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一:《朝花夕拾》
鲁迅早年留学学习医学的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苏联 D.英国
陈莲河给鲁迅的父亲看病时所开的药引是什么
A.一对蚂蚁 B.一对蟋蟀 C.一包苦菜 D.都不是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 1926 年鲁迅先生先后撰写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B.《朝花夕拾》中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C.鲁迅,原名周建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小说集有《朝花夕拾》《呐减》,散文诗集有《野草》。
D.《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先背诵《鉴略》,使“我”看会的勃勃兴致一扫而空。
B.《父亲的病》中,陈莲河医生用药奇特,故弄玄虚,但并无实际效果,有失名医之称。
C.《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十分感动。
D.《琐记》中,衍太太比较凶,严格对待孩子们,大家都不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附近玩。
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朝花夕拾》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好书,在这本书中,有表现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憎恨的《 》;有表现作者留学日本与老师深厚交往的《 》;也有反映作者家乡赛会风俗的《五猖会》等。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
根据下面的文段内容,回答问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此文段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中的“他”指的是 ,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 的人。
下面一段文字选自名著,请你认真阅读后按要求填空。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上面的文字出自《 》,作者是 。选段表达了 的情感。
从下面的材料中,你看出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
被她一脚踏死了。(《狗 猫 鼠》)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阿长与〈山海经〉》)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片段,完成练习。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守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事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
(1) 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其中“他”是指庸医 。
(2) 选文中的“他”与《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有什么不同?(各写出一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
(一)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矿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已也茫无把握,没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的那么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二)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片段(一)出自 ,片段(二)出自 。(填篇目)
(2) 从以上两个片段,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请你概括鲁迅先生在南京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和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分别做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并简述其原因。
名著练习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能直立了,自然就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还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已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基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1) 作者在文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2) 请欣赏文中加点词“一味”的表达效果。
(3)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完成小题。
(一)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二)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三)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1) 以上选段对应的篇目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A.《狗·猫·鼠》——《五猖会》——《〈二十四孝图〉》
B.《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C.《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D.《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
(2)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和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C.《藤野先生》中的“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狗·猫·鼠》写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3)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请结合《朝花夕拾》和你的生活体会,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看法。
13.“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教育观”专题,老师选择了三篇文章的片段,请完成下面小题。
(一)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节选自《五猖会》)
(三)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自由是人性最深刻的需求,鲁迅在三篇文章中都写出封建教育对孩子自由天性的束缚,请写出文中“先生”“父亲”“塾师”束缚孩子自由天性的具体表现。
(2)你喜欢乙文的父亲形象,还是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说说理由。
(3)结合丙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
(4)经典的力量在于永不过时,今天某些人身上还有“父亲”和“塾师”的影子,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 A
2. B
3. C
4. D
5. 狗·猫·鼠;藤野先生
6. 范爱农;愤世嫉俗、穷困潦倒、正直倔强的爱国者
7. 《朝花夕拾》(或《五猖会》);鲁迅
8. 会撒谎;搬弄是非,粗俗、不拘小节;善良,热心帮助孩子。
9.
(1) 父亲的病;陈莲河
(2) “他”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藤野先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
10.
(1) 《琐记》;《藤野先生》
(2) 鲁迅在南京的矿路学堂毕业后选择去日本学习,因为他觉得毕业后所学无用武之地。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决定弃医从文,因为他看到中国百姓的麻木,认识到救治国民精神的迫切。
11.
(1) 以“虫蛆、鸷禽猛兽”尚且真实,与某些人的空话与虚伪形成对比,讽刺人类中某些人的虚伪与无耻。
(2) “一味”是“一直”的意思,形象地讽刺了以“公理”与“正义”的旗子为幌子的人吃人不吐骨头的可耻。
(3) 表达了作者对某些虚伪的人的辛辣的讽刺与嘲笑。
12.
(1) C
(2) D
(3) 示例:①我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应该双向理解,家长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也多去理解家长的苦心;②文中的鲁迅小的时候想要去看五猖会,但是他父亲却逼着他背书,本来是为孩子好的事情,却在孩子心中留下了负面的印象,父爱变伤害;③在生活中我们也确实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例如每个周末想要出去玩,但是会被父母逼着写作业;④所以这个时候就应该多沟通,多交流,多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儿童家庭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13.
(1)①甲文中“先生”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过于单一,读书生活枯燥,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②乙文中“父亲”完全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在孩子兴致勃勃将去看五猖会时,让孩子背书,大扫孩子的兴致,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③丙文中“塾师”不准孩子看“略有图画”的书,只读“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书,无视孩子的渴求(好奇心),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
(2)①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②因为傅雷虽有严厉的一面,却不乏爱心,对儿子循循善诱,平等交流,从家书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而乙文中的父亲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扫人兴致。
(3)①图文并茂,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特点的书。②印刷精美,充满童趣,能吸引孩子的书。③内容丰富贴近孩子生活,能够启发孩子追求真善美的书。(答出两点即可)
(4)示例:①封建教育的影子还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仍像上文中塾师、父亲一样,教育简单粗暴,孩子缺少自由阅读、自由成长的空间。②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科学习,课余时间一直带孩子奔波在补习班之间,孩子的生活完全被学习占据。③有些老师家长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忽视孩子多样发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