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09:4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青溪
王维
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③将已矣。
【注】①言:发语词,无义。②趣:通“趋”。③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山将万转”,写出了青溪山水无碍流淌的气势,这样的青溪水,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B.“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运用了对偶,“声”对“色”,“喧”对“静”,“乱石中”对“深松里”,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
C.“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该句音韵和谐。
D.这首诗的风格自然、清淡、素雅,诗人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2.王维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
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
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
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
4.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寒食①
陈与义②
草草随时事③,萧萧傍水门。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禁生火,吃冷食;到水边祓除不祥。②陈与义:号简斋,洛阳人;宣和六年冬,因受牵连被贬陈留酒监,次年写下此诗。③时事:时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事起笔,寒食到来,诗人也随俗过节,将酒席摆在门外水边来祛灾消祸。
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萧萧”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冷瑟落寞。
C.颈联写诗人客居他乡,佳节孤寂,倍感心酸;黄莺婉转,引发了故园之思。
D.尾联化用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意蕴丰厚,含蓄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感情。
6.本诗颔联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在抒情方式上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②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贺铸,北宋词人,一生沉于下僚,郁郁不得志。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雨后蝉鸣起兴。“得意”二字,既写出蝉鸣的神态,又微露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得意”反衬了自己的失意。
B.颔联言近旨远,病后频频把盏,不知满足,梦醒倚楼远眺,心中生起无限情,可见情之深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
C.颈联虚写鸦投古刹,黄昏时万物栖息,而人却不知归处,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营造的意境上有何不同?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①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②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此诗写于开成元年,这年刘禹锡被排挤出京城,出任苏州刺史。②法酒:按官府法定规格所酿造的酒。③刘向《杖铭》:“历危乘险,匪杖不行;年耆力竭,匪杖不强;有杖不任,颠跌谁怨?有士不用,害何足言?”讽刺朝廷不能任用贤才。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描绘了夏日午后恬静幽雅的环境,借以衬托诗人孤独闲适的情韵。
B.颈联写被排挤出京的诗人深感苦闷,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声色中排遣愁绪。
C.此诗颔联和颈联写出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形神兼备,技法巧妙,耐人寻味。
D.尾联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诗人内心暗藏的不平,情感抒发蕴藉含蓄。
9.在这首诗中诗人从蜂、鹤身上领受到了怎样的教益?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舍弟题书堂
〔唐〕杜荀鹤
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
岩泉遇雨多还闹,溪竹唯风少即凉。
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
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
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下句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为预感未来会大有作为,所以修缮读书堂以避时局之乱。
B.颔联与“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相似,运用互文,上下句分别省“唯”与“遇”。
C.颈联描写诗人“藉草”“傍山”,或“醉吟”,或“闲步”,置身自然,闲适自得。
D.尾句是反问语气,表达出对“盈仓与满箱”的完全否定,其中“盈仓”和“满箱”都是借代。
11.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在人生价值上的诸多自得之感,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②如梦鸟空啼。
最是无情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③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核心,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②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建都今南京。③结绮临春:“结绮”和“临春”是陈后主建造的两座穷极奢华的楼阁。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题目一样,均围绕“台城”展开,借台城的风景和六朝的灭亡抒发感慨。
B.韦诗说柳“无情”,移情于景,因为六朝无论兴盛还是衰亡,杨柳仍绿遍长堤。
C.刘诗第三句是转笔,一个“成”字是全诗的转折点,生发出繁华成空的慨叹。
D.韦诗与刘诗都写出了台城之草茂密繁盛的特点,借此暗示了两位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13.两首《台城》均怀古论今,引人思索,但其着眼点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①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②。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③,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④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注】①辛弃疾得知友人杨民瞻即将返乡(一说出山宦游),有感而作此词相赠。②菟裘:春秋时鲁隐公隐退后居住的地方,后指代隐退之所。③战国时,齐国孟尝君门客冯谖因不受重用,就弹铗作歌,表示不满。铗,佩剑。④夷甫:西晋末宰相王衍,喜空谈,不管国事。这里暗指南宋当权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篇从日月旋转、万物消长的自然规律落笔,流露出流光飞逝、时不我待的身世之慨。
B.上阕描绘了词人在瓢泉听风观雨、在雪楼看草赏花的闲居画面,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的平淡与超脱。
C.下阕由己及友,前三句交代友人经历了冯谖弹铗、王粲登楼般的遭遇,这正是友人梦乡思归的缘由。
D.全词运用比喻、用典等手法,借送别友人来抒写对个人身世和国事的感慨,情感真切,豪迈悲壮。
15.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③时过夏口④,白头浪里出湓城④。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郴州:位于湖南与广东、江西交界处。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五两轻”指风大。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④夏口、湓城:二均在郴州以北。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但基调并不凄怆,尤其是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豁达。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三湘水远,厌恶南风大,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写得细致人微、生动感人。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滥城而北归,为尾联做铺垫。
17.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右丞此篇结句,得忠厚和平之旨。”请结合点评,简要分析尾联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最高楼·咏梅
陈亮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①。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②。树不着唐昌宫里玩③。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④。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释】①辟寒钿:魏明帝时,有人献嗽金鸟,鸟不怕寒,常吐金屑如粟,宫人争以鸟所吐金为钗铒,称之为“辟寒金”。②唐明皇曾带杨贵妃在沉香亭上看牡丹花。③长安安禁坊唐昌观有玉蕊,每当花开时观者甚众。④“铅华”句化用曹植《洛神赋》写洛神的句子“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蛾眉”句引用了唐代张祜写虢国夫人的诗句“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个“透”字传递出春色忽然转浓,百花吐艳的信息,而梅花“香早暗偷传”,写出了梅花开于早春的特色。
B.诗歌描绘了梅的紫檀色的枝干,以及它金黄色的须蕊,这些外貌的描写突出了梅花高贵的品质。
C.“更朝朝”三句反用陈后主的诗句“琼树朝朝新”之意,诗人认为琼树虽华贵,却比不上梅花。
D.虽然眼前的梅花像洛神和虢国夫人一样都具有天然的美,但并不为更多的人欣赏,在对比中表达了对梅花的怜悯。
19.梅花是历代文人喜爱歌咏的对象。这首词是怎么歌咏梅花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饮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①。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②。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③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注】①汝阳:汝阳王李琎,朝天:朝见天子。汝阳王痛饮后才入朝,麴(qū)车,酒车。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酒泉:郡名,在今甘肃酒泉县。②左相:指左丞相李适之,被李林甫排挤罢相。③张旭:吴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时人称为“草圣”。据说张旭每当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笔挥洒。
20.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体裁是七言古诗 B.依次写饮中八仙各自风采
C.摹写酒友比拼酒量的情景 D.兼有动作、语言、肖像描写
21.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酣畅阔达 B.沉郁顿挫 C.清新明丽 D.含蓄委婉
22.结合全诗内容,赏析饮中八仙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樵 家
陆龟蒙
草木黄落时,比邻见相喜。
门当清涧尽,屋在寒云里。
山棚日才下,野灶烟初起。
所谓顺天民,唐尧亦如此。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季节,草木枯黄而使邻里间相见欢喜,这与樵夫职业有关。
B.“清涧尽”“寒云里”介绍了樵家的位置,也呈现出樵夫的生活环境。
C.“下”“起”的使用,营造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样的意境。
D.这首诗以樵事为载体,语言自然而不见斧凿痕迹,平淡之中也不乏雅趣。
24.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隐逸诗,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华严寺①与友生会话
苏舜钦
危构岧峣②出太虚,坐看斜日堕平芜。
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
疏磬悲吟来竹阁,青灯寂寞照吟躯。
老僧怪我何为者,说尽兴亡涕泪俱。
[注]①华严寺:樊川著名八大寺之一。②岧峣:矗立高耸貌。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来到华严寺与朋友见面聊天,共同欣赏日落美景之事。
B.“出太虚”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华严寺寺庙高大雄伟,直插云霄。
C.颈联借寺庙的景象“疏磬”和“青灯”,营造出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D.尾联借老僧之问,道出原委,抒发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
26.这首诗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充满想象。其中“阔”“孤”二字最为动人,请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27.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别自堪悲”一句紧承上句,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幼时丧父,天涯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泊不定的生活。
D.本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基调悲凉,哀婉动人。最后一句“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令人回味。
28.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29.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30.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夏闲步村落间【注】
陆游
薄云韬日不成晴,野水通池渐欲平。
绿叶忽低知鸟立,青萍微动觉鱼行。
醉游放荡初何适,睡起逍遥未易名。
忽遇湖边隐君子,相携一笑慰余生。
【注】当时诗人八十一岁,居山阴。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景物时视野开阔,颇具空间感:空中的云层遮住太阳,地上的溪水将灌满池塘。
B.诗人留心细节:从“绿叶忽低”“青萍微动”等细微变化便知是鸟儿停立,鱼儿游动。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其游玩的感受在醒来后却难以用言语表达。
D.诗人偶遇到了一位隐逸的君子,并和他相携同游,这让他对村居生活感受到了一丝快慰。
32.全诗无一“闲”字,却又紧扣标题的“闲”,请简要分析“闲”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1]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瘞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2]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3]
黄旗入洛竟何祥 铁锁横江未为固。[4]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注释:[1]高启:元末明初诗人。此诗作于明洪武二年,高启因受朱元璋赏识,入朝编修《元史》。[2]瘗(yì):埋。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埋下黄金宝玉以镇金陵的“王气”。王:通“旺”。[3]武骑千群谁敢渡:隋军南下攻打陈国,陈后主君臣认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4]黄旗入洛:三国时吴主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象,就率众举着黃旗北去洛阳,结果中途而返。铁锁横江:吴国在长江上设置铁锁,被晋军攻破,孙皓投降。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四句写登高所见:大江奔流向东,钟山欲破浪而上,金陵山川气势雄伟。
B.作者于酒酣之际登上金陵雨花台,荒烟落日的苍茫景象引发了他悠远的怀古之思。
C.诗中借陈后主、孙皓倚仗长江天堑仍然身败国亡的典故,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D.“英雄”两句写鲜血似寒冷的潮水流入江河,表现了明王朝创建的历程极其艰难。
34.下列诗句都写到了“草”,其中与“草生宫阙何萧萧”一句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B.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杜牧《送隐者一绝》)
C.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35.古诗中的登高之作往往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本诗亦然。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樊川旧居
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
韦 庄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
应刘①去后苔生阁,稽阮②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注释】①应刘:汉末建安文人应玚、刘桢的并称。两人均为曹丕、曹植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②稽阮:西晋嵇康、阮籍的并称。两人均属竹林七贤。
3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兼具叙事和写景,交代了诗人奉使入蜀,途经樊川,重游故地之事,并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所见之景。
B.颔联以魏晋文人应刘、嵇阮四人自比,用借喻手法表现诗人华发满头的样子,寄托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
C.颈联宕开一笔,着眼燕鸥。用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离乱现实的伤痛,和对悠闲生活的渴望。
D.韦庄工诗,讲究炼字。其诗言简意丰,“横笛一声空泪流”中的“空”字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7.《唐才子传》说“韦庄寓目缘情……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试从本诗的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以十扇送徐天隐
宋·黄庭坚
人贫鹅雁聒邻墙,公贫琢诗声绕梁。
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
党锢诸生尊孺子①,建安七人先伟长②。
遣奴送箑非为好,恐有佳客或升堂。
【注释】:①徐稚,字孺子,东汉隐士。②徐干,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三国时期魏人。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
B.诗人看徐天隐家里夏天没有扇子,考虑到去他家里的客人可能较多,所以送十把扇子给他,还谦虚说自己的扇子不好。
C.徐天隐酷爱诗歌,钻研文艺孜孜不倦,从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
D.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
39.黄庭坚评价杜甫的诗“平淡而山高水深”,主张以故为新、平淡有味、涵泳深沉,他的诗学主张在这首诗里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这首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②。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①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②珂:马铃。
40.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描绘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B.颔联为实写,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语意含蓄双关。
C.“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D.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戛然而止,有悠悠不尽的韵味。
41.颈联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请你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2.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一条名不见经传的青溪,表达自己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
②直抒胸臆,“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我的心平素已习惯娴静,青溪更让人忘忧。诗人借青溪来印证自己的夙愿。
③用典。“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写出了青溪山水无碍流淌的气势”错误,“随山将万转”是说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并不是“无碍流淌”。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借景抒情。本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人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表达了诗人甘于隐逸、寄情山水的志趣。
直抒胸臆。“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
用典。“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
3.A
4.①《永遇乐》中,这两句是说如今的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②本诗“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③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收复失土,刻不容缓的意思,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解析】3.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A.“无聊难捱”错误,诗人把书斋看成精神家园,“古今”“昏晓”“永日”“流年” 都写出了诗人读书之废寝忘食。
故选A。
4.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当地佛狸祠下人们争相祭祀,香火不绝乌鸦啄食祭祀食物这一景象,讽刺随着时光的推移人们忘记了当时金兵南下的痛,在佛狸祠参拜祭祀让人心痛。
本诗中“太平民乐无愁叹”是说自己日夜读书的缘由之一是“太平时期”老百姓只有高兴而无愁叹,陆游对偏安江南的所谓“太平”是忧心忡忡的。
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本诗中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陆游看到老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而没有愁叹,诗人为此感到忧虑、愤懑。两位爱国词人都想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5.B
6.①两首诗都借景抒情,使诗人悲伤之情更为浓烈。②陈诗以绿树艳丽、柳影围村、家家寒食等欢乐场景,流露出诗人被贬落寞不欢。③杜诗感于时局,移情于物,花为之落泪,鸟为之惊心,凝聚着诗人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每点相近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错误。“草草”是草率,不细致,马虎,简陋从事的意思。“草草随时事”是写作者顺时随俗,且草草置下凉餐冷盘,表达的是诗人被贬落寞不欢的心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中,颔联“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作者描写了映照原野的浓浓的绿阴,鲜艳美丽的花、围绕村落的翩跹柳影等意象,营造了一幅寒食节的美丽图景。但作者的情绪却是落寞不欢的。从抒情方式上看属于借景抒情。
《春望》诗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这里却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从抒情方式上看也属于借景抒情。
7.(1)C
(2)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3)①仕途失意之恨。首句“得意”二字,反衬自己的失意。②怀乡思归。“征尘断处见归程”,秋雨新洗,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怀乡情重,思归心切。③多病之愁。“病来把酒不知厌”,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为借酒浇愁,可见愁之深重。④迟暮之感。“斜阳”落日斜晖,“秋风发上生”,秋风萧萧,鬓发的斑白,都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答出3点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特色的能力。
C.“虚写”错误,颈联从忆想回到现实,实写鸦投古刹,黄昏时万物栖息,而人却不知归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经雨清蝉得意鸣”“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但觉秋风发上生”描写了淋了雨的净蝉在树上得意鸣叫,乌鸦带引斜阳日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秋风从发上生起。选取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等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登高见闻。秋日天高气爽,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
“征尘断处见归程”,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病来把酒不知厌”,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
“鸦带斜阳投古刹”,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但觉秋风发上生”,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
8.B
9.颔联上句写诗人“静看”池边蜜蜂飞舞的景象,欣赏其勤劳积极的生活态度;下句写诗人“闲想”仙鹤的高雅仪态,思考其超凡脱俗的君子风范。全联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品德的不懈追求。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只好在饮酒抚琴纵情声色中排遣愁绪”错误,饮酒、抚琴既是诗人娱情悦志、排遣愁绪的一种方式,也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写诗人的两个动作“看”和“想”。并从所看所想的内容展现出诗人美好的心灵。
池边花草丛生,蜜蜂飞舞。他静静看去,感到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一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
“闲想鹤仪形”,相传鹤是君子所化,所以“鹤仪形”也就是君子的仪形。这里以“鹤仪形”为尚修德至勤,表现了“身闲志不闲“的高尚情操。
颔联出句从“看”字引出,是实写;对句从“想”字着笔,是虚写。全联虚实结合,抓住蜂的勤劳勇敢和鹤的志趣高尚的属性,构成了鲜明的感性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品德的不懈追求。
10.D
11.①人生当自强,越是乱世,越是读书无用处时,越是要读书以自强。②人是自然的一份子,融入自然,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安好。③倘若不能得到物质的满足,亲人团圆、共享天伦,也是人生的快慰。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完全否定”错,不是完全否定““盈仓与满箱””,是说若不能“盈仓与满箱”,团圆也是美好之事。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兄弟将知大自强,乱时同葺读书堂”,意思是我们应该知道将来能大有作为,所以在现在乱世也要修缮读书堂,来增加自己的修为以避时局之乱,表明作者认为,越是乱世,越是读书无用处时,越是要读书以自强。
颈联“藉草醉吟花片落,傍山闲步药苗香”,作者在一片花草丛中醉酒吟诗,在药苗香气萦绕的山中闲庭信步,体现了诗人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心态。
尾联“团圆便是家肥事,何必盈仓与满箱”,意思是与家人团聚是很好的事情,即便是不能家给人足。表达了作者亲人团圆、共享天伦的快慰。
12.D
13.①韦诗着眼于描写台城现在的春景。将六朝的逝去与眼前的春景相对照,领悟到很多事物总会无情地消逝,而有些事物总会年复一年地再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隐含着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国运的担忧。②刘诗着眼于分析六朝逝去的原因。诗人认为,这共同的原因就是在于帝王的生活太奢华,只懂享受,不精于治国。“只缘一曲后庭花”是作者对六朝灭亡原因的经典概括,面对“万户千门成野草”的悲惨结局,作为士大夫的作者,清醒而深刻地追寻其原因,实属难得,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韦诗与刘诗都写出了台城之草茂密繁盛的特点,借此暗示了两位诗人对未来的希望”错误。韦诗中“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是说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既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茫惆怅。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逐欢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因此韦诗中的“江草”茂盛是反衬六朝的衰亡。
刘诗中“万户千门成野草”是说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与前文“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豪华奢靡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心生悲凉。两首诗均与希望无关。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韦诗着眼于描写台城现在的春景。“江雨霏霏江草齐”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的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两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容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借,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更加强烈。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诗人领悟到很多事物总会无情地消逝,而有些事物总会年复一年地再现,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也隐含着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国运的担忧。
②刘诗着眼于分析六朝逝去的原因。“万户千门成野草”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营造了一种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的氛围。这乐曲引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诗人认为,这共同的原因就是在于帝王的生活太奢华,只懂享受,不精于治国。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面对“万户千门成野草”的悲惨结局,作为士大夫的作者,清醒而深刻地追寻其原因,实属难得,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4.B
15.①对友人抑郁不得志的同情。通过引用冯谖弹铗、王粲登楼的典故,写出了友人经历了冯谖、王粲一样不受重用的遭遇。
②对友人返乡享受古朴纯真之乐的祝愿。想象友人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祭土地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
③对南宋统治者空谈误国、屈辱求和的批判与激愤。引用西晋末宰相王衍的典故,怒斥群小误国,以致志士投闲。
④勉励友人担当起收复北方失地的重任。“西北有神州”代指故土,以抗金大义相激励,希望友人效法当年范蠡,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功成而后身退。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达了内心的平淡与超脱”,结合作者生平及注释中“这里暗指南宋当权者”可知,作者应是表面上平淡、超脱,实则寓悲愤于闲适。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下阕,词人一连用了“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三个典故。其中“梦连环”通过“环”与“还”谐音,表示梦中还家之意;“歌弹铗”用冯谖一开始依附于孟尝君不被重视,因此弹铗而歌的故事;“赋登楼”指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登城作《登楼赋》,述其进退畏惧之情。由此可知,这三个典故表达的都是不受重用的抑郁之意,因此作者连用这三个典故,气势连贯地道出杨民瞻的抑郁不得志,表明冯谖弹铗、王粲登楼般的遭遇,正是友人梦乡思归的缘由,表达了对他的遭遇的同情,以及对自己有同样遭遇的抑郁。
“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则承前句因不得志而还乡之意,想象友人回到家里,会吃黄鸡,饮白酒,到村社祭祀土地神,生活自在安详充满情趣,展现了友人的归隐乡里,古朴纯真之乐。从这里可以看到词人对友人返乡享受古朴纯真之乐的祝愿。
“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一句,从前句的美好祝愿情意陡转,怒斥群小误国,以致志士投闲。这句的意思是祖国西北的土地沦陷金人之手,抗战壮士手握长剑欲杀敌报国却不被起用,而投降派执政者只是清谈空论,不想收复失地。其中“夷甫”二句典出《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寮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在这里,词人将抗战壮士和投降派执政者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壮士有心复国却无处施展,投降派只知请谈阔论却身居高位,只手遮天。这一对比,使得词人对他们的批评与激愤之情也就更加浓烈了。
下阕最后一句中,词人并没有直接表达送别之意,而是承接上句的“西北有神州”,先提出“此事君自了”(指抗金大事),然后再说“千古一扁舟”,可知这里词人是在勉励友人应以国事为重,不妨效法当年范蠡,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功成而后身退。因此,从中也可看出词人对友人担当起收复北方失地的重任的勉励之情。
16.B
17.①作者以贾谊拟杨少府,表达作者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夸赞。②以长沙不久留,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③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④本诗的忠厚平和就体现在反用贾谊典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错,首联是作者想象之景,写友人走后来到洞庭湖所见之景,不是实写眼前所见。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回答时要注意诗题中的“贬”字,作者为被贬的朋友送行,安慰、鼓励朋友乃人之常情。作答时也可先进行联想,然后从具体的诗句中找出依据。
尾联意思是:你此去好比贾谊贬长沙,不会久留,你也不必过于自伤,而去效仿贾谊哀悼屈原的举动。
尾联借用典故抒情,上句运用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典故,将友人与贾谊类比,忠贞爱国、品行高洁却受冤被贬,肯定了友人的才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愤愤不平。
下句写贾谊作《吊屈原赋》之事,“何须”二字为昂扬语,劝慰友人不须学贾谊吊怀屈原,以此安慰朋友,认为朋友不会始终处在被贬的境遇中。
同时肯定友人的才德,表示友人将不会久居郴州,不必效仿贾谊去凭吊屈原,表达作者对友人不久就可返回的祝愿。
尾联借用典故,将杨少府比作贾谊,又反用贾谊典故,用贾谊的典故宽慰朋友,作为受到赏识的才子,远谪郴州的日子并不会太久。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之气,这正是本诗的忠厚平和所在。
18.D
19.①直接描写。“香早暗偷传”写梅之味,“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写梅之色、形。
②侧面烘托。用“深院落”的环境侧面烘托梅花的“斗清妍”。
③运用比喻。以传说中的美好事物来比喻梅花的形象。
④用典。引用洛神和虢国夫人等典故来强化梅花的美好。
⑤运用衬托。用牡丹、玉蕊、琼枝等意象衬托梅花的美。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表达了对梅花的怜悯”错误。“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词人说自己与她们看似相同,但际遇却相差甚远,对比之下,更显得自己的可怜。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春色忽然转浓,到了百花吐艳的时候,而梅花早在春尚未透之前,它的芳香已经暗暗传播开来,“香早暗偷传”写梅之味;“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它的紫檀色般的枝干,下垂有如流苏;它的金黄色的须蕊,胜过辟寒金做成的花钿,此处写梅之色、形;属于直接描写。
“深院落,斗清妍”,“深”字表明了梅花所处的幽静之地;“清”字表明它不同凡响,它们在幽静的院落里,以自己的清高绝俗的标格,斗奇争妍。用“深院落”的环境侧面烘托梅花的“斗清妍”。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它的紫檀色般的枝干,下垂有如流苏;它的金黄色的须蕊,胜过辟寒金做成的花钿,运用比喻,以传说中的美好事物来比喻梅花的形象。
“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
用典。“铅华不御凌波处,蛾眉淡扫至尊前”,词人指明了与梅花“衣带水”的具体形象,有洗尽铅华呈素姿的宓妃和蛾眉淡描的虢国夫人。引用洛神和虢国夫人等典故来强化梅花的美好。
“更朝朝,琼树好”“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运用衬托。用牡丹、玉蕊、琼枝等意象衬托梅花的美。
20.C
21.A
22.八仙海量好饮。如汝阳王恨不得改封酒泉,左相饮酒如鲸鱼吞百川,李白常醉眠酒家,焦遂一喝就是五斗……
八仙放纵不羁(或:有真性情、潇洒狂放)。如贺知章醉跌井底竟会熟睡不醒,汝阳王敢酒后上朝拜见天子,苏晋迷酒最终忘记礼佛,张旭醉后狂放挥毫、笔走龙蛇……
八仙傲视权贵(或:有风骨、傲岸不屈、不向权贵低头)。如左相衔杯以嘲讽权臣,宗之举杯时白眼睥睨一切,李白酒后对天子召见不唯唯诺诺,张旭醉后脱帽露顶、倨傲不恭……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比拼酒量”说法有误。根据“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等诗句可知,杜甫并没有着意写八仙比拼酒量,而是写各人醉后的风采。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沉郁顿挫”虽是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但在此诗中,作者为了描写饮中八仙的旷达风姿,并没有运用“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而是用了“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挥毫落纸如云烟”等极具夸张风格的语句,一气呼成、酣畅阔达地展现了八仙惊才绝艳、豪迈纵横的风姿,所以本诗风格应是“酣畅阔达”,排除BCD。
故选A。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可知唐玄宗的侄子,汝阳王李琎,宠极一时。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麴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可知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可知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可得出诗中人物嗜酒贪杯的特点。
根据原文“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贺知章醉跌井底竟会熟睡不醒,汝阳王敢酒后上朝拜见天子,苏晋迷酒最终忘记礼佛,张旭醉后狂放挥毫、笔走龙蛇。可得出诗中人物放纵不羁的特点。
根据原文“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左相衔杯以嘲讽权臣,宗之举杯时白眼睥睨一切,李白酒后对天子召见不唯唯诺诺,张旭醉后脱帽露顶、倨傲不恭。可得出诗中人物傲视权贵的特点。
23.C
24.①同: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②异:《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樵家》表现了对开明政治的感慨与向往。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营造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样的意境”错,“山棚日才下,野灶烟初起”描写夕阳落山,山中升起屡屡炊烟,营造的是恬淡温馨的场景;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二者意境不同。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归园田居(其一)》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其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田园生活的自在、宁静、祥和,蕴含了作者对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而本诗描写隐居生活,其中邻里之间的淳朴热情,山居环境的安宁、温馨,都透露出作者对田园的诗意生活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
不同点:
《归园田居(其一)》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樵家》表现了对开明政治的感慨与向往。尾联“所谓顺天民,唐尧亦如此”,自己现在所过的安定、淡泊、闲适生活就是唐尧时期“顺天民”的生活,表现了对开明政治的感慨与向往。
25.D
26.“阔”是开阔、宽阔,遍地被白雾笼罩,愈发显得江面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的意境。“孤”既为实景,也有寓意,一轮明月升上天空,如同玉璧孤零零地悬在空中,营造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阔”“孤”二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说尽兴亡涕泪俱”应该是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白烟覆地澄江阔,皎月当天尺璧孤”,意思是迷蒙的白色雾气覆盖了整个江面,澄江宽阔无比,如同玉璧般皎洁的月光悬挂在天上,孤零零地。这两句诗描写了作者在山上寺庙看到的情境,将景色描写地绘声绘色。“阔”烘托了诗人内心的苍凉。
“阔”,本为阔大、开阔之意,此处说“江阔”,形容江面的辽阔、宏阔,意境阔大;“白烟覆地澄江阔”写出遍地被白雾笼罩,江面显得愈发宽阔,营造出壮远、辽阔的意境。
“孤”,本义为孤单、孤寂,此处形容孤零零地悬挂在天上的如玉璧般的明月,突出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苍凉深沉,为结尾诗人抒发兴亡的无限感慨做铺垫。
27.C
28.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离别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C.“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天涯飘零”理解错误,“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的意思是作者感叹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几经磨难才与你(友人)相识,实在太迟。所以这句话是诗人感叹自己少时丧父,身世飘零。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前一句“故关衰草遍”,意思是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这是为故园衰败而悲。
后一句“离别自堪悲”意思是“与好友相别实在是令人伤悲”,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这是为即将与友人别离而悲伤。
颈联“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意思是“从小丧父早年就客游外乡,多经磨难我与你相识太迟”,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绝少知音,现在终于认识了一个友人,却又要别离,表现出感叹身世之悲以及与友人相见恨晚之悲。
“掩泪空相向”意思是“回望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结合诗歌标题可知,作者在送别李端,而且尾联后一句说“风尘何处期”,身在战乱年月再见不知何时,可见二人相见无期,这“泪”中包含相见无期之痛。
29.D
30.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诗人年老体衰、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这就是他耳闻目睹的一切,无不使人感到悲哀。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愤懑无奈之情”“直抒胸臆”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诗人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所以“寒”一语双关,既指环境,又指情感。所以并非是“直抒胸臆”。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都是年老体衰、孤独寂寞的形象。本诗中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孤独寂寞。《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写诗人年老体衰之感;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
不同: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
《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31.C
32.①“闲”在观景自在:诗人行于村落,可以任意而细致的欣赏美景,清闲自在。
②“闲”在畅游之乐:诗人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
③“闲”在与友携行:诗人路遇隐士,产生相知之感,一路携行,安闲自在。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醉后入眠,梦见自己在村子里四处游玩”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喝了酒,趁着酒意,在村落间闲游。走累了就回家,累了就大睡一场,醒来的畅快适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所以“在村子里四处游玩”并非是在梦里。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联第一句是抬头看到天上层层薄云,太阳隐晦其中,算不得晴天,是阴天。第二句写四处汩汩水声,蜿蜒汇聚到池塘里,水面都快逼近堤岸了。这一联写雨后天阴,池水渐平。颔联接着写池塘四周景物。池塘边,绿叶忽低,原来是鸟儿立在了上头;池塘里,青萍微动,原来是鱼儿悄然穿行。这两句细致描摹了眼前动景,增添了村行的情趣。首联与颔联主要写雨后闲适村景,诗人行于村落,可以任意而细致的欣赏美景,清闲自在。由此可概括为:“闲”在观景自在。
颈联写诗人喝了酒,趁着酒意,在村落间闲游。既然是闲游,也就没有一定的目的地。所以叫做“初何适”。这是闲情的体现。走累了就回家,累了就大睡一场,醒来的畅快适意,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也无需用言语来表达。行止由心,陶醉于山水,获得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悠闲自得。由此可概括为:“闲”在畅游之乐。
尾联写诗人在湖边偶遇一个隐逸的君子,并和他一起同游。“忽遇”二字,写出诗人偶遇另一个隐士时的欣喜。这两句似乎在说:吾道不孤。原来不是我一个人隐居山村,还有同道中人!这让他在村居生活中感受到了一丝快慰。由此可概括为:“闲”在与友携行。
33.D
34.C
35.①对金陵形胜的赞叹:诗歌前六句作者通过描绘大江奔流、钟山如龙、江山争雄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金陵形胜的赞叹。
②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陈后主、孙皓据此称王,但仍然亡国的反思;对三国、六朝频繁更迭,英雄割据战事不断的感慨。
③对新(明)王朝的赞美与期盼:对圣人起事、祸乱初平、与民休息的赞美;对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期盼。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 “表现了明王朝创建的历程极其艰难”错误。“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说的是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抒发的是对三国、六朝频繁更迭,英雄割据战事不断的感慨。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例句:“草生宫阙何萧萧”强调的是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此处“草”强调的是残败破落的意境。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说的是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此处“草”烘托了战争荒凉的气氛。
B.“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意思就是没有人举荐你,没有人赏识你的才华,所以你才被迫在这山里之中隐居,“远市朝”。 “草萧萧”,强调的是门庭冷落,杂草丛生。
C.“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说的是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逐欢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此处“草”强调的是荒凉破败的意境。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合上句“若问闲愁都几许”是说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多少?就像那一望无垠的草地,满城翻飞的柳絮和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叠用三种凄清景色喻愁,极贴切巧妙。此处“草”突出的是绵绵不断的愁情。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大江来从万山中,……佳气葱葱至今王” 诗歌前六句作者通过描绘大江奔流、钟山如龙、江山争雄的壮阔景象,点明江山如此多娇,龙盘虎踞、形胜不减,表达了对金陵形胜的赞叹。
“我怀郁塞何由开,……几度战血流寒潮”有对陈后主、孙皓据此称王,但仍然亡国的反思,又有对三国、六朝频繁更迭,英雄割据战事不断的感慨,点明自己内心的担忧,从古至今兵连祸结,江山险峻也不能阻止战争的开展,曾经的朝代繁荣也经历过荒芜。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不用长江限南北”有对圣人起事、祸乱初平、与民休息的赞美,又有对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期盼,点明自己有幸生在了和平年代,希望从此能四海升平,再无战乱,警示当朝,和平不易,江山易主的事情经常发生,希望能够长久地维持和平。
36.B
37.①内容上∶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悲,诗人经逢乱世,唐朝衰弱,亲人离散。②手法上∶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与燕、鸥作比,衬托离乱的感伤;直抒胸臆,表达伤感的情怀。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错误。本诗抒发的是离乱之感,无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内容上:“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由于诗人家人离散,四处逃亡,自然触景生情,发出感慨:燕窝被取,众燕离散,沙鸥击水,何时能歇?诗人用燕子和鸥鹭来自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家国不幸。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韦庄一生历经乱世,背井离乡,怀才不遇,命运坎坷,昔日的家园如今已是断瓦残垣,沧海桑田,无人看见,横笛悠扬,仪仗催发,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手法上:“夕阳衰草杜陵秋”此处写景,“衰草”和“杜陵秋”无疑说明了创作的季节是秋季。当时时值秋天,樊川的秋景在韦庄眼里是一片凄凉萧条,写景状物,皆着悲色,以哀景写哀情。
“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诗人以魏晋文人应玚、刘桢、嵇康、阮籍自比,极言人去楼空,苍苔入阁,老大归来,华发满头,援引典故,叙写离乱的时代悲哀。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诗人家人离散,四处逃亡,自然触景生情,发出感慨:燕窝被取,众燕离散,沙鸥击水,何时能歇?诗人用燕子和鸥鹭来自比,诉说了自己遭遇的家国不幸,衬托离乱的感伤
“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沧海桑田,无人看见,横笛悠扬,仪仗催发,昔日的家园如今已是断瓦残垣,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直抒胸臆,表达了伤感的情怀。
38.A
39.徐天隐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人物的品格隐于诗歌平淡的语言之中,引人回味。诗作看似简单自然,其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音韵谐和明亮,有衬托、情境化描述,形象有味。颈联用徐稚、徐干的典故,刻画徐天隐,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哪怕家里的鹅雁聒噪,也不受影响”错误,“人贫鹅雁聒邻墙”,一般人生活贫穷,呼喊之声纷乱嘈杂,会打扰的邻居。
故选A。
3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徐天隐家里贫穷,但他专心于锤炼诗作,吟诵诗歌的声音绕梁不绝。“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他不慕富贵,甘于清贫,沉迷学问,即使暑天没有扇子也能感受到诗文和精神世界的清凉。诗人以平淡语言述平淡小事,而人物的高洁品格隐于其中,引人思索,回味无穷。
诗作内容简单自然,其行文构思实颇有艺术上的讲究。“坐客有毡吾不爱,暑榻无扇公自凉”,有无对比,写徐天隐暑天无扇也感觉清凉可见其丰盈的精神世界,耐得住清贫。“党锢诸生尊孺子,建安七人先伟长”,此联人名及典故的选用别具匠心,既对仗,又有深意,以古人衬托今人,别有韵味。
颈联用典。东汉读书人仰慕孺子,魏国徐干以诗赋政论著称,诗人用这两个人赞扬徐天隐勤奋好学、淡泊明志,受到人们推崇。充分展示黄庭坚典故使用上“以故为新”的典型特点。
40.B
41.①刻画心情很细致。如“听”“想”分别为动作、心理描写,描写了夜中值宿时的情况,写诗人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可谓“刻画心情很细致”。
②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另辟蹊径,独出机杼。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可谓构思新巧。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颔联为实写”错误。颔联为虚实结合,上句为实,下句为虚。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是说“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联描写了作者夜中值宿时的情况。“听金钥”是动作描写,“想玉珂”是心理描写,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可见,在写法上刻画人物的心情非常细致。
此联本来是要进一步紧扣诗题中的“宿”字,表现作者夜宿的情况,可是作者反而出人意料的用了“不寝”两字,描写了他“宿左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表现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诗人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可见,在写法上构思新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