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7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三国中哪一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
一、西晋的建立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日益衰落
1.背景:
2.时间:
3.建立者:
4.都城:
5.统一:
缺乏雄才大略,维护家族权势,追求享乐
263年,魏灭蜀
266年
司马炎(晋武帝)
洛阳
6.现状: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
多次征伐有功,两次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发展屯田、水利,对魏国强大有重要贡献。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司马懿强魏
263年,魏国灭蜀汉
司马昭控魏
司马昭专权后,总想取代魏帝曹髦。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弑杀曹髦,立曹奂为帝。魏帝彻底成为傀儡。
263 年,灭蜀。
司马炎灭魏
司马昭病逝后,其子司马炎在266年代魏称帝建立西晋,都城在洛阳。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三国尽归司马氏”
280年,西晋灭吴,西晋统一全国
石崇、王凯斗富
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
二、八王之乱
①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派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1.背景:
②宗室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③晋惠帝昏庸无能
帝为人戆騃( gàng sì:愚蠢,白痴 ),尝在华林园闻虾蟆,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时天下荒馑,百姓饿死,帝闻之,曰:“何不食肉糜?
——司马迁《资治通鉴·晋纪·晋纪五》
二、八王之乱
①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派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1.背景:
2.目的:
3.经过:
4.影响:
③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②宗室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③晋惠帝昏庸无能
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
①西晋从此衰落;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
八王之乱——西晋衰落
材料:惠帝以后,…人多饥乏,…又大疾疫,…流尸满河,白骨遍野。
——《晋书》
材料:
魏晋以来积蓄,
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的分封及后果
西周的分封制, 春秋、战国的混战;
西汉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
西晋晋武帝分封,八王之乱。
分封是国家动乱的一大根源
认识:
坚持中央集权和党的领导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我国北方的草原,养育了北方游牧民族
1.背景:
2.时期:
3.民族:
4.影响:
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266—316)
东汉、魏、晋时,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氐(dī)、羌(qāng)、匈奴、羯(jié)、鲜卑
①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一些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晋
四、十六国和前秦局部统一
4、5世纪,北方先后建立许多政权
1.十六国:
位置 民族 十六国
北方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
羯 后赵
氐 前秦、后凉
羌 后秦
巴氐 成汉
汉 前凉、西凉、北燕
西南 口诀 一成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四、十六国和前秦局部统一
2.前秦的建立
①背景:
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②人物:
③措施:
④影响:
苻坚任用王猛改革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民族交流交融
少数民族采桑图(魏晋墓砖画)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魏晋墓砖画)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少数民族耕作图(魏晋墓砖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定都洛阳
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
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西晋从此衰落
氐、羌、匈奴、羯、鲜卑,内迁
东汉、魏、晋时,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的建立
八王 之乱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十六国与前秦局部统一
263年,魏灭蜀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课堂练习
1.西晋第一个皇帝是( )
A.司马懿 B.司马师 C.司马昭 D.司马炎
2.西晋王朝存在时间非常短暂。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
①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迁往江南地区
③皇族之间连年混战 ④内迁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压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C
课堂练习
3.使西晋国力大衰的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匈奴内迁
C.西晋统一 D.实行分封制
4.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东晋南朝 D.西晋末年
A
D
课堂练习
5.东汉、魏、晋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内迁,下列属于内迁的少数民族是( )
①匈奴 ②满 ③羯 ④氐 ⑤羌 ⑥鲜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⑥
C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