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清末明初新景观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清末明初新景观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08 17:3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第12课 清末民初新景观
忻圣娟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重点:移风易俗、活动的影响
难点:政治符号的变化
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学习内容;有疑问的话,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1、 年,孙中山发布剪辫文告,下令限期剪掉辫子。
2、孙中山发布命令,革除清朝官场中“ ”、“ ”等称呼,规定在民国政府中供职的人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 ;民间普通称呼改为“ ”和“ ”。
3、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公布男女礼服制式,规定男式礼服以 为主,女士礼服为 。 和 出现后,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服装服饰的流行时尚。
4、照相术发明于 世纪 年代, 年代后传入中国。不久,
出现第一家营业性照相馆。
5、电影于 年在 诞生, 年传入中国。最初在 的一些戏院茶园放映。
6、 年,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 摄制完成,这是一部 片,它揭开了 的序幕。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
请同学们阅读资料:
材料一:清朝的国歌歌词:《巩金瓯》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皋,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译文:保牢疆土,靠老天庇佑,百姓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事,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的保佑,像天不会坍下,像海不会枯干。
材料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译文: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思考:作为中国最早的国歌,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追求?
探究二:
移风易俗体现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三、成果展示
1.知识梳理,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交流展示
2.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四、内化检测
选择题
下列内容中,属于改变了不良社会习俗的是( )
①男子剪掉辫子,蓄短发 ②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为“先生”和“君”③中山服和西服取代翎顶补服成为官员的礼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后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是( )
A.《定军山》 B.《渔光曲》 C.《一江春水向东流》D.《马路天使》
4.近代我国电影业最先发展的城市是( )
A.北京 B.天津 C.广州 D.上海
5.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掉辫子,对这件事的正确理解是( )
A.义务为人剪辫成为军警中流行的新时尚
B.在革除陋习时,民国政府还需要采取强制措施
C.部分军警采用粗暴手段对待群众
D.是否留辫应听其自愿,强行剪辫有损民主
6、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的变化体现了( )
A、自由的思想 B、平等的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互助的思想
7、近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生了如《卧虎藏龙》、《英雄》等获国际大奖的优秀影片。揭开中国电影事业序幕的是( )
A、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B、1905年拍摄了京剧艺术纪录片《定军山》
C、20世纪初有声电影的出现
D、阮玲玉等优秀演员的走红
8、近代以来,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的近代发明是( )
①电报 ②电影 ③电脑 ④照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呼
五、反思提高
学习本课我知道了:
能力提升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时代,只有宫廷颂歌而无国歌,只有将帅个人旗帜而无国旗,即使清末的黄龙旗也仅是皇帝而非国家的象征。
(1)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标志的国旗、国歌在中国正式出现于何时?
(2)中华民国国旗是怎样的?有何意义?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有何改变?
2、思考清末民初新景观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