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名著阅读复习:《朝花夕拾》(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7 16:1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七年级期中名著阅读复习
《朝花夕拾》
一、选择题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范爱农》抒发了作者对往日师长、友人的怀念之情。
B.《无常》刻画了现实生活中“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D.《琐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 1926 年鲁迅先生先后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B.《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鲁迅,原名周建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减》,散文诗集有《野草》。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下列有关《朝花夕拾》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1905 年冬,范爱农赴日留学,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去东京迎接,开始与范爱农相识。
B.作者在《琐记》一文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鉴略》。
C.藤野先生不仅在教学上纠正“我”在画解剖图时血管画得不到位,而且也关注“我”对解剖尸体时的状态。
D.在《琐忆》一文中作者对沈四太太鼓动“我”从家拿首饰卖,并怂恿“我”在父亲临死前叫他名字心生不满。
二、填空题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的及其寥寥。往往仲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的跑过去。于是,完了。
以上这段文字,节选自 (作者)的作品 ,这部作品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出自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叫 。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上面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文章记叙作者因为要去看 非常兴奋,正要出发时,父亲却命令“我”背书,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 。
三、简答题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为什么多用第一人称展开叙写?
鲁迅对范爱农死因的怀疑暗示了什么?
《父亲的病》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综合题
阅读《范爱农》片段,回答问题。
①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尔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时的旧事,便问他:“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你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②“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
③“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④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座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座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
从以上选文中看出范爱农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中国人,但又是一个意志坚强的,有着坚定信念的中国人,是民族英雄,他的特点表现为:
民族精神的传承——爱国,关心弱势民众……
民族的骨气——正直,坚韧不拔……
民族的豪情——坚信未来,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请从《朝花夕拾》中举例说明如何体现鲁迅先生特点的?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①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 A 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②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异样,和大家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难以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本城的名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 A 了。明天就请 A。
③A 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挪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
(1) 文中详细地描述医生开的药方的用意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作者在童年目睹父亲受病魔纠缠的痛苦后,一心想从医,但去日本后为什么又改变这种想法?请结合本书的其它相关情节分析。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
②至于玩着“摇咕咚”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理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③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1) 作者为什么要在全书中多次直言诅咒“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原因是什么?
(2)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作者反感的两件事之一。请说出另一件反感的事。并结合文段及作品的内容,说说为什么反感这两件事。
(3) 结合选文,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要背出来。
⑨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⑩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 请根据选段内容和提示信息,完成下表。
事件 “我”的心情
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了 高兴
忐忑
父亲勒令我背《鉴略》
急切
终于可以去看五猖会 无趣
(2) 请结合文章分析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 怎样理解第 段中的“梦似的就背完了”?
(4) 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看法。
闯关训练参考答案
1-4 DDCC
5. 鲁迅;《五猖会》;《旧事重提》
6. 五猖会;迎神赛会;无奈和厌烦
7. 因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 1926 年所作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的往事,自然多会用第一人称来写。此外,用第一人称还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显亲切,更易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8. (1)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
(2)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等人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鲁迅觉得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火车上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鲁迅觉得显得封建。
(3)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内容上既突出了范爱农的人物形象,又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真挚情感;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情节跌宕起伏,更有表现力。
9. 回忆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写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和所开药方,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10. 范爱农冷静理智,洞察力强,如老师被害后,不主张发电报,因为他知道发了也没用;他直率,有不满一定要表达出来,如初次见面就对“我”的鄙夷耿耿于怀;他念旧情,回国后多次找“我”喝酒叙旧;他又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追求革命,希望社会能彻底改变,但是他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内心痛苦的人。
11. 例如:《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侧面反射出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具有浓厚的民族情怀。
12.
(1) 通过描述医生开的药方之稀奇、荒谬,十分生动地体现了那些庸医的无能及故弄玄虚。批判了几位“名医”坑蒙拐骗、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2) 作者去日本求学后,《藤野先生》里的“匿名信事件”“电影风波”等所见所闻,让他觉得即使能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也拯救不了国民的灵魂,所以就弃医从文了。
13.
(1)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的,当时为了扫除腐朽的文化,推翻旧制度,这些话还是有道理的。
(2) 老莱娱亲。反感老莱的“诈跌”。作者认为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诈,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诈跌”违背了儿童心理,侮辱了孩子。对“郭巨埋儿”反感的是对儿童生命的掠夺。
(3) 边叙边议。如文段在叙述郭巨埋儿故事时,一边穿插自己的感慨,揭露其事件的荒唐。
14.
(1) 父亲让我去拿书;痛苦无奈;我给父亲背书
(2) 父亲是个很严肃的人(或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人)。
(3) 突出我对自己竟然快速并且无误背完父亲规定内容的惊讶,不可置信及长时间枯燥背诵后的混沌麻木心态,间接写出这件事对“我”造成的伤害,目睹了父系下令强迫背书如梦一般让我讨厌。
(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文中一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的索然无味,严重挫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这种教育只会挫伤儿童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