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单元检测卷1—5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活页规范训练 单元检测卷1—5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9 08:16:4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检测卷四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4分)
1.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孺(rú)  潦水(lǎo)  鹤汀(tīnɡ)  叨扰(dāo)
B.绣闼(tà) 骇瞩(zhǔ) 帝阍(hūn) 弱冠(ɡuàn)
C.相答(xiānɡ) 栖鹘(xī) 寂寥(liáo) 戛然(jiā)
D.环诡(ɡuǐ) 攒萃(zǎn) 殆销(dài) 见拟(nǐ)
解析 A项,叨读“tāo”;C项,栖读“qī”;戛读“jiá”;D项,攒读“cuán”。
答案 B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彩彻区明(天空)      俨骖于上路(俨然)
B.识盈虚之有数(定数,命运) 一介书生(一个)
C.顾安所得酒乎(可是) 畴昔之夜(以前)
D.下合围以擢本(挺拔) 芬敷谧溢(散发)
解析 俨:整齐。
答案 A                   
3.下面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B.以待子不时之须
C.涉寒暑而匪亏 D.傍荫亩而抱规
解析 A项“销”通“消”;B项“须”通“需”;C项“匪”通“非”。
答案 D
4.下面各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B.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地
C.大块假我以文章 D.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解析 A项古义:迎接;今义:言行迎合别人的心意。C项古义:大自然;今义:大团块(的东西)。D项古义:江山的景象;今义:大好河山。
答案 B
5.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掠予舟而西也
A.目吴会于云间 B.屈贾谊于长沙
C.横江东来 D.尽东南之美
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使动用法;C项名词作状语;D项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A
6.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晋,何厌之有?
A.响穷彭蠡之滨 B.故无厌于所甘
C.味以无比而疑 D.而固未之信
解析 D项和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省略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被动句。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因肉袒谢    谢:道歉
B.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    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解析 D项,怪:觉得奇怪。
答案 D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都是“比”的意思;A项,于是/依靠;B项,况且/尚且;D项,在/认为。
答案 C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  )(3分)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解析 ②与“为人多大略”“忠厚”无关,⑤“阴使聂翁壹为间”并非出自韩安国的谋划。
答案 D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二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解析 B项,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安国的意见并不统一。
答案 B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2)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它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
(3)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它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二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三、默写(8分)
12.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云销雨霁,彩彻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苏轼《后赤壁赋》)
答案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划然长啸 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
四、语言运用(12分)
13.请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恰当的传统礼貌用语。
①回到老家,请务必代我向你的母亲(  )表示问候。
②请不必送了(  ),咱们就此告别吧。
③老先生身体很硬朗嘛!请问您多大年纪(  )
④啊,稀客!难得您来我家(  ),请坐请坐!
答案 ①令堂 ②留步 ③贵庚(或高寿) ④光临寒舍
14.请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画面内容:伴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遍布地球,甚至于海滩也建满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人们触目所及的也许只有高楼,人们向往着海
滩,向往着大海。画面中的一个小伙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个愿望,竟然在高楼旁边的空地上支起一幅绘满大海、海滩的大画遮挡住城市的高楼,悠然自得地躺在地毯上,自得其乐。(本幅漫画题目为自得其乐,回答中需谈到画面人物的这种心态。)
(2)寓意:人类应当遏止住盲目城市化的进程,珍爱自然,多为自己,多为后人留一点儿空间。
五、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歌德很形象地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巴尔扎克非常肯定地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罗曼·罗兰曾怒气冲冲地谴责:“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请以“思想的魅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作文题。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关键是写出“思想”的深度、厚度与广度,揭示出思想的魅力与伟大。其次,要精心选择事例,突出事例的典型性。要选择具有分量的例子,较为形象地阐述其思想内涵,使得文章变得厚实,具有立体感。该话题写成论述文较佳,论述的结构最好遵循总—分—总的原则,要精心设置分论点,确保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再次,遵循“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原则,强化语言的修炼。可使用排比、比喻、反问、引用等常规修辞手段,使得文章生动、有气势。另外,还要注意长短句的综合使用,使文章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检测卷三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勒铭(lè)      徇私(xún)
卓卓(zhuó) 滞拙(zhuō)
B.潜遁(qián) 魁闳(hónɡ)
畜养(chù) 屯蹶(tún)
C.撰写(zhuàn) 牵挛(luán)
数帙(zhì) 幢幢(zhuànɡ)
D.湓江(pén) 槛猿(jiàn)
瞥然(piē) 提挈(qiè)
解析 A项“徇”读“xùn”;B项“畜”读“xù”,“屯”读“zhūn”;C项“幢”读“chuánɡ”。
答案 D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县后勤官        勤官:勤勉的官员
B.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恻恻:伤心
C.白鸥矫翼 矫:举
D.而先生进之 进之:提携
解析 勤官:勤于政事。
答案 A
3.下面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至于通材达识
B.使人惶迫不知所为
C.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D.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解析 A项“材”通“才”;C项“无”通“毋”;D项“畜”通“蓄”。
答案 B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是 (  )
A.僮仆静默       B.于众人则莫能辨焉
C.其所为何足惊骇 D.感激不避诛死
解析 C项,何足,怎么值得,哪里值得;A项静默:古义指已入睡,今义指寂静,没有声音或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B项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D项感激:古义指感动发愤,今义指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
A.始谋陆赴夷陵 B.与山僧饭讫而去
C.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D.敢不承教而加详焉
解析 B项与例句皆为名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详加考证。
答案 B
6.下面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A.其将安近
B.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
C.其心欢戚无异庸人
D.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
解析 C项与例句皆为省略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被动句。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典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 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辱:谦词,表示承蒙。
答案 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以”“而”“其”“所”四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自己/副词,表商量的语气,还是;D项,助词,和介词“为”一起表被动/代词,与“托”构成所字结构。
答案 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解析 本题从颠倒事实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作者并非因写时文而遭毁誉;相反,以前因写时文而遭到赏识和荐举。
答案 C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而 涉 猎 书 史 姑 随 世 俗 作 所 谓 时 文 者 皆 穿 蠹 经 传 移 此 俪 彼 以 为 浮 薄 惟 恐 不 悦 于 时 人 非 有 卓 然 自 立 之 言 如 古 人 者
解析 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者”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答案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和判断句。第一句,“穷贱”指不得志且身份低微;“安”是“怎么,哪里”之意;“切切”形容恳切的样子。第二句,“故”是“因此”之意;“比”,比较,相比;“工”指“工巧”;“……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同时,要注意句子翻译的正确与通顺。
答案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参考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前些时候,我乘船从江上往来,多次让你屈尊过访。又劳你送自己所作的诗文一编,并先以书信通报,作为登门访我的见面礼。田秀才从西边来,承蒙你的寄信问候。后来,我家仆人从江陵府回夷陵县,又带来你的信。我是个获罪的人,大家都厌弃我,而你却如此以礼相待,我怎么担当得起!你来了信,我没有来得及回复,本应因此断绝往来,可是又劳你两次给我写信;两次来信又没有答复,更加应该绝交了,可你还是来信,这是何等的殷勤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地步呢?我想这大概是由于你的勤学好问,急于为自已谋求进取才这样吧。然而承蒙你索取我所作的诗文,这恐怕是你误听了有关我的言过其实的传闻了。
我年少的时候,决心从考进士的途径被举荐于官府,因而学作诗赋,准备参加按规程举行的科举考试,共考了三次才中进士。因为与各方面的士人君子相识很多,所以往往能说出我的名字,又因为大家相从游学,私人交情很好,有的人便过分夸赞我的文章。因此,使你听到我的虚名,便想看看我写的诗文,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我年幼的时候,父亲死了,家里贫困,贪图利禄以供养亲人,没有时间跟随老师穷究经书,来学习圣人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只是泛泛地浏览些书史,姑且追随时俗作些所谓的“时文”,那都是在经传中穿凿剽窃,东拼西凑,造出些轻浮浅薄的文字,只担心不受时人的欢迎,并不能像古人那样,有卓越而自成一家的言论。然而官府误加采纳,多次名列在众人的前面。直到考中进士以来,自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实在当不起官府的荐举和长辈的赏识,这才开始大力改变过去的文风,希望在文章学问上有所建树。然而文章一做出便招来罪过,学问有成就了,自身却蒙受羞辱。写以前那样的时文会得到荣誉,写现在这种有独立见解的文章却遭受祸害,这真是鲜明的对比。
时文虽然轻浮纤巧,但要写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我天性不喜欢时文而勉强去写这种东西,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你现在正值少年之时,志气远大,正想在社会上博取荣誉,那么还不如顺应时俗为好。天圣年间,天子下了诏书,告诫学者要去掉浮华的文风,从那以后文风大变。现在士大夫中所写的文章,已文质彬彬,有两汉文章的风采了。你去向他们学习,不仅足以顺应时俗,博取荣誉,如果达到最佳境界,还能与两汉名家比肩呢。像我这样,以前所写的东西不值得学习,以后所写的东西又千万不能学,所以我迟疑着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来,就是这个原因。
在《易经》的《困》卦中说:“有言不信。”这是说,人在困境中,他说的话也没有人相信。我现在可以说是处在困境中,怎么能够被你所取信呢?承蒙你多次来信,态度又那样恳切,不敢不予以答复。望您明察。
三、默写(8分)
12.将下面的文句补充完整。
(1)倚仗柴门外,______________。(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平芜尽处是春山,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踏莎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4)__________,吠声如豹。________,复与疏钟相间。(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5)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牵挛乖隔,各欲白首。(白居易《与微之书》)
答案 (1)临风听暮蝉 (2)行人更在春山外 (3)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4)深巷寒犬 村墟夜舂 (5)进不得相合 退不能相忘
四、语言运用(12分)
13.先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写两句话,内容保持一致,字数不要求完全相同;然后补写一个总括性的话。(6分)
看见别人兴奋,如果自己没有惊喜,那么不烦恼也是一种幸福;
看见别人成功,如果自己没有成绩,那么不失败也是一种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看见别人进步,如果自己没有提高,那么不退步也是一种幸福。看见别人挣钱,如果自己没有本事,那么不亏本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其实很简单。
14.下列是“某校餐厅学生文明就餐个人信息统计表”,读后完成下面题目。(6分)
A B C
自觉回收餐具 每次都会20.4% 基本上都会42.29% 不会37.31%
取用餐具情况 人手一份67.16% 偶尔多拿几份24.51% 抓一大把8.33%
饭菜剩 余情况 每次19.5% 从来没有6% 不一定74.5%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多数学生有了文明就餐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做到文明就餐。(2)就餐时浪费粮食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五、作文(60分)
15.阅读下面有关“清醒”的警句,根据要求作文。
(1)错误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和清醒的关系一样。(歌德)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4)在对生活存在理智的清醒的态度的情况下,人们就能够战胜他们过去认为不能解决的悲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
(5)希望是一种清醒的梦境。(亚里士多德)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感受最深的、最能体现进取精神的典型材料。写记叙文,一定要做到以一当十,力求生动再现自己是如何保持清醒认识,做到心灵清净的。可在行文中运用对比映衬、巧设悬念等技巧,让文章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写议论文,不妨采用正反并列展开的结构方式,通过分析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保持清醒认识和不保持清醒认识的不同结局,提醒人们保持清醒认识的重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检测卷二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卷帙(zhì)  矍然(jué)  螳臂当车(dānɡ)
B.颍水(yǐnɡ) 内讧(hōnɡ) 丢三落四(là)
C.愆期(qiān) 浣洗(huàn) 同仇敌忾(kài)
D.圬墙(wū) 哺育(bǔ) 拈轻怕重(niān)
解析 “讧”读“hònɡ”。
答案 B
2.下列字形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候    诙谐    栩栩如生
B.淫词 淋漓 慷概激昂
C.轶闻 沦落 兵乱濒仍
D.折节 悚然 阳狂垢污
解析 A项候—侯;B项词—辞,概—慨;C项濒—频。
答案 D
3.下列加点的词语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
A.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首尾:始末,事迹详情
B.初谪滁山 谪:贬官
C.渐渍外典 渐:浸、染
D.方山子傥见之与 傥:偶然
解析 傥:或许,大概。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
A.今既老且病矣 B.不能通知二父志
C.皆感激为云泣下 D.宜野人乘蓄
解析 B项通知:古义为深知、深入了解,今义为应用文名称;C项感激:古义为感动、激动,今义为受人恩惠表示谢意;D项野人:古义为隐士,今义为未开化之人。
答案 A
5.下列文言句式和“六一者,何谓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方得意于五物也 B.何为久读此
C.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 D.故特以相赠
解析 例句与B项都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困倦所役 B.杖击林木,手弄流水
C.以文章自名 D.不听其语,强留之
解析 A项倦,对……感到困倦,意动用法;B项杖、手,名词作状语;C项名,名词作动词,称。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答案 D
8.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  )(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解析 ①②⑥三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句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句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句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
答案 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解析 树旗帜、不息烟火是在与刘尚军队会后之前,而不是之后。
答案 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参考译文】
吴汉,字子颜,是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建武二年,光武帝封他为广平侯。第二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轻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盖,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而你受伤卧床,众人内心恐惧。”吴汉闻此言,盛怒之下裹伤而起,巡视营垒,杀牛犒劳士兵,令军中将士相互鼓励说:“现在正是立功封侯的时候,各位一定要更加努力!”于是将士们奋发向上,气势旺盛,士气倍增。第二天,全军同时击鼓进击,周建的军队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地方官吏,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都争着想去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过。敢轻言进兵的人斩首!”然后下达公文给郡府,命令他们收捕肇事官吏,又派人入城谢罪。五姓人大喜,相继率众归降。第二年,贼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一片惊慌混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建武十二年春,吴汉挥师进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说:“只坚守广都,等待敌人前来进攻,不要与之争锋。如果敌人不敢来攻,你转移营盘逼近敌人,一定要等到敌人精疲力竭,才可出兵进攻。”吴汉乘胜进逼成都,在江北岸安营扎寨,派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长江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吴汉:“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你与刘尚分别安营,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难以互相救援。”可是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吴汉军队不能互相救援。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命令将士口含石子,率军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吴汉随光武帝征战,有的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惊慌恐惧,失去平日的风度威严;而吴汉却意
气风发,镇定自若,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吴汉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吏不多,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死后,皇帝赐谥号忠侯。
三、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新年都未有芳华,______________。白雪却嫌春色晚,____________。 (韩愈《春雪》)
(2)__________,绿水逶迤,__________,隐隐笙歌处处随。
(欧阳修《采桑子》)
(3)暮云收尽溢清寒,______________。此生此夜不长好,____________。(苏轼《中秋月》)
(4)方其得意于五物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答案 (1)二月初惊见草芽 故穿庭树作飞花 (2)轻舟短棹西湖好 芳草长堤 (3)银汉无声转玉盘 明月明年何处看 (4)太山在前而不见 疾雷破柱而不惊
四、语言运用(12分)
1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其与前后组成一段协调完整的话。(6分)
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________________。
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________________。
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确实如此。
答案 放远了观赏才觉得秀美 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
13.根据漫画内容拟定题目,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对漫画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表明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童言无“忌”;语出“惊”人;老师太“奥特曼”(outman)啦!
观点一 在正规的场合交流,或者作文写作中,我们应该限制,甚至禁止学生使用这种语言。学生过多的接触并且使用这种网络语言,会使他们对规范汉语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
观点二 对这些特定词汇的流行不必过于担忧,因为语言本身有自然淘汰的规律,有些词语短时内会很热门,但不一定就能进入书面语言。
五、作文(60分)
14.请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以“我眼中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待选人物:张中丞 欧阳修 陆羽 方山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检测卷五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4分)
1.下面各句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B.丰稿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
C.视其握,则蹇仄而不直
D.故士常畜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解析 B项稿—犒;C项直—植;D项畜—蓄。
答案 A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责人也详(详细)   怠者不能修(进修)
B.小挫益厉(发奋自厉) 故虽并天下(兼并)
C.能以兵尝敌(试探) 彼将强与吾角(勉强)
D.则拳蹙而不遂(弯曲,皱缩)
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超过)
解析 强:偏偏,偏要。
答案 C
3.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为是者有本有源 B.多才与艺人也
C.至于李唐,不可遍举 D.一静可以制百动
解析 “可以”意义同现代汉语。A、B、C三项是古今异义词。
答案 D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此用长短之术也
A.尺箠当猛虎 B.详,故人难于为善
C.则谗谀者自远矣 D.内以欺于心
解析 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D两项为名词作状语;C项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答案 B
5.下面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闻古之人有舜者
                   
A.得吾说而存之 B.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C.有之而不用 D.辍耕之垄上
解析 B项助词,的。A项代词,它;C项代词,它;D项动词,到、往。
答案 B
6.下面的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
A.不责人以细过 B.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C.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D.争道长乐坂下
解析 A、B、D均属状语后置句。A项,不以细过责人。B项泰山于前崩而色不变。D项(于)长乐坡下争道。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武都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后去官,征拜讨虏校尉。灵帝召见,问:“天下何苦而反叛如此?”勋曰:“幸臣子弟扰之。”时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在坐,帝顾问硕,硕惧,不知所对,而以此恨勋。帝又谓勋曰: “吾已陈师于平乐观,多出中藏财物以饵士,何如?”勋曰:“臣闻‘先王耀德不观兵’。今寇在远而设近陈,不足昭果毅,只黩武耳。”帝曰:“善。恨见君晚,群臣初无是言也。”勋时与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同典禁兵。勋谓虞、绍曰:“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壅蔽于左右耳。若共并力诛嬖幸,然后征拔英俊,以兴汉室,功遂身退,岂不快乎?”虞、绍亦素有谋,因相连结,未及发,而司隶校尉张温举勋为京兆尹。帝方欲接勋,而蹇硕等心惮之,并劝从温奏,遂拜京兆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事武都苏正和案致其罪
案:涉及法律的事件、案件
B.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负:所负的责任
C.不足昭果毅,只黩武耳
黩:轻率,轻举妄动
D.佐军校尉袁绍同典禁兵
典:执掌,统领
解析 A项,案:动词,考察,追究,查办。
答案 A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 C项前一个“之”是代词,后一个“之”是助词。A项中“以”都解释为“因为”。B项中“于”都表示被动。D项中“为”都是“作为”的意思。
答案 C
9.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部从侧面表现盖勋仗义执言、品德高尚的一组是(  )(3分)
①乘人之危,非仁也 ②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 ③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④硕惧,不知所对,而以此恨勋 ⑤恨见君晚,群臣初无是言也 ⑥怨之如初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⑥
解析 ①句不是从侧面体现仗义执言,而是从正面表现;③句是别人劝盖勋报仇的话;⑥句说他仍恨苏正和,与题干要求无关。
答案 C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勋以用鹰鸢捕到猎物后竟烹杀鹰鸢为喻,劝说梁鹄不应杀敢于与贵戚相抗的苏正和。
B.对宠臣蒙蔽皇上,盖勋深为恨之,因而他不怕得罪宠臣蹇硕等人,并立志要诛除这些宠臣。
C.盖勋不畏强暴,敢于直言的精神,深得汉灵帝赏识,使灵帝发出相见恨晚的感慨。
D.盖勋的品行,不仅志同道合的人赞赏,就连深恨他的人也佩服,劝灵帝批准张温的奏请,重用盖勋担当京兆尹之职。
解析 “就连深恨他的人也佩服”与文意不符。
答案 D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已陈师于平乐观,多出中藏财物以饵士,何如?(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壅蔽于左右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已在平乐观排列好军阵,多多拿出内库的财物赏赐给士兵,怎么样?
(2)我多次见到皇上,皇上很聪明,只不过是被左右蒙蔽罢了。
【参考译文】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最初被推举为孝廉,出任汉阳郡长史。当时,武威太守依仗权势,放纵地做贪赃之事,凉州从事武都苏正和考察上报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想杀掉苏正和以免除自己的责任,便以此事询问盖勋。盖勋一向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借此机会报仇。盖勋说:“不行。谋划杀掉贤良,这是不忠;乘人之危,这是不仁。”于是劝谏说:“拴缚鹰鸢来喂养正是为了让它抓猎物,现在抓住猎物反而要烹杀它,那么还有什么用处呢?”梁鹄采纳了他的意见。苏正和高兴自己得免于难,到盖勋那里去致谢。盖勋不肯见他,说:“我是为梁使君考虑,不是为苏正和。”仍和原先一样怨恨苏正和。盖勋后来被免去官职,又被征召入朝任命为讨虏校尉。汉灵帝召见盖勋,问他说:“天下被什么所苦而反叛混乱到这个地步呢?”盖勋说:“这是宠臣的子弟扰乱的。”当时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在坐,灵帝回头问他,蹇硕害怕,不知应该怎样回答,于是因此怨恨盖勋。灵帝又对盖勋说:“我已在平乐观排列好军阵,多多拿出内库的财物赏赐给士兵,怎么样?”盖勋说:“我听说‘先王修明德行而不炫耀武力’。现在贼寇尚在远处而在近处设置军阵,这不足以昭示果毅,而不过是黩武罢了。”灵帝说:“好。遗憾的是见到你太晚了,群臣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盖勋当时与宗正刘虞、佐军校尉袁绍一起掌管禁兵。盖勋对刘虞、袁绍说:“我多次见到皇上,皇上很聪明,只不过是被左右蒙蔽了。倘若我们能合力诛除宠臣,然后征召选拔有能力的人,兴复汉室,功成身退,这难道不是快事吗?”刘虞、袁绍也素来有这个打算,因而互相连结,共图大事。但还没来得及动手时,司隶校尉张温举荐盖勋为京兆尹。灵帝本来要延纳盖勋,而蹇硕等人心中惧怕,都劝灵帝批准张温的奏请,于是盖勋被任命为京兆尹。
三、默写(8分)
12.将下面各句中的横线处补充完整。
(1)古之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原毁》)
(2)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原毁》)
(3)为将之道,当先治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苏洵《心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王安石《兴贤》)
答案 (1)其责己也重以周 其待人也轻以约 (2)事修而谤兴 德高而毁来 (3)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4)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
四、语言运用(12分)
13.读下面的一段材料,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6分)
2012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多年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作家万之认为,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而其由瑞典汉学家陈安娜女士翻译的巨著《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在哥德堡书展上被隆重推荐。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作家麦家、方方、主持人崔永元等人也力挺莫言获奖。
从媒体采访获悉,记者对莫言的获奖这样评述:莫言是贴地气的中国本土作家,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瑞典文坛熟知看重莫言;(2)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3)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4)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有现代性;(5)很基层,很民间,很责任;(6)细腻表达人类的普世价值——爱和恨,和平与友善。(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14.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上,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6分)
重视民生,有助于形成改革后期的巨大动力。__________。这样,中国的改革发展大业就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①而重视民生,就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②从相对微观的角度亦即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来看,主要是来自内需
③使其实际利益同改革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④就能够使广大民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
⑤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社会各个群体尤其是主要群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团结
⑥使改革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⑤②①③④⑥
五、作文(60分)
15.仔细观察,体味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精彩无处不在。它使人激动,给人启发,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请以“精彩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请先将题目补写完整(如“精彩一幕”、“精彩瞬间”、“精彩,那段时光”等)再下笔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检测卷一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睥睨(pì)   偃仰(yǎn)  无边无垠(yín)
B.倏忽(shū) 瓮牖(yǒu) 好高骛远(wù)
C.连累(lěi) 潮汐(xī) 模棱两可(lènɡ)
D.倜傥(tǎnɡ) 绿林(lù) 半身不遂(suí)
解析 模棱两可lénɡ。
答案 C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
A.深窈  激越  访幽探险  崇山峻岭
B.瑰玮 伎俩 嘉树美箭 茂林修竹
C.浸灌 醇厚 疏密有致 疏荡酣畅
D.谪居 纡徐 纵横驰骋 混然一体
解析 混-浑。
答案 D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B.粤之太末
C.其城之内外皆涂
D.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解析 A项“伎”通“技”;B项“粤”通“越”;C项“涂”通“途”。
答案 D
4.下列加点的词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其流奔放肆大      肆大:水势开阔浩大而无阻挡
B.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指数:一一指着数出来
C.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隶属
D.循磴而东 循:顺着
解析 集中,聚集。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游万柳堂记
[清]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qī倾斜)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zuī剥削,搜刮)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穷极土木之工       工:精巧
B.其在廷时无可訾 訾:指责,非议
C.累其土以成山 累:堆积
D.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 胜:尽,完
解析 胜景,美景,名词。
答案 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B.
C.
D.
解析 B项都是助词,的。A项①转折连词,却;②假设连词,那么,就。C项①介词,随着;②连词,和,同。D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因果。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万柳之堂”是临朐相国冯公为自娱而建,占地广,清一色植柳,亭榭池塘与假山点缀其间,足见冯公建园用心之深。
B.文章以对比手法,写临朐相国冯公“万柳之堂”的昔盛今衰,形象地揭示出“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的道理。
C.通过对“万柳之堂”占地之广、植柳之多、亭榭池塘与假山之互衬,流露出对冯公繁忙公务之余闲雅情趣的欣赏,赞扬冯公富贵而能赏山乐水的可贵品质。
D.文章叙议结合,由议论引出游历“万柳之堂”一事,因“游”而“记”,“记”而生发感慨,婉讽富贵而淫乐者,劝诫士大夫不要羡慕富贵,富贵了更不要搜刮民膏建园自乐。
解析 “欣赏”“赞扬”有误,是暗含讽喻。
答案 C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那些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只有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震惊。
(2)临朐人相国冯公,当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
(3)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又何必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
【参考译文】
过去的人,富贵到了极点,就往往要建造别墅来供自己享乐,竭尽建筑艺术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价。等到建成,却不能常常住在别墅中,只是偶然去一次而已,甚至有的终身都没有去过。而能够常住在里面的人,却又无力去建造别墅。那些贤能的公卿大夫忙于国家的事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这种事,只有庸俗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华别墅向家乡那些无知的人夸耀,使他们感到震惊。
临朐人相国冯公,当他在朝任职时,所做过的事既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只是他有座别墅园林在城的东南角。园的面积有三十亩,园中没有一棵杂树,随着地势的高低,全部种的是柳树,因而题写园中的堂名为“万柳之堂”。在矮墙的外面,骑马经过的人可以望见。园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处,利用园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积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边都长满了芦荻,云彩和池水疏落映衬,可爱极了。
雍正初年,我刚到北京,喜欢游玩的朋友都对我介绍万柳堂的胜景。我第一次到万柳堂,还多少有些亭台水阁;第二次到那里,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桥,已斜卧在水中了;第三次去,则凡是园中所种的柳树,都像斩过一样,没有一棵留存了。
人世间富贵的荣耀,它总是随着时间有升有降,大概也和这个万柳堂园一样。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够自己有所领悟的话,就应该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经置身在富贵之中的人,正应当深忧也来不及,又何必搜刮百姓的脂膏来建造园林呢!
三、默写(8分)
9.把下列名言名句补充完整。
(1)宿云散满渚,晓月明村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2)__________________,谁怕?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熹《春日》)
(4)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答案 (1)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2)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3)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4)草木行列 烟消日出
四、语言运用(12分)
10.下面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则关于“文明”的公益广告,请仿照画线部分的句式,以“感恩”为主题写一则公益广告。(6分)
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有时候,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也有时候,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就在我们心中。我们会在生活中不经意地流露。有时候,多一个手势,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点体谅;有时候,多一点耐心的等待,对别人来说就是一种关爱;有时候,多一点点分享,对别人来说就是多一点温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时候,感恩只是心底的一句感谢;有时候,感恩只是节日里的一个问候电话;也有时候,感恩只是把他人送给自己的微笑转送给更多的人:我相信,其实感恩就在于我们的那份心意。
11.请补出下面文章中老人和青年对话中的省略部分,注意切合语境和人物性格。(6分)
有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平时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天,他在园林中遇到一位老人,两个人边走边谈,青年见到一丛鲜艳的花,就说:“青春,就像这花一样①,”又看了一下落叶,说:“人的暮年,就像这落叶一样,干瘪、枯黄,在耗尽体内的养分之后,被大自然无情地抛弃。”
老人听罢,在经过小卖部的时候,买了两包核桃,取出一颗托在手中,说道:“你的比喻有的对有的不对,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②”年轻人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
老人笑了笑:“是啊,所有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亮丽多彩,芳香四溢,充满活力。
②鲜花虽美,生命却很短暂;果实虽其貌不扬,它的价值却可以永存。
③并非所有的鲜花都能成为果实。只有经过阳光的普照,风雨的洗礼,鲜花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五、作文(60分)
12.请以“我的家乡最美”为题,写一篇游记。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