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第1—4单元检测题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第1—4单元检测题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9 08:14:11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咫尺(zhǐ)  晴岚(lán) 蹁跹(biǎn) 月梭(suō)
B.饯行(jiàn) 天霁(jì) 琉璃(liú) 阑干(lán)
C.绮窗(qǐ) 禾黍(sù) 奇擎(qínɡ) 饮涧(jiàn)
D.翡翠(fěi) 楸梧(qiū) 霎时(shà) 帘栊(lǒnɡ)
解析 A项“蹁”应读piān;C项“黍”应读shǔ;D项“栊”应读lóng。
答案 B
2.下列书写跟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
B.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C.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D.血华杜宇啼,阴洞飞廉吼。比人心山未险。
解析 D项应写作“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
答案 D
3.下列句子、作者和朝代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霎时间月缺花飞——关汉卿——元代
B.晚霞明雨收天霁——马致远——元代
C.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马致远——元代
D.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张可久——元代
解析 这是关汉卿的曲词。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马致远的曲句的是(  )
A.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B.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C.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
D.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
解析 C项这是关汉卿《[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中的句子。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美国大学生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掌握汉语并熟悉中国文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很有益处。
B.即将出台的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将使钢铁等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几年内得到发展。
C.所谓费改税,就是把过去各类收费和公路的养护、管理,以及水路的养护、管理等有关的费用改成燃油消费税。
D.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家政人员,政府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农村贫困家庭人员中招聘,进行统一培训后上岗。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发展”,而“行业生产潜能”“技术水平”则不能;C项不合逻辑,大概念和小概念不能用“和”连接,只能用“或”;D项缺介词,在“政府”前加“由”。
答案 A
二、填空题(14分,每空1分)
6.散曲萌芽于________、________之际,金末,散曲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已经成熟,至________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答案 宋 金 元
7.散曲可分为两类:________与________。
答案 小令 套数
8.王国维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谓一代之文学。”走进元曲园地,感受艺术魅力。阅读马致远,我们可以感受那颗“布衣中,问英雄,____________”的愤世嫉俗之心,又可领略凝情于笔端的“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秋景秋情。走近关汉卿,我们从中领略其对友人的真挚之恋,不禁吟唱:“愁的是________,恨的是________,爱的是________。”
答案 王图霸业成何用 枯藤老树昏鸦 抹回廊暮雨萧萧 筛曲槛西风剪剪 透长门夜月娟娟
9.元曲中不乏对山水的热爱之作,如白朴笔下的“啼莺舞燕,________________”倾诉对春的热爱;乔吉笔下的“________,几千年晒未干”透着对山川的赞叹;也不乏怀古咏史的名篇名句,有感于岳飞之事,发出“功成却被权臣妒,______________”的激愤;有感于社会黑暗,予以“不读书有权,________,不晓事倒有人夸荐”的批判。
答案 小桥流水飞红 冰丝带雨悬霄汉 正落奸谋 不识字有钱
三、鉴赏题(2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张养浩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鉴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涧。  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一任傀儡棚中闹①,且向昆仑顶上看。身安,倒头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
【注】①傀儡棚中闹:指戏棚里演戏的情景,这里喻指元代世情的纷纷扰扰,宦海险恶。
(1)曲中连用了四个“也不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的?请结合全曲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连用四个“也不学”表现作者的隐居完全出于本心,并非模仿古人,表达了作者有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那种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和旷达的内心境界。
(2)作者把古人的行为与自己立誓跳出世情的纷扰、宦海的险恶而追求“身安”“无忧患”“壶中天地宽”的理想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归隐生活的赞美。
11.阅读下面一首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鸟飘飘……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代、反问。
(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这首曲抒发的感情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这首曲中景与情的关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乡思情。从一、二两句可以看出。
(2)诗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阅读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听 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的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13.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听雨时的喜悦感受——联想古人听雨有不同的境界——点出听雨喜悦的原因——表现自己的人生境界。
14.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矛盾。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也是个文人,也能感受到雨中的诗意,所以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现在听到雨声想到的是麦子获救之类的世俗现实民生问题,所以说是俗人。
15.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印证“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2)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己听雨的境界;
(3)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
16.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执著于个人悲喜。
(2)超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3)关注民生。
五、语言运用(21分)
17.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8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寄奉”改为“惠赐”;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答对四处即可)
18.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5分)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做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渊明是)最近人情的隐士与忠臣。
19.下面是某校团委书记19.下面是某校团委书记在同学们的18岁成人仪式上的致词,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处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
18岁,这是多么美妙、多么令人羡慕的年龄!在儿童、少年眼里,18岁的人是大哥哥、大姐姐,因为你们________、________;在中年人、老年人眼里,18岁的人是岁月的富翁,因为你们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高大强健 青春妩媚 身姿矫健 年轻有为
六、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40岁后才赴京城赶考。但两次都没考中,第三次才榜上有名。高兴之余,他提笔写下了《登科后》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诗的后两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人们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概括出了“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只是粗略地观察。但是在生活、学习中,有时确实不能“走马观花”,但有时却可以“走马观花”。你的体会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莓苔(méi)  一骑(jì)   朱绂(fú)   红罗襦(rú)
B.灵犀(xī) 紫绶(shòu) 执戟(jǐ) 虏弦开(xián)
C.嗟余(juē) 巨擘(bò) 苑囿(yuàn) 蓬蒿(hāo)
D.菰米(ɡū) 剑铓(mánɡ) 樽罍(léi) 筵席(yán)
解析 C项“嗟”应读jiē。
答案 C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持敕牒榜乡村。 敕牒:皇帝的诏书。榜,张贴。
B.白麻纸上书德音。 德音:指恩诏。唐代的诏书,凡重要的都用白麻纸写,一般性的用黄麻纸写。
C.待晓堂前拜舅姑。 舅姑:指舅舅和姑姑。
D.唯梦闲人不梦君。 闲人:指不相干的人。
解析 C项舅姑:指公婆。
答案 C
3.下列各项不是白居易的诗句的一项是(  )
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B项是刘禹锡的诗句。
答案 B
4.下列诗句、作者和出处搭配不正确的一句是(  )
A.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轻肥》
B.长门灯暗数声来——杜牧——《早雁》
C.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D.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解析 这一句出自《问刘十九》。
答案 A
5.下列与课文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我今因梦颠倒魂,只梦闲人不梦君!
B.新房昨夜停红烛,等待堂前拜舅姑。
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鬼神问苍生。
D.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解析 A项,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B项,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C项,不问苍生问鬼神。
答案 D
二、填空题(15分,每空1分)
6.(1)杜牧,字牧之,因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与________齐名,人称“________”。
(2)“东关酸风射眸子”,“东关”指______________。“酸风”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葡萄》的作者________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作者________同,是唐朝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
(4)衰兰送客咸阳道,________________!
(5)是岁江南旱,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去似朝云无觅处。
(7)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
(8)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
(9)白居易的诗体裁多样,题材广泛。翻开诗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宦官“夸赴军中。
宴,________”的骄横跋扈;也可以聆听长生殿上“在天愿作比翼鸟,
______________”的忠贞爱情誓言;更能感受浔阳江边琵琶女“别有幽愁暗恨生,
______________”的凄苦心境。
答案 (1)李商隐 小李杜 (2)长安东边的城门 刺骨的寒风 (3)韩愈 柳宗元 古
文 (4)天若有情天亦老
(5)衢州人食人 (6)来如春梦几多时 (7)汉文有道恩犹薄 (8)心有灵犀一点通 (9)
走马去如云 在地愿为连理枝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鉴赏题(23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初见嵩山
张耒①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①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 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2) 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 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①,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②,若个③书生万户侯?
【注】 ①吴钩:一种吴地产的军刀。②凌烟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24人。③若个:哪有一个。
边 思
李 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①。
莫笑关西将家子②,只将诗思入凉州。
【注】 ①防秋:每到秋天,北方游牧民族常侵扰边境,需要预加防卫。玉塞:玉门关。②关西将家子:指诗人自己。
(1)两首诗都写了佩带吴钩这一装束,这表现两位诗人都有一个什么共同愿望?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以边塞为题材,但写法各不相同。请说说各自的写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南园十三首(其五)》表现了诗人对这个愿望无法实现的激愤之情;《边思》表现了
这个愿望没有实现的无可奈何的苦涩和深沉的感慨。
(2)《南园十三首(其五)》连用两个反问句,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边思》开头两句
描摹了一个勇武英俊的少年风姿,后两句也是直抒胸臆,显得慷慨悲凉。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7分)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②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③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④,归思欲沾襟。
【注】 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②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先代已迁居洛阳巩县。作此诗时,作者在江阴县任职。③淑气:春天温暖气候。④古
调:这里指陆丞作的《早春游望》。
(1)诗的首联说“偏惊物候新”,诗中描写了早春哪些“物候”?写出了这些景物怎
样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首联为抒情埋下了伏笔,颔颈两联与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全诗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物候:云霞、梅柳、黄鸟、绿苹;②景物特点:明丽清新或优美新鲜。
(2)颔联、颈联承“物候新”展开描写,借写他乡春色,暗点怀乡之思,这是借景抒
情;尾联则直抒胸臆,点明“归思”的主旨。全诗抒发了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四、阅读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扬州的夏日
朱自清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的多了,称道的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如一个久住扬州像我一样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若是想呢——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儿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的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山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
北门外一带,叫做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错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拆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选自1936年版《你我》,有删节)
【注】 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因祖父、父亲定居扬州,6岁后随家迁居扬州,于此生活13年之久,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与少年。
10.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段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作用:①将北方与南方对比,突出了南方水多的特点;②引出扬州的夏日与水道,沿河的风景、河中的船,以及临河的茶馆。(承上启下,引出夏日扬州沿河风景、河中船只及临河茶馆等内容。)
11.作者写平山堂的风景,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诗句“山色有无中”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淡远、闲寂(高远、闲淡)。
作用:引用诗句既突出平山堂景色的特点,又使文章内容显得更丰富、典雅(有文采),
突出了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12.说说文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想感情:(1)对扬州的思念、热恋;
(2)对扬州人文历史、风物人情的赞美;
(3)对漂泊生活感到一丝苦闷;
(4)追求淡定的人生观(生活情趣)。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行文从古代谈起,点染了扬州久远的历史与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联想诸多。开
头一段先扬后抑,自然点题——扬州的夏日。
B.写扬州的夏日,又离不开水,水把扬州的历史故事、风物人情串联起来,使文章
形散而神不散。
C.文章说到扬州的交通,主要介绍船,由此突出扬州水多、船多的特点,其间,多
次提到“洋唱片” “洋划子”,可见西洋文化对扬州影响不小,甚至左右了作者
的思想。
D.文中写人坐在船上,让人“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
或一幅山水画”,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夏日扬州如诗如画的美景,赞美
之情溢于言表。
E.和《荷塘月色》一样,本文主体部分主要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和比
喻、通感的手法。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与鉴赏评价能力。C项“左右了作者的思想”
表述不准确;E项本文主体部分未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和通感的手法。
答案 CE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20分)
14.请用“像……那么……”的句式,续写三个句子,使“野花”的颜色更生动形象。
(6分)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 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 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1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8分)
有一家英国报纸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为题,进行有奖征答。
获奖的四个答案是:
(1)当一位艺术家完成了一件作品,望着作品吹口哨的时候;
(2)小孩在海滩上用沙子筑成一座堡垒;
(3)母亲忙碌了一天,到了晚上替自己的孩子洗个澡;
(4)外科医生完成了一个手术,终于救活了一条命。
上述四个获奖答案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要求:答案句式要工整,语言要简明、流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快乐在热情的工作之中;
(2)快乐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之中;
(3)快乐在充满爱的生活之中;
(4)快乐在崇高的事业之中。
16.在下文的空白处补上恰当的话。(6分)
有位美国老妇人在昆明爬西山,途中不慎被荆棘划破了裤子,游兴大减,不肯继续登山。机灵的导游笑着对她说:“________”这话说得老妇人开怀大笑,高兴地继续跟着导游登山观景了。
请根据当时的情景,补写出导游的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您看我们西山的荆棘那么热情好客,拉住您的裤子不让您走呢!
六、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花对果说:“我比你漂亮。”果回答:“你说的话不错,我的确没有你漂亮,可我知道,任何一个果都曾经是花,而并非所有的花都能成为果。”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蓦然(mò)  如簇(cù)  阑珊(lán)  杳杳(yǎo)
B.白鹭(lù) 伫倚(zhù) 天籁(lài) 旌旗(jīng)
C.砥柱(dǐ) 参差(chā) 金缕(lǚ) 貂裘(qiú)
D.凋碧(diāo) 憔悴(cuì) 腥膻(shān) 离黍(shǔ)
解析 C项“差”应读cī。
答案 C
2.下列各项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北宋
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李清照——南宋
C.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南宋
D.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北宋
解析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词人柳永的名句。
答案 B
3.下列词句中不属于李清照的词句的是(  )
A.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B.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C.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D.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解析 C项,辛弃疾的名句。
答案 C
4.下列没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B.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C.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答案 C
5.以下对两宋词人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做过工部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精通音律,善于吸取民间新声的优点,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长调,大大扩大了词的体制容量,提 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在宋词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词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对后代有很大影响。
C.辛弃疾,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辛词以多样化风格反映他的丰富的爱国感情,在豪放词风上与苏轼齐名,人称“苏辛”。
D.晏殊,字同叔,南宋著名词人,其词不铺金缀玉而清雅婉丽,有集子《漱玉词》流传于世。
解析 D项晏殊是北宋词人,作品集《珠玉词》。
答案 D
二、填空题(15分,每空1分)
6.苏轼的生活和创作,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历程和生活情怀的典型特征。他追求人生理想,宠辱不惊,高洁自持,即使被贬仍然透露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冲天豪情;更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从容、乐观、豁达,成为文人墨客题咏自勉的题材。
答案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治学三境界可用宋词名句来形容:
(1)《蝶恋花》中:昨夜西风凋碧树。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_。
(3)《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那人却在____________。
答案 (1)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2)为伊消得人憔悴
(3)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处
8.(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答案 (1)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三、鉴赏题(29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无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 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兰花·立春日作
陆 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①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②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注】 ①瀼(ràng)渡:河水名,在重庆。东南瀼水,流经夔州;瞿塘关也在夔州东南。②旛: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立春这一天大夫戴旛于头上,此宋时习俗,取吉庆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描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评者称,本词表达思想感情与辛弃疾《丑奴儿》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词的上片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程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割去还生。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深沉痛切。
(2)下片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表面上说不是我一人偏老,而实际上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但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比哭还要凄惨,是强为解脱而发的违心之言,显示出更深一层的悲哀,手法近乎反衬,抑郁之情贯穿始终。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粗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12.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8分)
秋 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行 秋
徐 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 ①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____________,徐诗的情感基调____________。(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6分)
刘诗: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诗: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雅(或者答“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 闲适(或者答“悠闲”也可)
(2)刘诗:对比反衬。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徐诗: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从而表现诗人的闲适之情。
四、阅读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 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妙、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是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象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来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逸之中都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征服”,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却不可能“征服”。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⑦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有删改)
13.中国人对山水的“纯欣赏”态度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意概括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答“中国人游山是寻幽探胜,欣赏含蓄之美”也可);(2)中国人玩水是为了静观自然、体悟人生;(3)中国人在山水画中表达出对世界的善意和爱惜(答“中国人在山水画中显现出温柔敦厚之美”也可)。
14.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中举旅行家徐霞客一例的作用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敌意”是指将自然与人类尖锐地对立起来,必欲征服而后快的态度。
(2)一是要说明中国人游山即使不是纯欣赏,也是对自然保持一种谦卑(或:也只是向大地求知),而不是以“征服”为目的;二是使文章说理更严谨、透彻。
15.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首先将中西方山水观加以对比,概括提出了中国人纯欣赏的山水观;接着以中国人游山玩水以及创作山水画为例具体阐释了中国人的山水观;再通过议论揭示了中西方山水观的本质的不同;最后卒章显志,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16.文章结尾作者说“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4分)
17.2012年是龙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词语中有许多与“龙”有关的成语,如“________”可以用来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________”指隐藏不露的人才;“________”形容希望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________”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________”形容人有精神;“________”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4分)
答案 (示例)生龙活虎 藏龙卧虎 望子成龙 车水马龙 龙马精神 鱼龙混杂
18.按要求补写出文段中空缺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连贯。(4分)
诗歌欣赏可以认为是读者在诗人所启示的范围内重新创造的艺术世界,即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的客观世界中去。例如:后人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若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__(1)__,而变成了苏轼被贬黄州的失落,__(2)__,李清照丧夫之后的凄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亡国之君的哀怨(要求对诗句思想感情把握准确) (2)陆游报国无门的无奈(或辛弃疾被迫隐居的绝望)(举例时要注意文段中的“后人”)
19.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含标点符号)。(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如果说植物是人类生活的伙伴,花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群。在这个光影和色彩汇集的花园里,我们将观赏到桃花的娇艳、荷花的清纯、菊花的高洁、梅花的坚韧,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
(示例2)花是大地的语言,是四季的歌吟,是飘荡在时光里的音符。它华丽、优美,却又难以挽留。花卉摄影是录音机,它发现、捕捉流逝之美,并让它们重生,凝固为永恒。华南七中学生会为我们呈现了一段视觉的音乐,让我们尽情地聆听吧。
六、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是○(节选)
田 地
我是空虚;
我是饱满。
我是静止;
我是发展。
我能成为锁链;
我能变成花环。
我是完整的自己;
我是我的对立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驰骋(chěn)     蓦然回首(mò)
踯躅(zhí) 怏怏不乐(yàng)
B.刹那(chà) 踌躇满志(chóu)
晌午(xi?ng) 披荆斩棘(jīng)
C.椽子(chuán) 桀骜不驯(jié)
纤云(qi?n) 否极泰来(pǐ)
D.编纂(zu?n) 骁勇善战(xi?o)
勾当(gòu) 追本溯源(sù)
解析 A项“骋”读chěng;B项“晌”读sh?ng;C项“纤”读xi?n。
答案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蕴育  分争  驰骋  疾风劲草
B.诀别 朝廷 问候 震耳欲聋
C.演译 松弛 困扰 粗制滥造
D.失世 掂量 砝码 目不暇接
解析 A项蕴育—孕育,分争—纷争;C项演译—演绎;D项失世—逝世。
答案 B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A.泾渭分明 B.肆意
C.忤逆 D.颐养天年
解析 A项“泾渭分明”用来比喻界限分明。而题目则表示认识深入清楚。B项“肆意”指不顾一切,由着性子做,此处使用恰当。C项“忤逆”指不孝顺,这里将大自然喻作人类母亲,使用恰当。D项“颐养天年”指保养年寿,此处指人类因肆虐自然而不得善终,使用恰当。
答案 A
4.下列句子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11月18日,唐老鸭等迪斯尼明星和10名来自日本各地的嘉宾与米老鼠同一天生
日参加了生日会,他们为米老鼠带来了一个高约2米的巨大的蛋糕。
B.随着“山寨”含义的不断延伸,许多网友将那些热播电视剧的剧情、人物和风格,
并将其改头换面的“本土”电视剧,形象地称为“山寨剧”。
C.诸葛亮能掐会算、能谋善断,但我认为,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缺乏开发团
队智商的意识不强。
D.为营造浓郁的文化健身氛围,突出学校“书香校园与文化健身协调发展”的特色,
仙桃市在全市小学校园里推广普及“古诗韵律操”,来陶冶学生情操。
解析 A项语序不当,“10名来自日本各地的嘉宾与米老鼠同一天生日”应为“10
名来自日本各地的与米老鼠同一天生日的嘉宾”;B项成分残缺,可在“那些”的后
面加上“模仿”;C项句式杂糅,去掉“缺乏”或“不强”。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昨天,看见好朋友赵曼丽独自在操场一角哭泣,王婷婷连忙跑过去问怎么回事。
B.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侨胞,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C.他最要好的好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整,眼下买房要慎重。
D.有人认为:儿童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不可能发生心理异常,心理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解析 B项,第一个顿号改成逗号,“大陆同胞”和港澳台同胞同一层次并列,港澳台之间一层并列,小并列间用顿号。C项,第一个破折号前的逗号去掉,“一个房地产商”是对“朋友”的解说,中间不需要加逗号。D项,冒号要管到句子结束,将第三个逗号改为句号。
答案 A
二、阅读题(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8题。
唐诗的任侠精神
汉魏以来,游侠形象开始在诗歌里崭露头角。而到唐代,尤其是到了盛唐时期,游侠的精神才如奇峰突起,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歌唱。唐诗中的任侠精神,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它随着唐诗高潮的到来,而扩展成为诗坛上的一代风尚。
唐诗任侠精神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下面数种:排难解纷、效功当世的襟怀;轻财好施、重交谊重恩义的操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风度;尚武轻儒的意识以及豪荡使气、不以礼法为意的个性。所有这些,曾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它们在盛唐诗歌中不仅得到了全面的歌颂,而且由于它们和时代的进步理想相结合、相渗透,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健康、生动、有力。
盛唐诗歌对“尚武”精神的赞美,闪耀着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这和“轻儒”的意识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张扬了任侠理想,从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而对浩荡使气、磊落不羁的性格的推许,也是和反礼法、反权贵、反教条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的。诗人对游侠形象的集中歌唱,以及对生活中的侠义精神的开拓和赞美,表现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它虽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的,但它构成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
任侠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突出的文学现象,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奇剽悍的风尚深入内地。但是盛唐的诗人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从任侠风气中吸取诗情,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唐诗中任侠精神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富有开拓精神的性格,一种强者的性格,它以其富于展望的清醒信念,直面现实的斗争意识,敢说敢为的豪爽意气,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富有朝气的青春时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力的美,运动的美,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淋漓元气的历史明证。这正是构成唐诗永久魅力的奥秘之一。
(有删改)
6. 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尚武”精神闪耀着唐人立功效世的人生理想的光芒,而“轻儒”的意识则使盛
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B.“尚武”“轻儒”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后者更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
面貌。
C.盛唐诗歌对“尚武”的赞美正面张扬了任侠理想,而对“轻儒”的否定则从反面
张扬了任侠理想,二者结合,使盛唐诗歌呈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D.“尚武”和“轻儒”并不矛盾,它们在张扬了任侠理想的同时,也使盛唐诗歌呈
现出一种“非文人化”的面貌。
解析 “尚武”与“轻儒”是一正一反的对举关系,共同使唐诗呈现出一种“非文人
化” 的局面。因此D项正确。A项“非文人化”面貌是从“尚武”和“轻儒”两个
方面呈现的。B项忽视了“尚武”的作用。C项原文没有对“轻儒”的否定。
答案 D
7.对“任侠”精神成为唐代突出文学现象的原因,概括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它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B.社会上盛行的游侠风气,一旦和特定时期的历史需要、社会思潮相结合,就形成
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文学理想。
C.商业资财的积累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为游侠的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北方游牧民
族的大规模内附和迁徙,不仅给中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也使其雄杰剽
悍的风尚深入内地。
D.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提供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解析 A项只说到社会生活的原因,不全面。C项没有说到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D项说得太笼统。
答案 B
8.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侠”精神并不是唐代所独有,早在汉代就被司马迁概称为“侠客之义”。
B.考察唐诗中游侠现象的消长起落,可以为我们考察唐代的社会风貌、思想发展提
供一个方面的线索。
C.盛唐儒、道、释三种意识形态并存,从而使游侠精神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充足养
料,使之成为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D.“任侠”精神所体现的强者性格,代表了时代的进步要求,即使是在现代社会,
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解析 原文说“它虽然并非儒、道、释这些意识形态所尽能规范和牢笼的,但它构成
了唐诗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却是无可置疑的”,据此可判断C
项错。
答案 C
三、填空题(14分,每空1分)
9.李白、杜甫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歌的两座高峰。跨越千年,梦回盛唐,让我们再
来一次心驰神往的诗歌之旅!天姥山回荡着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的铮铮
之音,沧海之水点燃了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乐观信念;草堂之下传来
杜工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济世声响,诸葛祠中传出杜甫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古一叹。
答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
雄泪满襟
10.唐代诗人或吟咏田园之乐,怡然自得;或高歌大漠雄关,慷慨激昂。请听《渭川田家》王维在徐步轻吟“雉雊麦苗秀,__________。田夫荷锄至,________。”幽州
台上陈子昂正慷慨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王昌龄喟然长叹“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
答案 蚕眠桑叶稀 相见语依依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鉴赏题(30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分)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②道, 言追六郡③雄。
雁山横代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⑤上, 惟留汉将功。
【注】 ①魏大:陈子昂的朋友。②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的中段平原地区。此处概
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③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
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④代:代州,
地名。⑤燕然: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以卓越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
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1)本诗颈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相比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遥接云中郡,与之连成一片。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外,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可以看作实写,也可以看作虚写。总之,地理位置的重要,山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作了铺垫。
(2)全诗一气呵成,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战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
的壮志豪情,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之情。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西陵夜居
(唐)吴融
寒潮落远汀,暝色入柴扃。
漏永沈沈静,灯孤的的清。
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尽夜成愁绝,啼蛩莫近庭。
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夜”的哪两个特点?试简述之。诗中哪个字最能传达诗人暗夜中的情绪并堪称“诗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出了“夜”的“静”与“暗”两个特点,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潮音、池雨、夜漏和晚风林鸟、啼蛩以衬夜之“静”,写孤灯“的的清”以衬夜之“暗”。诗眼是“愁”字。
五、语言运用(22分)
13.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幅画面,前两幅已写出,请续写后两幅。要求:
(1)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燕子的神态动作;(2)想象合理;(3)描写每幅画面的字数不
超过35个字。(12分)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①
(唐)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画面一:草堂书斋非常低矮狭窄。燕子唧唧喳喳地飞来,在熟悉的地方筑巢育雏。
画面二:燕子从江上飞到屋内,又从屋内飞到江上。一时间,燕子频繁地飞来飞去。
画面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画面三:只见衔着泥的燕子忙乱中松开嘴,泥点掉下来弄脏主人的琴
和书。
画面四:另一些喂雏的燕子迅速地追捕和接近飞虫,不时碰着草堂主人的身体。
14.有人赞叹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请你从下面的汉字中任选
一个,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一幅画面,来解说字义。不超过100个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川——那蜿蜒的河为什么在这里转了个弯儿?是为了伫望对岸迷蒙
的风景,想在这里驻足,还是为了聆听潺潺的流水声,想要洗濯喧嚣的心灵?这一
川东逝的流水啊,停不下奔腾到海的脚步。看,那点点滴滴,可是它淡淡的脚印?
(2)友——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我们轻轻一握,便定格了千古知音的荡气回肠。
还记得吗?你拨动人心的琴弦,和着那流水的柔美,奏响那巍巍高山的雄奇;我拍
打桃花潭水的涟漪,见证一段纯真的友情,给盛唐留下了动人的诗篇。
六、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在水上写诗
云在天空写诗
灯在书上写诗
微笑在你的脸上写诗
小羊在山坡上写诗
大地用收获写诗
花树以展颜的笑容写诗
我和你以拥抱的身体写诗
光在黑暗中写诗
死亡在灰尘里写诗
……
要求:全面理解这首小诗,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
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这则小诗的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