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在水的沸腾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B. 水沸腾时,水中的气泡内充满了水蒸气
C. 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不再继续吸热
D. 水的沸腾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2.下列有关地球上的水发生物态变化的叙述,符合事实的是( )
A.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热 B. 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
C. 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D. 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吸热
3.航天器外壳要求轻巧、耐高温。制造航天器外壳的材料应具有的特性是( )
A. 密度大、熔点高B. 密度小、熔点高C. 密度大、熔点低D. 密度小、熔点低
4.在比赛中,经常能看到队医用复方氯乙烷喷雾剂对肌肉扭伤的运动员进行治疗。氯乙烷喷在运动员皮肤表面会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据此猜测氯乙烷的沸点最有可能是( )
A. -30℃ B. 10℃ C. 40℃ D. 70℃
5.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用来鉴别物质
B. 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比热容也越大
C. 沙的比热容较小,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D. 水的比热容较大,可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6.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晚上温度下降,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头裂开后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B. 石头裂开后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C. 洞中的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从而使石头裂开
D. 洞中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从而使石头裂开
7.在0℃、标准大气压下常见物质的密度如表所示,据表信息可判断出( )
A.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 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C. 表中铁的密度最大,氧气的密度最小
D. 相同质量的铁与冰,铁的体积小
8.在杭州上学的小金在实验室做实验:如图,将少量乙醚吸进注射器,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用手握住注射器的下端,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由此可推断出乙醚的沸点可能是( )
A. 34.6℃ B. 50.6℃C. 0.6℃ D. -10.6℃
9.用铝和铜各制成一个实心球,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则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铝球的质量和体积都比铜球小
B. 铝球的质量和体积都比铜球大
C. 铝球质量大于铜球质量,但铝球体积小于铜球体积
D. 铝球质量小于铜球质量,但铝球体积大于铜球体积
10.己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碘升华管是密封的玻璃管,内含少量碘晶体。用如图甲和乙所示的两种方案做“碘的升华”实验都能观察到碘蒸气。观察到的碘蒸气( )
A. 甲方案中:一定是由固态碘升华而成
B. 甲方案中:可能是由液态碘液化而成
C. 乙方案中:一定是由固态碘升华而成
D. 乙方案中:可能是由液态碘蒸发而成
11.在使用天平时,分度盘上的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若以下四种情景中出现该状况时,后续的操作应该是( )
A. 在天平调平时,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 在测量某物体质量时,继续加砝码
C. 在测量某物体质量时,继续向左移动游码
D. 在称取11g食盐时,继续向右移动游码
12.用托盘天平称量10.5g食盐,在称量中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这时应( )
A. 取出部分食盐 B. 向右盘中加砝码 C. 向右移动游码 D. 调节平衡螺母
13.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介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 铅柱粘合 B. 气体扩散 C. 酒精与水混合 D. 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14.将水倒入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烧杯中。发现水在“沸腾”,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气”。下列对水中气泡内气体和水面上的“白气”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
A. 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B. 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白气”是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 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D. 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白气”是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15.如图所示,在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装入等质量的酒精和水;在相同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甲容器中的酒精消失了,乙容器中的水减少了许多。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酒精和水都会蒸发 B.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C. 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 以上结论都能得出
16.在北方的冬季,汽车驾驶员常把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冷却液具有( )
A. 较低的凝固点 B. 较高的熔点 C. 较低的沸点 D. 更容易蒸发
17.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B.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C. 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ρ铜>ρ铝),铜块的体积大
D. 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ρ铜>ρ铝),铜块的质量大
18.小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某液态物质放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假设每分钟物质向外放出的热量相等,且忽略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物质的固体属于晶体 B. 该物质的的熔点是60℃
C. 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了25分钟 D. 该物质液态时的比热容大于固态时的比热容
19.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关于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 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C. 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 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20.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B. 教室内扫地时,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见灰尘飞扬,证明分子在做运动
C. 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D. 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不能证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21.如图所示的是湖水长时间受冷,表面结了冰,且冰层还在继续增厚的情况,M表示湖面的冰层,N表示湖底,已知湖中b点处的温度为4℃,对于其他各点温度分别对应的温度是( )
(1)对于b点下方的a位置,温度是①
(2)对于十分靠近冰层的c位置,温度是②
(3)对于冰层上方d位置,温度是⑧
A. ①4℃②小于0℃③小于0℃ B. ①4℃②0℃③小于0℃
C. ①4℃②0℃③0℃ D. ①0℃②0℃③0℃
22.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23.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枳成反比
B. 给足球打气,打气前后,该足球内气体的密度一定不变
C. 将铜块截取二分之一,则剩余的铜块的密度不变
D. 拍摄影视剧房屋倒塌镜头,常选用密度大的材料做道具,更逼真形象
24.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纸的燃烧温度需要高于100摄氏度)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 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 水烧开时温度达到水的沸点且水需要继续吸热,导致温度不会高于100摄氏度
D. 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25.用天平测出质量100g的水,步骤有: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b.往右盘加入100g的砝码
c.把空玻璃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往右盘加砝码以及移动游码,使天平横粱平衡
d.在空玻璃杯中慢慢注入水便横梁半衡,这时玻璃杯中的水这是所需称量的100g的水
在上述实验步骤中,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
A. a→b→c→d B. a→c→d→b C. a→c→b→d D. a→d→c→b
26.在“比较水与砂石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砂石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砂石吸热升温较快,说明砂石吸收的热量多
B. 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 实验中,将砂石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 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比热大
27.小应点了一款神奇的甜品,周围冒着白汽。询问后得知,原来是下面盛水的碗里加了干冰,拿去上面的碗,看到下面碗里的液体“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
B.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 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 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
28.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左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29.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ρ=m/V可知,石头裂开后体积变小,所以石头密度变大
B. 根据ρ=m/V可知,石头裂开后质量变小,所以石头密度变小
C. 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 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30.海难发生后,许多因素威胁着遇险者的生命,如寒冷、饥饿、缺水等。下表中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温度的海水中预期可能存活的时间。根据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在海水温度为16℃的区域发生海难,6小时后即可结束搜索落水人员的行动
B. 人体浸在海水里,人体与海水之间发生热传递,热量会从海水传递到人体
C. 海水温度越低,水中溶解的氧气越少,所以人存活时间越短
D. 海水的比热大,升温慢,所以人体的温度降低到正常体温之下后就会出现危险
31.甲,乙、丙三个同样的烧杯里装有部分水,再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铁块和铜块分别提没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ρ铝<ρ铁<ρ铜),此时三个杯子中的水面恰好相平,则水最少的是( )
A. 甲杯B. 乙杯C. 丙杯D. 一样多
32.小伟同学对冰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图像中的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 AB、CD段物质在吸热,BC、DE段物质没有吸热
C. 水的凝固点是0℃
D. 物质在AB段比CD段比热小
33.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中运行,在这艘失重的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结果是( )
A. 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
B. 比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小
C. 测不出物体的质量
D. 比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大
34.一个瓶子能盛1kg水,可用该瓶子盛1kg下列哪种液体(已知ρ水银>ρ水>ρ植物油>ρ酒精>ρ汽油)( )
A. 酒精 B. 汽油 C. 植物油 D. 水银
35.质量相同的实心铝球、硫酸和冰块,已知ρ铝=2.7×103kg/m3、ρ硫酸=1.8×103 kg/m3、ρ冰=0.9×103kg/m3,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
A. 1:2:3 B. 3:2:1 C. 2:3:6 D. 6:3:2
36.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汉 乐府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中,关于露的形成;《魏 曹丕 燕歌行》“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关于霜的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
A. 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B. 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 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D. 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
37.等到春暖花开,校内的各种小动物都爬出来了。这有给我们的科学爱好者提供了许多学习研究的素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麻雀与蝙蝠都能在空中飞翔,这说明他们是同一类生物
B. 蜗牛有坚硬的外壳,它们是属于脊椎动物
C. 蝴蝶和蜜蜂的足分节,他们都属于节肢动物
D. 蚯蚓与蛇的运动方式非常相似,他们都属于爬行动物
38.下列关于“先------再-------”操作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A. 向试管内添加金属颗粒时,要先倾斜试管,再用镊子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
B. 熄灭酒精灯,要先用灯帽盖灭后,拔出灯帽再次覆盖在灯芯上
C. 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有腐蚀性)沾到皮肤上,应先涂上酸性溶液,稍后再用大量水冲
D. 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上称量30克食盐,应先在左盘添加食盐,再在右盘添加砝码
39.一架天平,无论如何调节平衡螺母都不平衡,若在右盘中放一纽扣,再调平衡螺母,横梁平衡了,这时称一物体的质量为35.6g,则物体的实际质量为( )
A. 大于35.6g B. 小于35.6g C. 等于35.6g D. 无法判断
40.如图是小明在探究甲、乙、丙三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不正确的是( )
A. ρ甲>ρ乙>ρ丙
B. 甲的密度是丙的2倍
C. 能装下30千克乙的容器一定能装得下等质量的丙
D. 甲、丙、乙三种物质密度之比为10∶5∶7
41.对下列现象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膨胀
B. 膨化食品变得不再松脆,可能是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C. 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因为干冰升华时易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
42.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实验结束后,容器内水和油均有剩余,则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 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B. 初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C. 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D. 油蒸发,水不蒸发,水沸腾,油不沸腾
43.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并关闭发动机后,在太空中运行,在这艘失重的飞船中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结果是( )
A. 和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一样大 B. 比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小
C. 测不出物体的质量 D. 比在地球上测得的质量大
44.一个瓶子能盛1kg水,可用该瓶子盛1kg下列哪种液体(已知ρ水银>ρ水>ρ植物油>ρ酒精>ρ汽油)( )
A. 酒精 B. 汽油 C. 植物油 D. 水银
45.质量相同的实心铝球、硫酸和冰块,已知ρ铝=2.7×103kg/m3、ρ硫酸=1.8×103 kg/m3、ρ冰=0.9×103kg/m3,则它们的体积之比为( )
A. 1:2:3 B. 3:2:1 C. 2:3:6 D. 6:3:2
46.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物理原理。《汉 乐府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中,关于露的形成;《魏 曹丕 燕歌行》“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关于霜的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 )
A. 前者是汽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B. 前者是凝华吸热,后者是升华吸热
C. 前者是液化放热,后者是凝华放热 D. 前者是液化吸热,后者是凝固放热
47.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铜丝作导线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天然气作燃料 D. 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48.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A. 厨房蒸笼旁的“白汽” B. 冬天清晨树叶上的“霜”
C. 夏天清晨小草上的“露珠”D. 蜡烛燃烧流出的“烛泪”
49.如图所示,是由微颗粒(1~50nm)制备得到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组成“纳米纸”的分子间没有间隙
B. 油与“纳米纸”分子间有斥力没有引力
C. “纳米纸”可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
D. 油分子间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50.如图所示,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先沸腾 B. 同时沸腾 C. 油先沸腾 D. 都不会沸腾
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B 6.D 7.D 8.A 9.C 10.C
11.B 12.A 13.A 14.C 15.A 16.A 17.D 18.C 19.B 20.B
21.B 22.A 23.C 24.A 25.C 26.D 27.D 28.A 29.D 30.D
31.A 32.B 33.C 34.D 35.C 36.C 37.C 38.B 39.C 40.C
41.A 42.D 43.C 44.D 45.C 46.C 47.C 48.B 49.D 50.A
《物质的特性》选择训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