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15:0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童话故事《稻草人》。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字词过关
拘泥(jūnì) 歌谣(yáo) 契合(qì)
  旷远(kuàng) 海啸(xiào) 苟安(gǒu)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符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7):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8~13):以诗、文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总结观点:必须驱遣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的目的。
问题探究
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作者以文字为载体传达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并简要分析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总结本文1~10段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深入探究
第9段中为什么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会。
1.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2.阅读第11—13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
3.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各自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课堂小结
本文关于驱遣阅读者内心的想象方面的论述,对我们学习语文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让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启发。我们在以后的语文阅读中,要透过文字深入作品内部,体验阅读的快乐。
温故知新

1.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顺序?
明确:一般是逻辑顺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结构上,一般是“总一分总”的形式。
2.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在说理时,一般会有哪几种说理方法?
明确: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板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
知识
铺垫
主体论述
得出结论
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作者方面
文字正好传达作者的所见所感
读者方面
通过文字桥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海燕》
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想象,才能获得美感
通过文字
鉴赏文艺
课后作业
任意选择一首古诗词,发挥想象,描绘其画面,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