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学年第一学期杭州 S9 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6页,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其中属于浙江境内的是
A.红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三星堆文化
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
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
了
A.早期农业的兴起 B.私有制的产生
C.畜牧养殖的影响 D.国家开始形成
3.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对下图所体现的制度解读最合理的
是
图 1 甲骨文中的“田”字
A.农业使用青铜工具为主 B.手工业的分工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C.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有专门掌管奴隶和牲畜买卖的官吏
4.西周时期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治制度,该制度
A.加强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B.引发“国人暴动”事件
C.王族是唯一的分封对象 D.是最早奴隶制国家制度
5.威严而神秘的饕餮纹多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青铜器纹饰则呈现了富丽生动的
画面,如宴乐、采桑、攻战等。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左图: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右图: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纹饰
A.井田制的瓦解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列国纷争的结果 D.周王室的衰微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 第1页(共 6 页)
6.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两个阶段是
①春秋 ②战国 ③前秦 ④后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
者不足多。”这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主张变法 D.道法自然
8.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
兵相刬,不得休息”。由此可见作者认为
A.百家学派开始交流 B.统一逐渐成为共识
C.西周制度毫无价值 D.应该恢复西周秩序
9.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指出:“自秦汉以来的 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
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空白处最合适填写的内容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公制
10.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施政方针有重大调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
赋税、徭役和刑罚,取得显著效果。汉初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
A.文景之治 B.汉武盛世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11.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汉武帝时在反击匈奴袭扰的战争后,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
领屡立战功,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由此可见汉武帝的治国策略是
A.重视稳固边疆 B.抑制工商业者
C.确立主流思想 D.削弱宰相权力
12.两汉时期科技成就突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医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 B.《四民月令》 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
13.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最直接的作用是
A.促进江南开发 B.推动政权更迭
C.推动民族交融 D.实现国家统一
14.某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必忠必
信”。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确切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
15.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下列关于三国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A.曹魏政权定都洛阳 B.西晋灭蜀统一全国
C.吴国得都江堰灌溉 D.三分天下达二百年
16.“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材料反映了
A.北方政权逐渐壮大 B.民族矛盾加剧尖锐
C.政权更迭频繁发生 D.南方开发初见成效
17.图示是东晋时期统治阶层情况简表,据此可知东晋政治的特征是
在位皇帝 掌权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籍贯
元帝、明帝 王导、王敦 琅琊临沂(山东临沂)
成帝、康帝 庾亮、庾冰、庾翼 颖川鄢陵(河南鄢陵)
穆帝、哀帝 桓温 谯国龙亢(安徽怀远)
孝武帝 谢安、谢玄 陈郡阳夏(河南太康)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 第2页(共 6 页)
A.完全汉化 B.士族专权 C.皇权无上 D.政权更迭
18.记载北魏历史的《魏书》中有如下记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
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下列属于“帝”的事迹的有
A.淝水之战 B.凉州会谈 C.雪夜访普 D.迁都洛阳
19.这是一件北京故宫博物馆馆藏文物。这个作长途跋涉状的大食人俑
是我们见证唐代丝绸之路上漫漫商队的一个缩影,形象而生动。该文
物不能反映的唐代风貌是
A.中外交往
B.商贸发达
C.异域文化
D.崇尚清谈
20.《新唐书》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
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
屈。”为此唐朝政府实行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三省六部制
21.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北方户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天宝元年(742年) 元和年间(806— 下降幅度 占全国户数比
户数 820年)户数 (%) 例(%)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8 36.52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68 63.48
A. 大兴土木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朋党之争
22.在唐代,凡中书、门下发出的制、敕,均要经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州县;中央
各政令机关下达给地方州县的符、关、碟,也要经由尚书省发遣。该制度
A.唐太宗时中央正式确立 B.是中国政治制度重大变革
C.体现了分权和制衡原则 D.有效解决了统治集团矛盾
23.《辽史·百官志一》中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部
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知,辽朝的制度建设
特点是
A.崇文抑武 B.因俗而治 C.中央集权 D.兵农合一
24.两宋时期经济较前代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出现了专业性的市场 ②南方普及稻麦复种制 ③主要的产粮区在苏湖
④流行彩绘陶器釉里红 ⑤官方设榷场互市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25.下图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其中空缺的位置应填入的是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 第3页(共 6 页)
A.三司 B.政事堂 C.御史台 D.通判
26.有学者认为,宋朝“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也。……今国
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
固然已!”下列关于宋代社会的变化,叙述有误的是
A. 宋朝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 D.杂剧表演民间盛行流传
27.“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
则唐也”。 这个史料可以证明,西夏王朝重视
A.学习汉族官制文化 B.对外扩张开拓疆土
C.保留少数民族制度 D.民族平等政策治国
28.“蒙古、色目殴汉人、南人,不得回手。”“天下治平之时,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汉人、南
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绝无者也。”该材料旨在说明蒙古统治
A. 实行边疆和内地一体化制度 B.存在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C.加强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倚赖汉人制度进行国家治理
29.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论述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学派的时候,指出“部分儒者提出‘理’作
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
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部分儒者”有可能是
①程颢 ②朱熹 ③陆九渊 ④王阳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0. 睡虎地秦简记载:“御中发徵(徭役),……其得殹(也)及诣水雨,除(免除)。”而
《史记》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种差异最能说明
A.《史记》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莫衷一是
C.史料的运用需要甄别 D.竹简与文献形成证据链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 第4页(共 6 页)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31题 15分,32题 10分,33题 15分,共 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深耕细作,加快了荒地开垦。同时,
吴国邗沟、秦国岷江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的进步和
一年两熟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三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
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
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
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中外历史纲要》上 P13 问题探究
(1)指出材料一中“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的直接推动因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概述春秋战
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5分)
(2)概括材料二的历史现象。简要概述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示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4分)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成为风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各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时代背
景及其效果。(6分)
32.“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古代王朝都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此制(指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
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
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士族和寒族)之存在可以促进
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学而优则仕的认同)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1)指出材料一中西晋所实行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和创立者。结合所学概括其弊端。(4分)
(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对国家治理起到的积极作用。
(6 分)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 第5页(共 6 页)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北边自敦
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利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
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
杀虏八九万……是后,匈奴远遁,而慕南无王庭。”
——据《史记》《汉书》整理
材料二 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
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
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
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
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 。
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的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边疆与内地
一体化的趋势。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0课 P58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政府对边疆各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周
边少数民族政权对国家的作用。(6分)
(3) 根据材料,写出▲处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指出“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势”实现的制度
保障,并概述元朝巩固统一的其他措施。(5分)
高一历史学科试题 第6页(共 6 页)2022学年第一学期杭州 S9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A B A C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C A D B D D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C D D A B A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题 15分,32题 10分,33题 15分,共 40分)
31题(10分)
(1)直接推动因素:冶铁技术出现,铁质农具开始使用(2分)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荒地开垦;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技
术(灌溉、施肥等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等。(任意 3点得 3分)
(2)历史现象:公田不治,私田开垦。(2分)
随着生产力发展(耕作技术进步),旧有生产关系遭到破坏。(2分)
(3)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社会经济获得重大发展;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
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国为了富国
强兵,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任意 2点得 4分)
效果:从政治、经济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加速了各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国力强盛,
推动社会转型。(2分)
32题(10分)
(1)制度名称:九品中正制。朝代:曹丕(2分)
弊端: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以门第为选官标准不利于选拔人才。(2分)
(2)观点:科举制能够为国家治理选拔真正的人才。 (2分)
积极作用:科举制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
高寒门庶族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社会读书风尚。(任意 2
点 4 分)
高一历史学科 答案 第1页(共 2 页)
33题(15分)
(1)事件:筑长城;派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派张骞出使西域。(4分)
(2)特点:武力征服和怀柔政策相结合,但怀柔为主;政治控制和边疆开发(经济发展)相结
合。(4分,每个点2分)
作用: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唐政府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促进了民族的交
往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任1点得2分)
(3)填空:回回(1分) 制度保障:行省制度。(1分)
其他措施: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
慰司管理;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任 3点 3分)
高一历史学科 答案 第2页(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