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长春版5.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长春版5.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8 20:25: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6张PPT。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什么叫“格物”和“致知”? 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阅读2-5自然段 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 出自《大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作者对《大学》中 “格物致知”的主张怎样评价?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 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代表性。举例论证 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 先看作者怎样主张,再补充自己见解 看谁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朗读: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你对哪句话感触最深? 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以他个人的经验为证(请你读一读):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作者用什么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用功”加引号指什么?文中有答案。此例有代表性吗?阅读最后一段朗读: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朗读: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两个“意义”是什么意思?“意思”
或“含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的“新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是什么?“实验精神”学以致用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即“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论证思路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小 结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聚焦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
不是真正的
“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正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对……反面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下雪了,我伸出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我大胆卸下钟表的零部件,按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钟表走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自由论坛你对这一课还有什么见解?
请你在讨论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丁肇中课堂作业: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