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氮及其化合物(共6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5.2氮及其化合物(共6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1-16 21:03: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4张PPT)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第二周期、第V A族
自然界中的氮元素
氮元素
动植物蛋白质
土壤、海洋中硝酸盐和铵盐
空气中的氮气(主)
一、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低沸点(-195.8℃),难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0.02体积N2),密度比空气略小,占空气体积78%。
2、化学性质
①键能比较
N
N
O
O
Cl
Cl
946KJ/mol
247KJ/mol
493KJ/mol
由键能数据可以推测:氮气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
很不活泼(稳定)
但在获得了足够能量情况下,氮气还是能发生反应的。因此氮气发生反应的条件往往是____或____
高温 放电
O
O
Cl
Cl
②化学性质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氮的固定:
(1)生物固氮:N2 NH3(铵态氮肥)
N2+ 3H2
2 NH3
高温、高压催化剂
N2+O2 2NO;
放电
固氮酶
(工业合成氨)
阅读科学史话,认识合成氨的发展历史
(2)大气固氮:
(3)工业固氮:
自然界氮的固定三个主要途径、原理:
氮的固定----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4、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N的氧化物的种类——它们都有毒,是大气污染物。N2O、NO、N2O3、NO2、N2O4、N2O5六种。
二、氮的氧化物
在机动车发动机中,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环境会使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氮氧化物。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因含有氮的氧化物而污染大气。
1、一氧化氮(NO)
2NO + O2 = 2NO2(红棕色)
二氧化氮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是无色的有毒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与氧气化合,生成二氧化氮。
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二氧化氮(NO2)
3NO2 + H2O = 2HNO3 + NO
——工业制硝酸
1、如图5-10所示,在一支50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mLNO,然后吸入5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观察现象。
2、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振荡注射器,再观察现象。
【实验5-5】
图5-10 二氧化氮溶于水的实验
实验5-5中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如果要将注射器中的NO充分转化,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上述实验对工业上生产硝酸有什么启示?
思考与讨论: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
【实验5-5】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2NO+O2===2NO2
②3NO2+H2O===2HNO3+NO
①+2×②得 4NO2+O2+2H2O=4HNO3
如果要将注射器中的NO充分转化,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3×① +2×②得 4NO+3O2+2H2O===4HNO3
也就是按此比例的气体可以和水完全反应生成硝酸。
(1)光化学烟雾:NOx在紫外线作用下,与碳氢化合物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有毒的烟雾。
(2)酸雨:NOx排入大气中后,与水反应生成HNO3和HNO2,随雨雪降到地面。
4、氮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
(3)破坏臭氧层:NO2可使平流层中的臭氧减少,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量增加。
(4)N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三、氨气
电子式:
结构式:
1、氨分子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氨分子的空间结构:
分子形状:三角锥形
2、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
密度比空气小,标准状况下密度0.771g/L;
易液化(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故可作制冷剂)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1:700)。
【启发并实验】
氨极易溶解于水,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这一性质呢?
3、【实验5-6】
如图5-11所示,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NH3,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预先吸入水)的橡胶塞塞紧瓶口,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酞溶液),打开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并描述现象,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2)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
(3)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该实验的原理)?
想想看:
a.烧瓶干燥;
b.装置的气密性好;
c.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
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
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差;
打开弹簧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排走导管中的空气并溶于水,使烧瓶内气压减少,产生喷泉。
【喷泉实验】
如何引发喷泉?
(1)氨气溶于水时 (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大部分的NH3分子与 H2O分子结合成NH3·H2O(一水合氨)。NH3·H2O是弱碱,为弱电解质,可以部分电离。故氨水显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者使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 。
4、氨水
用此来检验氨气的存在
NH3+H2O NH3.H2O NH4++OH-
(2)氨水的化学性质:
问题:氨水中含有哪几种微粒?
说明: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很重要!
分子:NH3、H2O、NH3·H2O
离子:NH4+、OH-、H+
NH3·H2O NH3↑+ H2O
5、氨与酸的反应
NH3+HCl = NH4Cl
2NH3+H2SO4 = (NH4)2SO4
NH3+HNO3 = NH4NO3
现象:产生白烟
可用来检验氨气或氯化氢是否泄漏。
为什么没有白烟?
因为硫酸是非挥发性酸
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氨可以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6、氨与氧气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
氨中N为-3价,具有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4NH3+5O2 ====4NO+6H2O
催化剂
2NH3 + 3Cl2 == N2 + 6HCl(少量NH3)
8NH3 + 3Cl2 == N2 + 6NH4Cl(过量NH3)
(氨气和氯气不能共存)
加热
2NH3 + 3CuO == N2 + 3Cu +3H2O
NH3
硝酸
铵盐
纯碱
有机合成工业原料
用稀氨水治疗
蚊虫叮咬
消除
二氧化氮
的污染
吸收硫酸
生产中的
二氧化硫
制冷剂
NH3+H2O+SO2=NH4HSO3
7、氨的用途和保存:
1、铵盐是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铵盐都是晶体,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2、常见铵盐:
硫酸铵【(NH4)2SO4 ,俗称硫铵,又称肥粉】;
氯化铵【NH4Cl,俗称氯铵】;
硝酸铵【NH4NO3,俗称硝铵、炸药】;
碳酸氢铵【NH4HCO3,俗称碳铵】
铵盐属于铵态氮肥。
四、铵盐
常用氮肥有铵态氮肥和尿素【 CO(NH2)2 】 。
NH4HCO3 NH3 ↑ + CO2↑ + H2O↑

(NH4)2CO3 2NH3 ↑ + CO2↑ + H2O↑

注意:并不是所有铵盐分解都产生氨气
3、铵盐的性质:
① 受热易分解
NH4Cl NH3 ↑ + HCl↑

思考
NH4Cl中有少量的NaCl,如何提纯
NH4Cl加热分解,收集气体然后又生成NH4Cl 。
NH4NO3在400 ℃以上分解生成N2、NO2和H2O
分解放出大量的热
②铵盐与碱的反应:
应用:用来制取氨气;NH4+的检验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实质:NH4+ + OH- NH3↑+ H2O
【实验5-7】
向盛有向盛有少量氯NH4Cl溶液、(NH4)2SO4溶液,NH4NO3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注意通风),用镊子夹住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现象:三支试管中均产生气泡,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NH4 + + OH - NH3 ↑ + H2O

NH4Cl+NaOH====NaCl+NH3↑+H2O
加热
(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
加热
NH4NO3+NaOH====NaNO3+NH3↑+H2O
加热
NH4+的检验:
(1)检验某白色固体是否为铵盐的方法
①少许样品和碱混合于试管中加热,将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靠近试
管口,若试纸变蓝色,则证明样品中含铵盐(NH4+)。
②取少许样品和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
产生的气体,若有白烟产生,则证明样品中含铵盐(NH4+)。
将待检物取出少量置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管口检验,若试纸变蓝色,则证明待检物中含铵盐(NH4+)。
(2)检验无色溶液中是否存在NH4+的方法:
4、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思考与讨论】
图5-13为实验室制取氨的简易装置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实验装置,思考如何试管中已收集满氨,如何吸收处理实验中多余的氨。
②药品:氯化铵晶体、熟石灰固体
③装置:固+固,加热型 (与O2的发生装置相同)
④干燥:用碱石灰(CaO 与NaOH固体混合物)
⑤收集:向下排空气法,并在试管口塞上棉花,防止NH3和空气对流,保证NH3的纯度。
思考:干燥时,能否用浓硫酸、无水CaCl2或者P2O5来代替碱石灰?
①原理: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氨气显碱性,不能用呈酸性的浓硫酸和五氧化二磷进行干燥;氨气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生成络合物(CaCl2·8NH3 ),因此也不能使用无水氯化钙来干燥氨气。
实验原理及制取装置
⑥验满:(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蘸有浓盐酸(浓硝酸)的玻璃棒接近试管口(产生白烟)。
⑦尾气吸收:氨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可以用将多余的氨气通入水中进行吸收(要注意放倒吸)
易溶于水的要用防倒吸装置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注意〗
① 制氨气所用的铵盐不能用NH4NO3、NH4HCO3、(NH4)2CO3等代替,NH4NO3加热时爆炸,而NH4HCO3、(NH4)2CO3极易分解产生CO2气体使制得的NH3不纯。
② 消石灰不能用NaOH、KOH等强碱代替,因为NaOH、KOH具有吸湿性,易潮解结块,不利于生成的氨气逸出,而且NaOH、KOH对玻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③ NH3极易溶于水,制取和收集的容器必须干燥。
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制氨气
①加热浓氨水法原理:
NH3·H2O NH3↑+H2O
加热浓氨水法
②浓氨水加碱石灰法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氨水分解
CaO与水反应放热促进NH3的放出
浓氨水加
碱石灰法
NH3·H2O+CaO = NH3↑+Ca(OH)2
氨的工业制备:
工业: N2+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合成氨
一、氨的结构
和性质
结构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氨的用途
喷泉实验
还原性
化肥、有机合成、制冷剂等
三角锥型、极性分子
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易液化
溶于水得氨水
与H+反应
课堂小结
易溶于水
二、铵盐的性质
受热易分解
与碱共热生成氨气
检验铵根离子
三、氨气的
实验室制法
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
加热浓氨水
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
四、氨气的工业制法: N2+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1.如图1为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
课后练习
B
解析:形成喷泉,使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差,要么
是气体溶解度比较大、要么是气体可以和烧杯中溶液
发生反应。氧气在水中溶液度较小,不能形成喷泉。
①制取并收集NH3 ②吸收NH3 ③检查气密性 ④排空气法收集CO2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下列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B
课后练习
解析:①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但是试管口需要放置棉花;②分液法可以用来吸收氨气;③可以利用压强差检测气密性;④氯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要长进短出。
3.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是( )
A、加热时一定有氨气生成
B、与碱共热时都产生氨气
C、都是晶体
D、易溶于水
A
课后练习
解析:NH4NO3在400 ℃以上分解生成N2、NO2和H2O
4.只用一种试剂,就可区别NH4Cl 、 (NH4)2SO4 、 KCl Na2SO4 、 AlCl3 五种 无色溶液,这种试剂是( )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BaCl2溶液 D、Ba(OH)2溶液
D
课后练习
A.NaOH溶液溶液和NH4Cl 、 (NH4)2SO4 反应都产生氨气,无法鉴别;和KCl Na2SO4 、不反应,无法鉴别;
B.AgNO3溶液和NH4Cl 、 (NH4)2SO4 、 KCl、 Na2SO4 、 AlCl3 均有白色沉淀,无法鉴别;
C.BaCl2溶液和(NH4)2SO4、Na2SO4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和NH4Cl 、 KCl 、 AlCl3 不反应,不可鉴别;
D.Ba(OH) 2溶液和NH4Cl有氨气产生;和(NH4)2SO4有气体和沉淀;和KCl无现象;和Na2SO4有沉淀、和AlCl3四先产生沉淀,沉淀再溶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5、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①③ D.②③
C
课后练习
【解析】实验室制备NH3的方法不只一种,除课本介绍的由NH4Cl与碱石灰反应制取之外,其他的只要合理亦可。①装置中NH4Cl加热分解产生的NH3、HCl很容易在管口重新化合成NH4Cl,而无法收集到NH3。③装置在加热时,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五、硝酸
①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②能以任意比溶于水;
③密度比水大(1.5027g/cm3);
④沸点低:83℃;
⑤常用浓硝酸的浓度为69%,98%的浓硝酸叫作“发烟硝酸”。
1、硝酸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问题一:久置的浓硝酸为何呈黄色?
问题二:如何保存硝酸?
盛放在棕色试剂瓶里,并贮放在黑暗且温度低的地方
硝酸分解生成的NO2溶于硝酸中
4HNO3 ==== 4NO2 ↑ +O2 ↑ +2H2O
或光照
浓硝酸 久置浓硝酸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对皮肤、衣物等有腐蚀作用,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1)不稳定性
a、几乎可以使所有金属(金、铂 除外)氧化而生成硝酸盐。
注意: 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等金属钝化(加热时也会发生反应)
注意:①硝酸与金属反应不放出氢气。
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均比浓硫酸强)
②一般反应规律为:
金属 + HNO3(浓) → 硝酸盐 + NO2↑ + H2O
金属 + HNO3(稀) → 硝酸盐 + NO↑ + H2O
较活泼的金属
(如Mg、Zn等) + HNO3(极稀) → 硝酸盐 + H2O + N2O↑(或NH3或铵盐等)
b、当HNO3与金属反应时,HNO3被还原的程度(即氮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程度)取决于硝酸的浓度和金属单质还原性的强弱。
(2)与金属单质反应—强氧化性
【实验5-8】
如图5-14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向上拉铜丝,停止反应。
实验现象:浓硝酸与铜能剧烈反应,放出红棕色的气体,铜不断溶解,溶液变成绿色。
化学方程式: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①Cu与浓硝酸的反应
实验现象:铜与稀硝酸反应较缓慢,生成无色的气体,遇空气变为红棕色,溶液变成蓝色(Cu2+)。
化学方程式:3Cu+8HNO3(稀)= 3Cu(NO3)2+ 2NO↑+4H2O
②Cu与稀硝酸的反应
思考
①在上述的两个反应中硝酸都表现出哪些性质
②上述两反应中,若有1molCu消耗,则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分别是多少?
③足量的铜放入浓硝酸中会发生什么反应?
2mol和2/3mol
④足量铜放入稀硝酸中,反应结束后,再加入稀硫酸,会发生反应吗?
⑤少量铁、足量铁分别放入稀硝酸中,会发生什么反应?
(3)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将一块红热的木炭投入浓硝酸中
反应方程式:C+4HNO3(浓)===CO2↑+4NO2↑+2H2O
现象:剧烈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
硝酸是一元酸、强酸、氧化性酸、低沸点酸、不稳定性酸、易溶性酸。
王水:浓HNO3与浓盐酸按体积比1∶3配制而成的混合液叫王水。
王水溶解金属的能力更强,能溶解金属Pt、Au。
记忆方法 :“三言(盐)一笑(硝)”
(1)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
3、硝酸的制备
NaNO3 + H2SO4(浓) === NaHSO4 + HNO3↑

思考1:温度如何控制?
温度不能太高,否则硝酸会分解。
思考2:能否采用制氯化氢的装置制硝酸?
如图,不能,因硝酸蒸汽腐蚀橡胶塞和胶管。
高沸点酸

低沸点酸
(2)HNO3实验室制法
HCl制取装置
煤、石油和金属矿物以及机动车在使用过程中,会生成SO2和氮氧化物。他们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体健康,甚至致人死亡。
SO2以及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会形成酸雨,正常雨水由于溶解了CO2,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六、酸雨及防治
S
SO2
SO3
H2SO4
硫酸型酸雨:
硝酸型酸雨:
NO2
HNO3
酸雨危害很大,能直接损伤农作物,破坏森林和草原,使土壤、湖泊算话,加速建筑物、桥梁、手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和电缆的腐蚀。
SO2和NO2都是有用的化工原料,但当他们分散在大气中时,就形成了难以处理的污染物。因此,工业废气排放到大气中之前,必须进行适当处理,防治有害物质污染大气,并充分利用原料。
研究目的:酸雨对环境危害巨大,人们已经采取多种措施来防治酸雨。通过以下活动了解测定雨水pH的方法,认识酸雨的危害,激发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研究任务:收集资料并测定雨水的pH.
【结果与讨论】
(1)通过测定数据判断降雨是否为酸雨。若是酸雨,分析形成原因,并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
(2)本次实践活动及结果对你有什么启发?撰写研究报告,并与同学讨论。
七、测定雨水PH值
1.下列关于N2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2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
B.在雷雨天,空气中的N2和O2可反映生成NO
C.氮的固定是将N2转化成含氮的化合物
D.1molN2可与3molH2完全反应生成2molNH3
解析:N2和H2生成氨气的反应时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
D
练习与应用
2.在NO2与水的反应中( )
A.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B.NO2只是氧化剂
C.NO2只是还原剂
D.NO2既是氧化剂,有事还原剂
解析:3NO2+H2O=2HNO3+NO,反应中NO2的化合价由+4价变为+5和+2价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练习与应用
D
3.只用一种试剂可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四种溶液区别开来的是(  )
A. NaOH溶液 B. AgNO3溶液
C. BaCl2溶液 D. Ba(OH)2溶液
D
练习与应用
A.氯化铵、硫酸铵均与NaOH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钠、硫酸钠均与NaOH不反应,不能鉴别;
B.均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
C.硫酸铵、硫酸钠均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铵、氯化钠均与氯化钡不反应,不能鉴别;
D.氯化铵、硫酸铵、氯化钠、硫酸钠四种溶液分别与Ba(OH)2溶液反应的现象为:刺激性气体、白色沉淀和刺激性气体、无现象、白色沉淀,现象不同,可鉴别;
4.根据图5-11“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烧瓶充满氯气,交投滴管和烧瓶中充满浓碱也可能形成喷泉
C.红色喷泉说明氨水有碱性
D.烧杯中换成其他液体无法形成喷泉
解析:喷泉反应的原理是可以快速溶解或者反应形成压强差,所以换成其他液体也可以。
D
练习与应用
5.工业上用废铜屑作原料制备硝酸铜,下列四种方法中,适宜采用的是哪一种,请从节约原料和污染保护的角度说明原因。
A.Cu + HNO3(浓) → Cu(NO3)2
B.Cu +HNO3(稀) → Cu(NO3)2
C.Cu → CuO → Cu(NO3)2
D.Cu → CuSO4 → Cu(NO3)2
空气

HNO3
浓H2SO4

Ba(NO3)2
练习与应用
解析: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选项ABD中都能产生大气污染物NO2、NO、SO2,C中没有污染物产生,且原料利用率高,所以正确的答案选C
6.利用图5-14进行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
(1)硝酸一般成放在棕色试剂瓶中,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其原因______。
(2)使用稀硝酸进行实验:反应开始后,铜丝逐渐变细,有气泡产生,溶液变蓝。
①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观察到试管中的气体略有红棕色,其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4HNO3 == 4NO2 ↑ +O2 ↑ +2H2O
或光照
(2)①3Cu+8H++2NO3-= 3Cu2++ 2NO↑+4H2O
②2NO + O2 = 2NO2
练习与应用
(3)使用浓硝酸进行实验:反应剧烈进行,铜丝逐渐变细,溶液标
绿,试管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
①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同学推测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是NO2在溶液中达到饱和,NO2的
饱和溶液呈黄色,硝酸铜溶液呈蓝色,两者混合后呈绿色。他取少量该
绿色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水后溶液为蓝色,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①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②3NO2+H2O=2HNO3+NO
练习与应用
7.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多种污染物,已成为城市空气的主
要污染源。汽油和柴油中基本不喊氮元素,那么汽车尾气中的
NO是如何产生的?请褪色可能的原因,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解答:N2+O2→ 2NO;
放电
练习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