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二、动物的行为和体温控制
一、知识点
二、动物的行为
1.自然界中动物复杂多样的行为使动物能更好的适应环境。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鹦鹉学舌 B.鸟类迁徙 C.老马识途 D.惊弓之鸟
2.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A.喜鹊筑巢 B.鱼类洄游 C.老马识途 D.孔雀开屏
3.2021年,中国云南省的一群亚洲野象集体北迁事件备受全民关注。关于大象的行为叙述错误的是( )
A.亚洲野象的迁徙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B.亚洲野象的后天学习行为能帮助它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C.亚洲野象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
D.亚洲野象经训练后会做精彩表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永远不会忘
4.大猩猩经过不断学习,拿到了高处的香蕉,这是大猩猩的学习行为。以下动物行为中也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海豚顶球 B.母鸡生蛋 C.蜘蛛结网 D.蜜蜂酿蜜
5.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动物行为属于后天学习行为的是 ( )
A.马随着音乐的节奏踏起优美的舞步 B.乌贼遇到敌害时能迅速喷出大量墨汁
C.失去蛋的企鹅把鹅卵石当企鹅蛋孵化 D.刚出生的小羊碰到母羊乳头吮吸乳汁
6.下列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
A.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 B.沙子吹进眼里,出现流泪
C.驾驶者看见红灯,停止前进 D.学生听见铃声,跑进教室
7.动物行为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动物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1)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有的是 就有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有的是在 因素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 而获得的,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2)大雁、家燕等鸟类随季节变化的迁徙行为属于 行为;动物园的小猴通过训练学会骑自行车的行为属于 行为。
8.仔细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获得了进一步的改善,每到冬季来临之前,弥河又见野鸭归来,鹊巢星罗棋布,喜鹊的叫声悦耳动听,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材料二随着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加强和对动物行为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些重要行为丢失,如野马只会在水槽中饮水,为了恢复野马在野生条件下的饮水能力,把原先导水入槽的橡胶管接向水坑,一步步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从而恢复野马的野外生存能力。
(1)材料一中列举了两种生物的不同行为,从行为的功能看,其中喜鹊的叫声是 行为;从动物获得途径看,应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所决定的。
(2)材料二中人们对野马进行了野外饮水训练,野马所形成的水坑饮水行为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在 的基础上,通过 的作用,由 获得的行为。
二、体温的控制
9.跳绳是一 项易于开展又具有良好健身效果的运动。
(1)跳绳过程中,我们虽然跳得大汗淋漓,但体温能维持恒定,原因是机体的产热 散热(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人体体温可通过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正常环境中皮肤血管如图甲所示,当人剧烈运动后,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变化后类似于ABC中的 (用字母表示),能让体温保持恒定。
10.如图表示的是人和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
(1)人和鳄鱼之中, 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 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 散热速度(选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
(3)表示鳄鱼的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 曲线。
11.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E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B.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D.人体持续高烧39℃,则其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12.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战”)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此反射属于 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 。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 调节。
13.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相同。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小明的体温最低
B.下午5时小明的体温最高
C.这一天中小明体温的范围是36.5 ℃≤T≤37.5 ℃
D.从5时至24时,小明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14.体育课上,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 (填字母,下同) ,图乙中能表示他奔跑时体温变化的曲线是 。
15.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哪里?有人猜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猜测位于脊髓。针对此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将4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按下表处理方法处理后,均放在寒冷环境中观察其体温变化情况。
实验组名 小白鼠数量 处理方法 体温变化情况
甲 1 不进行任何处理
乙 1 只破坏下丘脑
丙 1 待填
丁 1 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脚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 。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 。
(3)有人认为,为使实验所得结论更可靠,需对实验进行改进。写出改进措施:_______________
。
16.分析有关实验过程,回答问题。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
Ⅰ.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组、乙组;
Ⅱ.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鼠不做处理;.
Ⅲ.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Ⅳ. ;
V.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 ;
(2)写出(4)的操作步骤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B
A:鹦鹉学舌,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B:鸟类迁徙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C:老马识途,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D:惊弓之鸟,属于后天学习行为。
故选B。
2.C
A:喜鹊筑巢,B:鱼类洄游,D:孔雀开屏 都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C:老马识途 是动物出生后,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后天学习行为。
故选C。
3.D
A、亚洲野象的迁徙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亚洲野象的后天学习行为能帮助它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亚洲野象的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亚洲野象经训练后会做精彩表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长时间不练习会忘记,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A
海豚顶球是人类训练海豚培养海豚的技能,属于海豚的后天行为,即学习行为,海豚天生并不会顶球,而母鸡生蛋、蜘蛛结网、蜜蜂酿蜜都属于动物天生的本能,因此属于先天性行为,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A
A马经过一定长期的训练,动物重复动作,马听到音乐就会踏起优美的舞姿,需要大脑的记忆,是后天的学习行为;
B乌贼遇到敌害,大脑会不受控制的喷出墨汁,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学习)就能引起的反射;
C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动物极为重要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叫做动物的繁殖行为,企鹅孵蛋是与生俱来的;
D碰到乳头时的吮奶动作,是一出生就具有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答案为:A。
6.B
A狗狗的主人一到吃饭时间就摇晃铃响形式训练小狗吃饭,长期训练小狗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后天学习行为;
B沙子进入眼睛,眼睛不受控制的启动流眼泪,是先天性的行为;
C驾驶者通过训练,看到红灯大脑会提醒停止前进的动作,需要大脑参与的后天学习行为;
D大脑在铃声的刺激性,会做出反应,是后天训练而形成的。
故答案为:B。
7.(1)生来;遗传;学习
(2)先天性;后天学习
(1)动物的行为方式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动物的有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我们称之为先天性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后天学习行为;
(2)某些鸟类具有随季节变化而变更栖息场所的迁徙行为,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学习)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应,是先天性的行为,而经过训练学会骑自行车,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是后天学习行为。
故答案为:(1)生来,遗传,学习;(2)先天性,后天学习。
8.(1)繁殖;先天性;遗传物质
(2)学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和学习
(1)材料一中喜鹊叫是想表现出求偶的行为,也是动物为了繁殖的行为;这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2)材料二中,野马通过训练在水坑饮水的行为,诱导野马去水坑饮水,重复训练达到了饮水的能力,是后天学习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遗传物质影响的基础下,在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生活的经验而获得的行为为后天学习能力。
故答案为:(1)繁殖,先天性,遗传物质;(2)学习,遗传物质,环境因素,生活经验和学习。
9.(1)等于
(2)C
(1)跳绳过程中,我们虽然跳得大汗淋漓,但体温能维持恒定,原因是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
(2)人体体温可通过皮肤直接散热来调节,当人剧烈运动后,人体皮肤血管舒张,管壁变薄,口径示意图的是C。
10.(1)人
(2)等 于
(3)乙
(1)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有哺乳类和鸟类。人属于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鳄鱼属于鱼类,属于变温动物。
(2)在寒冷环境中, 恒温动物能够继续保持体温恒定的奥秘在于其体内的产热速度等于散热速度。
(3)鳄鱼属于变温动物,当环境温度升高时,耗氧量也随之增加,故耗氧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的是图中的乙曲线。
故答案为:(1)人 (2)等于 (3)乙
11.B
A、当受冷,通过E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正确;
B、当受热,机体主要靠E和F完成散热,B错误;
C、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人体39摄氏度,明显是高烧,此时也处于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答案为:B
12.(1)产热和散热
(2)下丘脑
(3)神经;效应器
(4)激素(或体液)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
(2)受体刺激脑干中的热受体,脑干中的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3)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体温,当外界的温度低时,外界的刺激人体会作出反应,而体温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是属于神经调节,皮肤感受到冷的刺激,通过神经传到脑,再通过神经传出到骨骼肌,骨骼肌就会颤抖,骨骼肌属于效应器;
(4)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的舒张,肾上腺激素能参与调节属于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产热和散热;(2)下丘脑;(3)神经,效应器;(4)激素或者体液。
13.D
A图中可知0-5过程中,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故5时温度最低,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下午17时,小明体温随着时间而变小到36.5℃,5-17时体温随着时间变化体温升高,17时温度上升到最高37.5℃,17时温度逐渐降低,故17时是最高,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一天中小明的体温最低为36.5℃,最高位37.5℃,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以看出5时到17时温度随着时间体温升高,而17-24时体温随着降低,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C;f
小金同学在完成 1000 米体能测试后气喘吁吁、全身冒汗,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故此时他皮肤下的血管状态处于图甲中的C。
人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故图中体温 f 变化正确。
15.(1)只破坏脊髓
(2)下丘脑;相簿(平衡)
(3)增加每组中小白鼠数量(合理即可)
(1)丙组小白鼠的处理方法是只破坏脊髓。
(2)若甲、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恒定,乙、丁组小白鼠体温不能保持恒定,初步得出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此时甲、丙组小白鼠体内产热与散热相簿(平衡)。
(3)实验中小鼠数量过少,故改进措施为增加每组中小白鼠数量。
16.(1)相对恒定
(2)把甲乙组鼠均置于 10℃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合理即可);
(3)甲组小鼠体温逐渐下降,乙体温无明显变化
(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2)实验设计方案中甲乙两组小白鼠形成对照,自变量是下丘脑的有无,而其他无关变量都应该保持一致,因此温度在这里应该保持一致,故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即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则甲组下丘脑被破坏,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乙组保留了下丘脑则体温恒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