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假(jiǎ)借 暑假(jià) 假(jiǎ)公济私
B.琼筵(yán) 逆旅(lǔ) 秉(bǐng)烛而学
C.羽觞(shāng) 斛(jiáo)斗 觳(hú)觫惶恐
D.数(shǔ)目 数(shù)落 数(shuò)见不鲜
解析 B.旅lǚ;C.斛hú;D.数shù目;数shǔ落。
答案 A
2.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大自然
B.万物之逆旅也 逆旅:客舍
C.开琼筵以坐花 琼筵:琼浆玉液
D.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阳春:和煦的春光
解析 琼筵:华美的宴席。
答案 C
3.与“大块假我以文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B.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解析 例句与B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A.判断句 C.宾语前置句 D.定语后置句。
答案 B
4.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例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解析 B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其它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课内语段,完成5~8题。(20分,每小题5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5.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
B.良有以也 良:确实
C.序天伦之乐事 天伦:万物天然的道理
D.飞羽觞而醉月 羽觞:酒器,形如鸟雀
解析 天伦:天然的伦次,此指兄弟。
答案 C
6.下面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则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
B.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C.大块假我以文章 开琼筵以坐花
D.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会桃花之芳园
解析 D.都是助词“的”;A.发语词/第三人称代词;B.得到/是;C.把/来。
答案 D
7.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组是 ( )
①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③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④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⑤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解析 全文仅②句流露出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其他内容均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答案 D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花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序中写出了欣赏美景、高谈清论、饮酒做诗的情景,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豪情逸兴。
C.诗人以主要笔墨写景,结合叙事、抒情,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
D.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但读来顺畅,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 C项“主要笔墨写景”错,主要内容是“夜宴桃花园”。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20分)
与韩荆州书
李 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①,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②,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③,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④?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⑤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⑥幸惟下流⑦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注】 ①吐握:吐哺(口中所含食物)握发(头发)。周公自称“我一沐(洗头)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世因以“吐握”形容礼贤下士。②畴曩(chóu nǎng):往日。③抚躬:犹言抚膺、抚髀,表示慨叹。抚,拍。④谟猷(yóu尤):谋画,谋略。⑤刍荛(chú ráo):用以谦称自己的作品。⑥青萍:宝剑名。结绿:美玉名。薛:薛烛,古代善相剑者。卞:卞和,古代善识玉者。⑦下流:指地位低的人。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遍干诸侯 干:求取
B.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许:允许
C.而愿委身国士 委:托付
D.惟君侯图之 图:考虑
解析 许:赞许。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岂不以有周公之风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昔王子师为豫州 皆不得为真愚
D.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解析 B.两个“以”均为因为。A.表修饰/表转折;C.动词,担任/动词,是,表判断;D.介词,表动作方向,向或到/表被动。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开头引谈士们所说的“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突出韩荆州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B.文中作者颂扬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文章,意在表明他有如此高的修养,能够识拔贤能之士。
C.文末作者用了薛烛、卞和的典故,主要目的是赞美韩荆州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高尚品德。
D.文章骈散并用,长短错落,虽是干谒之作,但作者并没有露出卑屈之态,而是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解析 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赏识的强烈意愿。
答案 C
12.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答案 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②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些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
【参考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躬行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来者富贵而骄纵他们,不因来者微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流落于楚汉。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这些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 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临皋(ɡǎo) 黄泥坂(bǎn) 翩跹(qiān)
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
C.携酒(xié) 斗酒(dǒu) 栖鹘(ɡú)
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
解析 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C项,“鹘”读“hú”;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答案 B
2.下面对“诸”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归而谋诸妇 诸:各
B.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C.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 诸:之乎
D.告诸往而知来者 诸:他们
解析 诸:之于。
答案 A
3.下面各项中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当然等到半个小时之后,一切都水落石出,随着湖北队艰难地追平比分收场,悬念提前三轮破解。
B.电影《唐山大地震》演员阵容强大,众多明星加盟。导演冯小刚把影片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徐帆,其他演员反而成了举重若轻的人。
C.由于在国外的药房买药必须凭医生的处方,且医疗费昂贵,出行前最好根据自身情况带一些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D.在院子的南北两侧,两条铁路复线伸向远方,平均六分钟就有一趟列车东上西下,呼啸声山鸣谷应,震耳欲聋。
解析 A项,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后比喻原来说不清楚的事终于真相大白。B项,举重若轻:比喻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与语境不符。C项,不时之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D项,山鸣谷应: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
答案 B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2分)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 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识:认识
B.适有孤鹤 适:正好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顾笑 顾:回头
解析 C项,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去。
答案 C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 ②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飞鸣而过我者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举匏樽以相属
解析 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B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地方”。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答案 B
6.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作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解析 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客”只是陪衬而已。
答案 C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2)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3分)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8.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兵:士兵
B.乃其一气之余烈 余烈:余威
C.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
而为心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中:其中
解析 D.中:内心,心中。
答案 D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①其色惨淡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 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解析 B项都是“只是”的意思;A项,①代词,代指声音,②助词,的;C项,①代词,它,②其中的;D项,①和前面的“以”连用,译为“把……作为”,②表判断,是。
答案 B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4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秋声由远到近,由大而小的过程。
B.第二段是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第四段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解析 作者应是由叹自然而感叹人生。
答案 C
11.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夫秋刑官也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2)①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威。②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参考译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铮铮的声音,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洁,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哀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5分)
A.翼轸(zhěn) 捧袂(mèi) 骖 (cān) 睇眄(miǎn)
B.瓯越(ōu) 潦水(lǎo) 簪笏(zhān) 桑梓(zǐ)
C.台隍(huán) 舸舰(ɡě) 帝阍(hūn) 叨陪(tāo)
D.懿范(yí) 彭蠡(ní) 虢州(ɡuó) 遄飞(chuán)
解析 B项,“簪”读“zān”;C项,“隍”读“huánɡ”;D项,“懿”读“yì”,“蠡”读“lǐ”。
答案 A
2.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5分)
A.俨骖于上路
B.云销雨霁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所赖君子见机
解析 A项“俨”通“严”,整齐;B项“销”通“消”,消散;D项“机”通“几”,细微的征兆。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②六国灭亡之故事
B.①都督阎公之雅望 ②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①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②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①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②《谏太宗十思疏》
解析 A项都是“旧有的,原来的”之意;B项,①声望,②希望;C项,①高贵的,②盛大的;D项,①写,②一种文体。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 ( )(5分)
A.童子何知 B.奉宣室以何年
C.怀帝阍而不见 D.望长安于日下
解析 C项是被动句;A项是宾语前置,“知何”;B项和D项是介词结构后置,“以何年奉宣室”,“于万里奉晨昏”。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20分)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 宾主尽东南之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下列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属”为“类”。
答案 A
6.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例句: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解析 D和例句均为动宾句式组成的对偶句,A、B、C由主谓句式组成。
答案 D
7.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相对下面的景物而言,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解析 D项“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说法错误,应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答案 D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雄伟的洪州非常繁华,有才之士多如群星般飞驰。南昌地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界地区,(宴会上)宾客和主人囊括了东南一带所有的人才。(2)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洁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每小题5分)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 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多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 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解析 工:精妙,工妙。
答案 C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肝胆为之悼栗 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②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①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①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解析 A项,①因为,②被。B项,①用来,②因为;C项,①②都是转折连词“但是”的意思;D项,①代词,它,②语气助词。
答案 C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 排除②⑥,因为它们不是有关山水的。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解析 A项,表述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答案 A
【参考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峡、滟滪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一尺一寸那样大小的一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浙江天台籍人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因为是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庭学入川以后,像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裨益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游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老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已经超过了奇美壮丽的山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就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5分)
A.环诡(ɡuǐ) 西掖(yì) 迁累(lěi) 惊仡(yì)
B.大谬(muì) 暇日(xiá) 绀理(ɡān) 蠲忿(shú)
C.黛叶(dài) 蓊郁(wēnɡ) 沮洳(jù) 绮缋(ɡuì)
D.攒萃(cuán) 骈比(pián) 冏然(jiǒnɡ) 嘉宾(jiā)
解析 A项,“掖”应读“yè”;B项,“谬”应读“miù”,“绀”应读“ɡàn”,“蠲”应读“juān”;C项,“蓊”应读“wěnɡ”,“缋”应读“huì”。
答案 D
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卒卒:勿促
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道扬:彰显,表彰
C.乃作酸于此裔 作酸:变作酸味
D.下合围以擢本 合围:双手合抱
解析 作酸:植物生长。
答案 C
3.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其实乃熟 乃:才
B.故微文而妙质 而: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
C.味以无比而疑 以:因,表示原因的连词
D.诸公莫之知 之:代词,“它”
解析 乃:于是,就。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4~7题。(22分)
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累迁,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每相顾闲议,欲为赋述,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叙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远不可验,终然永屈。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果之美者,厥有荔枝。虽受气于震方,实禀精于火离,乃作酸于此裔,爰负阳以从宜。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亏。下合围以擢本,傍荫亩而抱规。紫纹绀理,黛叶缃枝,蓊郁而霮,环合而棼。如盖之张,如帷之垂,云烟沃若,孔翠于斯。灵根所盘,不高不卑,陋下泽之沮洳,恶层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状甚环诡,味特甘滋 环诡:珍贵奇异
B.弱年累迁,经于南海 累迁:多次贬官
C.远不可验,终然永屈 终然:最终
D.傍荫亩而抱规 抱规:环绕成圆形
解析 累迁:连续升官。
答案 B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①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以为甘旨之极也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C.①下合围以擢本 ②又试之以鸣
D.①果之美者,厥有荔枝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解析 A项,“乃”,①副词,就,于是;②介词,在。B项,“之”,①助词,无实义;②动词,到。C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D项,“者”,都表停顿。
答案 D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作者以前在中书省的时候,曾经大力赞美荔枝,由于当时没有人知道荔枝,所以没有人相信荔枝的甘美。
B.作者认为魏文帝将葡萄、龙眼跟荔枝相比,是由于盛产荔枝的南方与盛产葡萄的西方之间不通往来造成的。
C.荔枝生长在偏远的南方,接受天地日月的精华,历经寒暑才长成大树,既鄙视洼地的低湿,又厌恶层崖的高险。
D.作者由荔枝联想到一直没有获得声誉、未能施展才华、没有人推荐的人士,于是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
解析 D项,“写这篇文章告诉他们要像荔枝一样”一句,理解错误,作者托物言志,为没有施展才华机会的士人鸣不平。
答案 D
7.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物以不知而轻,味以无比而疑。(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前志之或妄,何侧生之见疵?(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公没有人知道,当然不肯相信我说的了。
(2)事物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
(3)那些以前的记载有的是错的,为何指责荔枝生于侧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3分)
先大夫集后序
曾 巩
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始公尤见奇于太宗,自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召见,以为直史馆,遂为两浙转运使。未久而真宗即位,益以材见知。初试以知制诰,及西兵起,又为自陕以西经略判官。而公常激切论大臣,当时皆不悦,故不果用。然真宗终感其言,故为泉州,未尽一岁,拜苏州,五日,又为扬州。将复召之也,而公于是时又上书,语斥大臣尤切,故卒以龃龉终。
公之言,其大者,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海内既定,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多烦碎,治财利之臣又益急,公独以谓宜遵简易,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祥符初,四方争言符应①,天子因之,遂用事泰山,祠汾阴,而道家之说亦滋甚,自京师至四方,毕大治宫观。公益诤,以谓天命不可专任,宜绌奸臣,修人事,反复至数百千言。呜呼!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此非传之所谓主圣臣直者乎?何其盛也!何其盛也!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②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公卒以龃龉终,其功行或不得在史氏记,藉令记之,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后有君子欲推而考之,读公之碑与其书,及余小子之序其意者,具见其表里,其于虚实之论可核矣。
公卒乃赠谏议大夫。姓曾氏,讳某,南丰人。序其书者,公之孙巩也。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注】 ①符应:古人认为天降的祥瑞,与人事相应,称符应。②逋负:拖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疾当事者不忠 疾:痛恨
B.以与民休息,塞天下望 望:希望
C.宜绌奸臣,修人事 绌:通“黜”,罢黜
D.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 难言:责难当世的言论
解析 B.望:怨恨。
答案 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①公之尽忠,天子之受尽言,何必古人
②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
B.①始公尤见奇于太宗
②益以材见知
C.①以自唐之衰,民穷久矣
②以谓天命不可专任
D.①天子方修法度,而用事者尚所烦碎
②蟹六跪而二螯
解析 A项,“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见”,都表被动。C项,“以”,都是“认为”。D项,“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宋朝立国后,虽积极推进法制建设,却未实现政通人和;在曾公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各级官吏心怀奸邪,不堪重任造成的。
B.曾公在朝廷上言论激切,勇于谏诤,颇受两代国君的赏识和重用,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
C.祥符年间,道教思想在朝野泛滥,全国各地大建宫观,曾公极力谏诤,表现了敢于与潮流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D.曾公关心民生,刚勇正直,对其功绩与品行,史籍却言之不详,作者虽对此深感遗憾,叙述时却笔调委婉,藏锋不露。
解析 B项“成就了历史上一段‘主圣臣直’的佳话”,表述错误,这是作者的设想。
答案 B
11.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卒以龃龉终。(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时好公者少,史其果可信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公在两浙/奏罢苛税二百三十余条/在京西/又与三司争论/免民租/释逋负之在民者/盖公之所试如此。
(2)①虽然多次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而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②所以(因此),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③当政者喜欢他的很少,史书就果真可信吗?
【参考译文】
宋朝平定天下之后,曾公才开始出来做官。当时,太祖、太宗已制定好治理国家的法度准则,曾公在这个时候敢于直言当时的过失。他在朝廷上痛恨当权者的不忠,所以凡是他谈论国家大事,一定从皇帝爱护百姓、劳心万事之意出发,而指责大臣从官持观望态度、心怀奸邪,和皇帝委任他们做官的初衷不能相称,所以国家治理很久还不能和谐融洽。至于曾公责难当世的言论,则常常是别人不敢说的。虽然多次因与当权派意见不合而被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就动摇自己的本意。
刚开始曾公特别被太宗称奇,他在任光禄寺丞、越州监酒税官时被召见,让他任职直史馆,然后做两浙转运使。不久真宗即位,他更凭借才能被真宗赏识。最初试用他做知制诰,起草皇帝诏书,后来西夏侵扰,又让他任陕西经略判官。但曾公常常言论激切地议论大臣,当权者都不高兴,所以终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但真宗终于被他的话感动,所以让他出任泉州知州,不到一年,又任苏州知州,五天后又任扬州知州。就要再次召他还京时,曾公此时又向皇帝上书,言辞间斥责大臣尤其激切,因此,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
曾公的谏言,大的方面有:认为自从唐朝衰亡以后,人民穷苦困顿已经很久了。国内安定下来以后,皇帝正修明法度,但掌权的人还是做事烦琐细碎,主管财利的大臣又更加急功近利,曾公独认为应该遵从简易,以便让人民修养生息,消除天下人的怨恨。祥符初年,各地争着报告符应之事,皇帝就这种情况,于是到泰山封禅,祭祀汾阴后土神,而道教思想更加泛滥,从京师到各地,都大造道观。曾公更加直言进谏,认为天命不会被独占,应该罢黜奸臣,修明人事,反复言说,达几百千字。唉!曾公的尽忠,皇帝的纳谏,为什么一定要发生在古人身上呢!这不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皇帝圣明,人臣耿直”吗?多么兴盛的事啊!多么兴盛的事啊!
曾公在两浙为官时,上奏罢免苛税二百三十余项。在京为官时,又与三司争论,免除民租,放弃了民间的拖欠,曾公为政大致如此。曾公最终因与当政者意见不合而去世,他的功绩和品行有的没有载入史书,即使记了下来,当政者喜欢他的很少,史书就果真可信吗?后代如果有人要推究考证他的行状,读他的碑文和书籍,以及我的这篇序,就会看到他的一切。对那些真假评价就可以核实了。
曾公去世后,朝廷赐予谏议大夫的称号。祖父姓曾,名某,南丰人。为他的书做序的,是他的孙子曾巩。至和元年十二月二日谨序。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