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7 11:0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知道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教学目标
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中央
左右江
鄂豫皖
海陆丰
湘鄂赣
湘赣
闽浙赣
湘鄂西、湘鄂边、洪湖
川陕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长征的背景
共产党
国民党
反围剿 次 数 敌我力量 对 比 领导人 红 军 作战方针 结果
第一次 10万:4万 毛泽东 诱敌深入,求心退却, 集中兵力,待机歼敌. 胜利
第二次 20万:3万 毛泽东 诱敌深入,集中兵力, 先打弱敌,运动歼敌. 胜利
第三次 30万:3万 毛泽东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 绕道突袭,拖垮敌人. 胜利
第四次 50万:7万 周恩来朱德 佯攻迷惑,牵制敌军, 集中主力,重点歼敌. 胜利
第五次 50万:8万 博 古 李 德 冒险进攻,短促突击, 分兵设防,处处抵御. 失败
红军五次反“围剿” 情况对比
由于红军势力的增强和根据地的壮大,引起了国民党的恐慌,蒋介石指挥军队连续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李德
博古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瑞金出发,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长征出发地
江西瑞金武阳渡口
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部队指战员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那次仗打完后,江水都成红色的了,江底到处是战士的尸体,我们老百姓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毛泽东建议改道贵州
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
渡过湘江,红军损失惨重,只剩3万多人
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冲破四道封锁线,过湘江
遵义
瑞金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①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③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遵义会议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张闻天
王稼祥
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随后,进一步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之为总书记);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
1921年
中共成立
1949年
新中国诞生
1935年
遵义会议
28年
14年
14年
长征
胜利
抗日战争
胜利
解放战争胜利
毛泽东
博古
“左”倾
陈独秀
“右”倾
国民革命
失败
第五次
反“围剿”失败
出现了很多错误
由胜利走向胜利
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4.10
瑞金
渡过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6.10
会宁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5.10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
腊子口激战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雪 山 忠 魂
红 军 过 草 地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死亡之山
只能闷着头走,不管多累,也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永远起不来了。 ——《聂荣臻元帅回忆录》
攻占腊子口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吴起镇
1936年10月, 红一、二、四方面军于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长征起止时间:1934.10 ——1936.10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红四方面军
会宁
红二方面军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三:“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材料一: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它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不怕艰难险阻
勇往
直前
战胜
一 切
困难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永不
言败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
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
中国工农
红军长征
长征的原因
长征的意义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长征的过程
胜利会师:
历史意义:
伟大精神:
前期遇挫:
重大转折:
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
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会宁会师
勇往直前:
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
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堂小结
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
③渡过乌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博古 B.陈独秀 C.毛泽东 D.邓小平
D
C
课堂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