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1.了解机器大生产兴起的原因,探究现代工厂制度的特点。
2.把握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认识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3.分析工厂制度在中国的发展,认识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出现了哪些进步?
2.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制度及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学习目标、重难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工厂
(1)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逐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专业化。
(2)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大批产业工人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
(3)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随即形成。
(二)工厂制度
材料 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是近代工厂制的兴起时期。1786年,曼斯菲尔德的奥德诺与库伯联合工厂建厂时总资产4200镑,固定资本3789镑;1789年总资产5421镑,固定资本3916镑。阿克莱特的克罗姆福德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用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在韦奇伍德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中,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的工人只负责所指定的一道生产工序。18世纪下半叶,韦奇伍德在其制陶厂中首创了原始的计时系统,即用打铃来召集工人。19世纪初一家工厂规定:“任何人如非确有必要而擅离岗位,或在工作时间与工友交谈,每次将处以一便士罚款。”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1)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工人实行倒班制。
(2)工厂主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3)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整个生产过程处于工厂主的监督管理之下,以保证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4)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管理形式的改变,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2)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3)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有利于创造更大的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思考机器生产有哪些特征?
(1)建立在一定的科技基础之上,并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2)生产资料集中使用、合理分配。实行分工合作,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特性。
(3)大量产业工人集中劳动,有固定工作场所,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4)采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5)存在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过程中。
(三)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材料 张謇是我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近现代的一位卓越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创办50多家企业、40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以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并举,实施实业振兴、实业报国,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
通过研究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张謇发现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他意识到,中国必须先行“推广棉地、纺织厂”及开采铁矿、建造制铁厂,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
张謇的名字是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1956年2月,毛泽东在接见黄炎培时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是对张謇所作贡献的最好评价。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扥过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后来,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共产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范旭东
张謇
中国近代工业
(1)产生的背景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鸦片战争后,大量西方商品涌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外国资本早期在华设立的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建立起了示范性作用。
②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惠的危机。
③一部分官绅认识到中国面临新的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
(2)比较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都出现采用工厂制度和机器生产的近代化企业,推动经济近代化。
②不同点:西方: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自然发展的结果,率先采用工厂制度,使用机器生产,并把这一先进生产方式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推动了世界近代化。
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西方工业文明刺激的结果,并非经济发展的结果。民族企业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步履维艰,担负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带有救亡图存的鲜明特色。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官办钢铁企业,1890由张之洞主持在湖北汉阳龟山下动工修建。
范旭东于1917年筹建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碱厂。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曾,闻名海内外。
汉阳铁厂与永利碱厂的异同点
(1)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引进了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都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等。
(2)异: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其目的是“求富”,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天津永利碱厂是民族资产价级创办的民族工业,其目的是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 曼彻斯特原本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小村落。16世纪中叶,曼彻斯特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纺织业城市。18世纪上半期,曼彻斯特主要制造呢线、粗帆布,尤其是各种纺织品。棉纺织工业兴起后,大量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设立,同时曼彻斯特也成为分销中心,这里设置了多间重要仓库。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15年后,曼彻斯特有50个纱厂,其中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182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生产量占英国棉纺织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1835年,曼彻斯特聚集了英国棉纺织工业绝大部分的工厂和工到1871年,曼彻斯特人口达到35.1万人。在曼彻斯特城市兴起的同时,其周围出现了一批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城市。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阅读材料并思考,工业革命使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变化?带来这些变化的同时又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呢?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伦敦、巴黎等大城市的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落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呢?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城市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
(1)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的建立需要大量旁动力。
(2)工业革命推动了农业的规代化,农业的发展满足了城市人口的粮食所需,同时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推动了衣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3)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晨,加快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
近代英国城市化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不同
(1)近代英国:动力来自工业革命;发展迅猛。
(2)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起步,属于被动型;主兵在东南沿海及沿江地区的城市进行;城市化进程缓慢。
交通运输业产生了怎样的发展呢?
(1)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2)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
(3)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
(1)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欧美国家需是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传统远输业的运力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工业需求,因此需要动力更强、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例如对煤等矿石的需求直接刺激了远河的开凿。
(2)技术革新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发展: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整齐机车的应用使人类进入铁路时代:在海上远输方面,汽船出现。
(3)政府的推动: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乡村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2)大量人口从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来,开阔了眼界。
史料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厂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等
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影响是什么?
①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等有利条件,推动英国工业化进程。
②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带来了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对英国等欧洲国家乡村的影响
(1)使有限的土地面积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2)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3)促使农村人口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伦敦伊丽莎白塔
伊丽莎白塔,俗称“大本钟”。大本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1.人们的时间观念空前加强,生活节奏加快。坚持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多处设有标准钟。
2.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2)20 世纪初,中国开始推广义务教育,还出现了工人学校。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英国女王与“维多利亚时代”
1851年,第一节世博会在伦敦开幕,维多利亚女王多次说: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工业革命给民众带来哪些消极影响呢?这些消极影响产生了哪些影响,取得了怎样的结果呢?阅读教材27页第2段内容,思考问题。
(1)表现:劳动时间过长,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和职业病时常发生等。
(2)抗争:法国里昂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影响: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结果: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收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日。随后,举行集会的工人与警察发生冲突,罢工最终被镇压。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事件,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幅画表现的是大罢工期间的斗争场景。
巩固练习
1.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劳动者进入工厂后就丧失了自由,成为资本的奴役工具,成为机器的“人手”,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据此可知( )
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 B.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C.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 D.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
解析:根据材料“现代工厂制度建立以后,实现了资本与劳动的分离,……这种资本和劳动的分离最终造成了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现代工厂制度的建立,致使资本和劳动的矛盾突出,说明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凸显,C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深厚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C
巩固练习
2.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反映出( )
A.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 B.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C.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 D.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解析:由材料“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可知,工业革命促使机器化大生产的出现,打破了劳动的时间限制,故选C项;圈地运动是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而非结果,排除A项;机器大生产即工厂制度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排除B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行业组织,排除D项。
C
巩固练习
3.1890年,美国平均每套住房居住5.45人,纽约平均每套住房居住高达18.52人。1900年,纽约近400万人,有150万人住在43000个贫民窟中。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美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B.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C.工业化发展阻碍城市化 D.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城市化进程。1900年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纽约平均每套住房居住人数高于全国水平,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故C项错误;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属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B
巩固练习
4.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
A.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解析:根据材料“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可知,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较快,公共卫生建设没有跟上,所以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故在英国城市化进程中逐步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故D选项正确。
D
巩固练习
5.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阶段,城市房屋破败,老鼠遍地,脏乱差是普遍现象,即便如此城市人口仍然是剧增的,而且在农村人口少量下降的前提下,英国总人口剧增。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A.城市人口增长与居民的收入有关 B.英国的人口出生率与其环境无关
C.城市人口增长源于农村人口进城 D.城市化必然与城市环境恶化相伴
解析: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阶段”“城市人口仍然是剧增的,而且在农村人口少量下降的前提下,英国总人口剧增”可知,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加,故A项正确;据材料“即便如此”可知人口出生率与其环境有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城市人口仍然是剧增的,而且在农村人口少量下降的前提下,英国总人口剧增”可知,城市人口增长源于城市人口出生率的增长,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城市化可以与环境协调发展,不一定必然恶化环境,故D项错误。
A
再次衷心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