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6 17:3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秦汉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和民族政策,秦汉时期对民族事务的管理,培养史料证实的素养。通过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2.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隋唐时期与周边民族不断扩大的交往,培养时空观念,通过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范围不断扩大和对当时的世界影响,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3. 通过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通过了解元明清时期的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状况,培养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素养。通过分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因和影响、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4. 通过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断扩大和对外交往政策的变化,认识古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边疆管理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难点:不同时期民族政策的变化;认识封建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局限性。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杂居,互相影响,形成民族的大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秦灭六国后,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处理民族事务又是如何进行对外交往与交流的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出示地图及材料,阅读材料,填写秦朝的民族关系的表格。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周边民族 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民族事务 设置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民族交往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当时长城外牧区还是一个以匈奴为主的统一体和华夏及后来的汉族相对峙。经过多次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及中原地区的汉族向四方扩散,才逐步汇合了长城内外的农牧两大统一体。又经过各民族流动、混杂……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师】:总结: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出示材料:
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
【师】:汉朝与匈奴的交往是如何演变的?阅读教材60页第2段内容,回答问题。
【生】:(1)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此后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出示材料及图片: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匈奴歌》
(3)东汉初,窦宪攻打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被迫西迁。
出示图片及材料;
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la)山,大破之,……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宪乃班师而还。
——《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师】:阅读教材60页第3段内容,回答问题。
(1)汉朝设立什么官职管理民族政策?
(2)汉朝在边疆设立了哪些管理机构?
(3)汉朝在边疆推行什么政策?
【生】:回答问题:
(1)汉朝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①河西走廊:武威张按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
②西域:西域都护府;
③东北:设护乌桓校尉;元封三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④南面: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新设置郡县管理。
(3)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师】:屯戍政策的影响是什么?
【生】: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出示材料:
唐代对于中华大地而言是个开放的时代,唐王朝不仅将辽阔的地域内的众多族群凝聚到了一起,创造了灿烂的盛唐文明,而且通过频繁的人员往来,将中原地区的制度文化传播到边疆乃至更远的地区,因此唐代对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为唐代之后边疆族群争夺“天下共主”并最终出现元朝的“大一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师】:隋唐时期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什么?
【生】:1.隋朝: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2.唐朝: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出示材料:
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
——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
【师】:鸿胪寺具体负责哪些事务?
【生】:勘问土地风俗、衣服、贡品、道路远近,并具其主名字报上。
【师】:隋唐时期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1. 隋朝: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谯qiáo国夫人(512-601年)名冼英又称冼夫人,南北朝时期高凉郡(今广东茂名)人,俚人(壮族先民)首领。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历经梁、陈、隋三朝, 589年,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了重要作用。她一生审时度势,忠义为国,维护统一,让岭南各族人民安居乐业,深得后人敬重。先后被七朝君王敕封,《隋书》《北史》为她立传,《资治通鉴》亦有记载。被周恩来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2. 唐朝: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
出示材料及图片: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步辇图
【师】:隋唐时期是如何对边疆进行管理的?
1.隋朝:主要推行郡县制,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唐朝: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
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
(二)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师】:阅读教材61页第4段,分析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
【生】:
(1) 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民族交流与交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师】:阅读教材62页第1段内容,分析元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又是怎样进行边疆管理的?
【生】:民族关系: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边疆管理:设立宣政院。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
——傅乐成《中国通史》
元世祖忽必烈与大元帝师八思巴像
“元朝实现了更大范围的统一,进一步密切了中原与北疆地区的联系,使中国成为了更多民族的中国。“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元朝在西藏地区实施了积极有效的统治,将其划归宣政院统辖,在唐代即开始与中原有密切联系的西藏地区终于成为多民族国家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林文勋《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
【师】:阅读教材62页第2段内容,分析明朝的管理机构是什么?是如何进行边疆管理的?又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生】:
管理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民族关系: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通过贡赐、茶马贸易与西藏进行经济交流。
边疆管理: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士司官员由各族首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
【师】:p63【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断长城内外的交流?
出示材料: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师】:阅读教材63页第2段内容,分析清朝的管理机构是什么?是如何进行边疆管理的?又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生】:
管理机构:理藩院
民族关系: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边疆管理: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四、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的对外交往
【师】:阅读教材64页第1自然段内容,思考为什么说中国的对外交往有悠久的历史?
【生】: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朝的对外交往
【师】:阅读教材64页第二段内容,思考汉初的对外交往有哪两条重要通路?
【生】:
1.陆路:
(1)路线: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2)重大事件: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
(1)路线: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2)重大事件: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王”金印一枚。
出示图片:
“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3.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关系。
【师】:隋唐至两宋时期对外关系的概况如何?
(1)隋唐时期:
①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②海路: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2)特点: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踊跃。
(2)两宋时期:
①陆路:北方陆路交通阻隔。
②海路:海路转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4.元明时期的对外关系
【师】:阅读教材65页第2段内容,回答问题
(1)元朝对外交往与宋朝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何表现
(2)明朝开始在对外关系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1) 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来华,在中国生活了17年,回国后,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2) 明清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出示材料及图片:
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表明臣属于中国,愿意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将本国或其他国家的奇珍异物以供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则用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或中国派使臣出访主动“颁赐”,外国回赠品仍被视为贡品。这种表面上的外交往来,实质上是官方的易货贸易,长期成为中国官方贸易的主要方式。为体现明王朝天朝上国的气度,明朝实行 “厚往薄来”的原则,对“朝贡”的国家回赠品要大大超过“贡品”的价值。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
【师】:清朝是怎样走上闭关锁国道路的?
【生】: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出示图片及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一路受到中方热情款待,但其船队却被插上“英吉利贡使”的长幡。在他们的礼品清单上,“礼物”被改为“贡物”,……负责接待他们的大臣在给皇帝的奏折中都是说他们远在重洋,经数万里之程,历十一月之久,来向天朝输诚纳贡……这种“认知系统”决定了“天朝”从皇上到臣民只能从狄夷“向化”、主动要成为中国“藩属”的角度来理解此事。
——雷颐:《天朝体系vs条约体系——清廷的应对与反思》
【知识深化】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课后总结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随着秦朝对全国的统一,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态势,境内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在对外交往中形成了陆路和海路两条通道,中华文明逐渐传播到世界,世界各地的不同文明也逐渐传入中国。
板书设计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