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名著导读同步练习《西游记》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等级:__________
一、选择题
题 次 1 2 3 4 5 6
答 案
下列回目不属于《西游记》的一项是
A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B 黄狮精虚设钉耙宴 金土木计闹豹头山
C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D 托塔天王梦中显圣 浪里白条水上报冤
依据《西游记》,美猴王的出生地花果山位于
A.北俱芦洲 B.西牛贺洲
C.南赡部洲 D.东胜神洲
依据《西游记》,下列宝物不属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是
A.金刚琢 B.紫金红葫芦
C.幌金绳 D.芭蕉扇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情节曲折,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等故事尤为精彩。
B.《西游记》更像一个励志故事: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不畏任何艰难险阻。
C.猪八戒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错投猪胎。
D.“四圣试禅心”时,唐僧“进退两难”,沙僧深为取经前途担忧。
班级举办以某部名著为专题的手抄报制作活动。下面是该手抄报的版块标题:①百折不挠,终得正果;②带你认识团队的力量;③妖魔鬼怪猜猜看;
④一部富于想象力的“童心之作”,下列语句也适合作为该手抄报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鬼狐花妖亦深情 B.读书人的命运悲歌
C.英雄绰号背后的玄机 D.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B.“三打白骨精”后,唐僧一怒之下,把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后来在宝象国遇到妖怪,只因猪八戒和沙僧都不是妖怪的对手,唐僧这才差猪八戒上山请回孙悟空。
C.《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D.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真假悟空去找过观音、托塔天 王、唐僧、阎王分辨都没能成功,最后六耳猕猴被如来识破。
二、填空题
名著阅读。
《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最喜欢的古典小说之一,其中的孙悟空更是家喻户晓,他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第一任师傅是 ,后经观音点化拜唐僧为师,随其西天取经,终成正果,被封为“ ”。
沙僧也叫 ,原为天宫中的 ,被贬下界,在 为妖,后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封为 。
名著阅读。
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 ,孙悟空从他那里学到了 、 等神通。孙悟空的兵器是大禹治水的 又名如意金箍棒。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 下,护送唐僧取得真经后被封为 。
美猴王为求长生不死,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 为师学艺,被赐名 ,他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定海神珍铁,又唤 。大闹天宫,后他被如来佛祖压在 下,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 。他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后被封为 。《西游记》中最能体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 。
三、综合题
名著阅读。
八戒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那妖精在门首,看得明白。他见行者走了,却才收了火具,率群妖,转于洞内,闭了石门,以为得胜,着小的排宴奏乐,欢笑不题。
(1) 文段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一回。其中“那妖精”是 ,绰号为
(2) “那妖精”最终结局如何?请简要概括。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次早,太宗设朝,聚集文武,写了取经文藤,用了通行宝印。有钦天监奏曰:“今日是人专吉星,堪宜出行远路。”唐王大喜。又见黄门官奏道:“御弟法师朝门外候旨。”随即宣上宝殿道:“御弟,今日是出行吉日。这是通关文藤。朕又有一个紫金钵盂,送你途中化斋而用。再选两个长行的从者,又钦赐你马一匹,为远行脚力。你可就此行程。”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唐王排驾,与多官同送至关外,只见那洪福寺僧与诸徒将玄奘的冬夏衣服,俱送在关外相等。唐王见了,先教收拾行囊马匹,然后着官人执壶酌酒。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钱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而去。唐王驾回。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 为什么唐太宗要在唐三藏的酒中捻一撮尘土?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三小题。
【段一】
沙僧见他变了脸,不肯相认,只得朝上行礼道:“上告师兄:前者实是师父性暴,错怪了师兄,把师兄咒了几遍,逐赶回家。一则弟等未曾劝解,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不意师兄好意复来,又怪师父执法不留,遂把师父打倒,昏晕在地,将行李抢去。后救转师父,特来拜兄:若不恨师父,还念昔日解脱之恩,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万把包袱赐弟;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他闻言,呵呵冷笑道:“贤弟,此论甚不合我意。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
【段二】
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相,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观音、木叉,一齐围统。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相,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抢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
(选自《西游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1) 选文涉及到了《西游记》中的一个精彩故事,这个故事是 ,选段一中的“他”是 。
(2) 从选文内容来看,六耳猕猴有什么性格特点?
(3) 选段一对孙悟空与唐僧发生冲突第三次离开的情节有所交代,请你联系整部作品,分别概括孙悟空前两次离开的情节并对其表现进行简要分析。
1-6 DDADDB
7. 菩提祖师;斗战胜佛
8. 沙悟净;卷帘大将;流沙河;金身罗汉
9. 菩提祖师;筋斗云;七十二变;定海神珍铁;五行山;斗战胜佛
10. 菩提祖师;孙悟空;如意金箍棒;五行山;孙行者;斗战胜佛;大闹天空
11.
(1) 红孩儿;圣婴大王
(2) 悟空请来观音菩萨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昧真火,降服红孩儿。红孩儿后来跟在观音菩萨身边做了善财童子,最终修成正果。
12.
(1) 唐太宗送别三藏。
(2) 希望唐三藏能够承受取经路上的苦难,抵御可能面对是诱惑,不忘故土,不忘使命。
13.
(1) 真假美猴王;六耳猕猴
(2) 恃才放旷(自负狂妄、桀骜不驯);贪图功名、执迷不悟、狡猾(“精明”)。
(3) (1)因打死六个强盗被唐僧絮叨而负气离开;伤人性命却不受教诲,闻指责就发怒、不遂意就出走,表明孙悟空行为莽撞、冲动,佛心未定,还需教诲。(2)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写下贬书驱逐离开;打死妖魔却被错怪逐走,满心委屈却不得不离开,表明孙悟空虽征途艰险但忠诚护师,虽屡遭惩处却不忘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