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大自然的色彩
人民美术出版社
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十三册 第6课
“日出江花红胜火,”
——白居易 《忆江南》
这首诗我们很熟悉,诗中美景令人神往,那么自然界中真的有这样的美景么?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忆江南》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山行》
这幅画你能联想到那首诗呢?
这些“诗中有画 ” 的作品引人无限神往,浮想联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看看它究竟为我们呈现了那些美妙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大自然的色彩
色彩缤纷的海底生物
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
大自然的色彩
日月轮回四季交替,大自然的色彩千变万化、魅力无穷。
课堂讨论:
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色彩有些怎样的感受。
近中景秋天树叶的( ),夹杂着一些( )的矮小树木;远处清澈的湖水呈现出深浅不同的( ) ,湖边有( )的塔松;再远处依稀可见的( ) 的远景,共同构成一派绚丽多彩的秋色。
分析图中出现的几种色彩
金黄,橘红
灰紫色
蓝色
墨绿色
浅灰紫色
下面两幅例图的色彩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相对多样
相对统一
神奇的大自然展现出迷人的景象和绚烂的色彩。但是当夜色降临,美丽的色彩就隐匿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色彩产生的原理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了太阳光谱,他把阳光从一个小缝引进暗室,通过三棱镜后,在映幕上显现出一条美丽的彩带,即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由此我们知道,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
色彩产生的原理
物质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原来,明亮的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组成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由于各种物体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色光,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色彩形成的原理:
练一练:自选工具,简单画出荷花的色彩关系。
主要有大面积的绿色和粉色,但绿色右上角深一些,莲蓬稍发黄,下面的花蕊是土黄色的。花瓣尖上粉色稍重,下方浅。
讨 论:这几幅画面主要呈现什么色彩?
色调
色调:是指色彩运用的总体倾向。如红色调的晚霞,土黄色调的高原风景等等。
“调子”原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术语,用来表现一首音乐作品的“音高”,是支配乐曲的音调标准,如D大调、C大调等。
绘画借用这个名词,是因为它很方便,可以准确地表示一幅作品的画面综合观感效果、色彩、明暗等诸多因素造成的综合效果。如冷调、蓝灰调、金黄色调等。
不同色调的家居
色调
不同色调的家居
色调
各个皮包都有不同的主色调。
色调
以明黄色为主色调、印有飞龙图案的龙袍。
色调
不同色调的绘画作品。
色调
卢昂大教堂 法国
世博会上大红色调的中国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色调
摄影作品的色调更加丰富多彩。
色调
色调
色调
色调常见于生活中,且常用于设计和绘画中。
北京地铁奥运支线蓝白色调的支柱
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那些收获?
1、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2、知道了色彩形成的原理。
3、学会了简单的分析和表达画面的色彩关系。
4、知道了什么是色调?
作业布置:
方案一:在书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或作品,任选工具材料,简单画画色彩关系。
方案二:用简短评述的形式写出对自然界美好色彩现象的感觉和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