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目录
释疑解难
05
01
素养目标
02
知识梳理
03
看图说史
04
随堂练习
06
素养提升
07
拓展阅读
08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素养目标
历史解释:知道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成就是对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并为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家国情怀:认识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知识梳理
贾思勰
最早
南北朝
七
大明历
锺繇
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女史箴图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看图说史
1. __________像
祖冲之
2. ____________(摹本·局部)
兰亭集序
3. _____________(摹本·局部)
洛神赋图
释疑解难
1. 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2.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北方发展恢复,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区域政权之间存在着竞争,这些在客观上都有利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的成就斐然。
随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下著作在编写时需要考虑到节气的是( )
A. 《道德经》 B. 《史记》
C. 《齐民要术》 D. 《论语》
C
2. 《齐民要术》记载了胡人的兽医术、相马术,制作毛毡、奶酪、油酥等技术,并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交融 B. 征服战争 C. 文化专制 D. 同化政策
3.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 )
A. 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B. 要重视选育良种
C. 要因时因地制宜 D. 要改进生产技术
A
C
4. 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位科学家是( )
A. 郦道元 B. 贾思勰
C. 司马迁 D. 祖冲之
D
5. 古人对圆周率的推算由来已久。下列对题5表内容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我国是世界最早研究圆
直径与周长关系的国家
B. 我国对圆周率的研究时
间早、历程长、成果显著
C. 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贡献是世界上最大的
D. 国家的稳定统一是圆周率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
B
6. “汉代的书写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材料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 )
A. 发展背景 B. 代表人物
C. 主要特点 D. 重要变化
7. 中国书法界的最高奖项是“兰亭奖”。下列书画名家与该奖项名称有关的是( )
A. 钟繇 B. 顾恺之 C. 王羲之 D. 胡昭
A
C
8.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塑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下列大家中其作品能表达出《洛神赋》意境的是( )
A. 司马迁 B. 顾恺之 C. 贾思勰 D. 王羲之
9.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下列科技艺术成就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兰亭集序》 B. 《大明历》
C. 《齐民要术》 D. 云冈石窟
B
D
10.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了璀璨的科技文化。材料所反映中华民族的特质是( )
A. 自强不息 B. 爱好和平
C. 勤劳勇敢 D. 团结统一
A
二、综合题
1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一时代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纯艺术的书写内容,而不同于在青铜器、石碑、竹简上的应用文体。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文学内容,改变了书写者的书写动机、目的,也转变了书写者的心情和意识。
——摘编自孔见《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题11-1图所示的是哪位书法名家的什么作品?(2分)概述该名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王羲之;《兰亭集序》。继承了各种书体的优点,其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书法艺术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原因。(2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以及丰富的文学内容为书法艺术的诞生提供了动力;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特点。(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优美,形象传神,极具代表性;山水画开始形成;石窟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我国雕塑艺术,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素养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期战乱,各族统治者的有意识提倡,意识形态上佛教与玄学、儒学的结合,使佛教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超过了土生土长的中国道教,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后赵重用佛图澄,前秦苻坚重用释道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南燕慕容德重用僧朗。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决国家大事。北朝时,除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周武帝宇文邕两度毁佛外,其他皇帝都大力提倡佛教。僧寺遍布各地,僧尼多到惊人的地步。北魏时,寺院有3万所,僧尼有200多万。在南方,佛教发展也很快。……与此同时,西行求经的人很多,大量佛经也被翻译过来。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2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长期战乱;各族统治者有意提倡;佛教与玄学、儒学结合。
采取易于为民众所接受的传播方式;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扶持;主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交融;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阅读
顾恺之及其传世作品
顾恺之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士人画家兼美术理论家。他对中国绘画技法的成熟作出过重要贡献,为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顾恺之出身官宦家庭,多才多艺,尤工丹青,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名。顾恺之留传至今的三篇画论《论画》《摹拓妙法》与《画云台山记》,是关于评论绘画、总结技法与记录构想的文章。《全晋文》卷一百三十五称他有《启蒙记》三卷、集二十卷,实则仅辑录了赋、表、序、祭文等十余篇,且非全文,甚至仅有一二句,余皆散轶。南朝钟嵘在《诗品》
中称他“能以二韵答四首之美”,认为他的诗“气调警拔”。晋宋之际,正是魏晋南北朝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战后升平带来的交流与魏晋玄学带来的对人生的影响,使绘画的地位更加重要起来。书画不但成了上层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广为社会各阶层所爱好。在这样的时代中,顾恺之在绘画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中国画的发展立起了一座丰碑。历史著录的顾恺之作品有上百件之多,但由于时代久远,现在仅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等摹本传世。
——摘编自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与民族交融
第21课 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