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
小提醒: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 ( )
A.波光粼粼的湖水 B.熊熊燃烧的火把 C.皎洁的月光
2.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 )
A.一叶障目 B.树底下乘凉 C.先见闪电,后听雷声
3.小明早上醒来,发现屋子里很暗。当他拉开窗帘时,太阳光从玻璃窗射了进来,这说明 ( )
A.光能穿过所有物体 B.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C.光只能穿过玻璃
4.______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 )
A.紫、黄、青 B.红、绿、黄 C.红、绿、蓝
5.下列有关“影”的词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
A.湖光倒影 B.形影不离 C.立竿见影
6.“大河向东流哇”是《好汉歌》中的歌词,我国的大江大河多是自西向东流的原因是 ( )
A.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 B.我国的地势东高西低
C.人为因素的影响
7.在地球的内部,越往下去, 。 ( )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8.在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的岩石是 ( )
A.沉积岩 B.岩浆岩 C.变质岩
9.下列地形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的是 ( )
A.堰塞湖 B.长白山天池 C.雅丹地貌
10.关于下图所示的地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黄河第一湾——乾坤湾
A.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B.乾坤湾的形成是因为内侧和外侧水流速度不同造成的
C.水对土壤既有侵蚀作用,又有沉积作用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说明月亮是光源。 ( )
12.皮影戏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 )
13.在大雾中打开激光笔时,能清晰地看到一道笔直的光束。 ( )
14.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时,光的传播路线一定会发生变化。 ( )
15.司机通过后视镜观察车后的情况,说明光有时是沿曲线传播的。 ( )
16.观察我国的地形图,可以知道菏泽地形比较单一,主要以平原为主。 ( )
17.火山现象只会在陆地上发生,海底是不会有火山现象的。 ( )
18.风能吹起土壤和沙子,但不能改变岩石的形状。 ( )
19.鹅卵石的形成与河流的作用有关。 ( )
20.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行为会减少植物覆盖,导致水土流失。 ( )
三、连线题
21.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5分)
长白山天池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敦煌的雅丹地貌 弯曲的岩层
四、科学探究题
22.看图回答问题。(5分)
(1)右图所示的是( )的形成原理。
A.日食 B.月食 C.月相
(2)右图所标的位置中,不能看到日食的
是( )点,能看到日偏食的是( )点,能看到日全食的是( )点。
(3)形成日食现象时,处在中间的天体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23.小科同学利用碗、水、硬币等物体给小雅同学表演了一个魔术。(4+2=6分)
第一步:先让小雅坐好不再移动,然后小科把硬币放入碗内并移动碗的位置,使小雅恰好看不到硬币(如图甲所示)。
第二步:向碗中逐渐加入清水直至加满,小雅看到硬币逐渐升高,最终看到了整个硬币。
(1)请在图乙中画出加满水后,小雅看到硬币时光的路线图。
(2)小科同学表演的这个魔术利用的原理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24.小科将橡皮泥做成片状,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分别进行下图中的操作。(6分)
用手在两端向中间挤压,橡皮泥隆起 用手在两端向外拉伸,橡皮泥断裂
(1)小科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
A.地球的结构 B.地震的成因 C.火山的成因
(2)小科做的实验是一个(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测量实验
(3)实验中的橡皮泥代表的是( )
A.土壤 B.地幔 C.岩层
25.下面是小琪所在的小组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的实验。(8分)
(1)从图中可以看以看出,小琪所在的小组在探究( )对侵蚀的影响。
A.植物 B.土地的坡度 C.雨量大小
(2)喷水时,最先被冲走的是( )
A.小石子 B.细小的泥沙 C.以上两种情况都可能
(3)比较甲、乙容器中的“径流”,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两个容器中浑浊程度一样 B.甲容器中比较干净,乙容器中比较浑浊
C.甲容器中比较浑浊,乙容器中比较干净
(4)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在斜坡上种植植物,那么( )可以减弱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A.横向种植 B.纵向种植 C.横向或纵向种植
五年级《科学》参考答案
-10. BCBCA AABCA
11--20. ×√√×× √××√√
21.
22.(1)A ;(2)A C B ;(3)C
23. (1) (2) B
24.(1)B;(2)B;(3)C
25.(1)A;(2)B;(3)C;(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