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尾服 ( )(5分)
A.逾越(yú) 睥睨(bì) 窥视(kuī) 偃仰(yǎn)
B.伎俩(jì) 夷狄(dí) 嘉树(jiā) 无垠(yín)
C.径直(jìng) 堡坞(wù) 贬谪(dí) 傥荡(tǎng)
D.安慰(wèi) 疏数(shǔ) 施设(shī) 更换(gēng)
解析 ACD三项都有错误,A项中“睥”应读“pì”,C项中“谪”应读“zhé”,D项中“数”应读“cù”。只有B项全都正确。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一直
B.益奇而坚 益:格外
C.愈以为诚有 诚:真诚
D.有积石横当其垠 垠:边,界
解析 ABD三项都是正确的,只有C项中“诚”的解释应为“真的、确实”。
答案 C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①类智者所施设也 ②佛印绝类弥勒
B.①神者傥不宜如是 ②诚宜开张圣听
C.①余未信之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D.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②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解析 A项,两个“类”字,均是“像”的意思。B项两个“宜”均是“应该”的意思。D项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只有C项①句中的“信”为“相信”,②句中“信”通“伸”,“伸张”。
答案 C
4.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5分)
A.投以小石
B.有积石横当其垠
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D.而列是夷狄
解析 A项状语后置兼省略句,B、C、D都是省略句。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20分)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5.下列各句中“为”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6分)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形成,动词)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出现,动词)
C.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成为,动词)
D.及是,愈以为诚有(与“以”连用,认为)
解析 为:孕育、创造,动词。
答案 C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6分)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景,先写小石城山的偏远,再写小石城山的奇貌,后写石门洞的幽深,表现了作者在永州借山水遣忧的情怀。
B.文中作者先写景,并顺理成章地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的感慨,为下文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造物者的疑问做好了铺垫。
C.作者对“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而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怪石多”的说法是赞同的,表现了作者的孤寂。
D.在这篇仅两段的小文中,柳宗元几乎用了一半的篇幅抒发他被贬谪到永州后游历大自然触景生情的感慨, 这也构成了文章有记有议的独特风格。
解析 C项中说“作者是赞同的”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余未信之”。
答案 C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怀疑创造万物的上帝有没有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以为确实是有了。
(2)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0分)
钴潭西小丘记①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②。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
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④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⑤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 、杜⑥,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永州八记》)
【注】 本文是作者被贬永州后所写。②鱼梁:阻水的堰。③嵚然:高耸的样子。④熙熙然:快乐的样子。⑤瀯瀯:溪水回流的声音。⑥沣、镐、、杜,都是豪门贵族居住的地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寻:沿着
B.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货:出卖
C.余怜而售之 怜:同情
D.以兹丘之胜 胜:美景
解析 C项“怜”的意思是“喜爱”。
答案 C
9.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其石之突怒偃蹇 ②若熊罴之登于山 ③烈火而焚之 ④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解析 ①②中的“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中的“而”表顺承;④中的“而”表转折。
答案 A
10.下列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往西山山口西北走二百步有一个钴钅母潭,在钴钅母潭以西二十五步处就是本文所说的小丘。丘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岩石。
B.山丘很小,几乎用一个笼子就可以把它装进去。作者只花了四百文钱就买下它,并立即铲草伐木,使小丘成为一处美景。
C.在这小丘上,枕席而卧,感觉清凉幽静、恬淡空灵。一个月后,又发现了另两处景色奇特的地方,连好事的古人也没到过。
D.本文以写景为主,对小丘作了生动的描写,兼以议论、抒情,形成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写了作者的谪居情怀。
解析 原文是“不匝旬”,即不到十天。而非“一个月后”。
答案 C
11.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不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
(2)①那些高高耸起、相互重叠着又倾斜着向下的岩石,宛如牛马在溪边探身饮水。
②我们就轮流拿起各种工具,铲除乱草,砍掉不好的树,并点火把它们烧掉。
【参考译文】
发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往西北走二百步,又发现了钴潭。潭西二十五步在水深流急的地方有鱼梁。鱼梁的上面有一个土丘,小丘上长着竹子和树木。那里的岩石,有的巍然高耸,有的盘曲卧伏,有的顶着土向上钻,争着要成为奇形怪状的石头,这样的石头多得几乎难以尽数。那些高高耸起、相互重叠着又倾斜着向下延伸的岩石,宛如牛马在溪边探身饮水;那些像兽角排列直立向上的岩石,又宛若熊罴在向山上攀登。
土丘很狭小,不足一亩,几乎可以用一个笼子就把它装下。问到小丘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弃置的土地,要卖却卖不出去。”问那地的价钱,回答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爱这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当时与我同游,也都非常高兴,对只花这么一点钱就买到这么好的地方,感到很意外。我们就轮流拿起各种工具,铲除乱草,砍掉不好的树,并点火把它们烧掉。于是,美木挺立,修竹显露,奇石突现。从小丘上望去,只见山峰耸立,白云漂浮,溪水流淌,鸟兽遨游,全都快快乐乐地在这座小丘下来来回回地表演献技。铺好席子,放好枕头,躺在上面,清凉的景色就跃入眼帘,瀯瀯流水声就传入耳中,恬淡空灵的境界融入神思,深沉而幽静的气氛沁入心灵。不到十天,就又发现两处奇特的地方,即使是古代爱好山水的人,或许也未遇到过这样的地方。
啊!如果把这小丘的美景,放到沣、镐、、杜等地,那么那些公子王孙必定会争着购买,即使每日提价千金也还是不能买到。现在却被遗弃在这里,农夫渔父从旁边经过,都觉得它过于丑陋。虽然价钱只要四百文,也还多年卖不出去。惟独我和深源、克己喜爱它,并把它买了下来,这小丘果真有这样的好际遇吗?将以上的话书写在岩石上,用来祝贺这座小土丘碰上了好际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肆大(sì) 倏忽(shū) 谪居(zhé) 开阖(hé)
B.瓮牗(yǒu) 洗濯(zhuó) 指数(shǔ) 憔悴(cuì)
C.骇目(hé) 舟楫(jí) 骋骛(wù) 庶人(shù)
D.沟壑(hè) 飒然(sà) 衣襟(jīn) 骚人(sāo)
解析 C项,“骇”读“hài”。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窃会计之余功 窃:利用
B.其势益张 益:更加
C.不以物伤性 以:因为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成功
解析 D项,“胜”译为“忍受、承担”。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①至于赤壁之下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玉之言,盖有讽焉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D.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解析 A项,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B项,却、竟然。D项均表示“……
原因”。只有C项“盖”,①为“大概”,②是句首发语词。
答案 C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5分)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有风飒然至者
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
解析 A、B、D都是状语后置,C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20分)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王披襟当之 当:面临
B.将何适而非快 适:往,到
C.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合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困窘
解析 穷:用尽。
答案 D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②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B.①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
C.①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②庶人安得共之
D.①以览观江流之胜
②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解析 B项“于”都是介词,在。A项“为”①动词,建造;②动词,作为。C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风”。D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答案 B
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文章紧扣题目,七次说及“快”字,借景抒情,巧妙道出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B.全文围绕“快哉”二字立意,从写景、叙事中引出议论,景、事、情、理四者互为交融。作者畅言“快哉”,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C.不仅今人登临这个地方高兴,古人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甚至楚襄王、宋玉等人每每到达长江之滨,也都十分高兴,并留下了遗迹典故。
D.其实,不论风景是不是美好,一个人只要能有一个好的情绪,并不为时运、官运等左右,他就能怡然自得,就能达到“快哉”的境界。
解析 C项说“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登临长江而十分高兴,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的意思是: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是曹操、孙权彼此轻视、互相争斗的地方,也是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称为快事。
答案 C
8.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只是大王您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
(2)这种景色都是满腹牢骚的诗人和有家难归的士子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②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④。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 ①陂陁(pō tuó):倾斜不平,不平坦。②乱流:横绝江水。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移日:连续好几天。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C.子瞻杖策载酒 杖:手杖
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姑:暂且
解析 杖:拿着手杖,动词。
答案 C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①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②蟹六跪而二螯
B.①往往留宿于山上 ②而相泣于中庭
C.①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②王语暴以好乐
D.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②其如是,孰能御之
解析 A项均为并列连词;B项均为介词,可译为“在”;C项均为介词,可译作“拿”或“用”;D项①为其中的,代词;②为“如果”,表假设,连词。
答案 D
11.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B.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以适意为悦”之乐,不以物伤情,这是劝慰别人的话。但文章说“孰知得失之所在”,却也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
C.文中有二乐:一乐是“幅巾迎笑”,“徜徉”山水,“不知其久”;二乐为营亭坐观,俯视旁瞻远山近水,“风云变化”。
D.文中写景浓笔挥洒,给人以一种郁郁苍苍、气势奔流的动态美;写人,以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写法,给人以一种劲操清芬的动态美。
解析 B项“是劝慰自己的话”,“表现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的思想”不完全对,作者主张超然物外的处世哲学,虽不无随遇而安、无所作为的消极因素,但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种在失意挫折中以达观自处,在贬官谪居中“以适意为悦”的思想,不只在当时,便是在今天,也仍然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答案 B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慰劳,玩到心情舒适时,竟然忘记了回去。
(2)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房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风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清除出倒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空间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连续好几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姑且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石磴(dènɡ) 淙淙(cōnɡ) 鸟瞰(kàn) 清澈(cè)
B.潺潺(chán) 峭壁(qiào) 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
C.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 瀵涌(fèn) 庵庙(ān)
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 水声溅溅(jiān) 沟壑(hè)
解析 A项,“淙”读“cónɡ ”;“澈”读“chè”。C项,“识”读“zhì”。D项,“昧”读“mèi”。
答案 B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左控垂崖 控:临
B.然前瞰涧水 瞰:俯视
C.水旱祷焉 焉:语气词
D.不可殚数 殚:尽
解析 焉:兼词,在这里。
答案 C
3.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5分)
A.日光烛之
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解析 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4.下面多义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A项,穷:尽头,穷尽。B项,益:更加。C项,临:面对/到达,动词。D项,度:通过。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前揖芦山 揖:作揖
B.日光烛之 烛:照耀
C.不可殚数 殚:尽
D.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胜:胜景
解析 揖:正对着。
答案 A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4分)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②一峰独秀出 ③皆若飞浮来往 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 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此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抒发对百丈山的喜爱。
B.第一段作者侧重在表现其壮美的一面,云海起伏,峰峦绵亘,他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把百丈山各种姿态的美展现了出来。
C.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
D.作者以自己的审美判断,对“最可观”与“未可睹”的景物进行描绘。对它们“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目的之一是为了“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解析 D项“它们”不对,而是“可观者”。
答案 D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相映,数也数不尽。
(2)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以便通行,并且在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祈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B.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胜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偃蹇:高傲
D.凡诸富人所酣嗜 酣嗜:畅饮嗜好
解析 酣嗜:尽情嗜好。
答案 D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B项,乃:副词,竟。A项,而:①连词,表递进,并且;②连词,表结果,不译。C项,于:①介词,比;②介词,对。D项,其:①语气助词,表祈请;②语气助词,表反问。
答案 B
11.下列各句对本文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任光禄竹溪记》名为记,实际上是一篇议论文。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治园植竹一事,但文章并没有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把重点放在了议论上。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怪现象作了针砭,也赞扬了任光禄孤高独立的人品。
C.第二段,作者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的。同时,作者用反诘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唐顺之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见解,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能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的《任光禄竹溪记》就体现了他的文风。
解析 原文是简记或不记竹溪景物,而不是“多记竹溪景物。”
答案 B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而如果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
(2)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至嘲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哎呀!奇花异石,的确被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他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认为它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
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孤单的样子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比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的珍爱竹子,与江南人的不珍爱竹子,他们同属不知竹是一样的。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吗?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粤之太末(è) 阸于两山(ài) 衡缩蟉糅(liú)
B
C.其激若矢(shǐ) 麓多桀木(jié) 巨丽相矜(jīn)
D.瑰诡殊绝(wēi) 鼎趾立(dǐnɡ) 辄破溺(nì)
解析 A项中“粤”应读作“yuè”;B项中“纟亘”读作“ɡēnɡ”;D项中“诡”应读作“ɡuǐ ”。
答案 C
2.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5分)
A.其城之内外皆涂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A项“涂”通“途”,路途;B项“颁”通“斑”,须发半白;D项“知”通“智”,智慧。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闽,故隶周者也 隶:奴隶
B.其途或逆坂如缘 坂:山坡,斜坡
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
D.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埃壒:尘埃,尘世
解析 “隶”译为“隶属”。
答案 A
4.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5分)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三山者鼎趾立
C.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D.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解析 A项“名”,名词作动词,命名;B项“鼎趾”,名词作状语,像宝鼎的足一样;C项“行”,名词作动词,排列。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5.下面各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福州治侯官 治:以……为官署所在地
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集中
C.其城之内外皆涂 涂:道路
D.佛、老子之徒 徒:……之类的人
解析 徒:徒弟。
答案 D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例句: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项,多: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C项,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D项,穷: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答案 B
7.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4分)
A.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B.文章第二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做了铺垫,思路缜密。
C.“道山之亭”因其建在城中的道山之上而得名,用作者的话来说,程师孟建此亭以表现“其志壮哉”!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
解析 “因其建在城中的道山之上而得名”错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答案 C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2)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李君山房记
苏 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 弊:坏
B.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 苟:马虎
C.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 涉:渡过
D.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 遗:赠给
解析 涉:涉猎,研究。注意“其”指代的对象。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①转折连词;②顺承连词。B项,①表被动;②表范围,在。C项,①介词,凭借;②副词,趁机。D项,皆为语气助词。
答案 D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公择“勤奋治学”的一项是 ( )(3分)
①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
②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③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
④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
⑤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
⑥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②命名由来,⑤表明他的仁者之心,⑥是李公择向“我”求文之事。
答案 A
12.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2)①对礼乐都很熟悉,在道德修养上也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
②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
③全部打开(或“翻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
【参考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就穷尽。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
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
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