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11:19: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古诗三首》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诗词曲鉴赏
望洞庭
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 ,白银盘里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中的“两”字分别指( )和( )。诗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3.“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无风的洞庭湖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湖面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银盘”指的是( ) 。诗人同时把君山比作一只小小的( )。这两个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风光的( )之情。
二、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这首诗从诗题我们就能了解到内容,它写了西湖( )所展现的不同景色。
A.先晴后雨 B.时晴时雨
C.先雨后晴
6.这首诗的前两句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天时,西湖雨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这景色也很奇妙。“晴方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对西湖不同美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在诗人的眼里,西湖就像 ( )一样,无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词语),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词语),不管是晴是雨,都神韵独特。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后两句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B.“潋滟”“空蒙”这两个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C.诗人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 , 至此回。
两岸青山 , 日边来。
9.补全古诗
10.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
11.字词理解。
①“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突出表现了江水的_______。②“回”的意思是____(A.返还,走向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填序号),这个字突出表现了山势的_______和水流的湍急。
12.下面与《望天门山》中描绘的画面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B. C.
13.发挥想象,当诗人看到天门山的景象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
A.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上千寻塔
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5.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 ,又比喻 。( )
A.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B.千寻塔的最高层、山的最高处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A.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B.心中有着愤怒和不甘的情绪。
参考答案:
1.湖光秋月 山水翠 一青螺 2. 湖光 秋月 秋夜洞庭湖 3. 未经打磨的铜镜 风平浪静 4. 洞庭湖 青螺 赞美
【解析】1.考查诗句默写。
出自刘禹锡《望洞庭》,全诗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考查诗句的理解。
结合“湖光秋月两相和”可知这首诗中的“两”字分别指湖光和秋月,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3.考查诗句的理解。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此句意思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诗人把无风的洞庭湖比作未经打磨的铜镜,表现了湖面的平静。
4.考查诗句的理解。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意思是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把君山比作青螺,洞庭湖比作白银盘。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5.A 6. 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这景色十分美好 雨亦奇 赞叹 7. 比喻 西施 淡妆 浓抹 8.A
【解析】5.考查古诗的理解。
结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知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因此写的是西湖先晴后雨的景色。
6.考查诗句翻译和理解。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亦:也。奇:奇妙。
“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翻译为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7.考查诗句的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把西湖比作西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8.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A.错误,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9.楚江开 碧水东流 相对出 孤帆一片 10. 唐 李白 11.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汹涌 B 险峻 12.C 13.天门山的景色太美了,我要继续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不辜负这大好河山。
【分析】9.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背诵默写。
要对学过的诗歌内容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诗歌内容即可。本题中全诗内容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作者。
注意对学过的诗歌及其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本题中《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11.本题考查对诗歌描绘的画面的想象能力。
我们可以从古诗中提炼出诗歌画面中的典型事物:“两岸青山相对”“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一幅画面中不是“两岸青山”,第二幅画面缺少“孤帆一片”“日边来”,第三幅画面中碧水青山、白帆红日、天门中断、江水汹涌都有展现,所以正确答案是C。
1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整首诗歌的含义进行分析,本首诗歌的含义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根据诗歌的含义可以得出最接近图画C项。
13.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感情的能力。
我们想象自己是诗人,把自己代入诗歌画面中,看到天门山的雄伟奇观,一定会惊叹于景色的美,萌发出不辜负大好河山的壮志。围绕这个方面来展开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4.B 15.A 16.A
【解析】14.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鉴赏能力。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古诗的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写出最准确的答案。”飞来山上千寻塔”从正面描写飞来峰高大;“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从侧面突出飞来峰的高大。因此本题选择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内涵的解读。浮云本是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这里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浮云遮目,用浮云代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事物。因此本题选择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掌握。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本题选择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