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妻妾(qiè) 红罗襦(rú) 执戟(jǐ) 颠倒(dào)
B.夫婿(xù) 剑铓(máng) 缠绵(cán) 化妆(zhuānɡ)
C.相逢(fénɡ) 深浅(qiǎn) 等待(dài) 舅姑(jiù)
D.海畔(pàn) 勒紧(lè) 转蓬(pénɡ) 蜡烛(zhú)
解析 A项中的“倒”应读“dǎo”;B项中的“缠”应读“chán”;D项中的“勒”应读“lēi”。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5分)
A.葱茏 绊脚石 怨天尤人 一如既往
B.迄今 名信片 提纲挈领 老成持重
C.幅射 照相机 有恃无恐 竭泽而渔
D.气概 座右铭 满腹经纶 世外桃园
解析 B项中“名”应为“明”;C项中“幅”应为“辐”;D项中“园”应为“源”。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似剑铓(刀刃的顶端) B.若为化得(怎么能够)
C.唯梦闲人(空闲的人) D.连苑起(园林)
解析 闲人:不相干的人。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5分)
A.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B.本市国税局绘制出“税源分布示意略图”,解决了税源管理辖区划分不清、争议扯皮等问题的发生。
C.为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山东环保产业水平,省政府拟举办“生态山东建设高层论坛”暨第五届环保产业博览会。
D.日本在野党强烈指责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解析 A项,否定不当。“切忌”与“不要”两重否定,造成语意表达不当,可删掉“切忌”或 “不要”。B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发生”。D项,有歧义。“极不负责任的”指的是在野党还是财务大臣,不明确。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通过审题可知答题要点有两个:①细节,②情感。不难看出诗中的细节只有一个,就是最后一句“行人临发又开封”。这句看似寻常,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在秋风渐起之时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万重心意虽写在了信中,但总觉得还有没说完的话,在信刚要被行人带走的时候又想起一件事,又把信封打开写进去,这才发出。拳拳之心可感。
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15分)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 ①碛 (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首诗是七言绝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首句描写了边塞傍晚下起雨,雨中的大雁飞得很低;二句描写新生的芦笋在雨中渐渐长齐。作者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边城暮雨图。三、四句由一、二句写景到叙事,引出长长的驼队带着白绢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答案 (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15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此诗无一“情”字而无一不含“情”,请从三、四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最后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凉”或“缺”。
(2)“凉”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悲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恨)的意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8分)
A.芍药(sháo) 芙蕖(fú qú)
B.啼血(tí) 著子规(zhù)
C.蓬蒿(hāo) 枯槁(ɡǎo)
D.新茎(jīnɡ) 倾倒(qīnɡ)
解析 B项“著”读“zhuó”。
答案 B
2.下列各项中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8分)
A.顾况的《子规》借咏子规,抒发了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的人的
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B.韩愈的《葡萄》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谪后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思想感情。
C.《赏牡丹》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鲜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的直接对比的写法。
D.杜荀鹤的《小松》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讽喻世俗之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抒发了对不公平社会的不满。
解析 C项“褒贬鲜明”、“直接对比”错。
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8分)
A.何树何山著子规 著:附着,这里指栖息。
B.花开时节动京城 动:使动词,使……惊动。
C.庭前芍药妖无格 妖:贬义词,矫揉造作之态。
D.莫辞添竹引龙须 莫辞:不要推辞,这里有希望之意。
解析 “妖”无贬义,是“艳丽、妩媚”的意思。
答案 C
4.下面几句咏花的诗句,依次排列花名,正确的一项是( )(8分)
①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②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③借
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④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A.①梅花 ②菊花 ③水仙花 ④荷 花
B.①菊花 ②梅花 ③荷 花 ④水仙花
C.①菊花 ②梅花 ③水仙花 ④荷 花
D.①梅花 ②菊花 ③荷 花 ④水仙花
解析 注意季节和标志物。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10分)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
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
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
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
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分析诗句,两诗颔联虽都着眼于写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
有不同。作答时我们首先分析题中的提示,即对薛诗两句的赏析。其格式为:前句
——后句——表达技巧的运用。我们在作答时以此为依据,找出所要赏析诗句的关
键词“偷得”、“白”、“借得”、“魂”进行分析鉴赏即可。
答案 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
“白”的鲜艳洁净,后句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
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8分)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胡骑(jì) 骑马(qí)
才俊(jùn) 怙恶不悛(jùn)
B.不期(qī) 期年(jī)
菰米(ɡū) 妃子(fēi)
C.卷土重来(chónɡ) 重量(zhònɡ)
莓苔(tāi) 乌江浦(bǔ)
D.临潼(tónɡ) 绣成堆(zuī)
虏弦(xuán) 和煦(xù)
解析 A项“悛”读“quān”;C项“苔”读“tái”,“浦”读“pǔ”;D项“堆”读“duī”,“弦”读“xián”。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5分)
A.山顶千门次第开(依次)
B.长门灯暗数声来(汉宫名,后来泛指冷宫)
C.金河秋半虏弦开(暗指战争开始)
D.胜败兵家事不期(难以预料)
解析 虏弦开:应暗指军事侵略。
答案 C
3.下列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金河/秋半/虏弦/开
B.山顶/千门/次第/开
C.须知/胡骑/纷纷/在
D.胜败/兵家事/不期
解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
答案 D
4.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5分)
A.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B.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C.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 D项,A、B、C三项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D项是夸张。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5.阅读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回答下面问题。(15分)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2)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3)第一首诗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归于毁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现“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4)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的悲剧。第二首在思想上高于第一首。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3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雨过山村
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 ①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一般在农历二月进行。
(1)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诗的三、四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精炼传神?请结合诗的内容加以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山村宁静、幽深的特点。
(2)“闲”字。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朱绂(bá) 紫绶(shòu) 樽罍(léi) 九酝(yún)
B.果擘(bāi) 脍切(kuài) 通衢(qú) 京畿(jī)
C.蠲免(juān) 醅酒(pēi) 佚名(yì) 香醇(chún)
D.酒酣(hān) 衣帛(bó) 恻隐(cè) 敕牒(chì)
解析 A项“绂”读“fú”,“酝”读“yùn”。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醅酒 焙烘 暧昧 食不裹腹
B.脍炙人口 刽子手 融汇贯通 果擘
C.樽罍 傀儡 气概 雍容华贵
D.凋蔽 斟酌 哗众取宠 愤世嫉俗
解析 A项:裹—果;B项:汇—会;D项:蔽—敝。
答案 C
3.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5分)
A.朱绂皆大夫 B.脍切天池鳞
C.走马去如云 D.紫绶或将军
解析 C项为比喻,其他三项为借代。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意气骄满路(神态)
轻肥(轻裘肥马,指豪华生活)
B.脍切天池鳞(切细的肉)
食饱心自若(自如、安然自得的样子)
C.来如春梦几多时(不知道多少时候)
长吏明知不申破(奏明)
D.手持敕牒榜乡村(张贴)
虚受吾君蠲免恩(免除)
解析 几多时:不多时,时间短促。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20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10分)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10分)
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2)长恨春归无觅处 除非问取黄鹂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 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西畔(pàn) 灵犀(xī) 钓钩(ɡōu) 射覆(fù)
B.嗟余(jiē) 转蓬(pénɡ) 舞筵(yàn) 苍生(cānɡ)
C.才调(diào) 可怜(línɡ) 逐臣 (zhú) 吹拂(fú)
D.斜阳(xié) 春苑(yuàn) 蝉声(cán) 天伦(lún)
解析 B项中“筵”应读“yán”;C项中“怜”应读“lián”;D项中“蝉”应读
“chán”。
答案 A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5分)
A.希冀 毕竟 独出新裁 沧海桑田
B.惬意 广袤 循序渐近 根深蒂固
C.挑衅 拘泥 不假思索 集思广益
D.接洽 布署 共商国是 另辟蹊径
解析 A项中“新”应为“心”;B项中“近”应为“进”;D项中“布”应为
“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叹,令人怜悯)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叹,令人怜悯)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爱,指月光善解人意)
D.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羡,惹人羡慕)
解析 A项“可怜”是令人感慨万千,寓微讽之意。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我的孩子们,”他温和而严肃地说:“新教师明天就来,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B.唐代诗人王维在诗歌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作品具有空灵之美,正如苏轼对他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人们不会忘记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食指、北岛、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名字将永远被镌刻在新中国的诗歌史上。
D.现在很多中学生都难以抉择是在国内考一所一流大学还是去国外考一个二三流的大学?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个新问题。
解析 A项中“严肃地说”后面应用逗号,句尾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项的省略号和“等”不能同时存在。D项中问号前的句子并非问句,问号应为逗号。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分)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端居》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端居”,即闲居之意。首句所写是诗人在盼远方来信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息,怅然若失。次句写出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夜不能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答案 (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即可)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
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深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
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
也可)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分)
子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5分)
A.谪宦(zhè) 两栖(xī)
B.恩犹薄(bó) 薄暮(báo)
C.眸子(mòu) 惆怅(chóu chànɡ)
D.天涯(yá) 飘蓬(pénɡ)
解析 A项“谪”读“zhé”,“栖”读“qī”;B项“恩犹薄”读“báo”,“薄暮”
读“bó”;C项“眸”读“móu”。
答案 D
2.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过陈琳墓》吊陈琳,又自伤身世,点睛之句是“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
怜君”。
B.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即“借他人
酒杯,浇胸中块垒”。这主要包括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
说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C.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咏史诗,都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D.《长沙过贾谊宅》中有对贾谊不幸命运的感慨,“怜”是诗眼。
解析 “悲”是诗眼。
答案 D
3.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三年谪宦此栖迟 B.怜君何事到天崖
C.夜闻马嘶晓无迹 D.石麟埋没藏春草
解析 B项崖—涯。
答案 B
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三年谪宦此栖迟 栖迟:住的太晚了。
B.寂寂江山摇落处 摇落:草木凋零。
C.东关酸风射眸子 酸风:刺骨的寒风。
D.霸才无主始怜君 霸才:盖世超群的才华。
解析 A项栖迟:居留。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20分)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20分)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诗中的二、三句描述了两幅怎样的画面?它们暗示着什么寓意?(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最后一句写眼前所见,与二、三句所写的景物有何不同?诗人借此抒发了
什么情感?据此可以想到什么?(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歌的二、三句截取的是“破吴”后的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们个个脱下
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另一幅画面是宫女们个个打扮成
花一般的美人儿,簇拥着、侍候着越王,在宫里恣情欢乐的情景。都城中处处是锦
衣战士,王宫里挤满了如花的宫女。这表明越王勾践已经把昔日的屈辱和苦难忘得
一干二净,而完全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2)最后一句写今日的凄凉,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王城故址飞来飞去,与二、三句所写
的昔日繁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借此,诗人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之情。再往深处想: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命运的盛衰得失无不同出此理,统治者更应该以此为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