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迁谪(zé) 佚名(yì) 讫(qì) 号哭(háo)
B.相称(chèn) 牵累(lěi) 灾难(nàn) 骸骨(hái)
C.轩辕(xuān) 珪石(ɡuī) 憔悴(cuì) 恻然(cè)
D.涿鹿(zhuō) 讥诮(qiào) 颍水(yǐnɡ) 夙愿(sù)
解析 “谪”读“zhé”。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5分)
A.聊以志吾之乐尔
B.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
C.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D.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解析 A项,“尔”通“耳”,罢了;C项,“讫”通“迄”,到;D项,“彊”通“强”,强壮。
答案 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 组:印绶
B.是岂不为六一乎 岂:难道
C.子欲逃名者乎 名:名声
D.吾负三宜去 负:负责
解析 负:担负,引申为具备。
答案 D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5分)
A.太山在前而不见
B.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C.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
D.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
解析 D项表并列,前三项表转折。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固:本来
B.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幸:幸好
C.是为五一尔,奈何 尔:同“耳”,罢了
D.聊以志吾之乐尔 聊:依靠,依赖
解析 聊:姑且、暂且。
答案 D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能说明作者退休原因的一组是 ( )(4分)
①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②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
③夫士少而仕,老而休
④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⑤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⑥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 ①是议论名声问题,④否认被五物所累,⑤表达客人对作者的理解。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当作者对“客”说明更名“六一居士”的含义后,“客”指出他企图“逃名”,并引《庄子·渔父》的话,讥诮他这样做是“畏影而走乎日中”,将“疾走大喘渴死”,而名终不可逃。
B.第二段以主客对答的形式说明作者晚年内心追求的变化——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所以思归而退隐。
C.从全文来看,文中的客人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作者借以展开文章,表达观点。
D.辞官归隐这话虽从客人引述道家之言中隐约其辞地泄露出来,其实就是欧阳修对人生哲理的清醒体认。这段客主问答,是十分含蓄的悟道之言,妙在引而不发,言而未尽,特别耐人咀嚼。
解析 错在“变得消沉、畏祸、明哲保身”。
答案 B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2)然而常常忧虑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解析 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
答案 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
解析 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雅。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之意,动词;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C项,“磨灭”古今义相同,都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之意。
答案 C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解析 D项中“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误,可参看最后一段。
答案 D
12.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因乞李氏以归。(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2)①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②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③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经常在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
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奇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
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做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样,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蚍蜉(pí fú) 卓效(zhuō) 遁迹(dùn) 宝藏(zànɡ)
B.书帙(zhì) 勉强(qiánɡ) 羸弱(léi) 污垢(ɡòu)
C.雨霁(jì) 嵩山(sōnɡ) 沮丧(jǔ) 睢阳(suī)
D.秩序(chì) 载重(zài) 遏制(è) 髯客(rǎn)
解析 A项,“卓”读zhuó;B项,“强”读qiǎnɡ;D项,“秩”读zhì,“髯”读rán。
答案 C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5分)
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B.此矢所以志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解析 A项“常”通“尝”,曾经;B项“志”通“识”,标志,标识;C项“蚤”通“早”。
答案 D
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因诵嵩所读书
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解析 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阅读书籍,或指上学或学习功课。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几天。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5分)
A.必以其言为信
B.其亦不达于理
C.城陷而虏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解析 C项“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依:跟随
B.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
C.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
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
解析 立:立即,马上。
答案 C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B项“因”,都是连词,于是。C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用来。D项“为”,①介词,“何为”即“为何”;②动词,写。
答案 B
7.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 ( )(4分)
①好学无所不读 ②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③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④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⑤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⑥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②④⑤
解析 ①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③不是直接表现张巡的才能。⑥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D
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
(2)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
(3)武人把那块土地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圬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而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贵富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发:征派
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归:返回
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 功:成效
D.抑丰悴有时 时:时运
解析 归:偿付。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B项都是副词,已经。A项,①为目的连词,用来;②为动词,认为。C项,①为连词,表转折;②为连词,表修饰。D项,①为连词,即使;②为连词,虽然。
答案 B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手镘衣食,馀三十年
B.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C.夫镘易能,可力焉
D.乐富贵而悲贫贱
解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B、C均为名词作动词用。
答案 D
12.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2)①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
②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
③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来养活。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剩的钱,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和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然后才做成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的泥镘子去游玩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且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爱富贵,悲伤贫贱,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来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开始我听了他的话有些困惑不解,又按照他所说的想想,觉得这个人大概是一位贤人,是那种古人所说的独善其身的人吧。然而我对他还是有所批评的,认为他为自己打算的过多,为别人考虑的太少了,他或许是学了杨朱之道的人吧?杨朱的学说,不肯拔下自己的一根毛来为天下谋利。这个人把有家庭视为费心,不肯用心智来供养他的妻子儿女,他难道肯劳费自己的心智来为别人吗?即使这样,他比起世上那些害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怕失掉的人,那种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欲望,贪婪奸诈、丢掉道义以致断送了性命的人,要好得多呢!况且他的话中有些是可以使我警醒的,所以我给他写下了这篇传记作为自己的借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5分)
A.规谏(jiàn) 豁然(huò) 多瞋(zhēn)
B.不愆(yǎn) 当道(dānɡ) 苕溪(tiáo)
C.结庐(jiē) 黜守(chù) 汉沔(miǎn)
D.别墅(shù) 游处(chǔ) 书函(hán)
解析 A项,“瞋”读“chēn”;B项,“愆”读“qiān”;C项,“结”读“jié”。
答案 D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5分)
A.羽将授孔圣之文 B.距关,毋内诸侯
C.故卢黄门侍郎所与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 A项,“授”通“受”;B项,“距”通“拒”,“内”通“纳”;D项,“生”通“性”。
答案 C
3.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矫怜抚爱 矫:假装 B.折其楚乃释 楚:鞭子
C.意有所适 适:往,到 D.因与之游处 游:游泳
解析 A项,矫:矫正;B项,楚:木名,即牡荆,茎干带刺;D项,游:交游,往来。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20分)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
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或:或者
B.豁然不惑 惑:疑惑
C.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 宴处:闲处
D.不杂非类 杂:混淆
解析 或:有人。
答案 A
5.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B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孰:疑问代词,谁,哪一个/疑问代词,什么事,哪件事;C项,何:疑问代词,什么/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相:互相/偏指一方,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 B
6.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到与别人有约,即使相距千里,冰雪满路,虎狼挡道,也不会延误。
(2)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25分)
叶嘉传
苏 轼
叶嘉,闽人也。少植节操,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
天子见之,曰:“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少间,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爱之,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尚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薾④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 ①陆先生: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②饫(yù):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③山薮:深山密林。④薾(nǐ):疲困的样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A项“善”,①认为……好;②好的。B项“其”均解释为“一定”。C项“因”①于是,就;②凭借。D项“既”,①在……以后;②既然。
答案 B
8.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的一组是 ( )(5分)
①少植节操 ②幸惟陛下采择至此 ③上鼓舌欣然 ④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⑤其忠可谓尽矣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②⑤
解析 ①②未能体现皇帝对叶嘉的赏识。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的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本文写法别具一格,以拟人的手法写茶,以人喻茶,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茶的品质。
B.本文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以人喻茶,又以茶喻人,虚实相生,人中有茶,茶中有人。
C.苏轼为叶嘉作传,叙述茶的功德,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D.苏轼借茶言志的写法,还表现在通过对叶嘉命运沉浮的描写,含蓄表达出作者的怀才不遇。
解析 “怀才不遇”牵强附会。
答案 D
10.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4分)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2)①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
②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
【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出游时遇见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很奇特,记下他的言行并在当时传颂。皇帝读了有关他的言行的记录,认为很好,就下令建安太守召见叶嘉。
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看到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用棰子不断敲打捣碎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勃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你采摘到这里,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一会儿之后,皇帝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大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酒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好的人才,年年上贡。
评论说:现在姓叶的分散在天下各地,他们都不喜欢住在城里,只喜欢住在山中。住在福建中部的,是叶嘉的后代。天下姓叶的虽然很多,可是品德芳香被世人看重的,都比不上福建的。叶嘉以平民百姓的出身受到皇帝礼遇,被封为最高的侯的爵位,位居八大职位的行列,可说是相当荣耀了。可是他正直的本色、苦苦劝谏的精神,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不替自己考虑的品行,那是很值得学习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5分)
A.驰骋(chěnɡ) 当世(dānɡ)
B.著帽(zhù) 谪居(zhé)
C.奴婢(bēi) 萧然(xiāo)
D.两骑(qí) 精悍(hàn)
解析 B.“著”读“zhuó”;C.“婢”读“bì”;D.“骑”读“jì”。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5分)
A.阳狂垢污 B.方山子傥见之与
C.百有余年矣 D.鹊起于前
解析 A.“阳”通“佯”,假装。B.“傥”通“倘”,或许;“与”通“欤”,语气词。C.“有”通“又”。
答案 D
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A都是并列连词。B.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C.①介词,在;②介词,比。D.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答案 A
4.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5分)
A.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
D.使从事于其间
解析 A项为定语后置句,B、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挟二矢,游西山 矢:箭
B.今已显闻 闻:出名
C.往往阳狂垢污 阳:表面上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解析 阳:通“佯”,假装。
答案 C
6.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 )(4分)
①用财如粪土 ②而岂山中之人哉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解析 ②⑥表现的是方山子的“隐”,排除即可。
答案 A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独念”二字一转,回忆陈慥少时情景以及十九年前在岐山的相遇,这是倒叙,但从“今几日耳”又一转,仍然回到此时此地——在岐亭相遇的时间及地点中来。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表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人叙事技巧。
解析 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
答案 B
8.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4分)
贤士隐居者
[宋]洪迈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9.下列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 率:大概
B.鄙王氏之学,不事科学 不事:不屑
C.虽细事不苟也 苟:马虎
D.辄一扣之 扣:求教
解析 不事:不从事,不参加。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B项“与”都是介词,“和、跟”的意思;A项“之”,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动词,“去”“到”。C项“所”,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②“所”和“为”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D项“则”,①连词,就;②表判断的副词,就是。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解析 “从来不与外人交往”过于绝对。原文“不妄与人接”意思是不随便和别人交往。意思与原文不符。
答案 A
12.断句与翻译。(12分)
(1)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①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
(2)①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
②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
【参考译文】
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专心治学,只求完善自我,不要求被别人知道(或)理解,别人也不能知道他们,这样的人物间或有之,我时常痛惜他们的事迹没能流传。近见《上虞李孟传》记载有四件事,因此恭谨地抄录下来。
其一说的是慈溪人蒋季庄,正当徽宗宣和年间,鄙视王安石的学问,不参加科举考试,闭门考究经书,不随便和人往来。高抑崇居住在明州城中,大概每年都要四五次到他家去拜访他。蒋季庄听说高抑崇到了,一定急忙出去迎接,二人相对坐在小屋里,尽情地谈论,从白天到晚上,几乎忘记睡觉吃饭。高抑崇告辞离开时,季庄都要送他到数里之外。有人问高抑崇说:“蒋季庄不多与人来往,却只有和你交情深厚,你也对他情真意切,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高抑崇回答说:“我终年读书,凡是有疑问而不能决断时,以及书中缺漏而不知道的地方,每次累积数十条。只要一去拜访蒋君,没有不迎刃而解的。”但是蒋季庄的长处,其他人未必能够了解。世上所称道的知己不就是这样的吗?
其二说的是王茂刚,居住在明州的林村,在山涧深处。他有个弟弟不喜欢读书,王茂刚就让他经商来糊口,他自己却潜心研读,从不轻易出门,尤其对《周易》一书的造诣深邃。沈焕任通判州事时,曾经拜访过他,说他的见识旨趣绝对超过专门作传注的人。还说他气质严谨持重,看他所获得的知识,应该是个在学问上永无止境的人了。
其三说的是顾主簿,不知道是哪里人,高宗建国之后他南渡寓居在慈溪。他保持廉洁的操行,安于贫贱,不祈求别人知道他。至于他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是小事也不马虎。天明起床,等卖菜的经过家门,问了菜价多少钱,随他所说的付给菜钱。其它饮食布帛的购买也是如此。时间一长,人们都信服他了,不忍心欺骗他。假如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读典籍,不喜欢交游。
其四说的是周日章,是信州永丰县人。操行耿直廉洁,被县里的人尊敬。他开门教授徒弟时,收入只求自给,不义之财一文不取。他家境很穷,经常一整天断粮,邻里有时便用微薄的东西相馈送。家中时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宁愿和妻子忍饥挨饿,最终也不求别人。隆冬寒天披着纸一样的薄裘,有客人来访,也高兴地迎请接纳。观察他的容颜,聆听他的论议,无不使人尊敬。县尉谢生把一套衣服送给他,说:“先生未曾有求于我,是我自己想要表示的一片敬意,接受它没有什么妨害。”周日章笑着回答说:“一套衣服和万钟粮食一样,如果无理由地接受它,就是不能分辨礼义啊!”最终还是推辞掉。
这四位君子,真应该写进史书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