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肃”的笔顺。
2.围绕“中华不振”把握文中写的三件事,并能够结合主要人物和
3.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体会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并能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三件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字。大家都认识,一起读。“志”这个字,上面是个“士”,在古代,那些有知识、有身份地位、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士”;下面是一个“心”字,“士”用心思考树立的远大理想才能称为“志”。
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谁来读课题?【你读得真响亮/准确】课题中的“中华”指的是哪里 “崛起”又是什么意思?【没错,这里的崛起就有富强、振兴的意思】
4.课题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5.带着你的理解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你都会读吗?
(1)有拼音
(2)没有拼音你还会读吗?
2.同学们看“肃”这个字(出示古文字图)上面的部分像手持笔,表示办事,下面的部分表示有水的深渊,结合起来就表示做事情要像在深渊上走路一样小心、谨慎。所以“肃”就有认真的意思。
3.“肃”这个字,在写的时候笔顺特别容易出错,把笔拿出来,把书翻到98页,在这个生字旁边和老师一起来写。(教师范写:横折、横、横、竖、撒、竖、撒、点,强调下面是先写左右两边,再写中间)都学会了吗?请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再写一遍(教师巡视)同学们写得都不错。
(三)初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
1.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立志故事呀?没错就是周恩来。在这整个故事中其实包含着几个小故事。下面就请同学把书翻到第96页,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你能概括出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吗?在概括时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说说谁做了什么。
2.在这整个故事中包含了几个小故事?(三个)谁能来简要概括第一个故事?首先来说说第一个故事是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
【你的概括很完整,但能不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再简要概括一下呢?】
谁能来概括第二个故事?你来,这个故事是从哪儿到哪儿?
【事情是说清楚了,谁能概括得更简洁?】
【你一下子就抓住了主要人物和事件,真厉害】
第三个小故事谁来说?你来,这个故事是从哪儿到哪儿?
【大家概括得越来越好了,看来是已经掌握了抓关键要素的概括方法】
3.刚才同学们通过抓关键要素的方法都概括得很棒。老师还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的概括更加简洁。这种方法就叫“小标题法”(红字板书)例如,我给第一个故事拟了标题“立志振兴中华”,对比一下,老师怎么修改的 学生交流。
我们概括时常常用“谁”干了“什么”,这里的小标题却没有——(人物)
是啊,我们可以省去人物,留下主要事件,来概括出小标题。
我省去了主要人物,只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事件,这就是“小标题法”。同学们也尝试用这个方法来概括第二、三件事。
4.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5.读读这三个小标题,你能试着将这三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在概括的时候你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关联词。
【真厉害,你已经找到了这几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6.可是同学们发现了吗?如果从故事的发展顺序来看,这三个故事的写作顺序似乎应该换一下,怎么换 (把第一个故事放到最后)
7.那作者为什么要把最后一个故事放到第一个来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倒叙)【你知道的可真多呀!】
其实啊,像这样把事件的结果提到文章的前边先来写,其他段落还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就叫做倒叙(红字板书),在这里的倒叙啊,是为了突出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内容是立志。
(四)读“立志振兴中华”
过渡语:刚才我们通过抓关键要素、小标题法、找事件之间的联系梳理了文章的内容和脉络,接下来我们先来读读第一个故事。
1.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是怎么答的 读读相关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同学们为什么会这么说?
教师预设:
为家父而读书。【是啊,他是为了父亲的期望、要求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是啊,他是为了明白道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2.“光耀门楣”这个词现在我们不太常见到,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上部的横梁,现在就是指代门第、家庭。知道了门楣的意思,你能来试着说说你对“为光耀门楣而读书”的理解吗?
【你说得有些道理,其实啊“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在这里是做官出人头地的意思。因为那时候的人觉得做官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荣耀】
3.在其他同学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我们的少年周恩来在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没错,他在思考】
(出示)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4.周恩来这样异于常人的表现引起了魏校长的注意,魏校长点名让他回答,他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齐读。
5.从这两处对少年周恩来的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清晰”很清楚。“坚定”不动摇。周恩来说的志向,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志向坚定,决不动摇。)【你真会思考,一下就感受到了周恩来立志的深思熟虑】
6.大家还记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吗?(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7.同样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别人的志向都是为了自己或是自己的小家,只有周恩来是为了整个中华,整个国家。他的志向是多么远大啊!
8.(引读)
所以,周恩来才会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睁大眼睛不敢相信: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时,魏校长才确定了答案,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9.是呀,一个才十二三岁的孩子能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怎能不让人赞叹
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屏幕,带着你的感悟,一起来读好周恩来的志向。
(五)读周恩来的诗,体会周总理立志读书的远大志向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12岁立下的志向,到了19岁时,他就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为寻求振兴中华之路,他决心东渡日本求学。临行前,他写下了这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谁来读?【你已经读得很流利了】
知道诗的意思同学们应该能读得更好,这首诗的大意是:气势豪迈的歌刚刚唱完,就要东渡日本了。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精心研读各类书籍,十年的苦读是想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即使这个目的达不到、难以实现,投海殉国也是英雄。
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你对周恩来又有了什么认识?
带着你的感受来齐读这首诗。
2.周恩来知道只有学习更多知识,才能找到拯救中国的道路。他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他也是为了这个目标,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周恩来同志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还有建国后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接待)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你的志向是什么呢 在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更高远的读书观能给学习带来更大动力,能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用清楚的理由支撑自己的读书目的。)
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的志向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他又是为什么会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