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6 10:09:55

文档简介

2022一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表1为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随葬品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表1
随葬品情况
墓主身份
百件以上;以玉器为主,无生产工具
神王
几十件左右:玉器多于陶、石器
宗教显贵或军事权贵
几件至十几件:少玉器,多陶、石器
上层平民
一件或几件:只有陶、石器
普通平民
A.手工业技术较先进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初具早期国家形态
D.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2.西周之前天子和诸侯之间没有君臣之分,天子是诸侯之长。西周推行分封制,确立了
天子的尊贵地位,从此天子成为诸侯之君。据此说明西周
A.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
B.统治方式实现根本变化
C.已经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D.王权得到一定程度强化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3.图1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圈分布图。该图反映了
。都城
北方文化圈
文化圈
秦文化圈
筋文化
中原文化圈
楚文化圈
巴蜀文化圈

图1
A.文化的多元封闭性
B.地域文化的统一性
C.区域文化的交融性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4.秦始皇接受邹衍的“五德终始说”,自称以“水德”君临天下,“以为周得火德,秦代
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更名河曰德水。”秦始皇此举旨在
A.禁锢民众的思想
B.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
C.提升皇帝的地位
D.践行阴阳五行的思想
5.图2为西汉初年中央和地方封国人口和辖郡对比示意图。为改变这一状况,西汉政府
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单位:万人)
(单位:个)
900
4
800
4
700
600
3骆
500
2
400
20
300
1
200
10
100
0
0
中央人口
封国人口
中央辖郡
封国辖郡
图2
A.颁布“推恩令”
B.设立中朝
C.实行察举制
D.均输平准
高一历史第2页共8页
6.南北朝时期,不但汉族统治者祖述炎黄,而且鲜卑、匈奴、羯、氏、羌等游牧民族统
治者也承认炎黄的始祖地位,炎黄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记忆。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的生活方式趋同
B.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
C.宗法观念被普遍接受
D.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7.唐朝两税法实行后,以经营土地为生的农民为完成两税中用货币缴纳的部分必须出售
部分农副产品,农村中也大量出现了“茶户”“园户”“渔户”等专业化的商品生产户。
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促使农业经营方式变化
D.改变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8.939年,辽朝在燕云十六州率先实行科举取士。政府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
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这一举措旨在
A.促进民族交融
B.扩大统治基础
C.抑制士族势力
D.完善选官制度
9.表2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政史列传的人物统计表。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表2
时间
北方
南方
人数(个)
所占比例(%)
人数(个)
所占比例(%)
北宋中期
274
63.9
155
36.1
北宋后期
121
40.3
179
59.7
A文化重心逐渐南移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江南经济持续发展
D.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10.熙宁五年,王安石打破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新设置武学。熙宁六年(1073年)
又在太医院的基础上设置专门的医学,并详细分科。以上举措旨在
A.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
B.提升官员理政能力
C,扩大禁军的兵员储备
D完善学校教育制度
11.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对东北、西南等地多实行羁縻政策,不少地区不纳赋税,不登户籍:
到元代,“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改革了赋税制度
C.扩大了统治区域
D.加强了边疆管理
高一历史第3页共8页2022—2023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2.D 3.C 4.B 5.A 6.B 7.C 8.B 9.C 10.A 11.D 12.A 13.D 14.B 15.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题,16 题 12 分,17 题 16 分,18 题 13 分,19 题 14 分,共 55 分。
16.(12 分)答案示例:
图 3 中既有郡县,又有封国。这与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状
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3为西汉初年。(4 分)
图 4 中有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且郑、大梁、邯郸、郢、蓟、临淄、
咸阳等为以上诸侯国国都。这与“战国七雄”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4 为战国时期。(4
分)
图 5 中都城为咸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南方越族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
象郡;在北方修筑了长城;这与秦朝定都咸阳,实行郡县制,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
南夷的控制,修筑长城等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 5 为秦朝。(4分)
17.(16 分)(1)不矛盾。(1分)
理由 1:评价历史的角度不同。(1 分)“积贫积弱”说更多地是从政治军事和对外关系
着眼,强调的是财政紧张,军力孱弱,保守拖沓,因循苟且;(2分)“造极之世”说更多地
是从经济文化着眼,强调的是两宋经济繁荣,思想进步,科技发达,社会稳定。(2 分)
理由 2:评价历史的角度不同。(1 分)“积贫积弱”说是对宋朝横向的概论,是两宋显
著的时代特征;(2 分)“造极之世”说是对宋朝纵向的考量,是两宋突出的历史地位。(2
分)
(从理由 1或理由 2中,答出一项即可)
(2)【示例】
一方面,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和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繁荣;理学兴起将儒学推向新
高度;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市民文化兴起;
门第观念淡化,人身依附和社会控制松弛。因此,宋朝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登峰造极的时代。
(4 分)
另一方面,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了“三冗、两积”的局面。从国家财政的角度来看,
宋朝是“积贫”的;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宋朝是“积弱”的(4 分)
总之,“积贫积弱”与“造极之世”是宋朝历史的一体两面。我们要多角度、历史地、
辩证地评价历史。(2分)
18.(13 分)【示例 1】
奏折制度 康乾盛世 白莲教起义(3 分)
奏折制度能使皇帝更广泛、直接的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康乾盛世
后期,清朝统治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君主的高度专权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
化,白莲教等农民起义频发。(10 分)
【示例 2】
高产作物引进 徽商 《红楼梦》(3 分)
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在中国推广种植,,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业
的繁荣。随着商业资本的聚集,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商人群体;区域性商
1
人群体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受到市民阶
层的欢迎。(10 分)
19.(14 分)
维系“中国”观念的力量
经济上,大一统国家体制下,秦朝修驰道和直道,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等措施,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员和商品的流动,这有利于维系“中国”内部的基
本稳定。在国家处于分裂的状态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4 分)
政治上,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促使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加强,
增强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凝聚力。(4分)
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增强中国内部的认同感。西汉独尊
儒术,宋明理学强调伦理纲常秩序,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4分)
总之,维系“中国”这一观念、增强中国内部的凝聚力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的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2分)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