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和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审美鉴赏与创造 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证的作用和论辩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借助逻辑知识、采取恰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增强说理的严密性和论辩性。
教学重点 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构建和完善论证。
教学难点 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提高论证的水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研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七嘴八舌说论证
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的论证方法,同学们回忆下。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这些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几种论证形式。对应地我们常见的七种论证方法就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排除法”“归谬法”“反证法”,其中,“比较法”中又有“类比法”和“对比法”之分。在我们常见的这几种论证方法里,前四种主要用在直接论证中,后三种主要用在间接论证中,那我们要想理解好论述型文章,进而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就一定要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二、高屋建瓴助阅读
1.关注隐含前提
除了我们所知道的上述直接论证的方法外,在直接论证中,往往不会巨细无遗地呈现逻辑推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会出现部分前提的省略,这些省略的前提却往往又隐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让学生在课本上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推理中的隐含前提补充出来。(明确:只有同类才能相知)
近年的高考题中屡屡出现补充前提的逻辑题目,出示相关高考题,让学生感知。
【2020.全国卷I】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增加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从而改善记忆力。任何时候开始锻炼都不会太晚,即使进入老年阶段, ① ,你仍然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有氧运动来加以改善。有30名被试人员(平均年龄66岁)参与了研究, ② ,这两组人都没有定期锻炼的习惯,也没有记忆障碍的迹象。其中一组每周完成数次有氧运动的任务,而另一组只进行拉伸和平衡训练,同时保持较低的心率。12个月后,与拉伸平衡组相比,有氧运动组流向与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的血流量增加了。研究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记记力测试显示, ③ ,而拉伸平衡组的成绩提高不明显。
【解析】①记忆力已经开始衰退;②他们被随机分成两组;③有氧运动组的成绩有显著提高。
【2020.全国卷II】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无论生产、生活还是娱乐,当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时,健康就会受到威胁。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暴露时间长, ① ,甚至失聪。 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 ② ,均会产生水久性听力损害。而单从听力保护角度来说,即使是乐音, ③ ,时间过久,也会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解析】①则会造成听力损失;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③如果音量过大。
2.学会间接论证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主要运用“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1)排除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2)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排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根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让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议论性文章中找出例子来,然后进行分析,老师点评。若是学生暂时想不出来,就给学生展示:
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训俭示康》)
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3)归谬法
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让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议论性文章中找出例子来,然后进行分析,老师点评。若是学生暂时想不出来,就给学生展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从“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
注意: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①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②二者的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与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真;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③二者的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
3.展示论述型文章,让学生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的逻辑链条。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明确:文章开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引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述中心论点;然后分别用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的事例论证了孟子的三句话;最后归纳总结,发出号召。
【2020.全国卷I】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答案】 1.C;2.A;3.C
4.小组合作搜集更多的议论性文章进行分析,可以从高考论述型文章中进行搜集并进行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进行学习借鉴。作为课后作业:1.3.5.7组负责搜集,2.4.6.8组进行分析;下次再交换,2.4.6.8组负责搜集,1.3.5.7组进行分析。
三、“虚拟论敌”严写作
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能严谨我们的写作。这位“虚拟论敌”可能会“驳论点”——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者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驳论据”——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驳论证”——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在论点、论据和论证中做到无懈可击,让“论敌”无处可驳。因此,议论文写作时,列提纲就显得尤其重要。从另外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做这位“论敌”,来反驳别人的文章,从而写作出很棒的驳论文。这一部分课本介绍得很详细,请学生自主研读,驳论文的写作将在后文详细讲解。
四、学以致用大辩论
在全班开展“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论赛,每一位同学先将课本的事例进行分析,然后汇报。
明确:“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可以转化成“只有温饱,才谈道德”,推理的规则是“肯后必肯前”、“否前必否后”,也就是“谈道德的人必温饱”“不温饱就不谈道德”为正方观点;这两个观点的负命题为反方观点,即是“谈道德的人不一定温饱”“不温饱的人也谈道德”。
1.观点分析:
正方: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反方: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无关的观点:有人处于温饱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这两个观点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推理,要认真区分。)
2.概念界定:
对正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既温又饱。
对反方有利: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3.论证思路:
课本上是反方的论证思路。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都得谈道德,人们不可以因为不温或不饱就违背道德原则,而这一命题恰恰是个真命题。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更进一步论证“丧失理性的人无法谈道德”,这一命题也是一个真命题,并且该命题认为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会有理性,就对正方步步紧逼。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驳了“只有在温饱的前提下才能够谈道德”的条件限制。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强调了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不仅能够谈道德,而且“尤其应该谈道德”,看似让步,实则是对正方观点的进一步否定,设计十分巧妙。
4.攻防策略
正方: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
反方: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谈道德的行为尽量宽泛。(“谈道德”的概念范围界定越小,不温不饱、不温或不饱情况下的某些行为将被排除在“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外,对正方越有利。)
推选出正反双方的两位主辩手,然后学生各自挑选阵营,决定不了的同学就由主辩手进行选择,保证双方的人数相当,开展一场辩论赛,老师充当裁判,让学生体会辩论的魅力。
附 板书设计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