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14:54: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3张PPT)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了解作者的观点。
2.结合慎思和明辨学习思辨的方法。
导入新课
第2课时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 我们一起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作者介绍
邓拓(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现代杂文家、诗人、政论家、历史学家、新闻工作者,笔名有邓云特、殷洲、狄曼公、卜无忌、于遂安、马南邨、向阳生。 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驳论的含义: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驳论文,即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
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方式:
就对方论点中的根本性错误进行反驳,即驳论点。
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据。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驳论证。
课文理解
1.朗读课文第1段,针对一般人的观点,作者使用哪些关键词,表达了怎样的立场?
一般人的认识: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立场: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作者为什么说不提倡却又说不盲目反对呢?(不提倡和不盲目反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角度?)
“不提倡”是因为“不求甚解”被后人赋予的“只想懂个大概,不做深入了解”的态度毕竟在很多方面是不好的,我们在很多时候还是要求甚解,求彻底,求深入,不能盲目行事,不能囫囵了事,这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盲目反对”,说明“不求甚解”从其他角度理解有它正向的一面。不求甚解要看它的适用范围。
“虽然……但是”这对关联词提示我们,前半句是从某种意义上对大众观点的认同,而后半句才是作者要强调的重点,是反向立意。可见作者针对一般人的观点没有盲从,而是进行了谨慎全面地思考,并做了周密的表达,这正是遇事思辨的第一步——慎思。
3.速读课文2—9段,找出作者对读书不求甚解所持观点的语句。
【这是古人正确的读书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当然质疑别人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有凭有据,要有明确的辨析过程。作者之所以赞同“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他的根据又是什么呢?这也是他让人们不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理由。
精读课文
1.细读2—9段,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认识犯了什么毛病?
一般人是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误解了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读书的内涵。这是从这个成语意义的起源上来分析的,是非常好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个词经过长期流传、演化,不仅是缺了这个词的原意,而且词的感彩还带有贬义。
结合陶渊明其人其作理解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真的是读书只 在大概了解,不深入探究么?
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是以理解书中意旨为目的,并不是不深入探究。比如他写过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第3段先谈好读书的习惯,是否与第2段内容衔接不够紧密?
第3段开头先谈好读书,是因为“好读书”是理解“不求甚解”内涵的前提。没有“好读书”,则“不求甚解”与“求甚解”都无从谈起;没有好读书,就达不到不求甚解追求的会意,因此作者宕开一笔,先谈好读书,恰是辩证思维的体现,也是逻辑严密的体现。
第7、8段内容看似多余,可以删掉吗?
第7、8段不能删,因为其紧承第6段而来,第6段提到观其大略,易使读者产生疑惑和误解,第7、8段补充说明“不求甚解”不是马虎,不认真,而是未晓处且放过,不因小失大。这体现了文章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是循着自己思考问题的路径来展开内容的。
深入探究
1.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2.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论证方法体现行文的安排) 举例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反面、态度上)、
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正面、方法上);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陆象山语录。
对比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与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论证思路理解
第一部分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板书设计
树靶子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求
甚解
亮观点
立论
得结论
不能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引出处: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释新义:虚心 会意 不求甚解
举例子:普列汉诺夫、诸葛亮(反例 正例)
引语录:陆象山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
布置作业
1.课后总结提炼自己的读书方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但不要雷同。(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138页“书山有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