依赖中医药探索治疗疾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疾病形成一定的经验。
③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
材料1: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 ——《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
材料2: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古罗马和明朝在疫病防治方式上各有何特点。
古罗马: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重神学,轻科学。
明政府:政府消极应对;防疫重点主要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浓厚。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古代中国的中医药成就
1.中医学成就
(1)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时间 成就
战国
战国至 西汉
东汉晚期
唐朝
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
望: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
闻: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黄帝内经》 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华佗 “麻沸散” “五禽戏”
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kū,剖开)破腹背,抽割积聚(肿块)。
——《后汉书·华佗传》
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
“药王”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古代中国的中医药成就
1.中医学成就
(1)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2)方法:针灸
针灸铜人是宋代医学教学模型。天圣五年(1027),在尚药奉御官、针灸专家王惟一主持下制作完成。计二个。铜人系青年裸体式,长短大小与真人同,体内装配五脏六腑,与真人生理结构一致,四肢及内脏均可拼拆。外表刻有三百五十四个穴位(据王惟一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旁用金字标明穴位名称。奉宋仁宗旨令,一个针灸铜人置宫中,供鉴赏;一个送医官院,作为针灸教学模型和测试医学生及医人针灸能力的工具。
二、中医药的成就
(一)古代中国的中医药成就
1.中医学成就
2.中药学成就
时间 成就
唐朝
明朝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收入药物
1892种
新增药物
374种
收入医方
11096个
插 图
1000多幅
字 数
190 万字
记述内容
性、味、主治、用药法则、方剂、配伍、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二、中医药的成就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的新生
1.创新
2.传承
3.成就
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使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1)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2)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最新论文聚焦中成药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疗效。它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1)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国外运动员使用中医的拔火罐方法进行治疗
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辩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
-----王世贞《本草纲目》原序
根据材料,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
①全书框架一目了然;
②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
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
④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禆补缺漏。
P83【学思之窗】
①重视临床经验;
②辩证施治,药食同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形成了独特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
④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
p82【思考点】
谈一样你对中医药特征的认识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背景
成就
1.西医的发展
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称《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②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根据材料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有哪些?
2.西医传入中国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 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西学东渐)
鸦片战争后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西方文明的传入,传教士的作用
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
洋务运动的开展,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受到日本的影响
背景
1892年孙中山在
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2.西医传入中国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明末清初: 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鸦片战争后
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发展起来
西医院校建立,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促进了医疗机构的近代化、医疗技术的科学化
公共卫生
西式医院建立,凭借医疗设备进行诊断、治疗,
医疗技术传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进步
阅读教材:通过梳理西医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表现,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医疗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影响:
①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②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③动摇了中医的地位。
★小组合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材料 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澶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1)历史原因:
①传教士的作用(西学东渐)
②晚清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
③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交流
④洋务运动的开展
⑤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家国情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
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近代入华之传教医师,以宗教之热忱,满怀人道主义者不乏其人。他们不仅视治病为己任,还将吸烟、饮酒、赌博、缠足、卖淫以及道德堕落等社会陋习的革除,看作他们工作的一部分,首先因为这些皆与基督教教义相背,对于身为专业医师的教士来讲,还因为关注到与此相关的疾病和死亡。 …因此,公共卫生的展开,与政府的支持和合作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传教士影响下,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中央政府及各地自治政府开始关注医疗卫生事业。
——何小莲《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公共卫生》
改善公共卫生,革除陋习
史论结合——西医传入影响:
事实上,国人西医观的改变,不仅仅是人们医学观的历史变迁,它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公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理性思维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实则是国人对于西医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接受。
——张孙彪《中国近代医学社会史探微》
促进西方先进思想传入,启迪民智
具体而言,往往是先有教会医院,后有中国自创的新式医院;先有教会医学院校,后有中国自创的西医学院校;先有传教士医药团体,后有华人医药团体;…总之,西方医学体系输入中国并确立在中国医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与基督教医学传教士的奠基和推动作用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基督教在华医药事业推动了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
——杜志章《论近代教会医药事业对中国医学早期现代化的影响》
在这次生存抗争中幸存下来的中医界,为了谋求自身之生存,不得不开始对中医理论进行革新和改良,不得不接受中医科学化主张,自觉地进行中医科学化尝试。同时,西医界在这次论争中尽管未能达到废止旧医之目的,但却迫使中医自身进行改良,并开始走上科学化道路未尝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促进医学现代化发展
促使中医自我改良
知识拓展:中西医的理念有何不同?
起源与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起源于阴阳五行等,发展取决于前人的总结经验。
西医形成发展依赖于药物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研究疾病的观念 中医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治疗,治疗疾病注重经验。
西医注重对症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诊断方法的不同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西医借助医疗器械诊断。
治疗方法的不同 中医通过中药各种剂型和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治疗。
西医通过手术等化学药物对疾病治疗。
优势不同 中医优势在于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及功能性疾病。
西医优势在于治疗急性病和器质性疾病。
如何看待中西医?
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治;以草药为主,药食同源,注重养生。
西医:局部定位,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生理解剖,取样分析,这是西医的方法。辨证施治,阴阳五行,上病治下,左病治右,这是中医的方法。西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可以分解为许多部件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可以拆开、修理、更换。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表里一体,虚实相通。西医最得西方古典科学重具体、讲实证的精神,中医最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讲联系的神韵” ——《近代文化视野下中医与西医的比较研究》
如何看待中西医?
疫情尚未远去,
恶魔仍在人间。
只有协力合作,
方能闯过难关。
我相信,人类终将战胜疫情!
——习近平
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习近平在2019年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指示
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疫病和灾难的斗争史!
——习近平
历史上的疫病
中医药的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疫病的含义
表现
影响
疫病防治
西医的发展
西医传入中国
古代中国的中医药成就
现代中国的中医药成就
历史上
的疫病
天花
鼠疫
黄热病
流感
斑疹伤寒
影响
消极
健康:给人们健康带来威胁
政治、经济:政治、经济变动
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
军事:军队战斗力降低,扩大疫病传播范围
社会:社会秩序混乱
积极
思想:新思想孕育和传播
医学:促进了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的成就
西医的发展和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