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彩笺(jiān) 锦瑟(sè) 不谙(ān) 琐窗(suǒ)
B.迢迢(tiáo) 凋碧树(tiáo) 憔悴(cuì) 花簇(cù)
C.豆蔻(kòu) 悲怆(chuànɡ) 初霁(jì) 窥视(kuī)
D.妩媚(mèi) 印痕(hén) 初暝(mínɡ) 暮霭(ǎi)
解析 B项“凋”读“diāo”。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明月不黯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B.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C.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D.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解析 A项中的“黯”应为“谙”。
答案 A
3.下列选项中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欲寄彩笺兼尺素。
兼:表示强调。
B.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金风:秋风。玉露:像美玉一样的露珠。
C.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凌波、芳尘:都借指美人。
D.锦瑟华年谁与度?
锦瑟:美好的青春年华。
解析 B项“玉露”是白露的美称。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典的一句是( )(5分)
A.锦瑟华年谁与度?
B.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C.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
D.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解析 A项中的“锦瑟华年”化用了李商隐《锦瑟》中的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B项中的“彩笔”暗用江淹的典故。C项中的“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中的诗句:“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4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 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开头两句以“去岁”和“今年”作对比,突出现在身在天涯。接下来慨叹年华流逝,两鬓斑白了。下片写景,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6分)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这 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伫倚(zhù) 黯黯(àn) 凭阑(lán) 强乐(qiǎnɡ)
B.参差(cān) 差使(chāi) 憔悴(cuì) 谯楼(qiáo)
C.沙堤(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罗绮(qǐ)
解析 B项“参”读“cēn”。
答案 B
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望极春愁,暗暗生天际。
B.无言谁会凭阑意?
C.为伊消得人憔悴。
D.嬉嬉钓叟莲娃。
解析 B项暗暗—黯黯。
答案 A
3.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高。
B.为伊消得人憔悴 消得:消瘦得。
C.千骑拥高牙 高牙:高高飘扬的军前大旗。
D.参差十万人家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解析 消得:值得。
答案 B
4.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请按词人词风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 )(5分)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⑤三十功名
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⑤⑥/②④
解析 ①③⑥婉约,②④⑤豪放。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4分)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①,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②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③。
【注】 ①灞陵桥:即灞桥,亦作霸桥,又名销魂桥,在长安东霸水边。②蘅:即杜衡,香草名。③兰桡(ráo):暗用鲁班用木兰树为舟的传说,这里指兰舟。桡,划船的桨。
(1)写衰杨古柳,不胜攀折,其意是什么?(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风物尽前朝”一句?(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离思满蘅皋”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离愁?“一曲《阳关》,断肠声尽”是从什么角度写离愁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哀景写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2)本句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在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
(3)①用夸张的比喻来形容离愁之多,无处不在。②从听觉的角度写离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 疏远(shū) 碧绿(bì)
嫉妒(dù) 熔金(yónɡ)
B. 闲暇(xiá) 捻金(niǎn)
簇拥(cù) 冠中秋(ɡuàn)
C. 雕栏玉砌(qì) 暮霭(ǎi)
羽扇纶巾(ɡuān) 荠麦(jì)
D.豆蔻(kòu) 初霁(jì)
纤云(xiān) 怆然(chuànɡ)
解析 A项“熔”读“rónɡ”。
答案 A
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来相招、香车宝马 相:互相。
B.谢他酒朋诗侣 谢:谢绝。
C.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转眼。
D.画栏开处冠中秋 冠中秋: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解析 A项“相”的意思是“我”,偏指一方。
答案 A
3.下列两联所咏的人物是( )(5分)
①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A.苏轼 辛弃疾 B.苏轼 李清照
C.辛弃疾 李清照 D.辛弃疾 苏轼
解析 ①“继”、“美芹”、“南宋”是关键词;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漱玉集”、“金石录”是关键词。
答案 C
4.下列修辞手法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5分)
A.梅花妒,菊应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次第岂无风雨?(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D.如今憔悴,风鬟霜鬓。(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解析 C项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5)题。(40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首句中“风住尘香”用语含蓄,请思考一下,这句话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从下句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直接抒情,“事事休”是关键,它包含着哪些意思?(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愁苦至极,便想外出游览以排遣愁苦(李清照早年极好游览,《如梦令》即是例证),这正是下阕的主要意思 。但最终却没有成行,原因是什么?(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人称绝,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清照也有激昂豪放的一面,如她的《夏日绝句》这首诗,请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8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住尘香”一句的意思是:昨天夜里刮了一夜大风,花全都被吹落了。早晨风停了,路上的尘土因花瓣飘落也带上了香味。这里头暗含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伤感。从“日晚倦梳头”看,这应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之所以“倦梳头”,一是花落春去的伤感,二是下句的“物是人非”。
(2)“事事休”是说所有的事都完了,主要包括国难家仇两方面。从国难说,朝廷偏安,无力恢复,南逃的北方人有家不能归。从家仇说,丈夫中年去世,自己孤苦伶仃,漂流异乡,所以“欲语泪先流”。
(3)下阕先说“闻说”,然后有了“也拟”的想法,但终于害怕船太小会被愁苦压沉而只好放弃了。这个变化过程,十分形象而具体地把自己的愁苦之多、之深突出地表现出来。
(4)“载不动,许多愁”,好就好在把愁写得可摸可感。愁本来只是一种情绪,是虚的。如果从本质上去说,也只能说愁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就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是一种独创,不仅奇特而且形象。
(5)《夏日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项羽的直接赞扬,后两句的意思是: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十分钦佩项羽那种宁死也不愿愧对江东父老的英雄气概。这实际是借项羽的事迹来指责南宋统治者的投降主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旌旗(jīnɡ) 恫吓(dònɡ)
楔子(xiē) 锲而不舍(qiè)
B.慨然(kǎi) 栈道(jiàn)
憧憬(chōnɡ) 人影憧憧(chuánɡ)
C.肄业(sì) 嗫嚅(rú)
阑珊 (lán shān) 相濡以沫(rú)
D.老妪(yù) 伛偻(ɡōu)
倦怠(juàn) 缠绵缱绻(quǎn)
解析 B项“栈”应读“zhàn”;C项“肄”应读“yì”;D项“伛”应读“yǔ”。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C.却将万字平戒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D.青山遮不住,必竟东流去。
解析 A项风—凤;C项戒—戎;D项必—毕。
答案 B
3.下列选项中对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B.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此句中申明“叹今吾”的主要内容。“春风不染白髭须”,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却不能在春风中由白变黑。年老了,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一个“染”字,运用拟人手法,使词人无比悲慨凄凉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跃然纸上,让人心酸感叹。
C.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来种树书,还有一些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现实?最鲜明、最典型、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更为深刻、极端沉痛的境界。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喻指虽然收复中原困难重重,但爱国者绝不放弃追求,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解析 “染”运用的是移就手法,而非拟人。
答案 B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5分)
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要人慢下来。中国这如许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________,且将它________地挥洒出来,这________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里不慌不忙地起来,________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
A.趣味 痛痛快快 当是 遛
B.滋味 淋漓尽致 便是 踱
C.意味 兴致勃勃 但是 逛
D.韵味 尽情尽兴 恰是 晃
解析 先通读题目中的那段话,初步把握语段的核心意思、思想情调,再分析选项中的词语,逐一品析其与文段的吻合度。文段核心讲风景中的独特之处是“闲”,是使人“慢”,“悠闲”,而这“慢”与“悠闲”又恰是茶文化的特征之一。那么,第一处空,填“滋味”“韵味”均可。第二处空,与“挥洒”配合最贴切的当是“淋漓尽致”“尽情尽兴”。第三处空,用“便是”比用 “恰是”语脉更顺畅。第四处空,要与前面的“不慌不忙”搭配,“踱”字更恰当。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用笔却很浑厚。而且天边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下片前三句中“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离合”只取“离”字义,“悲欢”只取“悲”字义。作者用反问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下文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还有比它更险恶的,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中的无形的“风波”。
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6.比较阅读下列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1)~(2)题。(20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抒发上有何相同之处?(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词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运用了哪种常见手法?(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评价诗词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2)词的前面大部分篇幅回忆年轻时英勇作战或者备战的情景,后部分急转直下,写今天词人落职闲置、不被重用的现实,手法显而易见为对比。
答案 (1)两首词都是先回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后面却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沉痛心情和怨愤之情。(2)词的前面大部分篇幅回忆年轻时英勇作战或者备战的情景,后部分急转直下,写今天词人落职闲置、不被重用的现实,抒发美人迟暮之感,形成对比:今与昔对比,理想与现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这使得词人的沉痛和怨愤的心情体现得更为强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千里澄江如练,翠峰如簇。
B.采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C.一水横陈,连岗三面,作出争雄势。
D.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解析 A项应为“千里澄江似练”,B项应为“彩舟云淡”,C项应为“做出争雄势”。
答案 D
2.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典故的一项是( )(5分)
A.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B.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C.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D.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解析 B项用了关于王导、谢安的典故,典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C项用了祖逖北伐中流击楫的典故。D项典出《晋书·谢安传》,“小儿辈”指谢安之弟谢石、侄儿谢玄、其儿子谢琰。
答案 A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是指建都于建康的东晋、西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B.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后庭》遗曲:即《玉树后庭花》。
C.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河洛:黄河和洛水,代指中原地区。
D.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还:通“环”。此意:指收复中原的愿望。
解析 A项六朝应指建都于建康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答案 A
4.下列选项中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长江之水,江水澄澈,像白色的绸带,山峰青翠拥簇,好像竖起的箭头,历历在目。
B.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此句写江面,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江波之上。细看凝目处,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斜插的旗子高高飘浮。
C.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镇江北面横贯波涛汹涌的长江,东、西、南三面都连接着起伏的山冈。这样的地理形式,正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足以与北方强敌争雄的形胜之地。
D.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长江好像银河,远在天边的船只笼罩着一层薄雾,水洲上的白鹭纷纷起飞。
解析 “星河鹭起”应理解为:水洲上的白鹭纷纷起舞。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20分)
月上瓜洲
南徐①多景楼②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 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②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2)①有心报国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现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待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B.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
D.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解析 C项中“戌”应为“戍”。
答案 C
2.下列选项对词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客路那知岁序移。
客路:在作客的途中,是战乱逃难的委婉说法。
B.梦绕神州路。
神州:指当时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区。
C.关河梦断何处。
关河:边关的河流。
D.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铁马:指元军的骑兵。
解析 C项,“关河”的意思是关塞、河防,即边疆。
答案 C
3.下列选项中,对《柳梢青·春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铁马蒙毡”,暗指当年“金戈铁马”的抗元之势今已不在。这四个字中包含着词人的无尽憾恨。
B.“银花洒泪”,景情交融,耐人品味;元宵节火树银花的景象,更勾起了亡国遗民屈辱、悲凉的感情。
C.“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描写元人以鼓噪庆祝胜利,意在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
D.下阕写佳节思故国的愁绪,比辛弃疾“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慨叹更多了几番怨懑与无奈。
解析 C项所引的词句,不仅说元人的鼓乐笛声不悠扬、不中听,更主要的是反映亡国遗民听到入主异族的音乐,立即引起了亡国之恨的心情。将其理解为“说明入主异族不会欣赏汉人的歌声”是不恰当的。
答案 C
4.“词”这种新诗体产生和盛行于哪个朝代?选出正确的一项( )(5分)
A.汉代、唐代 B.南北朝、宋代 C.唐代、宋代 D.宋代、元代
解析 产生在唐代,盛行在宋代。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2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8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是日”,这一天,指九月九日重阳节。“秋老”,指暮秋时节。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愁别绪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答案 (1)A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偓佺(wò quán) 欹枕(qī)
鸟瞰(kàn) 忍俊不禁(jīn)
B.杳杳(yǎo) 奇葩(bā)
商榷(què) 戛然而止(jiá)
C.天籁(lài) 熨帖(yùn)
整饬(shì) 渎于职守(dú)
D.料峭(qiāo) 僭越(jiàn)
确凿(záo) 时乖命蹇(jiǎn)
解析 B项“葩”读“pā”;C项“熨”读“yù”,“饬”读“chì”;D项“峭”读“qiào”。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分)
A.料峭春风吹酒醒:形容微寒。
欹枕江南烟雨:躺着看风景的悠然自得的情态。
B.刚道有雌雄:刚才所说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草鞋。
C.杳杳没孤鸿:遥远迷蒙的样子。
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唱长啸,表示泰然自若的情态。
D.认得醉翁语:体会到。
一点浩然气: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解析 B项刚道:偏说,硬说。
答案 B
3.从词的风格特点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5分)
A.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B.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D.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 A项属于豪放风格的词;B、C、D三项均属婉约风格的词。
答案 A
4.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此词作于作者贬官杭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件小事的记叙,表现了作者谪居时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
B.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黄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记叙,表现了作者谪居时开阔的胸襟、旷达的性格、闲适的心情。
C.此词作于作者贬官黄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记叙,表现了作者谪居时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
D.此词作于作者贬官杭州时,通过对途中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记叙,表现了作者谪居时开阔的胸襟、旷达的性格、闲适的心情。
解析 A项“贬官杭州”错,“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错;C项“壮志难伸的郁闷心情”错,应为“开阔的胸襟、旷达的性格、闲适的心情”;D项“贬官杭州”错,应为“黄州”。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10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暮春,在密州任上。作者登超然台,眺望满城烟雨,触动了乡思,写下了这首词。上片写登台时所见城中景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其次,以“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前两句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可另起“新火”,由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欲望,而不能满足,只好自我开解,“休对”、“且将”是最好的解脱办法,也是最切实的解脱办法,于是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的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答案 (1)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
(2)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