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08:5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一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二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学习辨析逻辑错误,提高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的能力 2.了解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学会运用有效的逻辑推理,辨析常见逻辑推理错误,进而培养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了解恰当的论证方式,深刻理解论证逻辑的严密性,运用逻辑知识进行逻辑论证的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用逻辑推理的相关知识解答客观性试题 2.概括文本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3.病句辨析 4.议论文写作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本活动安排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探究逻辑的基本规律。要想辨别逻辑错误,首先要了解有哪些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它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因此它具有不能违反的性质,谁违反了逻辑规律谁就会犯逻辑错误。
二是通过分析案例,概括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逻辑学所说的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逻辑错误往往违反了思维和表达的一些基本规范,比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
二、教学优势
在平时的语文考试和训练中,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学生对逻辑规律、常见的逻辑错误,多少有所涉及,只不过这些知识,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接触了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这些都为本专题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学情整体分析】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说,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具有挑战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本单元术语较多,学生没有基本逻辑知识,难以完成教材设计的学习任务。
其二,逻辑知识的空白点较多,本单元学习任务结构清晰,但并非逻辑知识的基本框架,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逻辑架构。需要老师结合教材整合,形成有梯度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逻辑知识。
其三,本单元按教材要求安排了九课时,历时长,难度高。一方面需要老师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活动设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畏惧心理,因此设计有互动性的学习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1.布置预习任务。结合以往所经历过的语文活动,概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出现的逻辑错误类型。寻找文学作品中作者刻意营造的逻辑谬误,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2.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中的学习活动导入语和学生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的相关内容,画出不懂或有疑问的语句。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概念的有关知识,认识逻辑基本规律:排中律、不矛盾律、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为后续辨识逻辑谬误打下基础。
2.分析常见的逻辑谬误:生活中的逻辑谬误和文学作品中的逻辑谬误。
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探究感悟,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
3.体会逻辑无处不在的魅力,自觉遵守逻辑规律。
三、教学策略设计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圈画出不理解的概念,借助工具书和小组讨论协作解决大部分疑难。学生在老师将难点集中讲评之后,做限时训练检测成果,教师随后公布答案。学生订正之后,通过绘图的方式总结逻辑规律和常见的逻辑错误类型。
四、教学方法建议
探究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运用逻辑规律,辨别日常语言表述中的逻辑错误。
难点
借助逻辑知识促进语文学习,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逻辑是思维理性的艺术,当我们需要作出判断的时候,理性会帮助我们决策,它往往会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议和帮助。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由此展开一段“逻辑之旅”。
在生活与学习中,我们一直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逻辑来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此可以辨识信息,把握事情的真相,也可以对生活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在学习逻辑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缜密,论证更加严谨,语言表达也更加准确。
导入语二: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同学们怎么评价儿子的推断?
导入语三:
我们先来看一个文学史上的经典故事。
战国时期,屈原的学生宋玉曾经写了一篇《登徒子好色赋》,用来证明自己并不好色,真正好色的是登徒子。宋玉写道: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域,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这篇文章不仅写得很有文采,而且论证方法也颇能迷惑人,你看,那么漂亮的美人爬上墙头偷看他三年,宋玉还没答应娶她;那么难看的女人,登徒子竟然会喜欢她,和她生了五个孩子,到底谁好色呢?
宋玉说登徒子好色似乎是“言之有据”的。可是,只要稍作分析,这个论证的诡辩性质就会显露出来。先不用查究宋玉说的是不是真实情况,就算它是真实的,从宋玉提供的论据里也是推不出“登徒子好色”这个结论的。宋玉不管登徒子的道德品质怎样,仅仅抓住登徒子同他面貌丑陋的妻子关系很好这一理由,加以夸大和歪曲,进而攻击登徒子好色,这是极其荒谬的。按照宋玉的逻辑,我们可以作以下推导:如果登徒子同妻子关系不好就不算好色,那么,如果他抛弃了原来的妻子,另找个漂亮的,那就更不算好色了。真是荒唐之极!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宋玉说登徒子“好色”,采用的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逻辑角度来看,是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教学策略:导入语宜简洁明了,指向教学活动内容。三则导入语分别从逻辑的重要性、人物语言、文学史上的经典故事入手,均指向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此要充分体现“导向”性。此设计展示了导入语设计的灵活机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培养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
一、教学精讲
步骤一、自读课文,学习活动导入语,概括主要内容
1.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活动导入语,画出不懂或有疑问的语句,小组内部相互讨论,质疑问难。
2.概括学习活动导入语中所列举的案例包含了怎样的逻辑知识?指名复述故事梳理,不求全面,几个同学互相补充。
概括内容:活动导入语中是教材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之前的几段导入文字。通过列举一系列的案例,引导学生体会逻辑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
烛之武、林庚等四个案例说明言语活动中逻辑普遍存在,而且在不同场合起到传情达意、沟通交流的关键作用。
《拿来主义》的案例比较具体地体现了用逻辑的眼光解读议论文,有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的案例,揭示了文学语言表达既有遵循逻辑的常态,又偶尔有“背离逻辑”的“超常态”。
教学策略:以“任务驱动”法引导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使学生真正能通过课前、早读、课堂反复读课文来熟悉课文。
设计意图:在细致入微地品味语言之后,再从整体上提出问题,指导探究。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育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的学科素养。
步骤二、速读三个学习活动的内容,分析三个学习活动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任务间的逻辑关系
1.分析本单元的整体结构。
(1)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2)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2.寻找单元各任务间的逻辑关系。本单元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概括:我们先来关注三个动词:发现——运用——采用
从这三个动词来看,这是一个认识上由浅入深的过程。
我们再来观察三个名词性词组:逻辑谬误——推理形式——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中对“逻辑谬误”的辨识是基础,通过辨识逻辑谬误,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与方法;“推理形式”是逻辑的框架或者模式,相较于前者来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概括与总结;而“论证方法”意味着我们带着目的进行论证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在这一阶段,更强调多种推理过程的综合运用,这是知行合一的一段历程。
综上所述,我们观察到以上三个环节之间体现的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关系,是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的。初步认识逻辑的基本要求,接着是在认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推理形式,最后是在认识逻辑规律、掌握推理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论证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策略:本环节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依靠认真阅读导入语部分的几个案例,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和逻辑之间紧密的关系。
设计意图:整体阅读,通过阅读、分析,让学生知晓单元的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的素养,提高解释推断的能力。
步骤三、掌握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善于识别并避开违反逻辑规则的错误
活动:学生梳理公认的逻辑基本规律,以及违反这些规律容易犯的逻辑错误。(由于知识所限,学生梳理可能无法做到全面、准确,教师可以适当地纠正和补充)
同一律
1.含义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即每一个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具有确定性。
2.同一律的作用
(1)遵守同一律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2)遵守同一律有助于人们正确交流思想;
(3)遵守和运用同一律,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地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
(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
典例
阳春三月,某初中班团支部组织同学学习《雷锋日记》。当团支书读到雷锋的四句名言中的“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时,有个同学小声嘀咕说:“要清扫个人主义,那还要不要个人?没有个人,还有世界吗?”
分析
显然,这个同学是把“个人主义”与“个人”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个人主义指的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而个人指的是与集体相对应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这个同学说的话在逻辑上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典例
歌剧《刘三姐》中有一段精彩的对歌:
对歌开始了。歌仙刘三姐向三个酸不溜秋的秀才提出一个问题:“高高山上低低坡,三姐爱唱不平歌,再向秀才问一句,为何富少穷人多?”
陶秀才回答说:“穷人多者不少也。”
李秀才补充说:“富人少者是不多。”
罗秀才接上说:“不少非多多非少。”
莫海仁听得不耐烦了,催促三个秀才说:“快快回答莫啰唆。”
分析
刘三姐问的是“为什么富人少穷人多”,而这三位秀才回答的却是“什么叫富人少穷人多”。答非所问,是逻辑中的转移论题。
不矛盾律
1.含义
“不矛盾律”也称“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具有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判断,不应该承认它们都是真的;思想应该首尾一贯,不能颠三倒四、出尔反尔、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2.矛盾律的作用
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保持思维的一贯性。
3.违反矛盾律所产生的错误
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典例
(1)开全校大会,校领导叫各个年级主任检查班级出勤情况。年级主任问某班班长说:“你们班的同学到齐了没有?”班长回答说:“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到齐了。”
(2)某学生问英语课代表,说:“英语考卷明天能发下来吗?”英语课代表回答说:“说不定英语考卷明天一定能发下来。”
(3)毛拉经常向人劝诫说:“女人的话可千万不能听啊!”
阿凡提听到毛拉的这句话,有一天就跑去问毛拉:“毛拉阁下,女人的话能听不能听?”
“咳,女人的话可千万听不得!”毛拉说。
阿凡提又说:“那就照你的话办吧。我家里有两只羊,我女人说要送给你,我说不送。多谢你给我把这件事决断了。”说着,他转身就走。
毛拉一听这话,马上跑去拉着阿凡提说:“不过,女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哩!”
分析
(1)班长所说的话中“基本上”和“到齐”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
(2)英语课代表答话中的“说不定”和后面的“一定”自相矛盾。这两个例子都是在一个判断之中,概念间发生了矛盾,这在逻辑上就是犯了一个判断内部自相矛盾的错误。
(3)毛拉一会儿说,女人的话都不能听;一会儿又改口说,女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这两个判断是矛盾关系,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毛拉为了想捞两只羊吃,就不惜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排中律
1.含义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假,必有一真。人们在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时,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应该肯定其中的一个,既不能把两个都否定掉,也不能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2.排中律的作用
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
3.违反排中律产生的逻辑错误
模棱两可。排中律要求人们做到:态度明朗,旗帜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明确表态,不能吞吞吐吐,骑墙居中。
典例
唐朝有个名叫苏味道的人,他9岁就会写文章,后来和同乡李峤齐名,人称“苏李”。苏味道文才虽好,但当官可当得不怎么样。他12岁考中进士,先当吏部侍郎,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拜他做宰相。他做宰相的时候,只求保持个人的地位与安全。在处理事情时,从不明确表态,总是说这样办也行,那样办也行,更没有什么创建和改革。他还有一套为官之道,他说,处理事情不能作明确的决断。因为如果发生了错误,就要负失职的责任,所以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
从此以后,就有人给苏味道起了个外号叫“苏模棱”,或“模棱手”
分析
人凡遇到有人说话或处理事情不作明确决断,或不表示鲜明态度,不置可否时,就称“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说得确切一点,应该是“模棱两不可”。因为不作明确决断,不明确表态,是属于“两不可”的错误,而不属于“两可”的错误。“模棱两不可”的态度是违反形式逻辑的排中律的。
4.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
排中律和不矛盾律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第一,适用范围不同。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而不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判断,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判断。
第二,要求不同。排中律要求人们在互相矛盾的判断中间,不能都否定;而不矛盾律则要求人们在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中间,不能都肯定。如果把排中律与不矛盾律的要求结合起来,那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中,必须肯定一个,否定一个,既不能都否定,又不能都肯定。
《坚瓠续集》里有一则关于蝙蝠的寓言,大意是:
凤凰是百鸟的领袖,碰到凤凰生日,百鸟都去祝寿,只有蝙蝠没有去。事后凤凰责问蝙蝠:“别的鸟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
蝙蝠说:“我有脚,能走,是兽,不属于你管的,所以我就不必来祝寿。”
接着是麒麟的生日。百兽都去祝寿,蝙蝠还是没有去。事后麒麟也问蝙蝠:“别的兽都来了,你为什么不来呢?”
蝙蝠回答说:“我有翼,能飞,是鸟,不属于你所管,所以我没有来祝寿。”
有一天,凤凰和麒麟会了面,说起蝙蝠的事情,大家都叹了一口气,说:“这真是世上最奸猾的了!”
蝙蝠对凤凰说,我不是鸟,而是兽;又对麒麟说,我不是兽,而是鸟。把这些话合起来,那就是说:我既是鸟,又是兽;我既不是鸟,又不是兽;我是亦鸟亦兽,非鸟非兽。从逻辑上看,这不仅违反了不矛盾律,而且也违反了排中律。因为对于蝙蝠这种动物来说,要么是鸟,要么是兽,二者必居其一,既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蝙蝠说自己是亦鸟亦兽,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又说自己是非鸟非兽,这是违反了排中律。同时,在亦鸟亦兽和非鸟非兽这两个并列关系联言判断之间,又是互相矛盾的,这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第三,逻辑错误不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不可”,而违反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充足理由律
1.含义
在同一思维和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总是有充足理由的。
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是:只有提出充分理由,论断才是可信的;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所要论证的论断。
2.充足理由律的作用
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
3.违反充足理由律所产生的错误
(1)理由虚假;(2)推不出。
典例
明朝冯梦龙编著的《古今谭概》里有一则小故事:
丹徒靳阁老有子不肖,而其子之子却登第。阁老每督责之,即应曰:“翁父不如我父,翁子不如我子,我何不肖?”阁老大笑而止。
分析
这位大学士的儿子虽然不成材,却善于强词夺理。他是这样来证明自己并非不成材的:我的父亲当了大官,你的父亲却没有当大官,可见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中了进士,你的儿子没有中进士,可见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既然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又不如我的儿子,那就是你不如我,你凭什么说我“不肖”呢?这个论证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因为从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好,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这个前提出发,是得不出我比你强的结论来的。
教学策略:对于几大逻辑基本规律,通过学生小组研讨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形式,借助典例来分析,了解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养成判断自己或者对方语言逻辑谬误的能力,提升领会理解和应用交际能力,培育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步骤四、阅读学生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错误
1.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明确
“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已》”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
(2)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明确
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
(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水不烫,我不痛。”
明确
顾客的本意,在于“提醒”和“抗议”,关注的是他的饭菜的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把问题转移成自己没有被烫的问题,可以认定其答话是典型的“偷换论题”的谬误,同样违反了同一律。
(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明确
“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能指望每次按门铃就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了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
明确
“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
(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明确
“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
(7)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明确
厚薄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白黑之间还有灰,说话人屏蔽了中间状态,只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形,让人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判断和选择。是在并非矛盾的情况下使用了排中律,属于排中率使用不当。
(8)《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明确
“谬种”的理由是死得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
(9)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明确
问话人在这里隐藏了一个前提:对方此前一直在毁谤说话人。对方的回答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意味着承认这个前提,而这个前提很可能是虚假的,犯了“不当预设”的逻辑错误。
2.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歪曲观点,偷换论题,两可两不可,不当预设,不当类比,循环类比,等等。
教学策略:将所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现实生活,同时促进学生的思考。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的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五、归纳总结
1.填写下表
【多媒体展示】
重点内容 总结违反公认的逻辑规律常犯的逻辑错误
逻辑基本规律 常犯的逻辑错误
明确
逻辑基本规律 常犯的逻辑错误
同一律 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 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
不矛盾律(矛盾律) 自相矛盾
排中律 模棱两可
理由充分率 理由虚假 推不出
2.课堂结语
这是我们逻辑单元的起始课,我们共同了解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简要了解了逻辑的定义与逻辑的基本概念,学习了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违反这些逻辑规律常出现的逻辑错误。未来我们还将对逻辑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
教学策略:用表格的方式归纳总结违反逻辑规律常犯的错误,将所学知识拓展应用到现实生活,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提醒学生常犯的逻辑错误,促进应用交际、策略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反思
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 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
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教师可讲解这是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人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可见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
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来进行推理、论证,所以要学习逻辑,我们首先要了解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对本节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和反思,通过举例,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提升教学智慧、优化教学设计,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步。
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