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饭讫(qì) 朝雊(ɡòu) 轻鯈(tiáo) 玄灞(xuán bà)
B.村墟(xū) 夜舂(chōnɡ) 曩昔(nǎnɡ) 沦涟(lún lián)
C.仄径(zè) 蔓发(màn) 辋水(wǎnɡ) 僮仆(tónɡ pǔ)
D.青皋(ɡāo) 麦陇(lǒng) 猥(wěi) 矫翼(jiǎo yì)
解析 C项“仆”读“pú”。
答案 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足下方温经 方:刚刚
B.与山僧饭讫而去 讫:罢,结束
C.然是中有深趣矣 是中:这当中
D.多思曩昔,携手赋诗 曩昔:从前
解析 方:正,正在。
答案 A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人称代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足下方温经 足下:是第二人称代词“你”
B.猥不敢相烦 猥:指本人,自我谦称
C.倘能从我游乎 我:即古文中的“吾”,同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
D.非子天机清妙者 子:指第三人称代词“他”
解析 D项“子”指第二人称代词“你”。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4.下列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轻鯈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
B.当待春中,草木蔓发 发:生长
C.非子天机清妙者 天机:天性
D.因驮黄蘗人往 黄蘗:落叶乔木
解析 矫:举。
答案 A
5.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5分)
A.王维诗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本文在思想内容上和他的诗作一脉相承。
B.王维给裴迪的这封信,描绘了辋川别业的冬景春色,也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之情。
C.本段写春景,是想象中的景色,因而就显得有点粗线条了。
D.这封信之所以写景,正是为了勾起裴迪的回忆,并希望再次享受同游的深趣,同时也委婉地表现了对对方不能同游的遗憾。
解析 D项,从信中看不出有遗憾之情。
答案 D
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不是你这样天性高洁超尘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相邀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31分)
答友人求序文书
唐绍祖
辱惠书,重赐大集,复蒙崇奖过当,欲仆序而行之。足下高才壮年,负盛名于时。人之所以推奉足下,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而使仆公然标其卷首,幸何可言!幸何可言!
然仆尝有言吾之有文而欲得工于文者序之非特相引重而已吾文有瑜焉不可掩吾文有瑕焉不可护吾有其从入之处甘苦曲折得力之所由不可不知三者缺其一皆不足以序。而非甚工于文,则必不能洞首尾,抉要害,旁推交通,以尽其说。尝譬之人身垢痒待搔,而欲使异体者言之,其能无左右相错迕乎?又或有人亲见己身所患之处,而此人方病风拘挛,其能运其十指之力,使之快然而无憾乎?今足下视仆,其于文工耶?不工耶?足下误缘浮誉,深信推引,当不以为不工矣。此足下见许之意则可,仆何敢当!然仆重违足下意,便欲竭其驽钝,以万一相为发明,日夜取大集读之,而独茫然不得其端绪,知足下之有百瑜而无一瑕明矣。而其所从入者何如,何者为其所得力,仆殆如异体人不得指说。就令吾文诚工,亦不当在作序之列,而况不免于病风拘挛之苦。此所以临纸涩缩,而不敢措意者也。
仆又窃谓古人之为序多矣。凡其朋友故旧出处离合之际,莫不各有赠送之作。观其驰骤往复,似不难恣意自快。而究竟归于质实,绝无增饰情事,以虚言伪说取笑天下,故久而不可磨灭。于序文也,抑又可知。后之君子,其欲人之序之,与俨然执笔而为之序者,岂复有讲于此者哉!仆文章鄙野,非敢托有本之说以自高。以足下工于文,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故又以硁硁①之意为足下献。
(有删改)
【注】 ①硁硁(kēnɡ kēnɡ):固执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则必不能洞首尾 洞:洞开
B.此足下见许之意则可 见:表示被动
C.世固多有造门而求序于足下者 造:到
D.非敢托有本之说以自高 高:高兴
解析 A项,洞:透彻地了解。B项,见: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D项,高:抬高。
答案 C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C项,皆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代词,“你的”/代词,“他们”。B项,连词,“用来”/介词,“凭借”。D项,介词,“在”/介词,“向”。
答案 C
9.下列各句,全都属于作者不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 ( )(5分)
①足下高才壮年,负盛名于时 ②足下误缘浮誉,深信推引,当不以为不工矣 ③日夜取大集读之,而独茫然不得其端绪④其所从入者何如,何者为其所得力,仆殆如异体人不得指说 ⑤而况不免于病风拘挛之苦 ⑥凡其朋友故旧出处离合之际,莫不各有赠送之作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解析 句①说的是友人颇有名气;句②说的是友人认同作者善于作文章;句⑥说的是古人有写文章赠别的传统。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文章首先高度赞扬“友人”年轻有为,名气大,接着说“友人”请“我”作序,“我”感到非常荣幸。
B.文中特别强调替他人作序的基本条件,就是作序人必须擅长写作,而且要对作品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
C.作者用“异体者言之”、“病风拘挛”这两句话,再次说明“我”不能替“友人”作序的原因。
D.结尾段作者全从正面着笔,再次表明不能作序的理由,并且宽慰“友人”。
解析 D项,“全从正面着笔”有误,应是“运用先正面(古)后反面(今)的对比手法”。
答案 D
11.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段断句。(3分)
然 仆 尝 有 言 吾 之 有 文 而 欲 得 工 于 文 者 序 之 非 特 相 引 重 而 已 吾 文 有 瑜 焉 不 可 掩 吾 文 有 瑕 焉 不 可 护 吾 有 其 从 入 之 处 甘 苦 曲 折 得 力 这 所 由 不 可 不 知 三 者 缺 其 一 皆 不 足 以 序。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绝无增饰情事,以虚言伪说取笑天下。(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仆尝有言/吾之有文/而欲得工于文者序之/非特相引重而已/吾文有瑜焉不可掩/吾文有瑕焉不可护/吾有其从入之处/甘苦曲折得力之所由/不可不知/三者缺其一/皆不足以序。
(2)①难道不是因为这些文章足以使今人信服并且能流传于后世吗?(得分点:“岂”“斯编”“信”)
②绝没有粉饰的溢美之词,绝没有因虚假的言语而招致天下人的讥笑的情况。(得分点:“以”“取笑”“天下”)
【参考译文】
承蒙您写信给我,还郑重地送来您的大作,又承受您的赞赏,想要我作序后再使书流行于世。您才华横溢又十分年轻,在当今颇有名气。人们之所以推崇您尊奉您,难道不是因为这些文章足以使今人信服并且能流传于后世吗?您让我公然地在您的大作前面写上我的名字,我非常荣幸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非常荣幸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然而我曾经说过,我如果有文集,一定要请善于写文章的人来写序言,不只是推崇尊重他,而是我的文章有优点他不会将其掩盖,我的文章有缺点他也不会护短,我的文章从何处入手,我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得力之处,他都不可不知道。这三点缺少一点,他都不足以为我作序。如果他不擅长写文章,那么必定不能透彻地了解文集的首尾,摘取文章的要害,并由此及彼地推论,来完善我的观点。我曾经把它比做一个人身上有痛痒之处要挠,(这时他)却想让另外一个人说出痒处,难道能不说错地方吗?又或者有人亲眼看到自己身上有患病之处,但这个人正好还有抽搐之症,难道他能用自己的十个手指的力量,使自己畅快而没有遗憾吗?现在您看我,在写作方面是擅长,还是不擅长呢?您误听他人对我的不真实的赞誉,并确信无疑地推举我,应当是不会认为我不擅长写文章了。这个作为您认可我的意思是可以的,只是我如何担当得起!然而我难以违背您的意愿,就想竭尽自己的才思,希望能找到一点点感觉,早晚都捧着您的大作认真阅读,但仍是模糊不清,抓不住头绪,我明明知道您的文章优点很多而缺点几乎没有。但是您是从何处入手的,哪个地方是您的文章的得力之处,我大概像上文提到的那另外一个人一样,不能如实评价您的文章。即使我的文章确实写得很好,我也不应当在为您作序的人之列,更何况我也难免会有上文提到的犯抽搐之症的那个人的苦痛。这就是我写起来会文字生硬而不敢表达心意的原因。
我还私下里认为古人写的序很多。凡是故友进退、聚散离合的时候,大家都有赠答送别的文章。看他们互相往来的文章,好像都不难尽情发挥、欢畅淋漓。但最终文章都能回归朴实的本质,绝没有粉饰的溢美之词,绝没有因虚假的言语而招致天下人的讥笑的情况,所以能经久不衰而不会(被)磨灭。对于写文章的序言来说,或许可以以此类推。后来的文人君子中,想请别人为自己的文章作序的人,和庄重地提笔为他人作序的人,难道还会有人很在意这个吗?我的文笔拙劣,不敢借为别人作序一事来抬高自己。凭您在文章方面的功力,世上会有许多登门请求为您作序的人,所以我固执地向您提出这个建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追睎(xī) 有所憾(ɡǎn) 嘉言(jiā)
B.褒扬(bāo) 铭而见之(jiàn) 议之不询(xùn)
C.衋然(xì) 滞绌(zhuō) 屯蹶否塞(jué)
D.魁闳(hónɡ) 宠幸(chǒnɡ) 潜遁幽抑(dùn)
解析 A项,“憾”读“hàn”;B项,“见”读“xiàn”;“询”应为“徇”;C项,“绌”应为“拙”。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生者得致其严 严:严肃
B.至于通材达识 材:通“才”
C.务勒铭以夸后世 勒:勒令
D.潜遁幽抑之士 遁:逃跑
解析 A项,“严”是“尊敬”之意;C项,“勒”是“刻”的意思;D项,“遁”是“隐居,遁世”之意。
答案 B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5分)
A.生者得致其严 B.则人情之所不得
C.六王毕,四海一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解析 A项,严:形容词作动词,尊敬;C项,数词作动词,统一;D项,宠荣:使动用法,使……宠荣。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5分)
A.而善人喜子见传 B.惧后世之不知
C.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D.则人情之所不得
解析 A.是被动句;B.是“不知后世”;C.是“近安”;D.是“不得人情”。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巩再拜。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有名侈于实 侈:奢侈
B.议之不徇 徇:顺从,曲从
C.其谁不有望于世 望:希望
D.所谕世族之次 次:排列
解析 侈:大。
答案 A
6.下列各项的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B项于:表比较。A项,者:……的人/用在时间名词后表提顿;C项,其:反问语气/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项,焉:语气词/第三人称代词,它指这篇文章。
答案 B
7.下面各项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 “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即申说欧公对自己的教诲。“先祖父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即感谢欧阳修的铭文彰扬了其具有困顿身世的祖父。
B.从立言者之论,归结至于欧阳修身上,盛誉欧阳修“畜道德而能文章”之贤,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与文章开头呼应。
C.文段论述了墓志铭的作用及后来流于不实的原因,指出作好墓志铭应具备的条件,赞扬了欧阳修为他祖父所作墓志铭的“公与是”,并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深表钦佩。
D.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但没有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通过对铭志作用及流传条件的分析,来述说“立言”的社会意义,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解析 “这篇文章虽然沿袭了一般感谢信的客套写法”错。没有一般感谢信的客套。
答案 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2)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赐给我一篇神道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冀君实或见恕也 见:表被动
B.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征:争夺,夺取
C.辟邪说,难壬人 难:阻挡,抵抗
D.以膏泽斯民 膏:使甘美
解析 A项,“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C项,“难”,诘问,驳斥;D项,“膏”,“膏泽”为同义词连用,喻指恩惠,此处用作动词,施恩惠。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A项,“为”,①动词,是;②因为,“何为”即为“何”,为什么。B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则”,①副词,却,表转折;②连词,那么。D项,“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
答案 D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有侵官、生事、征利等弊端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言简意赅,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
B.本文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措词坚决而又得体,语言简洁精练、刚劲朴素而具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C.本文之所以至今读来仍引人共鸣,不仅在于作者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可实行,还在于文章显现的不计个人得失的思想中所折射出的人格力量。
D.本文引用了“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并对当时的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解析 C项,提出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可实行”一句的判断依据不足。
答案 C
12.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2)①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②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
【参考译文】
安石敬白: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啰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后来又想到您对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人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见绐(dài) 惶迫(huānɡ) 愚懦(rú)
B.怪骇(hài) 诛死(zhū) 怨嗟(jié )
C.欢戚(qì) 砧斧(zhān) 鼎镬(huò)
D.枕藉(jiè) 襄州(xiānɡ) 咽喉(yān)
解析 A项,“惶”应读“huánɡ”,“懦”应读“nuò”;B项,“嗟”应读“jiē”;C项,“戚”应读“qī”,“砧”应读“zhēn”。
答案 D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5分)
A.约使人如河上 如:如果
B.便遣白头奴出城 遣:派遣
C.及得师鲁手简 简:信
D.怪不如约 怪:责怪
解析 如:到。
答案 A
3.下列对“见”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①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②见其二子焉 ③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⑤未得与项羽相见 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⑦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越 ⑨吾未见其明也 ⑩图穷而匕首见
A.①④/⑤⑩/②③⑧/⑥⑦/⑨
B.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⑨/⑦
C.①④/⑤/②/⑩/③⑧/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⑩
解析 ①④看见;⑤会见;②推荐,介绍;⑩显露,出现;③⑧表被动;⑥⑦用在动词前,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⑨发现。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4~7题。(22分)
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盖惧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今而思之,自决不复疑也。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当与高书时,盖已知其非君子,发于极愤而切责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为何足惊骇?路中来,颇有人以罪出不测见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师鲁又云非忘亲,此又非也。得罪虽死,不为忘亲,此事须相见,可尽其说也。
五六十年来,天生此辈,沉默畏慎,布在世间,相师成风。忽见吾辈作此事,下至灶间老婢,亦相惊怪,交口议之。不知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问所言当否而已。又有深相赏叹者,此亦是不惯见事人也。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
藉之无异。有义君子在傍,见有就死,知其当然,亦不甚叹赏也。史册所以书之者,盖特欲警后世愚懦者,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无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怪骇也。然吾辈亦自当绝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此事不须言,然师鲁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处之如何,故略道也。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疑修有自疑之意者 意:意思
B.布在世间,相师成风 布:布置
C.则趋而就之 趋:去,赴
D.然吾辈亦自当绝口 绝:闭紧
解析 布:遍布,到处是。
答案 B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而”,①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不译;②连词,表并列。B项,“为”,①动词,作为;②判断词,是。C项,“然”,都是转折连词,然而。D项,“之”,①代词,指高司谏;②代词,指被贬官这件事。
答案 C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其所为何足惊骇
B.得罪虽死,不为忘亲
C.使知事有当然而不得避尔
D.史册所以书之者
解析 A项,“惊骇”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B项,“得罪”古义是“获罪”,今义是招人不快或怀恨;冒犯。C项,“当然”古义是“理当如此”,今义是应当这样,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D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不表结果;今义是表示因果关系。
答案 A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此似未知修心。(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闲僻处,日知进道而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是,你说我对朋友的为人不清楚,你的这种看法好像不了解我的心。
(2)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可死也不牺牲道义,他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
(3)(我)住在清静偏僻的地方,每天注意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3分)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
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
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处穷达,临祸福 穷:贫穷
C.知伊阳县 知:掌管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
解析 穷:困境。
答案 B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中“其”都是代词,指尹师鲁。B项,“而”,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顺承。C中“以”,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目的。D中“于”,①与“见”一起表被动,引出主动者;②介词,在。
答案 A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至于他的“忠义之节”,在当时称他师鲁的人中,未必尽知。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之路很不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正义直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解析 “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答案 C
11.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2)①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②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③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道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晓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
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讲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倚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5分)
A.牵挛(luán) 幢幢(zhuànɡ) 啾啾(qiū) 数帙(zhì)
B.记载(zǎi) 憧(chōnɡ)憬 恻(cè)隐 殚(dān)记
C.瞥(piě)见 佚(yì)事 危惙(chuò) 湓(pén)江
D.形骸(hé) 提挈(qiè) 金銮(luán) 元稹(zhěn)
解析 A项,“幢”读“chuánɡ”,“啾”读“jiū”;C项,“瞥”读“piē”;D项,“骸”读“hái”。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离阔如此 离阔:阔别
B.牵挛乖隔 牵挛:牵制,拘牵
C.终论平生交分 交分:分别
D.危惙之际 危惙:病危
解析 交分:交情。
答案 C
3.下列称谓中,是敬辞的一项是 ( )(5分)
A.又见家兄言 B.安道与予在楚州
C.不见足下已三年矣 D.仆初到浔阳时
解析 A是谦称,B、D指自己,可译为“我”。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20分)
且置是事,略叙近怀。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下至家人,幸皆无恙。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此一泰也。江州风候稍凉,地少瘴疠,乃至蛇虺蚊蚋,虽有,甚稀。湓鱼颇肥,江酒极美。其余食物,多类北地。仆门内之口虽不少,司马之俸虽不多,量入俭用,亦可自给。身衣口食,且免求人。此二泰也。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微之微之!此夕我心,君知之乎?乐天顿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C项,“因”,连词。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就”。A项,“若”,①如同,像;②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B项,“且”,①副词,相当于“暂且”;②副词,相当于“将”“将要”。D项,“于”,①介词,表示处所,可译为“在”;②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答案 C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白居易与元稹友情深厚,如胶似漆,却相距遥远,如处胡越。别久思切,所以悲叹人生苦短,未来不可预测,命运无力改变,深感凄楚无奈。
B.白居易叙写读到元稹病危时写给他的书信,吟诵元稹病中“闻君谪九江”时所写的诗作,这既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又体现了二人是患难相扶的知己。
C.白居易倾吐了贬官后的三泰:亲人团聚,衣食自给,山水胜绝。将困窘生活诗意化,既表现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也表现了惟恐好友“忧望”的良苦用心。
D.白居易夜深不寐,赠诗元稹,以往昔之富贵反衬今日之沦落,以“笼鸟槛猿”喻自己和好友遭贬的困顿处境,表现出宦海浮沉、相见无期的失意抑郁之情。
解析 B项“表达了对元稹病况的担忧”有误,应为“表达了对元稹信任和关怀自己的感激”。
答案 B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顷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久前还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
(2)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书信,一定更加担忧和盼望,现在特意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25分)
与于襄阳书①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往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来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选自《古文观止》)
【注】 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请自隗始: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士之能垂休光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仗恃
D.未尝干之 干:从事
解析 干:请求。
答案 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项,“焉”,①语气助词;②兼词,于此。B项,“乃”,①副词,才;②副词,竟、反而。C项,“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这样。D项,“其”均为代词,代自己。
答案 D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自己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作者认为,读书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先通显而负天下众望的人做其引导者。
C.作者认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下顾导致二者不能“相须”。
D.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解析 A项表述错误,文章并无批评之意。
答案 A
10.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4分)
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之于左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2)①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②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③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
11.从文章内容来看,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韩愈当时处于穷困之中,写本文请求提携引荐。
【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无不有先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也无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位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去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的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
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世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惶恐地拜两次呈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