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17: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
11月期中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实然”“应然”双重意义,其思想基础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两家共同标举的“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应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如此,“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实然”“应然”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 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但它主要的阐释目的,终归是肯定“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臬的认识方法——“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载“志”的真实性——“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志在文中”;若非如此,即使解读者“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谓“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反复提及的心愿,其中潜藏的,是对“文”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汉书·司马迁传》所载《报任安书》中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文”对德性或声名的传播,还表达出对“文”之展示自我情感、个性的信赖。在这类观念中,具备上述功能的“文”已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普遍情感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人”与“文”的“应然”层面,“文如其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文如其人”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易传·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礼记·表记》中的“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真”原则的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对不会背弃该原则的。不难看出,当“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孟子开创的“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于东西方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两个命题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运用不同的例证和表述方式,却共同揭示着文学风格的内在特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共同的文学规律”。当然,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钱钟书曾经做过辨析,认为文如其人“乃读者由文以知人”,而风格即人“乃作者取诸己以成文”。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也体现着不同民族诗学并非趋同的独特性。
(摘编自徐放鸣、徐熙《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查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以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关注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屣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汉书》中记载,诗赋“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由此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当时的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而造文”“为文而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故乡的烟火
冯积岐
我两年没有回故乡岐山了,有发小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只能搪塞:远,不方便。其实,坐车才两个多小时,况且,有高速公路,有高铁。地理上的距离可以用数字来计算,可以用遥远来形容,心的距离是无法计算、难以形容的。坦诚地说,我和故乡心远了。
我必须承认,我习惯了城市的浮躁和喧嚣,不习惯故乡的恬静和安闲;我习惯了城市的雾霾和暧昧,不习惯故乡的清爽和纯粹;我习惯了城市的忙乱和繁复,不习惯故乡的从容和简单。城市生活的习惯,一刀一刀地削砍着我对故乡积累的情感。人的习惯太可怕了。就像波浪冲刷堤岸,一天天,一年年,连石头也会被咬碎的,何况人
暮春初夏时节,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岐山县陵头村。陵头这个村名,曾经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也给我们村老实纯朴的农民们带来了虚空的自傲和毫无实际意义的荣耀。只有埋葬皇族的地方叫陵,而平民百姓的埋葬地即使是一块宝地,也只能叫坟墓。我们村的人,住在什么人的陵头上 答案是,我们村就在西周皇族的陵地附近。由此,我们村里的人断定,陵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感受到的是当下,我呼吸着故乡清新的空气,让故乡的气息充盈我的血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即使挂在墙上的一根鞭子、立在院子里的一把镢头上,也洇漫着故乡特有的气息,这种气息,难以命名,却十分饱满,它是故乡的内涵。
小麦正在扬花,油菜结了荚。放眼望去,田野上浓郁的绿色,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得天空是绿的,空气也是澄明的绿。庄稼、青草、树木默默地伫立,故乡是一片静态。这个时候的故乡,只能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行走在故乡的田间土路上,双脚被路两边的青草淹没了,咬住了。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渴望,挥动镰刀,割它几捆子,背回家。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一把青草也很难在路边寻觅到,青草还没长到一拃高,就被人割走了。现在,任凭青草疯长,不要说没有人割它,村里人恐怕想也不会想到,它可以喂猪喂牛;不要说家家户户不养猪不养牛,村里人恐怕连割青草的镰刀、捆青草的绳子也没有了;不要说没有收留镰刀和绳子,连常用的铁锨、镢头、锄头、木叉、簸箕、竹筛子等农具也看不到了。他们有的是电视、电脑、电冰箱和空调。我能掂量到,故乡变轻了,变简单了,变现代了。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傍晚是一幅神秘而慵懒的图画,画卷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庄稼人把犁杖从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站在村街上的婶婶们,呼儿唤女的声音,和牛的叫声相呼应。随之,街道上便有了柴草燃烧的清香味儿,放下农具的女人们开始做晚饭,一缕一缕的白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伸上去,又弯下来,飘出村庄,和田野上的氤氲之气相融合,在麦田上空舒缓地游走,给傍晚的气息中增添了朦胧,增添了神秘——故乡似乎平添了几分难以解读的美好。
现在,我行走在故乡的傍晚,村街上的沉寂和城市里华灯初上的热闹形成强有力的反差。街道上空无一人,坚硬的水泥街道,显得空旷而沉闷。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在活物身上,但这也是我的故乡。当我丢掉历史的参照之后,我会习惯改变了面貌的故乡的,既然,我能习惯童年少年时的故乡,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
(选自《文化艺术报》,有删改)
文本二:
在作家们的笔下,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于是,故乡情结被物态化了,在散文中便成为一幅幅气韵生动、赏心悦目的图画,其色彩听凭作家们的情绪点染,或舒卷飘逸,或凝重沉郁,或清新爽目,或幽隐朦胧。作家周同宾当学生时常嫌家乡人憨地薄,而当他从城市中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作家在一种“微醺”的情绪中展开了对故乡的描绘。
对故乡沦肌浃髓的感受与深情必然产生浓郁的诗意,而诗意的流淌又必然借助高度情化的物象,诗情画意的境界由此而形成,这便是故乡情结在审美意义上的简单逻辑。故乡散文在取材上或讲述既往岁月,或描述童年生活的乐趣,或赞美故乡的风土人情,先天就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写道:“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这棵“驼背”榕树给作家的印象最为深刻,儿时的游乐便由此而展开。作家对这棵榕树的分外有感情的回忆,难道不正是对故乡的苦苦追念吗 在故乡散文中,作家们对自己童年生活的亲切回顾,自然会撩拨我们的童心,让我们以此为参照去重温那彩虹般的岁月,并由此获得情感的释放和精神慰藉。
(选自王开志《泛论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故乡情结》,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借口“远,不方便”而难得回故乡,真正的原因是“我”已习惯了城市的生活,从而消解了那份积累起来的故乡情感。
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现在的故乡比作“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
C.“我”回到故乡,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但故乡一片沉寂,需要用心去聆听,只有听懂故乡,才能把心和故乡接通。
D.以前,故乡路边青草难觅,现在青草疯长,农家连铁锨、锄头等农具都看不到了,表现出当下故乡生活的巨大变化。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说故乡的地名曾给“我”留下了诸多想象空间,但又说“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这句话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
B.“我”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感受着自己的故乡,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由热爱、自豪到忽视、疏远再到习惯的过程。
C.周同宾在学生时代嫌家乡人憨地薄,从城市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表现了他对乡村的喜爱和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D.故乡题材的散文蕴含着对故乡独特的审美情趣,黄河浪散文中对“驼背”榕树的描绘,就体现了对故乡追念的审美情感。
8.文本一中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中说“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愫往往通过具体的情感载体得以表现”。请结合文本一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九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讳,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晋升或调动官职。古代官职变动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之时机智敏锐,能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关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的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2)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14.对于“有行”和“进取”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 他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请用现代汉语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 ①明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因上书抨击朝政,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②霏微:迷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枫叶”“凉蝉”紧扣题目中的“秋”字,也暗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B.颔联写两岸景色,远近结合,景物色彩相对柔和,略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
C.颈联中的“随”字,将两岸的山色随船行而不断变换的情状写得生动形象。
D.江面上的波光洒满前来送别的客人的衣服,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16.诗歌尾联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鹊”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都出现,其比喻义和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也流露出消极的情绪。
(3)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杜甫《登高》中, “        ”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画哺育了唐诗、【甲】宋词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等震古烁今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润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乙】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遗风余韵;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下,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的鼾声……【丙】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丁】还有什么能令人如此刻骨铭心呢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18.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甲】   B.【乙】   C.【丙】   D.【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20.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药食同源”,即药物和食物具有同源性,这是人们对药物和食物关系的认识和归纳。虽然这一概念出现于近现代,①               。《黄帝内经·太素》中所写的“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就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尽管药食同源,但药与食终有别。其中,那些既有药用性又有食用性的物质,被称为药食两用物质。
②               ,如橘子、山楂、赤小豆、龙眼肉、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南瓜子、蜂蜜等,它们既属于中药,③               ;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而有些药是不具有食用性的。只有明确了药食两用物质及其功效,才能安全地发挥食物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等方面的功效,否则会适得其反。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萧伯纳说: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作为新时代青年,是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适应自己 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与解析
1.B 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于文无据。C.“先秦时期的……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原文的表述是“这一命题……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D.“比以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错,原文的表述是“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以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
2.D 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这两个命题只是相近而非相同……这种内在差异的存在恰恰显示出其间互识和互补的可能性……”,由此可知,应是这两个命题的差异为其互识和互补提供了可能。
3.C “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支持“文如其人”的观点,因为该选项谈论的是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另外,建安诗人是一个文学流派,而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
4.答案 首先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起源于先秦;(1分)然后谈论西方的“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2分)最后通过比较,指出这两个命题相近而非相同。(1分)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结合原文可知,材料二首段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其理论渊源自孟子发轫;第二段从西方诗学提倡“风格即人”的角度来讲,指出其出现的时间较晚;第三段将中西方的两个命题进行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有相近之处,也存在差异。
5.答案 (1)①“诗言志”的观点是中国儒家经典的共识,即文学作品应该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这是其固有的功能。②“文”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异代之间的传承有了依循。
(2)①“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理念是“贵真”。②“真”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而“情欲信”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
(每点3分)
解析 “诗言志”的字面意思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志趣的。材料一中“《诗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明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文”的固有功能。材料一提到,“文”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可见“诗言志”让异代之间的传承有了依循。
《礼记·表记》中“情欲信”的观点是对“文如其人”观点的认同。材料一中说“‘文如其人’表达的是一种‘贵真’的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简言之,“情欲信”强调要在作品中抒发真情、真意,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
6.B “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美好”错,结合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分析可知,应是为了突出故乡现在的空旷而沉闷,没有了过去的那种烟火气息。
7.D A.“意在突出‘我’并不像村里人那样以故乡为傲”分析不当,“历史,不过是一种叙述而已”体现的是“我”对村里人以故乡地名为傲的深沉思考,并非为了突出“我”不以故乡为傲。B.“始终在历史的参照之中”分析不当,“我”过去对故乡的热爱、自豪不是在历史的参照之中的感受;“再到习惯”也不恰当,由文本一结尾处“将来肯定也能习惯如今的故乡”可知,应该是“再到坚信将来会习惯”。C.“对城市生活的厌倦”过度解读,“周同宾在学生时代嫌家乡人憨地薄,从城市返回故乡时却深深陶醉于故乡的幽静美好之中”说明其对故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是作家描绘故乡的动力与源泉。
8.答案 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展现了故乡在“我”记忆中的美好,体现了“我”的故乡情结,引发读者的共鸣。②与故乡现在的变化形成对照,体现了“我”的故乡情结的心理变化历程,为“我”会习惯故乡的变化做铺垫。(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本题,应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分析。就内容而言,作者在文中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如“庄稼人把犁杖从潮湿的泥土地中拔出来,吆着牛,走上了回村子的土路……”,展现了“我”经历过的生活,是“我”认为的故乡应有的美好生活,体现了“我”的故乡情结,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就结构而言,作者叙写故乡过往的生活,意在与故乡现在的变化形成对照,现在的故乡“仿佛商场里的橱窗中的模特儿身上的时装,看起来也美,但却不在活物身上”,借此表现“我”的故乡情结的心理变化历程,从而为结尾抒写“我”会习惯故乡的变化做铺垫。
9.答案 ①对故乡地理位置及风水的叙述,故乡就在西周皇族的陵地附近,被村里人断定是一块风水宝地,故乡人为此感到骄傲与荣耀;②故乡是由气息、色彩和声音构成的,文本一通过对童年美好生活和故乡美好环境的回忆,体现了对故乡的热爱;③故乡现在富裕起来了,现在的街道空旷而沉闷,虽然与以前不同,失去了过去的那种烟火气息,但故乡就是故乡,不可更改,“我”最终会习惯的。作者就是将这些情感通过具体的载体加以描绘,并融入故乡情结的。
解析 题干本身提示了答题方向和思路,即先在文本一中找到作者抒发故乡情结所借助的具体的情感载体,然后就这些具体的情感载体分析其所承载的作者情感即可。
10.B “自顷已来”作状语,“军”是“数征行”的主语,故应在“军”前面断开,排除C、D两项。“家室”是一个词,指妻子,不能断开,排除A项。
11.D “文中为纪年”错误,文中为纪日。
12.A 原文是“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可见,应是曹操年少之时放浪形骸、不修品行功业,因此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只有桥玄、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
13.答案 (1)太祖二十岁时,被选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晋升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举”“除”“征”各1分,大意1分)
(2)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用什么称雄天下呢 (“若”“何以”“霸世”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举”,选举;“除”,任命,授职;“迁”,晋升或调动官职;“征”,召,征召。
(2)“若”,假如;“用”,任用,举用;“何以”,用什么,怎么;“霸世”,称雄天下。
14.答案 (1)曹操认为,有德行的人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的人未必能够有德行。(2分)(2)他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1分)
解析 找到文中曹操对“有行”和“进取”的关系进行论述的相关语句,即“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据此进行概括,可得出曹操的观点,以及他举了陈平德行不佳、苏秦不守信用却都建立了功勋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就机智敏锐,有谋略,见义勇为、扶助弱小,不受拘束、恣意放任,不修品行功业,所以当时的人都不重视他;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没有闻名于世的才能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太祖二十岁时,被选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晋升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建安十四年春三月,曹公率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训练水军。辛未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妻子失去丈夫,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 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粮食,官吏必须慰问抚恤,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受天之命和振兴王朝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同治理天下呢!君主求贤时,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去,难道是希望偶然碰上吗 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正是寻求贤才的紧急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用什么称雄天下呢 难道现在天下就真的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 各位一定要帮助我举用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要有才能就举荐,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建安十九年,曹公到达孟津。汉献帝命曹公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乙未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的人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的人未必能够有德行。陈平难道力行其事吗 苏秦难道守信用吗 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有才之士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 官吏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遗漏,官员就不会荒废工作了。”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设置了理曹掾属之职。
15.D 选项对“江光满客衣”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理解错误。“江光满客衣”中的“客”不是“前来送别的客人”,而是身为迁客的诗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中生有。
16.答案 ①《短歌行》中曹操以“乌鹊”比喻贤士,以乌鹊绕树寻找栖身之地比喻贤士们在寻找寄身之地,借此表达了希望能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3分)②本诗中,汤显祖以“孤鹊”比喻自己,以孤鹊南飞比喻自己被贬谪到南方边远之地,以孤鹊徘徊无依比喻前途的渺茫,借此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冷寂和迷茫伤感。(3分)
解析 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中,用“乌鹊”来比喻那些徘徊不定、想要寻找明主的贤士们,诗人向他们发出了召唤,表达了求贤若渴、想要建功立业的情怀。而本诗中的“孤鹊”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孤寂茫然的,根据注释①分析可知,“孤鹊”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写照,以孤鹊南飞比喻自己被贬谪到南方偏远之地,以孤鹊徘徊无依比喻前途的渺茫,诗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冷寂和迷茫伤感。
17.答案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2)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3)潦倒新停浊酒杯 往往取酒还独倾
18.D 【丁】处,最后的逗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当引文不完整或者将引文作为自己话语的一部分时,引文最后的点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19.C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特别”和“酷”意思重复,可改为“特别喜爱”或删除“特别”,据此可排除B、D两项;二是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一分句没有主语,结合句意分析可知,其主语为“我”,应调整前一分句的语序,让“我”作主语,以保持句子主语前后一致,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C。
20.B 画波浪线的句子和B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设问和借代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21.答案 ①但这一思想自古有之 ②生活中常见的药食两用物质 ③有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功效(每空2分)
解析 ①处,前文说“虽然这一概念出现于近现代”,后文说《黄帝内经·太素》中的内容反映了“药食同源”的思想,这说明“药食同源”的思想在古代就出现了,故此处应填写表示转折意思的内容,如“但这一思想自古有之”等。②处,前面提到了“药食两用物质”,后面紧跟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药食两用物质”,故此处应是对后面举例的概括,可填写“生活中常见的药食两用物质”之类的内容。③处,分号后面“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说的是所列举的药食两用物质的食用性,分号前后的内容一般是并列关系,而前文指出所列举的药食两用物质“属于中药”,故此处应该围绕所列举的药食两用物质的药用性进行具体阐述,再结合后文“才能安全地发挥食物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等方面的功效”分析可知,此处可填写“有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功效”之类的内容。
22.答案 (1)“药食同源”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2)药食两用物质既有药用性又有食用性;(3)只有明确药食两用物质及其功效才安全有效。(主要意思每段1分,语言简明通顺2分)
解析 概括段意时,要注意各段中的关键句。第一段中“虽然这一概念……就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是关键句,主要强调“药食同源”的思想历史悠久。第二段主要讲“药食两用物质”的特征,关键句是“其中,那些……物质”,指出了药食两用物质既有药用性又有食用性的特点。第三段中“只有明确了……才能……否则……”等强调了明确药食两用物质及其功效的重要性。根据以上分析整合作答即可。
23.写作指导 所给材料引用了萧伯纳的话,思考的是人与环境之关系这个大的话题中的一个既深入又细微的思考点:为什么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但历史却是不理智的人创造的 很明显,萧伯纳对“人是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适应自己”的思考,打破了惯性思维,充满了思辨的光芒。试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大胆质疑,打破惯性思维的壁垒,建构自己全新的观点。
写作时,既可以写“人应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也可以写“人应该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从而创造历史”。但综合试题的材料和提示语分析可知,最好的立意应该是将“人应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和“人应该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从而创造历史”结合起来写。因为萧伯纳的观点不仅认可了“人应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更肯定了“人应该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从而创造历史”。材料中的“但”字暗示了萧伯纳的倾向,也引导学生往这个方向去思考。如果作文只谈“创新”“变化”等,则是离题的。
[例文]
权度自我 因时而变
无论是浩瀚的海洋,还是浅浅的清泉,都可以选择固守本土,或者奔赴万里,随风舞出壮美的姿态。试想:若海洋包罗万象,用博大的胸怀征服了干旱,则会孕育出一片生命的谷地;若清泉改变其形态,行千里之远,终与万水交融,则能滋养生灵。
这正如我们与环境的关系。能力强大时,便要有海洋的气魄,于苍茫中刺破苍穹,创造新天地;能力不足时,便改变自己来横穿大漠,渡过苦海。我们都将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权衡自身与环境,因时而变,方能在逆流中游刃有余。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尽管激情昂扬,策马扬鞭,“欲与天公试比高”;但面临浩瀚的时代浪潮,终究心存忐忑。时代的某些枷锁有时会禁锢我们的能力,故而我们便要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选择观望,能力又不济,就会陷于时代的低谷;选择行动,至少有望改变现状,让自己修身养性、安身立命。当现实戳破理想的外衣时,不如改变观念,降低期望值,追求道家“逍遥游于世间”的境界,同时不放弃对自己的改造,融入潮流并坚守初心。
古有李白,以为自己能一展鸿鹄之志,没想到只是为朝廷吟风弄月、歌功颂德。身处逆境,又无力改变现实,他便只能改变志向,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李白未能实现自己经天纬地之梦想,但他的诗歌却造就了“半个盛唐”。今有汪勇等人,默默地守护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以星星之火助力国家前行,把自我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所进行的奋斗中。
故而,权度力量,在能力尚未达到时,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可以让我们更贴近生活,感受“心凝形释”的契合,体悟与世界相合的律动。适应环境,并不意味着抱残守缺,或者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让我们换一个途径,从而活得透彻,活得理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我们具备足够的实力、拥有足够的信心、敢于作出变革时,我们就要以一颗敏感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它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完美。当世界与我们背道而驰时,我们就要逆流而上,不要让自己被时代淹没。正如释迦牟尼对种姓制度强烈不满,乃于菩提树下参悟佛道,创立佛教;又有屈原,虽不能忍受世间的浊恶,纵身跃入汨罗江,却留下了《离骚》,用自身不愿沉沦的意志,激励后世永远奋发;还有文化启蒙的先驱伏尔泰,以“讥笑”为武器,指引人们冲破桎梏,走向自由。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伟人永远行走在改变环境的路上,他们即便与身边的黑暗不离咫尺,仍旧绽放着光芒,愿行“九皋孤鹤”之洒脱,以“空谷幽兰”之气质拔剑问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学习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当代愚公”毛相林——不束手于命运,不屈服于逆境,用坚忍与执着之光创造奇迹。还要像鲁迅一样敢于在彷徨中呐喊,以振聋发聩的隆隆战鼓唤醒国民的意识,奔走于救亡图存的道路上,雄心不改。改变环境以适应自我,这是大抱负,更是至高境界。
我们生而为人,总会遇到众多落差,邂逅众多冲突。无论是改变自己,还是改变环境,都是对本心的探索。改变自己,是为了让我们臻于完满,以面对人生的万千起伏;改变环境,则是对我们能力提升的一次检验。只有如履薄冰,谨慎地行走在路上,权衡自身的能力,丈量时代对我们的影响,我们才能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从而创造更多的可能,实现更多的飞跃。
新时代的青年啊,我们生而为人,都有评判自我与环境的标准。只有怀揣正确的标准,我们才能在纷杂尘世中坚守自我,进而因时而变,虚则匍匐,盈则一鸣而飞,扶摇万里。让我们认清自我,厚积薄发,用因时而变的智慧寻找远方的天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