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市之鬻鞭者(yù) 其贾宜五十(jiǎ)
B.蹇仄而不植(qiān) 则遬然枯(sù)
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piào) 马踶不已,坠于地(dì)
D.余曷不至于公卿(kě) 拳蹙而不遂(cù)
解析 A项,“贾”读“ɡǔ”;B项,“蹇”读“jiǎn”;D项,“曷”读“hé”。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5分)
A.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B.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D.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解析 D项,“栀”“蜡”名词作动词。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者:①……的人/②表判断;焉:③④均系句尾语气词,陈述语气。
答案 C
4.与“以求贾技于朝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持以夸余
B.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C.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D.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
解析 A项,省略句;B项,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省略句。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文本文段,完成5~7题。(20分)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当其分则善 当:恰好
B.今之栀其貌 栀:用栀装饰
C.虽过三年不害 害:损害
D.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患:忧患
解析 当:相当。
答案 A
6.下面语句对内容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将富者买鞭与朝廷用人进行了对应式的议论,由物及人,形象生动。
B.用描写鞭的词语来描写朝中官员,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C.文章采用寓言的方式,巧妙讽刺了唐朝吏政的昏暗,巧饰而求官、无才而滥用,正是唐王朝最后走向崩溃的原因。
D.作者用卖鞭的人隐喻官府,展现了用人不当、腐败的黑暗现实。
解析 “卖鞭者”不隐喻官府,而隐喻官吏。
答案 D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曷不至于公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为什么不能是公卿? (2)哪有不出事,获得像摔伤一样的祸患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日 喻①
苏 轼
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之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
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_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人⑤,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 ①本文一题“日喻说”。②眇(miǎo):双眼瞎。③扪(mén):按,摸。④龠(yuè):古代一种形状如笛子的乐器。⑤没人:潜水的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日之与钟龠亦远矣 远:遥远
B.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通达
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最终
D.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杂:零碎
解析 D.杂:兼及,不单一。
答案 D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自盘而之钟 ②转而相之
B.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②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C.①或告之曰 ②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D.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②以其言试之河
解析 C项,“或”都是不定代词,“有的人”。A项,“之”①动词,到;②代词,它。B项,“于”①表比较。②表对象。D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按照。
答案 C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苏轼主张“道可致而不可求”观点的一组是( )(3分)
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④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⑤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⑥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 苏轼的观点是: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①只说了“道之难”。②孙武的话是能体现“道可致”观点的。③明显符合。④是错误做法,不能表现其观点。⑤明显符合。⑥当今的弊病。
答案 A
11.下列对文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以盲人对太阳的推测来说明“道”是不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得到,必须亲身实践,亲自学习。
B.孙武和子夏的话是苏轼用来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相比较而言,子夏比孙武的话更明白准确。
C.“南方多没人”的例子,再次强调了实践的重要。只要“日与水居”就有可能得其“没水”之道。
D.作者在文章结尾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今昔不志于道,不务学的情况,并点明写本文的目的。
解析 文中没有说“道”是不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得到,只是说道不能靠主观推想。
答案 A
12.断句与翻译。(8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他日闻钟,以为日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2)①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②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以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参考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以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企望不学习而强求它。”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上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于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麋鹿(mǐ) 斥堠(hòu) 丰犒(ɡào) 尺棰(chuí)
B.缒兵(zhuì) 烽燧(suí) 狎(xiá) 蜥蜴(xī yì)
C.袒裼(xī) 冠胄(zhòu) 寝室(qǐn) 所恃(shì)
D.校正(jiào) 刘禅(chán) 固有所侮(wǔ) 抗而暴之(bào)
解析 A项中“麋”应读“mí”,“犒”应读“kào”;B项中“燧”应读“suì”;D项中“禅”应读“shàn”,“暴”应读“pù”。
答案 C
2.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①凡兵上义 上:崇尚
②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兴:突然出现
B.①以兵尝敌 尝:曾经
②小挫益厉 厉:厉害
C.①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殆:懈怠
②士以义怒 怒:激起愤怒
D.①故去就可以决 去就:离开与靠近
②支大利大患 支:对付
解析 尝:试探(虚实);厉:发奋自励。
答案 B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5分)
A.凡兵上义 B.冠胄衣甲,据兵而寝
C.小挫益厉 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解析 A中“上”通“尚”,崇尚;C中“厉”通“励”,勉励,激励;D中“殆”通“怠”,松懈,懈怠。
答案 B
4.下列各句句式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5分)
A.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B.邓艾缒兵于穴中
C.奉宣室以何年
D.复游于赤壁之下
解析 A项是一般句式;BC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20分,每小题5分)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穴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瞬:眨眼
B.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益:增加
C.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 并:吞并
D.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委:交付
解析 益:更加。
答案 B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①非一动之为害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①丰犒而优游之 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凡兵之动,知敌之主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解析 A项,“以”,①介词,因;②介词,把。B项,“为”,①动词,造成;②介词,替。C项,“而”,①连词,顺承;②连词,转折。D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D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是“调动士兵积极性”的做法的一项是 ( )
①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②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 ③小胜益急,小挫益厉 ④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 ⑤怀其欲而不尽 ⑥用人不尽其所欲为
A.③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 ①是为将应有的心态。④是为将应具备的两种素质。排除这两项即可。
答案 A
8.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将领,应该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良好素质。惟其如此,才可以统率军队,谋求胜利。
B.调动士兵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正义,用正义激发他们,士兵就会一往直前,无畏无惧。
C.对待战争,战前要积蓄财力;战时要鼓励士气;战后要修养心性。要让士兵怀有不可满足的愿望。
D.摸清敌情才能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唯此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
解析 C项,“要让士兵怀有不可满足的愿望”应为“要让士兵怀有没有实现的愿望”。
答案 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广 士①
苏 洵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反摈弃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古者,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不过曰齐与秦也。而管夷吾相齐,贤也,而举二盗焉;穆公霸秦,贤也,而举由余焉。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今有人非盗贼、非夷狄,而犹不获用,吾不知其何故也。
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之子弟而贤则用之,武夫健卒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胥史贱吏而贤则用之。今也,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而至享万钟之禄;卿大夫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武夫健卒有洒扫之力,奔走之旧,久乃领藩郡,执兵柄;巫医方技一言之中,大臣且举以为吏。若此者,皆非贤也,皆非功也,是今之所以进之之途多于古也。而胥史贱吏,独弃而不录,使老死于敲榜趋走,而贤与功者不获一施,吾甚惑也。不知胥吏之贤,优而养之,则儒生武士或所不若。
昔者汉有天下,平津侯、乐安侯辈皆号为儒宗,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夫赵广汉,河间之郡吏也;尹翁归,河东之狱吏也;张敞,太守之卒史也;王尊,涿郡之书佐也。是皆雄隽明博,出之可以为将,而内之可以为相者也,而皆出于吏胥中者,有以也。夫吏胥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奸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末毕见于外,无所逃遁。而又上之人择之以才,遇之以礼,而其志复自知得自奋于公卿,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贾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故当此时,士君子皆优为之,而其间自纵于大恶者,大约亦不过几人,而其尤贤者,乃至成功如是。今之吏胥则不然,始而入之不择也,终而遇之以犬彘也。长吏一怒,不问罪否,袒而笞之;喜而接之,乃反与交手为市。其人常曰:长吏待我以犬彘,我何望而不为犬彘哉?是以平民不能自弃为犬彘之行,不肯为吏矣,况士君子而肯俯首为之乎!然欲使之谨饰可用如两汉,亦不过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而弃绝其大恶之不可贳②忍者,而后察其贤有功而爵之、禄之、贵之,勿弃之于冗流之间。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匄③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夫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为者。苟一之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使吏胥之人得出为长吏是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进士制策网之于上此又网之于下而曰天下有遗才者吾不信也。
【注】 ①本文是苏洵主张广召士人的一篇论文。文中苏洵主张用人应不拘一格,选拔官吏应注重真才实学,任人唯贤,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指责。②贳(shì):赦免,宽大。③ 匄(ɡài):同“丐”,乞求。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 怍:羞愧
B.未闻有以用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 鄙:卑鄙
C.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 隽:才智出众
D.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 谙:熟悉
解析 鄙:被鄙视。
答案 B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以贤之所在而已矣 ②择之以才,遇之以礼
B.①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
②夫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
C.①吾不知其何故也 ②而败其终身之利
D.①胥史贱吏而贤则用之
②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
解析 A项,“以”①因为;②凭。B项,“而”①表并列;②表转折,却。C项,“其”①代词,这;②代词,他的。D项,“则”都是顺承连词,就。
答案 D
11.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作者主张“广士”理由的一项是 ( )(3分)
①巫医方技一言之中,大臣且举以为吏 ②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 ③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 ④择之以才,待之以礼,恕其小过 ⑤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匄夺 ⑥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①不是广士的理由,是说当时的情况。④是对待士人的方法。排除即可。
答案 B
12.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使吏胥之人得出为长吏是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进士制策网之于上此又网之于下而曰天下有遗才者吾不信也。
(2)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之子弟而贤则用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彼有冀于功名,自尊其身,不敢匄夺,而奇才绝智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吏胥之人/得出为长吏/是使一介之才无所逃也/进士/制策网之于上/此又网之于下/而曰天下有遗才者/吾不信也。
(2)①古代选用人才,不会受到门第高低、势力大小的影响。平民百姓贫穷的读书人,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有权势的人的子弟,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②那么,那些希望建立功业名声的,就会自尊自爱,不敢奢求和豪夺,这样具备奇特才能和绝顶智慧的人就会出现了。
【参考译文】
古代选拔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夷狄中选取。古代的人并非认为盗贼、夷狄的事是可以干的,是因为他们中间有贤明的人罢了。贤明的人生活在高贵的人当中,就从高贵的人中选取他们;生活在贫贱的人当中,就从贫贱的人中选取他们。因此,像盗贼这样的下等人,夷狄这样的外族人,就是奴隶也会耻笑他们,可是掌权的人往往把他们提升到朝廷里,让他们坐在州郡的公厅上,都不当作是羞愧的事。但是那些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的人往往被摈弃不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天下能够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的人太多了。朝廷的政务、郡国的事情,并不是靠这些人就能够办好的。他们虽然不会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然而他们的才能恰好可以用来处理这些事情。那么他们担任这样的官职是可以的。古时候,天下的诸侯国既大又多读书人的,不过是秦国和齐国。管夷吾担任齐相,很有贤才,可他荐举了两个盗贼出身的人。秦穆公称霸诸侯时,也很有贤才,可他选用了西戎的由余。这说明他们在是非问题上勇于决断,没有受到众人议论的牵制。也从来没听说过他们由于起用盗贼、夷狄而被鄙视。现在有些人才既不是盗贼,也不是夷狄,而没受到重用,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古代选用人才,不会受到门第高低、势力大小的影响。平民百姓贫穷的读书人,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有权势的人的子弟,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武夫士卒,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巫师、医生、算卦的、相面的,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地位卑下的书吏衙役,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现在,平民百姓、贫贱的读书人拿着几尺见方的纸片,写上有声病、剽窃的文章就可以享受万钟的俸禄;卿大夫的子弟在家里饱食终日,一出来就可以乘高大的车、驾高大的马,去作为民众的长官;武夫士卒拥有为达官贵人洒扫的力气,奔走效劳的旧情,干得久了就可以做藩郡的长官、执掌兵权;巫师、医生、算卦的、相面的,凭借几句中听的花言巧语,就受到大臣们的推举,任为官吏。像他们这样的人,都不是贤明的人,也都不是有功劳的人。所以现在升官晋级的途径超过古代。但是忽视了书吏衙役,没有录用他们,使他们老死在鞭打罪犯、奉命奔走的小事上。可是他们的贤才和功夫从没得到施用,我感到很疑惑。人们不了解贤明的文书小吏,如果用优厚的待遇来供养他们,那么读书人武夫有的也比不上他们。
汉代占有天下的时候,平津侯、乐安侯等人都号称为一代儒宗,然而最终没有给汉朝建立不可一世的大功。而那些才能卓绝、奇伟俊秀、威震四海的人,是从地位卑下有才能的胥吏中间脱颖而出的。赵广汉,是河间的郡吏;尹翁归,是河东郡的狱吏;张敞,是太守的卒史;王尊,是涿郡的书佐。这些人都是雄隽明博之才,在外,可以作将,在朝廷上,可以作相。而这些人都出自吏胥中,是有原因的。这些曾经做过吏胥的人,年轻时学过法律,长大后熟悉狱讼,老奸巨猾的豪猾之人都畏惧佩服他们,官吏的情况、变化、出入没有他们不知道的。利用他们做官,那些豪民猾吏的伎俩,里里外外、一星一点都显露得非常清楚,不能逃过他们的眼睛。而这些人又是他们的上级官员凭才能选拔的,以礼对待的。他们也知道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到达公卿的地位,所以最终也不肯自弃自己于罪恶之中以招来祸患,败坏自己终身的利益。所以在那个时期,士人君子都努力向善,这中间放纵自己酿成大罪的,大约也不超过几人,而其中特别有才能的,就达到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这样的成就。现在的吏胥却不是这样,一开始进入官场没有加以选拔,最终长官对待他们就像对待猪狗一样。长官一愤怒,不问是不是有罪,就对他们进行打骂;高兴了就提拔接引他们,有的竟然到了勾结起来作奸犯科牟取私利的地步。那些人常说:长官用对待猪狗的方式对待我,我为什么期望自己不像猪狗一样呢?因此平民百姓都不愿放弃自己美好的品行成为猪狗一类,也就不肯为吏了,更何况士人君子俯首为吏呢!这样看来,想使吏胥严肃整饬,可以采用两汉的做法,也不过就是按照才能选拔他们,对他们以礼相待,宽恕他们小的过错,杜绝那些有极大过错又不能饶恕容忍的,而后观察他们的才能,有功的就封爵、赐禄,让他们富贵,不把他们放在平庸无能的人之间。那么,那些希望建立功业名声的,就会自尊自爱,不敢奢求和豪夺,这样具备奇特才能和绝顶智慧的人就会出现了。
人本来就有有聪明才智而不能写章句、名数、声律的,又有不愿意学习这些的。假使一切都用进士、制策来选拔人才,这样就会使一些具有奇才绝智的人有时遭到困厄。使吏胥之人能够成为长吏,这样就不会丢下一个有才能的人。进士、制策从上面网罗人才,从胥吏中间再选拔人才,这样再说天下有遗漏的人才,我是不相信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仲虺(huī) 尽管(jìn) 轶事(yì) 谠直(dǎnɡ)
B.扰攘(nǎo) 众庶(shù) 翟景(zhái) 遐迩(ěr)
C.谗言(chán) 秩序(chì) 兴奋(xìnɡ) 嗔怪(chēn)
D.阿谀(yú) 召公(shào) 询问(xún) 毁谤(bànɡ)
解析 A项“尽”读“jǐn”;B项“扰”读“rǎo”;C项“秩”读“zhì”,“兴”读“xīnɡ”。
答案 D
2.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徒:一类人
B.博询众庶 庶:平民,百姓
C.不迩小人 迩:远离
D.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解析 迩:亲近,偏信。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①弃贤专己而衰 ②术业有专攻
B.①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②通古今之变
C.①不责人以细过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①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②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解析 A项,①专凭,独断,②专门;B项,①通用的,②探究;C项,①细小的,②小人;D项,方法。
答案 D
(一)阅读文本文段,完成4~6题。(18分)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4.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古虽扰攘之际 际:其时
B.博询众庶 众:众多的
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若:像
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解析 B.众:一般人
答案 B
5.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兴盛,也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衰败。这是自古而然的定理。
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商朝的兴起,就是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周朝兴起时,也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C.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有才能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
D.使用人才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不要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要专门挑别人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解析 “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说法错误,作者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贤才,只有使用他们,国家才能昌盛。
答案 B
6.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关键在于主上任用他罢了。
(2)如果能够这样做,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而达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27分)
五代史宦者传论①
欧阳修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②,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③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④,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注】 ①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②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内。③抉: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④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年),与宰相崔胤密谋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
B.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侍也
C.图左右之亲近
D.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解析 B项,“起居”都指日常生活。A项,古义“硕士”指学问渊博的谋士。今义:单位的一致,高于学士低于博士。C项,“亲近”古义:指亲信、亲近的人。今义:亲密地接近,作动词或形容词。D项,“中人”古义:意为“适合人”。今义:指中间人、中介人。
答案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①盖其用事也近而习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①其源深于女祸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则向之所谓可恃者 ②宦者之为祸
D.①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 C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于”,均作介词,意为“比”。D项,“以”,均是介词,用,把。
答案 C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宦者谋取专权手段的一组是 ( )(4分)
①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②前后左右者日益亲 ③小信固人之心 ④图左右之亲近 ⑤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 ⑥则惧祸之心日益切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②是人君对宦官的态度,④是人君觉察“患以深”后的所想及对策,⑥是人君因“势孤”而产生的惧祸心理。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地把持政权的过程,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
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
D.作者以史学家的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到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解析 文章并未“触及到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
答案 D
11.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宦者之害,非一端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
(2)①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某一方面。②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③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一个方面。
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
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弃她就行了。对于宦官的祸患,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几乎(jǐ) 惟懼(jù) 懈怠(dài) 尧舜(yáo)
B.通衢(qú) 应该(yìnɡ) 诽谤(fěi) 懦弱(nuò)
C.忌妒(jì) 惟妙惟肖(qiào) 阐述(chǎn) 揣测(chuǎi)
D.爱憎(zēnɡ) 廉洁(lián) 称心(chèn) 苛刻(kē)
解析 A项,“几”读jī;B项,“应”读yīnɡ;C项,“肖”读xiào。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A.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周:全面
B.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
病也”。 病:缺点
C.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 图:考虑
D.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 众人:许多人
解析 D.众人:一般人。
答案 D
3.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例句:是以又不留下书在京师,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
A.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B.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C.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D.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解析 C项,“以”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和例句相同。A项,“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项,“以”介词,翻译为“用”。D项,“以”连词,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答案 C
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22分)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4.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其待人也轻以约 约:简约
B.就其如舜者 就:仿效
C.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重:严格
D.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探究
解析 D.究:苛求。
答案 D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闻古之人有舜者 宾客知其事者
B.求其所以为舜者 所以游目骋怀
C.后世无及焉 盘盘焉,囷囷焉
D.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解析 A项都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表原因/所用来……的(方式、礼节等);C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语气词/“于”,引出比较的对象。
答案 A
6.下列各项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度,因为选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
C.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
D.本段通过对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正题,后面一段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
解析 “阐述了本文的正题,下面的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对本段起到了恰如其分的衬托作用”错。第二段才是本文的正题。再者,不是第二段对本段起衬托作用,而是本段对第二段起了衬托作用。
答案 D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严格而全面,所以不会怠慢;宽而少,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2)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3分)
祭鳄鱼文
韩 愈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①,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献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②不安溪潭,据外食民、畜、熊、豕、鹿、麞,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③目见目见④,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之命以来为吏,故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选自《昌黎先生集》)
【注】 ①揜:同“掩”。②睅然:睅(hàn),眼睛鼓出的样子。
③伈伈:伈(xǐn),恐惧的样子。④目见目见:目见(xiàn),美丽的样子。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4分)
A.列山泽,罔绳擉刃 列:同“烈”,焚烧
B.今天子嗣唐位 嗣:继承
C.出贡献以供天地宗庙 贡献:出产的东西
D.夫傲天子之命吏 傲:傲慢
解析 傲:向别人显示骄横,引申为“蔑视”。
答案 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①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B.①驱而出之四海之外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C.①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地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D.①必尽杀乃止 ②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解析 A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表修饰。B项,“之”,①动词,到;②助词,的。C项,“其”,①代词,你;②语气词,表祈使,可译为“可要”,“一定”,“务必”。D项,“乃”,都是副词,才。
答案 D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秦济是潮州刺史指派去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到恶溪江中的州衙军事头领。
B.潮州是大禹足迹到过的地方,原先也是扬州所管辖的属地,朝廷早就派州县官员进行管治。
C.韩愈原意为驱除鳄鱼而向它们低头,不愿意受潮州百姓和官吏的耻笑而在这里苟且偷安。
D.这篇文章体现了韩愈为民除害的思想;文章虽然短小,却义正辞严,跌宕有力。
解析 C项,“韩愈原意为驱除鳄鱼而向它们低头”错。
答案 C
12.断句与翻译。(11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
(2)①鳄鱼生息繁育在此水泽之中,也就情有可原了。
②只为吃肥自己与繁育后代,胆大包天,竟敢对抗本刺史,妄想与本刺史争高低。
③不然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
【参考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韩愈指派州衙军事头领秦济,将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江水中,让鳄鱼上来食用,并当场警告鳄鱼:
早时候,先王夺得了天下,治理所有山川湖泊,把那些为害百姓的毒蛇恶虫猛兽,全都驱赶出国境之外。后来的君王因德行差,导致国家能直接管辖的区域大为缩小,一度连长江、汉水一带都被少数民族占去了,像潮州这样远在南岭之外、南海之滨、距京城万里的地方,就更无法顾及了!在那种情况下,你们鳄鱼居处在潮州一带,生息繁育在此水泽之中,也就情有可原了。而当今天子继承大唐皇位,英明伟大,威严仁慈,朝廷早已恢复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权,再也没有哪个地方可以任由他人胡作非为了。就拿潮州来说吧,它本是大禹到过的地方,原先也是扬州所管辖的属地,国家早就派了州、县官员进行管治,这里是堂堂正正向朝廷缴纳赋税、四时照常祭祀百神的一片王土,岂能容许你们这些为害人民的鳄鱼与本刺史混杂在一起!
本刺史秉承天子之命,前来潮州镇守疆土、管治百姓,而你们这些两眼鼓突、不知好歹的鳄鱼,不是老老实实呆在溪河水潭之中,而是四处逞凶残害人畜,只为吃肥自己与繁育后代,胆大包天,竟敢对抗本刺史,妄想与本刺史争高低。本刺史即使软弱,也决不会在你们面前低头,对你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任由你们继续作恶,就等于愿意受潮州百姓与官吏耻笑,在这里犹如行尸走肉!更何况本刺史是皇帝派来的官员,所以,一定要向你们这些鳄鱼说清楚。
鳄鱼们如果你们识相的话,我奉劝你们:在潮州的南面,就是大海,那大海无边无际,无论巨鲸大鹏,还是虾、蟹与小鱼,都可以在那里栖身。那里有食物、有住处,凭你们的能耐,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可到达那个地方。现在我与你们约定:以三日为期,尽快带领自己这些丑类迁往南边的大海,赶紧避开朝廷派来的封疆大吏。如果三日时间不够,可以延至五天;五天还不够可以再延长到七天;七天的时间仍没做到,那就是要赖着不走,显然是不听刺史的话,眼中没有刺史了。不然的话,就是鳄鱼愚蠢顽固,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凡是藐视天子派来的官员,不听从劝告,不肯迁徙回避,顽固不化仍继续为害百姓生命财产者,都在可杀之列。本刺史势将挑选派出州里有本事的吏员和百姓中技艺高强者,带着强弓毒箭,对你们这些作恶的鳄鱼进行围剿,直到把你们全部杀死为止。先此奉告,千万不要后悔!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