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 统编版 选必2 第二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 统编版 选必2 第二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6 17:2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 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劳动工具的改进,理解生产工具变革与人类社会生活的革命性意义。
2.掌握古代劳作方式的变化,分析劳作方式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积极健康的态度。
学习重难点
1.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古代农业劳作方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探学新知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
1.材质的演变: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2.分类
(1)石器:
①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
②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2)铜器:距今 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己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3)铁器:
①公元前15——前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
②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二)灌溉工具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己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钩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三)畜牧业生产工具
古人用圈厩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
1.古代中国
(1)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①使用纺车纺纱;②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二)制瓷工具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发展:
(1)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来制坯。
(2)中国南朝:为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3)唐宋时期:为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经烧好的黏土块——支钉。
(三)冶炼工具
1.锻打(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1)土炉:融化金属原料
(2)锤:打击金属原料
(3)锉:磨平金属
2.锻造(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1)坩埚:融化金属原料
(2)范:①定型,商周时期用于制作青铜器。
②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1)背景:
①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
②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2)表现: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3.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1)含义: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是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应用、推广及大量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秦地即占10处之多”,河南、山西都有铜矿。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 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摘编自杨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金属农具的分析研究》
材料二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三脚耧车)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100亩)。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 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搂,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
——摘编自(东汉)崔寔《政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犁耕技术发展的特征。
答案:(1)条件: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金属自然资源;冶铁工艺的创新和进步;大量土地的开发;劳动人民对落后农具的变革要求;列国变法的推动。
(2)特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由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推广;呈现多样性和地域性。
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据统计和考证,《山海经》里著名的铁山之中……河南、山西都有铜矿”可知,黄河流域具有丰富的金属自然资源;根据材料“战国早期,出现用退火热处理方法获得的展性铸铁(可锻铸铁),并出现‘一范两器’的范具”可知,冶铁工艺的创新和进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量土地开发;根据材料“随着铁制农具种类的丰富和形制、功能的创造,农民希望掌握新型工具从事和发展农业生产”可知,劳动人民对落后农具的变革要求;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列国诸侯相继变法,铁农具的制造生产在各国'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知,列国变法的推动。(2)特征:根据材料“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可知,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至今,三辅(陕西中部地区)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可知,由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推广;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犁耕技术,呈现多样性和地域性
随堂训练
1.从夏商周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蚌、石农具的数量远多于青铜农具,青铜礼乐器、青铜兵器的数量也比青铜农具要多得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铜器被贵族所垄断 B.青铜器的铸造水平低
C.奴隶制社会经济凋敝 D.农业非主要生产部门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铮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3.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 )
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4.东汉初年,官府手工业作坊还有相当大的规模,盐铁业仍然为国家所掌握。到和帝(79-106年)时,政府被迫下令盐铁开禁,只设官收税。东汉后期,崔寔在《政论》中写道:“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工商食官”制的衰落
C.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
5.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云:“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生之具已足,但家无盐井尔。”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达 B.生产力显著提升
C.庄园经济的特点 D.家庭手工业占主导
6.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是神权和地位的象征,常常用在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因而青铜农具相对较少,故选A项;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铸造水平并不低,故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奴隶经济日益发展,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故排除C、D两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成套铁农具看,成套的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选B;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两项错误;D项单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3.答案:C
解析:商代妇好墓中出土有纺织品残片,而且有多个品种,说明商代纺织技术较高,C项正确;材料与青铜铸造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明商代纺织技术较高,而不是萌芽,排除B项;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结合东汉末期的历史知识可知,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庄园内部可以自给自足,使得官器的使用量减少,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不会废弛,排除A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衰落,排除B项;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是在西汉初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除了盐井,所有的生产生活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是庄园经济的特点,故选C;小农经济主要是针对农业经济,与“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不能说明生产力显著提升和家庭手工业占主导,排除BD。
6.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杭州出现了富人组织的手工作坊,各坊主雇佣织工生产,织工们以工资收入养家糊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型经营方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雇佣关系“逐渐普及”,排除B项;材料缺少对比信息,不能说明杭州的纺织地位,排除C项;织工们计日受值,从事坊主们的私营手工业,不是家庭副业,排除D项。故选: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