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重难探究
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规范的论证总是包含由多个判断构成的逻辑链条。恰当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必备知识
1.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论证过程往往不会详尽地呈现逻辑推理的每一个环节,在论证中省略的部分,往往潜藏着理解论证的关键。如惠子反驳庄子时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的论点是“(子)安知鱼之乐”,所用的论据是“子非鱼”。该论证就包含着一个隐含的前提——人和鱼是异类,异类之间无法相通,无法交流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往往不止一个两个。许多时候,如果深入追问,往往会发现还有其他隐含前提。比如,论点是“工作效率低的员工要被淘汰”,论据为“工作效率低的员工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这一论证过程中隐含的前提至少有两个:
这些前提只要有一个不成立,论点就值得怀疑。
前提 作用
“凡是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的员工都要被淘汰”
建立起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已经有了准确评价员工工作效率的方法”
与原有的论据有着纵向的联系
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并对它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是评估和改进论证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逻辑方法,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捕捉隐含前提,能够推断出许多问题背后的基本假定,由此可以进入文本的深层,探究其深层意蕴。这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
2.学会间接论证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他所有的选项就行了。排除法实际上是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运用。
(1)排除法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采用逐层排除法,即先排除“闭关主义”,再排除“送去主义”,又排除“拿来”时的三种错误做法,最后推出唯一正确的做法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使人无可辩驳。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所依据的是逻辑的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
(2)反证法
比如,论证“时间的重要性”,可先从不重视时间入手,论证它的危害和错误,由此间接证明了时间的重要性。又如,司马光《训俭示康》的最后一段,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作出否定,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
反证法着眼于证明,而归谬法则立足于反驳。归谬法是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它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仅用于反驳错误观点。
(3)归谬法
比如,赫尔岑(俄国著名的哲学家)受邀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吃惊,说道:“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由此“流行的就是高尚的”这一论点就不攻自破了。
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我们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文章时,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如,要求以“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者可能一下子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 正面的例子 反面的例子
兼听则明
“齐王纳谏”等
“晁盖丧命”等。
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的模式,即使材料再丰富,逻辑上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①“兼听”就一定“明”吗?“三人成虎”“父子骑驴”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恰恰是听得越多越糊涂啊…
②“偏信则暗”能够证明“兼听则明”吗?
③齐王听了“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声音还不算“兼听”吗?而李世民有时听魏征一个人的就够了。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兼听?
为了应对质疑、驳斥攻击、解释反例,写作者就得对“兼听”的内涵作出阐述,对现有的例子进行分析,甚至还要主动对论点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定。由此,改进论证提纲如下:
②阐述论点:
兼”的目的 兼”的核心
拓宽视野,打开思路。
在“多”,更在“异”。
③举例分析:
④进行限定(同时阐述如何兼听):
主动引入反例“父子骑驴”等,指出“听”不能代替“断”。
进一步分析:“兼听则明”的前提是听者包容与善断。
“兼听”的原则是独立思考、为我所用。
以上论证的改进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
只要讲逻辑,肯思考,多一个“虚拟论敌”就会少一个真实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