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2-2023学年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如图所示,图为龙山时期的陶寺城址,由此可知当时( )
A. 社会阶层分化开始出现 B. 进入传统农耕时代
C. 初步形成复杂社会系统 D. 奴隶制度走向繁荣
岳麓秦简中有一条律令“令曰:黔首、徒隶名为秦者更名之,敢有、有弗更,赀(铠甲)二甲。”里耶秦简记录的一条:诸官(名)为秦,尽更。这说明( )
A. 秦朝开始实行避讳制度 B. 秦文化具有君权至上特点
C. 秦朝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D. 秦朝法律繁琐且注重形式
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
A. 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 B. 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延转移
C. 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D. 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总结南方水田的耕作方式,“其法:起拔为疄(田垄),两疄之间,自成一畎(田间小沟),一段耕毕,以锄横截其疄,泄利其水,谓之腰沟,二麦既收,然后平沟畎,蓄水深耕,俗谓之再熟田也。”该耕作方式( )
A. 有利于保苗抗旱排水防涝 B. 促使南北农业发展趋向平衡
C. 在元朝时开始出现并推广 D.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如表为元明清黄帝陵祭对比一览表,该表可以用来证明( )
朝代 统治时间(年) 祭祀次数 频次
元 98 0 /
明 276 14 19.7
清 268 30 8.9
A. 民族文化认同决定了王朝的兴衰 B. 民族矛盾是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 王朝的长短取决于民族文化政策 D. 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清朝照会的旧文式例行在“为照会事”前面会冠以“天朝云贵总督”等官衔名目,如“天朝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侯爵琦”。1840年后,琦善把照会中的“天朝”两字取消,仅留官衔,后来此式成为定例。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清政府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清政府变以夏凌夷为夷夏平等
C. 宗藩观念初步向近代国家观念转变 D. 朝贡外交转变为平等条约外交
清初,赏戴孔雀翎的人员,除了清廷规定的外,其他人“出于酬庸旷典,惟有功而蒙特恩者,始得赏戴”。到19世纪六十年代,时人记载:“花翎红顶,几遍城市”,甚至“五品以上之官,皆得援例捐纳”,造成对花翎“不复重视之矣”。这一变化( )
A. 深受国内政治局势影响 B. 说明服饰失去了传统政治意义
C. 源于民众物质生活改善 D. 反映出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
《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在信中写道:“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建立共和国的条件已经成熟 B. 受传统影响作者主张渐进式变革
C. 表达出作者对革命的担忧和不满 D. 清政府内部分化,已经土崩瓦解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北京《晨报》上有一幅漫画将当时的社会流动喻为《孔雀东南飞》(如图所示,孔雀的羽毛上写有学生、学者、教授)。该现象( )
A. 为中国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
B. 反映当时知识分子向往共产主义
C. 巩固壮大革命统一战线
D.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1939年,毛泽东认为的民众是由工人阶级和农民组成。1942年5月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民众概念范围的变化( )
A. 彰显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B. 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 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D. 适应了党进行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表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原因省际迁移人口比例表(%),据此可知( )
时间(年) 工作
调动 分配
录用 务工
经商 学习
培训 投亲
靠友 拆迁
搬家 退休
退职 随迁
家属 婚姻
迁入 其他
1982-1987 19.89 5.26 8.57 9.02 13.35 - 2.54 18.68 15.54 6.15
1985-1990 15.06 4.53 29.46 8.38 10.39 - 1.48 10.86 13.66 6.18
1995-2000 2.67 1.55 64.75 6.30 5.02 0.79 - 9.25 5.48 4.18
A.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加速人口流动
B. 人口迁移动力逐渐向经济型迁移为主转变
C. 该阶段的人口迁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D. 人口迁移原因的多元化基于政治体制改革
16世纪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智与身体同样需要指导,好像两只马配合起来合力拉车一般。”“我们所训练的,不是心智,也不是身体,而是一个人,我们决不能把两者分开。”这一主张( )
A. 体现了理性意识影响教育思想 B. 反映了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C. 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 D. 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
17世纪,英王封地给臣民的时候,在特许状里规定,殖民地的自由民应该对涉及他们的立法有发言权。于是,赐给马里兰的塞西尔 卡尔弗特、宾夕法尼亚的威廉 佩恩,和南北卡罗来纳以及新泽西的领主们的特许状都具体规定,所有立法都必须取得“自由民的同意”。这说明( )
A. 美国的宪政有其历史渊源 B. 英国的综合国力走向衰落
C. 美洲殖民地反抗风起云涌 D. 英国强化对封地的管理权
20世纪苏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把各种工业托拉斯、商业辛迪加和国营商店改为经济核算制,在各地区成立交易所和定期市场,以及缩小“剪刀差”、加强国营商业公司与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联系等。这些措施( )
A. 是卫国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B. 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
C. 实现了农业向集体化的转变 D. 恢复自由贸易缓解了社会矛盾
如图所示,图为1500-1975年殖民扩张和收缩周期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阶段,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B. ②阶段,源于传统殖民帝国的衰落和美洲独立
C. ③阶段,亚洲革命风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作用
D. ④阶段,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彻底瓦解殖民体系
1950年,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援助分别达到159.2和918.1百万美元左右。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这说明( )
A. 战后区域经济集体化初具形态 B. 两极格局影响大国的外交政策
C. 对外援助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D. 大国积极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中国古代海关税】
材料一宋太宗雍熙年间对海外贸易征税的措施是“大抵海舶至,十先征其一”。……宋代市舶征税的基本标准就是粗色和细色。细色是名贵香料、宝石等奢侈品,粗色是纺织品、木材、药材、食品等价格较为低廉的日用品。……宋元时期是对舶货进行物抽分,如日用品、选购品、特殊品和奢侈品等;并按照货物的数量按比例抽分,如宋太宗雍熙年间市舶征税的标准是“十先征其一”,“岁约获五十余万斤条株颗”。
--摘编自贾洁蕊《中国古代市舶征税向海关税的变迁及其财政意义》材料二明王朝所处之 14世纪至17世纪,正是世界面貌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隆庆帝即位后,他接受了“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教训,“隆庆改元(1567),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与此相适应,向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征税的制度渐趋完善。
据《东西洋考 饷税考》记载,当时的税收种类有:(一)引税。海商出海贸易,首先要到督饷馆领取文引,这就要交纳引税,实际上就是许可证税。这种税出自船主。起初每引税银3两,后来将原额提高一倍。(二)水饷。这是一种船税,按船的大小向船商征收。往贩西洋的船只宽1丈6尺以上者,征银5两。这实际上是征收的一种出口税。(三)陆饷。这实际上是商品进口税。商船回港后,按船上货物多少计值征税,“以货多寡,计值征输。”例如,万历十七年(1589)每百斤胡椒征银2钱5分。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关税制的演变》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宋元到明朝市舶征税向海关税变迁的表现。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近代中国新史学】
材料梁启超在20世纪初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领导了中国“史学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倡新史学要从地理、人种等角度切入,还要具备智力、产业、美术、宗教、政治等“五德”,并把这些作为历史的重要部分;而中国历代史书以记人为主,主要为了歌颂帝王功德。在《新史学》中,梁启超多次提到,历史的目的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以施诸实用,贻诸来者;旧史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让皇帝知道兴替的规律。
梁启超批评中国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他把“朝廷”与“国家”分开,提倡新的纪年方式,反对以皇帝年号纪年等。
--摘编自胡静静《从<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说到“新史学”》等
(1) 根据材料,概括“新史学”相对于中国传统史学的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史学”出现的原因,并指出“新史学”的意义。
【中国与国际法发展】
材料一有学者依国际法的主客两分视角,将春秋时期的朝聘、会盟等盛行于国君间的礼节与国际法对应起来。表为《春秋》所见四类会盟活动统计简表。
类别╲次数╲年数╲鲁君 隐公 桓公 庄公 悯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总计
11 18 32 2 33 18 18 18 31 32 15 27 255
王臣与会(天子与诸侯) 6 1 1 1 1 2 1 1 15
诸侯与诸侯 8 8 4 1 12 4 8 3 6 4 5 3 66
诸侯与卿大夫 2 4 3 1 5 8 3 15 14 6 5 5 71
御大夫
与卿大夫 1 3 1 3 4 10 5 3 9 39
总计 11 12 7 2 26 14 15 23 31 18 14 18 191
——摘编自翟淑君《春秋时期的会盟问题研究》等(注:《春秋》采用鲁国纪年,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14年即公元前481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 70年来,中国国际法学者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国际法,在诸多重大国际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上,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70年来,国际关系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中国国际法学者撰写了相关的论著进行国际法评析,如中东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2001年“9 11事件”与阿富汗战争、《巴黎协定》开启的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等;此外,中国国际法学界还关注了一些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新中国与承认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边界问题、美国的“台湾关系法”、美国对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事件、G20杭州峰会等。空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国际法学者及时予以了关注。国际环境法、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等不但成为了现代国际法的新分支,而且也是中国国际法学者研究的重要领域。
——摘编自杨泽伟《新中国国际法学70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时期会盟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法研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新中国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文件中的历史】
材料我们生活在文件的时代,它们是历史的指示牌。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这些文件,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得以窥探由知识、文明、权力和社会一同织造的庞大文献记录。这些文件就像时间胶囊,带我们走进创作者的心灵,走进催生了这些文件的历史情境。
--斯科特 克里斯蒂安松《文件中的历史》
选取上述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文件,以“历史中的文件”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陶寺城址来看,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说明当时初步形成复杂社会系统,C项正确;
材料与社会阶层开始分化无关,排除B项;
我国迈入农耕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原始农业的兴起,排除B项;
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制社会阶段,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兴起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A.避讳制度从周朝就已经开始,排除;
B.材料“令曰:黔首、徒隶名为秦者更名之,敢有、有弗更,赀(铠甲)二甲”的大意是百姓们名字中带有“秦”字的,必须要改掉,敢有不改的,罚两套铠甲(的钱),这突出的是君主的权威,故此项正确;
C.文化专制达到顶峰应该是在清朝,排除;
D.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秦朝法律繁琐且注重形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应重点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3.【答案】B
【解析】题干所给材料“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反映了唐朝时期的中枢大权逐渐由皇帝的亲信控制,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的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及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南方水田耕作方式来看,南方的水田采取多种经营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地矛盾,D项正确;
材料与排水防涝无关,排除A项;
我国农业发展自古以来就不平衡,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这种耕作方式出现的时间,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A.“决定”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民族矛盾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C.“取决于”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频繁祭祀黄帝,体现其通过民族认同感的构建来强化自身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统治策略,D正确。
故选:D。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解题关键在于对图表新消息进行分析。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朝方面在同外国照会中开始淡化“天朝”观念,后成为定例,这说明的是清朝的宗藩观念初步向近代国家观念转变,C项正确;
清政府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
材料与夷夏平等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
晚清时期的外交并非是平等的外交,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化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19世纪六十年代,象征特殊恩典的孔雀翎逐渐普遍,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秩序,A正确;
B说法绝对,排除;
孔雀翎和民众无关,排除C;
材料和近代化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要求学生结合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和背景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材料“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体现的是作者主张中国应该逐步过渡到共和政体,结合《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出身可知,这主要和其生活的环境有关,B项正确;
当时中国建立共和国的条件并不成熟,排除A项;
材料与作者对革命的担忧和不满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分析。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高校内迁到西南地区为中国保存了知识和文明的火种,与材料“东南”不相符,排除;
B.材料中的现象是国民大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反映出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排除;
C.根据材料“孔雀东南飞”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南方革命形势良好,推动知识分子南迁,这有利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大革命的高涨,C正确;
D.材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属于国内战争,不是民族战争,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大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孔雀东南飞》。
本题侧重于考查国民大革命,属于漫画类选择题,需要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把握漫画主旨。
10.【答案】A
【解析】抗战时期,毛泽东把人民的范围扩展到了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战,说明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A正确;
1942年处于抗战时期,排除B;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排除C;
当时党的工作重心依然是在农村,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毛泽东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毛泽东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省级迁移的比重来看,经商务工的比重显著增长,说明人口迁移动力逐渐向经济型迁移为主转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主要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有关,B项正确,排除D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
材料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无关,排除C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迁徙,要求学生结合中国人口迁徙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迁徙,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材料“智与身体同样需要指导,好像两只马配合起来合力拉车一般”“我们所训练的,不是心智,也不是身体,而是一个人,我们决不能把两者分开”体现了身心都解放的所学,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深入发展,D正确;
材料和教育无关,排除A;
仅凭法国一个思想家的主张,不能断定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盛行,排除B;
材料并没有体现对罗马天主教神权的打击,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要求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北美殖民地民众以公民的个人权利为口号,反抗英国的剥夺和压迫,迫使英国给予北美殖民地自由民立法发言的权利,这为后来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因此材料说明了美国宪政的历史渊源,故A项正确;
17世纪时,英国综合国力正在增强,而非衰落,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美洲殖民地的反抗斗争,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北美人民的抗争迫使英国给予北美殖民地自由民立法发言的权利,不是英国强化对封地的管理权,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分析。
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经济核算制”“成立交易所和定期市场”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D正确;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为卫国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排除A;
B和材料无关,排除;
C是斯大林时期,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苏联经济建设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经济建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结合所学可知,1800年,美洲普遍获得了独立,西葡衰落,导致殖民地数量减少,B正确;
A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
C说法错误,排除;
D是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要求学生结合世界殖民体系建立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援助分别达到159.2和918.1百万美元左右。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可知,冷战期间,美苏分别援助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说明对外援助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C正确;
材料和经济集体化无关,排除A;
材料体现的是冷战,排除B;
材料和国际责任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外交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外交,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由单一的进口税变为进出口税相互配合的税制体系(进出口税制渐趋完备)由简单的抽分变为多税种配合的复杂税种结构(税种结构更为清晰和缜密)从实物税到货币税;征收方式由从量征收变为从量和从价相结合。
【小题2】新航路广泛开辟,中西方贸易进一步发展;国家政治形势影响(开海禁)私人出海贸易合法化;明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大量白银流入,银本位制度逐渐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从宋元到明朝市舶征税向海关税变迁的表现;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从宋元到明朝市舶征税向海关税变迁的原因。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8.【答案】【小题1】不同:历史研究范围扩大,史学内容丰富;史学体例不同;历史研究目的不同,史学要开民智,培养新国民;反对传统的循环论,提倡进化论史观。
【小题2】原因:近代社会局势的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爱国救亡思潮推动;西学东渐,进化论思想的传播(近代西方文化传播)对传统经世致用治史理念的传承。
意义:推动中国史学的新发展(推动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型)助推进化论的传播,进一步解放思想;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民主运动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与历史学、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一问,需根据材料“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倡新史学要从地理、人种等角度切入,还要具备智力、产业、美术、宗教、政治等‘五德’,并把这些作为历史的重要部分”、“中国历代史书以记人为主,主要为了歌颂帝王功德”、“在《新史学》中,梁启超多次提到,历史的目的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以施诸实用,贻诸来者”、“梁启超批评中国旧史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他把‘朝廷’与‘国家’分开,提倡新的纪年方式,反对以皇帝年号纪年等”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康亮维新思想萌发的历史背景、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与历史学、康有为和梁启超民主思想、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9.【答案】【小题1】特点:总体上天子参与的会盟较少;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参与的会盟占多数;诸侯与诸侯的的会盟多集中在春秋前期;卿大夫参加的会盟多集中于春秋中后期,并且卿大夫间的会盟增多。
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日渐瓦解;周王室衰落,宗法分封制日渐崩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春秋后期,随着争霸战争及土地私有的进一步发展,卿大夫势力日渐兴起。
【小题2】特点:关注国际热点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意结合中国实践;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理念;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春秋时期会盟的特点及原因;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法研究的主要特点和新中国对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本题考查的是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0.【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法国1789年《人权宣言》、1848年《共产党宣言》、1963年马丁 路德 金《我有一个梦想》、习近平主席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在争取和实现人权。论述可结合四个文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
故答案为:
论题:历史中的文件折射出人类争取和实现人权的斗争。
论述: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主张生命、财产、自由、平等及反抗压迫等是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通过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并第一次将“天赋人权”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份宣言成为法国革命的奠基性文件、通向新宪法的第一步。但资产阶级的人权形态在事实上将广大劳动人民排除在“人权”之外,《共产党宣言》科学地揭示了只有以消灭私有制和剥削为目标的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人权的道理,并提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标志着科学的无产阶级形态的人权概念的形成。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 路德 金发表了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美国人都能在平等与友爱中生活。这次和平集会进一步推动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时空维度对人类整体进行关怀,将“你”“我”变成“我们”,更加强调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每个国家的人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都是全球治理的平等参与者,体现了人权发展的时代精神。总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国际社会应携起手来,共同创造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让世界充满和平与安宁,让人人得享人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权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人权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权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6页,共16页
第7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