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0:1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程标准】
1.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新课探究:
材料一 :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东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材料三: 在中央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派的四次“围剿”。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观察下图,你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
时间 敌 我 比例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4万 2.5:1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第二次 20万 3万 7:1 第三次 30万 3万 10:1 第四次 40万 7万 6:1 周恩来 朱德 第五次 1933年10月 至 1934年 50万 8万 6:1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
失败

问题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
敌强我弱
主观:
“左”倾冒险主义方针和政策
问题二: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战争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一 、 长征原因(战略转移原因):
①根本原因: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②直接原因: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长征的目的:实现战略转移,保存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
“左”的错误:就是不合实际的,夸大自身实力,急进的,冒险的错误。
005
1.江西瑞金
2.冲破四道封锁线 3.渡过湘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二、长征开始:
瑞金
1934·10
血战湘江
湘江
湘江之战:
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那次仗打完之后,江水都成了红色的了,江底到处都是战士的尸体,我们的老百姓都说,
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
——摘自陈靖《湘江黔山》
遵义
4.强渡乌江 攻克遵义
二、长征开始:
  蒋介石调集重兵,在红军通往湘西的道路上,布置新的防线。若红军继续西进,无异虎口投食。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弃湘西、取贵州的主张,得到多数人赞同。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
红军强渡乌江
(1)时间:
1935年1月
(2)地点:
贵州·遵义
(3)内容
(4)会后成立指挥小组: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会址
周恩来
毛泽东
王稼祥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
(5)意义:
遵义会议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14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转折点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
①开始确立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地位;
②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也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党的领导核心
1.遵义会议解决最根本问题:
补充:
2.遵义会议重大成果:
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遵义会议得到启示:
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005
1.江西瑞金
遵义会议
5.四渡赤水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二、长征开始:
2.冲破四道封锁线 3.渡过湘江
4.强渡乌江 攻克遵义
5.四渡赤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005
5.四渡赤水
6.巧渡金沙江
1.江西瑞金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冲破四道封锁线 3.渡过湘江
4.强渡乌江 攻克遵义
二、长征开始:
金沙江
皎平渡(四川会理县东南)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山洞
红军渡江纪念碑
  中央红军最早渡过金沙江的部队是红军干部团。1935年5月3日晚上,在刘伯承率领下赶到皎平渡口,乘一条木船巧渡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005
5.四渡赤水
6.巧渡金沙江
7.强渡大渡河
1.江西瑞金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冲破四道封锁线 3.渡过湘江
4.强渡乌江 攻克遵义
二、长征开始: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红军先头部队袭击了大渡河边安顺场守敌,占领了渡口,强渡大渡河。
005
5.四渡赤水
6.巧渡金沙江
7.强渡大渡河
8.飞夺泸定桥
1.江西瑞金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冲破四道封锁线 3.渡过湘江
4.强渡乌江 攻克遵义
二、长征开始:
飞夺泸定桥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夹金山和青衣江
红军翻越雪山(想象画)
红军翻越雪山时穿的鞋
红军穿着单衣翻越空气稀薄、白雪皑皑的夹金山
9.翻雪山
红军过草地(油画)
9.过草地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苦不苦 想想红军二万五
累不累 看看革命老前辈
红 军 过 草 地
9.突破天险腊子口
突破封锁线
开始长征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过雪山草地
①1935.10吴起镇会师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会宁
会宁
渡过湘江后,红军由
出发前的8万多人,
减少至3万多人
②1936.10会宁会师
红军长征
胜利
8.6万人

0.6万人
长征起止时间:1934.10-1936.10
四、长征胜利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诗词、故事或图片,说说你从红军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探究
金色的鱼钩
丰碑
飞夺泸定桥
草根树皮也成了粮食
腰带也拿来充饥
过雪山御寒用的棉片
长征精神
大无畏的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团结互助的
集体主义精神;
勇于克服困难的
进取精神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小结
当堂训练
1.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岀了敌人的重重包围,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此会议是( C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红军长征中的“三大主力军,西北高原胜利会合了。欢呼三个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材料中的“三大主力军”会合的地点是( C )
A.甘肃腊子口 B.陕西吴起镇 C.甘肃会宁 D.陕西延安
当堂训练
3.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D )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 ③渡过湘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4.“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C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