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四章《物质的特性》选择题(2)【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科学分类题型训练:第四章《物质的特性》选择题(2)【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1-16 07:4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相对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所示。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所示。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 铅柱粘合 B. 气体扩散 C. 酒精与水混合 D. 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2.将水倒入盛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烧杯中。发现水在“沸腾”,水中产生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气”。下列对水中气泡内气体和水面上的“白气”的解释中,合理的是( )
A. 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B. 气泡内主要是水蒸气,“白气”是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 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D. 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白气”是二氧化碳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3.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泡沫制作电影道具中的“石块”,是因为泡沫的密度小
B. 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小
C. 把一大块玉石雕琢成玉石工艺品,密度会变小
D. 粗铜丝拉伸后变成了细铜丝,密度会变大
4.汽车发动机常用水做冷却剂,主要是因为水的( )
A. 比热容较大 B. 比热容较小 C. 密度较大 D. 密度较小
5.如图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使用的器材有: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初温和质量都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关于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本实验中,使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是使食用油和水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B. 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 将食用油和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 在本实验中,食用油吸热升温较快,所以食用油的吸热能力较强
6.小明的妈妈买回一只老母鸡,让小明猜猜它的质量。你认为,小明的猜测应接近下列某一数值才是符合实际的,该数值是( )
A. 20克B. 200克C. 2千克D. 20千克
7.神舟七号的成功返航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是一个强国!本次我国自行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飞天”,质量120千克,造价约3000万元人民币,可靠系数0.997,可以支持宇航员4小时的舱外活动。那么航天服在太空中的质量为( )
A. 大于120千克B. 等于120千克C. 小于120千克D. 以上都有可能
8.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用来鉴别物质
B. 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比热容也越大
C. 沙的比热容较小,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D. 水的比热容较大,可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9.如图,先将针筒活塞推至底端,再抽取半截清水。堵住针筒的出口,然后用力推入活塞时将发现活塞很难推动。针筒内的水很难压缩的原因是( )
A. 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 水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 水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D. 水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10.一定温度范围内,一定质量的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若水的温度从8℃降至2℃,则此过程中水的密度( )
A. 先变小后变大B. 保持不变C. 先变大后变小D. 一直变大
11.下表是几种物质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铅在350 ℃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 固态酒精与甲苯不是晶体
C. 在杭州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D. 在杭州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温度
12.海波的熔点为48 ℃,在48 ℃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固态海波吸热,状态改变,温度不变B. 液态海波放热,温度不变,状态改变
C. 固态海波放热,温度改变,状态不变D. 固态海波吸热,状态不变,温度不变
13.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
A. 3∶4 B. 4∶3 C. 2∶1 D. 1∶2
14.水与酒精混合,总体积变小,以下事实也和前者的本质原因相同的是( )
A. 两块表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
B. 黄豆和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C. 对厚壁的油施加高压后,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D. 老远都能闻到菜香味
15.下列关于蒸发和沸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蒸发和沸腾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B. 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C. 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
D. 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无关,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16.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用来鉴别物质
B. 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比热容也越大
C. 沙的比热容较小,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D. 水的比热容较大,可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17.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A内放着盛有80℃热水的大试管B,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B内的水将( )
A. 到100℃就沸腾 B. 到100℃不能沸腾
C. 管内水温保持80℃不变 D. 无法确定
18.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用酒精作燃料B. 用金刚石来制作玻璃刀C. 用铁制作饮具D. 用铜作导线
19.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
A. 固、液、气B. 气、液、固 C. 液、固、气 D. 气、固、液
20.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氧化氮>ρ空气)的玻璃瓶口对口对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开隔板后,通过观察瓶内颜色变化推断气体分子是否做无规则运动。对于玻璃瓶的三种放置方法(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图放置方法最不合理 B. 乙图放置方法最不合理
C. 丙图放置方法最不合理 D. 三种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21.图甲为水的密度在0~10℃范围内随温度变化的图象,图乙为北方冬天湖水温度分布示意图,根据图象及水的其他性质进行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温度等于4℃时,水的密度最大
B. 在0~4℃范围内,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C. 图乙中从上至下A、B、C、D、E处的温度分别为4℃、3℃、2℃、1℃、O℃
D. 如果没有水的反常膨胀,湖底和表面的水可能同时结冰,水中生物很难越冬
22.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小应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得到几组数据,画出有关图像如下图所示,在图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跟液体的体积关系的是( )
23.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无间隙
B. 水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C. “一人吸烟,众人受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24.在冬季,某地的地下水管破裂,水喷射出来形成了如图所示的“冰花”。虽然气温没有回升,过一段时间,发现“冰花”还是变小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冰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B. “冰花”是由喷出来的水凝固而形成的
C. “冰花”形成时的气温为0℃
D. “冰花”变小过程中要放热
25.下列叙述表达“铁”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常温下铁是银白色固体 B. 把铁丝弯折
C. 铁钉生锈了 D. 铁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26.如图所示,甲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乙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A. 水或酒精B. 酒精 C. 煤油D. 水
27.下列关于物体的质量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决定于物体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B. 水结成冰、体积会变大,因此质量变大
C. 被宇航员带到太空的放大镜,质量并没有消失,只是减小了
D. 将铁块从20℃加热到70℃后,铁块的质量减小
28.小东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得出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液体的比热容一定比固体的大
B. 同一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后,比热容不变
C. 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白天海水温度比沙滩高
D. 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29.酱鸭是杭州的特色菜,每年的冬至前后是晒酱鸭的好时节。小东帮妈妈晒酱鸭,为使酱鸭干得快一点,他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 把鸭挂在阳光下晾晒 B. 把鸭放在通风处
C. 把鸭尽量地展开而不重叠 D. 为确保卫生,用保鲜膜包好
30.小东在某旅游区看到“大师”表演铁手功夫:“大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中,几分钟后将手拿出来,手没有受到任何伤害!小东回到学校向吕老师请教,吕老师给小东画了如下的示意图,小东作出推测,其中错误的是( )
A. 某液体的密度比油大 B. 某液体的沸点比油低
C. 某液体不会把热传给油 D. 油不溶于某液体
31.以下是浙江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永康锡艺 B. 温州剪纸 C. 泰顺米酒 D. 东阳木雕
32.小应点了一款神奇的甜品,周围冒着白汽。询问后得知,原来是下面盛水的碗里加了干冰,拿去上面的碗,看到下面碗里的液体“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的现象
B. 甜品周围的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C. 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碗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 碗里液体“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从水中冒出
33.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左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34.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ρ=m/V可知,石头裂开后体积变小,所以石头密度变大
B. 根据ρ=m/V可知,石头裂开后质量变小,所以石头密度变小
C. 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变大,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D. 该方法利用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而使石头裂开
35.海难发生后,许多因素威胁着遇险者的生命,如寒冷、饥饿、缺水等。下表中列出了人浸在不同温度的海水中预期可能存活的时间。根据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在海水温度为16℃的区域发生海难,6小时后即可结束搜索落水人员的行动
B. 人体浸在海水里,人体与海水之间发生热传递,热量会从海水传递到人体
C. 海水温度越低,水中溶解的氧气越少,所以人存活时间越短
D. 海水的比热大,升温慢,所以人体的温度降低到正常体温之下后就会出现危险
36.甲,乙、丙三个同样的烧杯里装有部分水,再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铁块和铜块分别提没在甲、乙、丙三个烧杯中(ρ铝<ρ铁<ρ铜),此时三个杯子中的水面恰好相平,则水最少的是( )
A. 甲杯B. 乙杯C. 丙杯D. 一样多
37.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并能吊挂一定质量的物体。这个实验表明( )
A.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发生扩散现象B. 分子间存在引力无斥力
C.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创制新型抗疟疾药一—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开始屠呦呦尝试用水作溶剂,用加热青蒿素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后的药效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情况下,药物被破坏了。于是她采用了别的方法成功达到了提取目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沸腾是汽化的一种形式,需要吸热
B. 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可达到提取目的
C. 用旺火加热可以升高水的沸点,可达到提取目的
D. 采用高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可达到提取目的
39.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征之一,只要物质不变比热容就不变
B. 水的比热容较大,既可以用作冷却剂,也可以作保暖剂
C. 沙的比热容比水小,故沙子的温度一定比水高
D. 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40.某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测量了四种固体的质量与体积,把它们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根据图像判断正确的是( )
A. m1>m2>m3>m4 B. V1=V2>V3>V4 C. ρ1>ρ2=ρ3>ρ4 D. ρ1<ρ2=ρ3<ρ4
41.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花气袭人知骤暖”一一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B. “下雪不冷化雪冷”一一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C.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D. “墙内开花墙外香”一一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42.如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 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 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部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 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43.小应测量一实心塑料小球的密度,先用天平测出小球的质量m,再用量筒测量小球的体积。测体积时,先在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测得水的体积为V1,用细线拴一石块,没入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V2,然后将石块和塑料小球拴在一起,没入水中,测出水面对应刻度为V3。若不考虑实验过程中水的损失,则塑料小球的密度应为( )
A. M/(V3 V1) B. M/(V3 V2) C. M/(V3 V2 V1) D. M/(V2 V1)
44.为了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对同种物质密度的影响”,小应在一定的环境下将1g的冰加热,分别记录其温度和体积的数据,利用描点法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0℃时,冰块的密度比水大
B. 当0℃时,在冰变成水的过程中质量变小
C. 当水从0℃上升到4℃的过程中,其密度逐渐增大
D. 研究结果表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会随状态而发生改变
45.江、河、湖、海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入高空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悬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两个“凝成”所指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A. 汽化 升华B. 液化 凝华C. 凝固 凝华D. 升华 熔化
46.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小应对某种固体的密度和体积的关系作出如图实线所示的图像。有关该图像说法如下:①该固体的密度为2.0×103kg/m3;②图中所围S的面积表示相应体积该固体的质量;③该固体的密度不随体积的增大而变化;④当该固体的体积为3cm3时,它的质量为2g。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7.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图中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48.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 水的沸点可以低于或高于100℃
B. -10℃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冰块会熔化
C. 物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可以发生汽化现象
49.最新型客机波音787的“电子窗帘”用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按钮随意改变透明状态的调光玻璃。使用“电子窗帘”时,发生变化的是( )
A. 质量 B. 硬度 C. 比热容 D. 透光性
50.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 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 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
D. 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参考答案
1.A 2.C 3.A 4.A 5.A 6.C 7.B 8.B 9.B 10.C
11.D 12.D 13.C 14.C 15.A 16.B 17.B 18.A 19.D 20.A
21.C 22.B 23.C 24.B 25.D 26.B 27.A 28.D 29.D 30.C
31.C 32.D 33.A 34.D 35.D 36.A 37.C 38.A 39.B 40.C
41.C 42.D 43.B 44.C 45.B 46.A 47.C 48.B 49.D 50.A
《物质的特性》选择训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