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或经验体会“急、断”等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思,理解课文大意。
3.梳理感悟古人读书智慧,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趣味、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合理断句,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梳理感悟古人读书智慧,初步形成正确的阅读趣味、阅读方法。
【教与学的策略分析】
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并联系生活事例,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并能表达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定位,导入课题
出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齐读。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好书,百读不厌,熟读深思后,文中深意自然知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第八单元的三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忆读书》《我的“长生果”》(投影出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谈读书的收获和体验、方法和路径。体验是不同的,方法也因人而异。阅读时,我们应该怎样做?请看——“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出示:梳理信息,把握要点。阅读是吸纳,表达是倾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经验,需要彼此交流,表达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请看——“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指名读)——这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我们先看看古人对读书都有什么看法,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板书课题《古人谈读书》,读题。
二、初读课文,正音断句
1.自主朗读,识字正音。
本课由相对独立的三个片段组成,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问问同学,查查字典,会读了,再继续往下读。
2.反馈正音。
(1)同桌互读。
(2)认读正音:不耻(chǐ)下问 终夜不寝(qǐn) 矣(yǐ) 岂(qǐ)
知(zhī)之为知之,不知(zhī)为不知,是知(zhì)也。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
3.指导朗读断句。
由于时间过了几百年、几千年,不光汉字的读音和现在的有不一样,句子的节奏停顿也和现在不一样。请自由练习读一读,如果有困难,可以对照注释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再读一读。
(1)自主练习。
(2)同桌互读。
(3)展示评价。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也,用于句末的陈述性语气)
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矣”和“也”同表陈述性语气,但“也”表示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认,表静态:“矣”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断定事物的已然、将然或必然,表动态。“乎”表疑问,“岂不到乎”构成反问样态)
三、品读《论语》,感悟孔子治学态度
1.了解孔子与《论语》(自由阅读补充资料)。
2.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1)自主思考,练说。
(2)小组交流分享。
(3)指名释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聪敏勤勉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可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求学问不满足;教人也不厌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不是生来就是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通过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苦思冥想,也没有什么收获,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3.讨论:孔子这几点读书体会,哪一点对你有启发?
结合实际自由表达,如勤奋、谦逊、求真、有恒心……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孔子能被后世尊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与他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分不开,后学当以为师。(齐读六句话)
四、指导写字
出示:耻 诲 谓 诵 岂
1.观察:字形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
2.交流。
“耻”左右均等,而在纵向上右略收;“诲、谓、诵”左窄右宽,且纵向上左略收;“岂”上下结构,最后一笔要舒展。
3.练习书写。
4.展示评价。
五、课后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论语》片段。
2.自制书签,用《论语》里的读书名言激励自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论语》片段。
2.谈话: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在许多场合,和不同的人讨论治学之道,无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勤勉谦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还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勇猛精进,都成为后世学人的励志标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看看朱熹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读书学习法门。
二、品读语段,感悟读书“三到”
1.出示: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指名朗读。
3.简介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尊称为朱子。
4.思考:你认为朱熹谈读书“心到”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1)独立思考,并用简短的语言把所思写一写。
(2)讨论交流。
“余尝谓”的“谓”是——“说”的意思,“谓心到、眼到、口到”之“谓”可以讲作——“指”“就是”或“即”。“心不在此”的“此”指代前文的“书”,“心”应该是阅读者的心思、注意力。只有阅读者的心思、注意力贯注于所读之书,所做之学问,他的眼、口等感官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调动,心、身合一是学习的最佳状态。所以说“心到最急”——最紧要、最重要。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片段的主要意思(同桌互说)。
6.指导朗读,背诵。
三、整合梳理,形成认知
1.梳理《古人谈读书》中所谈的读书要点。
(1)自主整理。
(2) 交流补充。
2.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1)同桌互说。
(2)指名交流。
3.小结。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人的读书经验是不竭的智慧源泉:做学问要有“不耻下问”的姿态,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勇气,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恒心;要正确认识学与思的关系,不以学废思,或因思废学;以心统率眼口,专心致志,学问才能不断精进。
四、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5 古人谈读书
有态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有方法:学而思 思而学
心到 眼到 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