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附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60分)
1.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重器,鼎内有现存青铜器中最长的一篇铭文。清末书法家李瑞清曾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郭沫若也曾评论:“毛公鼎煌煌巨制,抵得上一篇《尚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铭文反映了西周晚期的社会状况
B.后世书法文字皆受该铭文的影响
C.该铭文是《尚书》内容的重要构成
D.《尚书》在西周时期即为儒家经典
2.在生活商朝时期的农民,不可能使用的农具是
A.石锄 B.耒耜 C.石犁 D.耦犁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黄帝部落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4.青莲岗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宋集乡。据考古专家发掘的文物,鉴定其所处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下列出土的文物可能出自该遗址的是
A.陶器 B.瓷器 C.铁犁 D.甲骨文
5.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思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
C.说明早期儒学已有“天人感应”的思想萌芽
D.宣扬“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6.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C.“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D.“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可见,西周分封是
A.“天下一家”文化认同的必然 B.对上古及夏、商制度的承袭
C.生产和交通技术等落后的结果 D.大一统在制度文化上的体现
8.中国原始社会发展的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母系氏族社会一一父系氏族社会一一原始人群
B.原始人群一一母系氏族社会一父系氏族社会
C.母系氏族社会一一原始人群一一父系氏族社会
D.母系氏族社会一父系氏族社会一一原始人群
9.宗庙与宫殿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先秦时期,宗庙与宫殿在都城中的方位常处于并列位置;到了秦始皇时期,宗庙被迁出都城。这一变化反映出
A.祖先崇拜在秦朝逐渐淡化 B.儒家思想遭受排挤
C.皇权与神权关系日渐疏离 D.血缘政治地位削弱
10.周代社神为禹,谷神为稷,不仅将周人的祖先神“后稷”定为了国家神,而且让分封的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国,都作为共同的“神”进行祭祀。这一做法旨在
A.确立周王共主地位 B.建立统一的宗教体系
C.提高文化信仰认同 D.强化周政权的合法性
11.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减弱
C.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D.分封宗法体制逐渐解体
12.学者认为,《夏小正》内容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了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农业方面的著作,主要记载蚕桑、畜牧、渔猜、采集等生产活动,学者们对《夏小正》的不同认识说明
A.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B.无考古资料佐证的历史认识不可信
C.历史研究角度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变得模糊不清
1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五谷”出现,说明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基本完善,这最早出现在( )
A.原始社会 B.西周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14.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所占有的领地上推行由国君直接管理的县郡管理体制。晋国的赵简子曾于公元前493年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县的数量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于是形成了郡县两级管理体制。这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形制演变体现社会转型特征 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范围扩大
C.郡县制度的正式建立开始于秦朝 D.县郡管理体制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15.据考古发掘,春秋晚期铁器工具的出土不普遍,只有一些小件铁器和铁农具。战国中期以后,仅辉县魏墓、长沙楚墓和河北兴隆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与铸造农具的铁范数量就很多。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后
A.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B.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
C.商品经济日趋繁荣 D.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16.5.孔子虽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但是从古至今,孔子或被推崇、利用,或被否定、贬损。
下列人物对孔子的态度分类正确的是①汉武帝②康有为③李贽④鲁迅⑤袁世凯⑥秦始皇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17.下表是百家争鸣中主要派别的政治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以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选官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18.先秦有思想家提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根据材料判断,该思想家认为造成当时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
A.倡导“为政以德”
B.未以“道”治国
C.推行“法无不为”
D.主张“人性本恶”
19.《墨子》中有关于算学、光学、力学的论述,对杠杆、斜面、滑车等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机械原理也有记载。墨家在军事方面的发明创造侧重于防御。墨子曾运用高超的防御术,成功化解了楚宋两国间的一场争端。这反映出,墨家
A.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B.迎合了兼并战争需要
C.汇集诸子百家之长 D.首倡以民为本的理念
20.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诸侯国,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皇帝制度
21.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主要是: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按照这一原理,我国封建社会是
A.西周到1911年
B.战国到1840年
C.战国到1911年
D.西周到1840年
22.秦朝短命速亡的历史原因,后人作出了诸多总结与提炼,其中立意最高的是
A.横征暴敛
B.暴政苛法
C.宗室斗争
D.沿用旧政
23.小明在研究某个课题时,找到了下列几幅图,请问他的研究课题可能是
A.浅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衰落
D.我国科举制度的光荣史
24.“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25.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 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汉在秦乡置“三老”基础上,增加了县“三老”。刘邦对选拔县乡“三老”的要求,不仅是要年龄大、学识广,最重要的是要“能率众者”。三老”选拔说明汉代
A.不拘一格任命官员
B.地方家族势力强大
C.察举官员注重声望
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
27.西汉前期,“齐人”“鲁人”“楚人”仍是常用的籍贯地域表述。后来就渐渐被冠以郡国的籍贯表述取代了。这一变化说明
A.郡国并行制被废除 B.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步加强
C.民众地域观念增强 D.中枢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28.下列市舶司设置表,反映出
设置市舶司 广州 杭州 宁波 泉州 胶州 松江 温州 江阴 海盐
今属省份 广东 浙江 浙江 福建 山东 上海 浙江 江苏 浙江
设置时间 971年 989年 999年 1087年 1088年 1113年 1132年 1146年 1246年
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C.宋代对外贸易日益开放 D.南宋偏安于江南地区
29.我国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药物的作用与一些药书上的记载不符,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对前人的药书加以修改,写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李四光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时,国际地质和地理学界长期流行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他坚持从实际出发,到全国各地去考察,证实了华北和长江流域普遍存在第四纪冰川,这对地质学、地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上述事例说明
A.科学发明或创造往往需要许多人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B.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需要一种执著精神
C.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D.科学需要怀疑探索的精神,有怀疑才有进步
30.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如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文学体裁的特点符合这一作品集的是
A.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B.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C.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这是对秦朝“收泰半之赋”的减轻。汉文帝“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至汉景帝二年十三年无田租。汉武帝时更改田制,将各地大小不等的划亩标准(多为百步一亩)统一定为240步一亩,亩的面积增加,而租额大体仍旧,这样田租占亩产量的比率实际上又大大低于三十税一。汉初赋的征收标准为:民年15至56岁,每年出赋120钱,称算赋,为置库兵车马。汉武帝时财用不足,增加了许多名目。汉初规定14岁以下(大多数时候起征年龄为7岁)出20钱(汉武帝时增至25钱),称口赋。《汉书》记载:“武帝征伐四夷,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汉仪注》记载:“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食天子,其三钱,武帝加钱,以补车骑马”,结果“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成年男子为政府负担的徭役,主要有三种:一为“正卒”,指两年兵役,一年在本地,一年赴京为卫士;二为“戍边”,亦为兵役,一生中需赴边疆戍守一年;三为力役,每年在本地从事一个月的无偿劳动,一月期满轮代,是为更役,更卒可纳钱代役,称为“更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前期赋役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时期赋役制度改革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种制度
(2)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A 2.D 3.D 4.A 5.D 6.B 7.C 8.B 9.D 10.C 11.D 12.C 13.B 14.A 15.B 16.C 17.A 18.B 19.B 20.C 21.B 22.D 23.A 24.B 25.A 26.D 27.B 28.C 29.D 30.C
31.(1)背景:秦末以来长期战乱,社会经济破坏严重;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重建封建统治秩序;边患严重,军费开支浩大;国家财政收入不足。(任答3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亦可)
(2)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解除边患提供了物质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加重了农民赋役负担,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任答3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亦可)
32.(1)周初分封制,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行省制。
(2)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3)分封制的影响:加强统治、扩大统治区域、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三省六部制的影响: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行省制的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