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统编版 选必2 第二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统编版 选必2 第二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6 17:3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农业、手工业劳动工具的改进,理解生产工具变革与人类社会生活的革命性意义。
2.掌握古代劳作方式的变化,分析劳作方式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3.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积极健康的态度。
学习重难点
1.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生产工具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古代农业劳作方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01
(一)耕作工具
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石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1.石器时代
(1)时期:原始社会。
(2)材料:木、石、骨、蚌等,以石器为主。
(3)两个阶段
①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打制石器),主要工具以单体为主(提在手里直接使用),工具比较粗糙。
②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磨制石器),各种复合工具(将各个工具部件组装在一起的生产)成为生产工具的主流,出现磨光和钻孔技术。经过磨制的石器更加规整、锋利和适用,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一)耕作工具
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石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2.金石并用时代
(1)开始标志: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
(2)时代特点:青铜农具开始出现,但总体数量较少,并未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其数量和质量远远没有达到左右农业发展的程度,大量的非金属工具依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主体。
(3)青铜农具无法广泛应用的原因:青铜资源有限,铜的产量少,比较贵重;硬度不足,不易普及。
(一)耕作工具
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石器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铁犁用于牛耕;西汉犁壁发明,牛耕不断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
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铜器 距今 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己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
铁器 公元前15——前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
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古代耕作工具演变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①从制作材料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②从制作方法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锻造的变化。
③从使用的动力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弄到自然力的变化。
④从农具种类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由粗到精的演进历程。
(2)认识
①古代耕作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②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经验,推动了耕作工具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③耕作工具的发展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生产生活的发展乃至飞跃。
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整个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二)灌溉工具
桔槔: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端悬挂水桶。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重物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较为通用的旧式汲水工具。这种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生产效率提高。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己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钩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4.唐朝出现了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二)灌溉工具
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相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究转以风生。
——陈廷章《水轮赋》
(1)动力上从人力到自然力的转变: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奴隶社会后期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唐代的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借用风力。
(2)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三国时期马钧革新翻车,使其可以连续不断提水;唐朝筒车则以水流为动力,可以日夜不停地灌溉,效率更高。
灌溉工具的发展趋势
豢养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古人用圈厩老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水者作用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02
1.古代中国
(1)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2)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汉朝:①使用纺车纺纱;
②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纺织品。
(4)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一)纺织工具
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尔乃窈窕淑媛,美色贞怡。解鸣佩,释罗衣,披华幕,登神机,乘轻杼,揽床帷。动摇多容,俯仰生姿。
——王逸《机妇赋》
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1)丝织品过于贵重,麻布的御寒和保暖性能较差,而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个阶层穿着。
(2)棉花种植范围扩大,种植技术提高,棉花产量提高。
(3)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4)政府对棉纺织业的鼓励政策。
2.古代西方: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二)制瓷工具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支钉等。
2.发展:
(1)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来制坯。
(2)中国南朝:为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3)唐宋时期:为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经烧好的黏土块——支钉。
宋代五大名窑各具特点,争奇斗艳,为中国瓷业作出巨大的贡献。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中国瓷器与制瓷技术的外传: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又传到阿拉伯等地。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
(三)冶炼工具
1.锻打(制作小型金属器具)
(1)土炉:融化金属原料
(2)锤:打击金属原料
(3)锉:磨平金属
2.锻造(制作大型金属器具)
(1)坩埚:融化金属原料
(2)范:①定型,商周时期用于制作青铜器。
②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03
集体劳作
铁犁牛耕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家庭式劳作
(1)集体方作
①原因:当时生产工具简陋(石品、木嚣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需要依赖集体协作才能与大自然展开斗争。
②评价:集体劳作有利于提高工效,但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家庭式劳作
①原因:铁犁牛耕逐步推广;统治者的鼓励。
②将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规模小,具有分散性;简单的性别分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少,具有封闭性。
(3)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农业劳作方式的变化:从集体劳作到家庭式劳作
材料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編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经济的特点
(1)发展模式具有规模化、综合性和独立性。庄园经济是建立在大量地产私有化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这些庄园具有规模大、综合性强的特点,而地主豪强们为避兵祸往往闭门自保,因此独立性、封闭性、自主性也是其主要特点。
(2)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经济组织。地主豪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宗族内部形成了比较严密的、长幼有序的宗法关系。
(3)武装性。地主豪强们在自己的大庄园中配置一些武器装备,武装保卫家族利益。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
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农业庄园式劳作
(1)出现背景:生产力不够发达,国家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强,战乱及土地兼并,为适应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现。
(2)特点
①众多努力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芳动者与庄园主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劳动具有强制性。
②一个庄严内部的生产内容比较丰富,能够基本满足庄园主的生活所需,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低。
(1)含义:手工业家庭式劳作是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作坊式劳作是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2)特点: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
官营手工业
(1)含义:官营手工业是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指定产品的经营形态。
(2)将点: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3)地位: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4)局限:官营手工业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常引起工匠的不满。
1.从夏商周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蚌、石农具的数量远多于青铜农具,青铜礼乐器、青铜兵器的数量也比青铜农具要多得多。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青铜器被贵族所垄断 B.青铜器的铸造水平低
C.奴隶制社会经济凋敝 D.农业非主要生产部门
解析:本题考查夏商周的青铜器。结合所学知识,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是神权和地位的象征,常常用在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因而青铜农具相对较少,故选A项;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繁荣,铸造水平并不低,故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奴隶经济日益发展,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故排除C、D两项。
巩固练习
A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铮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巩固练习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成套铁农具看,成套的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选B;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两项错误;D项单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3.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 )
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巩固练习
C
解析:商代妇好墓中出土有纺织品残片,而且有多个品种,说明商代纺织技术较高,C项正确;材料与青铜铸造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明商代纺织技术较高,而不是萌芽,排除B项;D项无法体现,排除。故选C项。
4.东汉初年,官府手工业作坊还有相当大的规模,盐铁业仍然为国家所掌握。到和帝(79-106年)时,政府被迫下令盐铁开禁,只设官收税。东汉后期,崔寔在《政论》中写道:“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这一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弛 B.“工商食官”制的衰落
C.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D.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
巩固练习
C
解析:依据材料“刀牟悉钝,故边民敢斗健士,皆自作私兵,不肯用官器。”,结合东汉末期的历史知识可知,东汉庄园经济的发展,庄园内部可以自给自足,使得官器的使用量减少,C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不会废弛,排除A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衰落,排除B项;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是在西汉初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北齐文学家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篇》云:“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生之具已足,但家无盐井尔。”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达 B.生产力显著提升
C.庄园经济的特点 D.家庭手工业占主导
巩固练习
C
解析:据题意可知,除了盐井,所有的生产生活都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是庄园经济的特点,故选C;小农经济主要是针对农业经济,与“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等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不能说明生产力显著提升和家庭手工业占主导,排除B\D。
6.明代徐一夔居于杭州相安里,那里不少富人组织手工作坊,“居工以织”。据其《织工对》所记,织工们以日之所入养家糊口,各坊主高价竞相雇请技艺出众者,“倍其值不吝也”。这说明当时( )
A.新的经营方式已经出现 B.雇佣关系在纺织业逐渐普及
C.杭州成为全国纺织中心 D.家庭副业成为织工收入来源
巩固练习
A
解析:材料反映杭州出现了富人组织的手工作坊,各坊主雇佣织工生产,织工们以工资收入养家糊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种新型经营方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雇佣关系“逐渐普及”,排除B项;材料缺少对比信息,不能说明杭州的纺织地位,排除C项;织工们计日受值,从事坊主们的私营手工业,不是家庭副业,排除D项。故选:A。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