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川师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川师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6 17:50:17

文档简介

川师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比西方有成就得多,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而没有在中国?”对此,除了有学者就命题本身的客观性、科学性进行研究外,更多的学者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去求解,但都没有深入关注到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直觉体悟式思考等。“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建构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统一模式。直觉体悟的特点是摒弃逻辑推理,通过意识活动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如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宋明理学讲“求理于吾心”,均是直觉体悟式的思考方式。
这类思维方式在推动中国文明发展方面曾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逐渐显露出诸多不适应。
其一,不利于分析和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方式形成。“天人合一”的思维导致传统中国人在观察世界时,不能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不注重对客体进行精确分析,只是满足于将朴素直观的认识和生产经验进行简单的综合和抽象,获得一种整体性认识。而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坚持实体论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使西方人重视探索自然,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恰恰需要分析和追求精确的思维方式,但中国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没有催生出这种追求精确性的精神。
其二,不利于逻辑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直觉体悟式思考虽然具有突破认识程式化的作用,但这种重直觉、轻论证,不求精确与严密解释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走向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经验性的观察与综合是科学知识形成的重要前提,但经验性知识的综合如果少了严密的逻辑论证,只是靠直觉体悟,不可能达到理论高度且形成科学体系。
如我国在唐朝时期,建筑与工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力学:我国在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文材料和经验认识,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天文学。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路线,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中国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只是到了近代在有些方面显得不适应,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否定得一无是处或者认为已经丧失全部意义,更不能定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就一定是落后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熊燕华《李约瑟难题新探——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李约瑟提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B.传统中国人在观察外部世界时,着眼于整体性认识,从不注重区分主体和客体。
C.直觉体悟式思考不讲究逻辑和实证,故依靠直觉体悟不能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
D.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有历史必然性,与同期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各有优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基于科学思维的视角,论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B.文章在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特质时,注重从文化源头上寻找其形成的原因。
C.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不适应,论证结构清晰。
D.认为思维方式与文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思维方式影响科技发展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孟子和宋明理学家看来,人可以通过“心”的意识活动,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B.西方人追求精确性的精神传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C.如果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我国古代也能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力学、天文学。
D.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并不只是历史的偶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智能绿色增长模式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脱离增长谈绿色,或者脱离绿色谈增长,都是对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误读。
那么,绿色如何与增长兼容?新技术只提供了绿色增长供给侧的可能性,要将其转换为现实,不仅需要来自需求侧的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还需要发展方式观念革命。
智能绿色增长不仅意味者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包括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相应地带来了从材料、能源到产品设计以及生活服务业内容和方式的根本转变。易言之,一方面,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能够为生产方式绿色化提供持续的需求基础,从需求侧倒逼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也能真实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能源、材料的消耗。而且,基于清洁能源的技术进步,清洁能源将构成引爆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关键因素。2010年之后,风能等清洁能源价格急剧下降,从而具备了替换旧能源体系的可能性。
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彰显智能绿色生产的成本优势,还需要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碳锁定,更需要重塑研发方向;而生活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它涉及到无数行为主体的偏好重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只有通过社会—政治范式的重构才能得以实现。社会—政治范式是由一套普遍的、通用的社会—政治观念和政策原则所构成的。从促进智能绿色增长的角度而言,当前的社会—政治范式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仍然主要集中于经济激励,但对社会—政治范式的其他方面重视不足,如多中心社会治理。事实上,大量行为表明,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生活,绿色本身具有很强的利他主义性质,而货币激励基于传统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束、声誉标签等方式。因此,通过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建构,去诱导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远比货币激励等传统激励方式更为有效。
中国的绿色发展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作为资源较为贫乏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这一目标上还有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要走。2019年能源生产结构中,传统化石燃料中的原煤占比仍高达68.8%,原油占比6.9%,天然气占比5.9%,而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18.4%。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上,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难度和挑战。
(摘编自杨虎涛《智能绿色增长、生活方式与社会—政治范式的重构》)
材料二: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风力发电是解决能源短缺、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有力手段,目前,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前景的发电技术。
任何把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转化为人类所需的行为,都会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的方式不同。由于风电场的运行,风力发电改变了正常的自然水汽循环规律,对大气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当地气候,而环境的改变也反之影响风能的有效利用。
作为可再生能源。风能减少了应用火力发电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带来的巨大环境效益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相关风电场对气候造成影响的研究尚少,许多实验和模拟都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分析仅仅是“概念性证明”的研究。鉴于目前风能的发展趋势,其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但许多现在看起来小的环境问题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不能够忽略这种现象,相反,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适当的优化,使风能成为一种更为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
(摘编自吴正人、刘维维、王松岭《风力发电对局地气候的潜在影响分析》)
材料三:
为了测度绿色发展的进程和绩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了绿色经济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环境问题和目标、政策干预以及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3个方面的40个评价指标。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原环保部、中央组织部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发布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类指标体系,体现了“十三五”规划明确的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资源利用 能源、用水、用地
环境治理 污染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环境质量 PM2.5、地表水、饮用水、近岸海域、耕地
生态保护 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区、水土流失
增长质量 增长速度、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创新投入
绿色生活 环境设施、绿色出行、绿色产品、城市绿化
(摘编自李林子、李小敏、孙启宏、王佳邓《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材料四: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也是中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省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较高的省份之一。2004年,广东省提出建设“绿色广东”,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规划。为了更客现地评价广东省绿色发展成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参照国家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选取了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环境治理4个领城,对广东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摘编自万媛媛、毕惠敏、郑重《广东省绿色发展能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绿色增长要转换为现实,需要供给侧的新技术应用,而且需要来自需求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变革。
B. 货币激励无法使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束等方式。
C. 风能利用和环境的改变会相互影响,环境稳定不变,风能才能成为一种更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
D. 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在名称和评价指标上不尽相同,但都关注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问题。
5.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图表,下列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产业结构是衡量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客观评价2004年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情况,产业结构这一指标必不可少。
B. 经济增长和生态环保可以做到并行不悖,2004年广东省提出走绿色发展道路后,这两个方面的指数呈现正相关态势。
C. 在对广东省绿色发展成效的评价中,资源利用是重要领域之一,虽然其二级指标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只有3个。
D. 治理污染物、污水事关环境治理成效,广东省应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促使环境治理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同步上升。
6.在能源消费方面,如何促成中国经济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智能绿色增长模式转型?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本题3个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苦 恼
【俄国】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吧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
“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
“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礼拜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
“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呵呵……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
他来到马厩。
“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朱宪生、高莱国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约纳赶车时,因想念儿子而心不在焉,不但没有得到乘客的同情,反而遭到谩骂甚至被打了一拳,说明了人们的冷漠。
B. 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特别是对话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的心态。
C. 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既有对主人公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详尽刻画,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 《苦恼》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巧妙地采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与马”的神态、处境进行类比,暗示小人物命运像牛马一样,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8.《苦恼》与《祝福》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概括两篇文章中第一次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6分)
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苦恼》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祝福》
9.有人说“客观的叙述,精简的白描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文本一:
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且云:“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汜而越昆仑,易如反掌。但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壅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若服而抚之,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帝大悦,赐帛五百段,日引矩于御坐,亲问西域事。矩盛言:“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裴矩闻西突厥处罗可汗思其母,请遣使招怀之。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文本二: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西突厥种落散在伊吾,诏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于碛口贮粮,来者赈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大亮上言:“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此乃施虚惠而收实利也。”上从之。甲寅,高昌王文泰入朝。西域诸国咸欲因文泰遣使入贡,上遣文泰之臣厌怛纥干往迎之。魏征谏曰:“今天下初定,前者文泰之来,劳费已甚,今借使十国入贡,其徒旅不减千人。边民荒耗,将不胜其弊。若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则可矣。傥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时厌怛纥干已行,上遽令止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B. 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C. 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D. 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四夷,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西突厥、吐谷浑都属西戎。
B. 乙丑,文中指的是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而成的纪月历法。
C. 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保护皇帝,贞观时的宿卫机构被视为天子禁军。
D. 宾客,贵族的门客、策士,也作客人的总称,文中指客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隋炀帝致力于经略西域,究其原因,既有对西域珍宝的喜好,也有对秦皇汉武伟大功绩的仰慕。
B. 突厥灭亡后,多数朝臣认为应将投降的十万户人分散内迁,授之耕织,进而使塞北空旷无人,但温彦博并不赞同。
C. 唐太宗设西北道安抚大使管辖伊吾地区,在碛口存放粮食,赈济来到此地的西突厥部族,使者四处招抚,往来不绝。
D. 高昌王文泰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跟着文泰派使节入朝进献贡品,唐太宗便派朝中大臣前往迎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
②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二)古诗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自贺
陆游
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
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
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
【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九秩:九十岁。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侂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
B.“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
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
D.“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
15.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3个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散文中不乏写水的出色文字,如《三峡》中的“____________”、《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不见“水”字,却又给人水意充盈的感觉,并达到一种空明的境界。
(2)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
(3)古诗词中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能使创作达到言简意丰、含蓄凝练的艺术效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神话是_______,而希腊神话是长篇大论。这不免让人觉得中国神话低人一等,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多数人看到的希腊神话,是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施瓦布的改写创作本,很难说是其本来面目。 而两千年前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神话研究者都不以为意,反而认为那是不正宗的。 对于千年前的文献《搜神记》《列仙传》,研究者都不敢当作神话材料,事实上那是_______的神话。比施瓦布早几百年的明代作家周游的《开辟演义》,要算故事完整、情节跌宕的神话读本了。若以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来比照,《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_______的故事,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神话。
有人怀疑希腊神话的真实性,因为缺少必要的考古发现;( ),如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相关语言文字叙事。因此,中国古代_______的神话也不少,关键是选择哪些来传承传播。且中国神话有不同于希腊神话的独特价值,如大禹治水体现的牺牲精神、开拓精神以及科学意识,是中国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依次在稳重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然而大量的文物遗存表明,中国神话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B. 然而中国神话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C. 然而文物的大量遗存,表明中国神话的存在的确是真实的
D. 然而中国神话是真实存在的,也的确拥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20-21 题。
盲盒让人迷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但是, ① 。盲盒消费浪潮之下,存在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有地方消保委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件不同品牌的玩具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8件有安全隐患,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 ② 。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 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盲盒诱惑大家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刺激非理性重复购买;人们迎合 “ 流行趋势 ” ,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 ;因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被不断刺激,过度消费……盲盒营销的商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更何况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懵懂无知, ③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以“人们”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之与后面一句一起构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是一种律动,需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老舍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
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世界。——雨果
作为这个不平凡世界中的一员,作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的中国青年,以上材
料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川师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教师版)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方面比西方有成就得多,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西方兴起,而没有在中国?”对此,除了有学者就命题本身的客观性、科学性进行研究外,更多的学者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去求解,但都没有深入关注到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直觉体悟式思考等。“天人合一”的思想把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和谐的整体,建构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统一模式。直觉体悟的特点是摒弃逻辑推理,通过意识活动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如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宋明理学讲“求理于吾心”,均是直觉体悟式的思考方式。
这类思维方式在推动中国文明发展方面曾起过非常大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逐渐显露出诸多不适应。
其一,不利于分析和追求精确性的思维方式形成。“天人合一”的思维导致传统中国人在观察世界时,不能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不注重对客体进行精确分析,只是满足于将朴素直观的认识和生产经验进行简单的综合和抽象,获得一种整体性认识。而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坚持实体论以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这使西方人重视探索自然,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恰恰需要分析和追求精确的思维方式,但中国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没有催生出这种追求精确性的精神。
其二,不利于逻辑和实证的思维方式形成。直觉体悟式思考虽然具有突破认识程式化的作用,但这种重直觉、轻论证,不求精确与严密解释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走向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经验性的观察与综合是科学知识形成的重要前提,但经验性知识的综合如果少了严密的逻辑论证,只是靠直觉体悟,不可能达到理论高度且形成科学体系。
如我国在唐朝时期,建筑与工程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力学:我国在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文材料和经验认识,也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天文学。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逻辑路线,不能有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的话语解释权。中国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是在中国特有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它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只是到了近代在有些方面显得不适应,影响了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它否定得一无是处或者认为已经丧失全部意义,更不能定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当时就一定是落后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熊燕华《李约瑟难题新探——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李约瑟提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B.传统中国人在观察外部世界时,着眼于整体性认识,从不注重区分主体和客体。
C.直觉体悟式思考不讲究逻辑和实证,故依靠直觉体悟不能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
D.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有历史必然性,与同期西方文明思维方式各有优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基于科学思维的视角,论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B.文章在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的特质时,注重从文化源头上寻找其形成的原因。
C.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近代自然科学的不适应,论证结构清晰。
D.认为思维方式与文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思维方式影响科技发展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孟子和宋明理学家看来,人可以通过“心”的意识活动,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B.西方人追求精确性的精神传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在思维方式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C.如果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我国古代也能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力学、天文学。
D.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并不只是历史的偶然。
【解析】1.D 2.A 3.C
1.A项,“有的学者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表述不准确,原文指出“有学者就命题本身的客观性、科学性进行研究”,并不等于否定该命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B项,“从不注重区分主体和客体”说法错误,原文是“中国人在观察外部世界时,不能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强调的是“不能”而非“从不注重”。C项,“依靠直觉体悟不能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不恰当,从文中看,“只是靠直觉体悟,不可能达到理论高度且形成科学体系”,并非不能获取有用的科学知识。故选D。
2.A项“文章基于科学思维的视角”说法错误,本文的题目是:《李约瑟难题新探一一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视角》,可见,文章主要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思维方式的视角。故选A。
3.C项“我国古代也能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力学、天文学”说法不准确,由原文可知“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是科学知识达到理论高度且形成科学体系的重要条件,但不能得出“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我国古代就“也能形成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力学、天文学”的结论。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智能绿色增长模式转型,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脱离增长谈绿色,或者脱离绿色谈增长,都是对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误读。
那么,绿色如何与增长兼容?新技术只提供了绿色增长供给侧的可能性,要将其转换为现实,不仅需要来自需求侧的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还需要发展方式观念革命。
智能绿色增长不仅意味者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包括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相应地带来了从材料、能源到产品设计以及生活服务业内容和方式的根本转变。易言之,一方面,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能够为生产方式绿色化提供持续的需求基础,从需求侧倒逼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也能真实有效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能源、材料的消耗。而且,基于清洁能源的技术进步,清洁能源将构成引爆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的关键因素。2010年之后,风能等清洁能源价格急剧下降,从而具备了替换旧能源体系的可能性。
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彰显智能绿色生产的成本优势,还需要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碳锁定,更需要重塑研发方向;而生活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它涉及到无数行为主体的偏好重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只有通过社会—政治范式的重构才能得以实现。社会—政治范式是由一套普遍的、通用的社会—政治观念和政策原则所构成的。从促进智能绿色增长的角度而言,当前的社会—政治范式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仍然主要集中于经济激励,但对社会—政治范式的其他方面重视不足,如多中心社会治理。事实上,大量行为表明,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生活,绿色本身具有很强的利他主义性质,而货币激励基于传统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束、声誉标签等方式。因此,通过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建构,去诱导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远比货币激励等传统激励方式更为有效。
中国的绿色发展近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作为资源较为贫乏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实现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这一目标上还有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要走。2019年能源生产结构中,传统化石燃料中的原煤占比仍高达68.8%,原油占比6.9%,天然气占比5.9%,而水电、核电、风电等占比18.4%。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上,中国面临着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难度和挑战。
(摘编自杨虎涛《智能绿色增长、生活方式与社会—政治范式的重构》)
材料二: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风力发电是解决能源短缺、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有力手段,目前,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前景的发电技术。
任何把自然界的资源和能源转化为人类所需的行为,都会对整个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的方式不同。由于风电场的运行,风力发电改变了正常的自然水汽循环规律,对大气循环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可能会影响到当地气候,而环境的改变也反之影响风能的有效利用。
作为可再生能源。风能减少了应用火力发电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带来的巨大环境效益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相关风电场对气候造成影响的研究尚少,许多实验和模拟都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分析仅仅是“概念性证明”的研究。鉴于目前风能的发展趋势,其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但许多现在看起来小的环境问题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不能够忽略这种现象,相反,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适当的优化,使风能成为一种更为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
(摘编自吴正人、刘维维、王松岭《风力发电对局地气候的潜在影响分析》)
材料三:
为了测度绿色发展的进程和绩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发了绿色经济指标体系,该体系涵盖了环境问题和目标、政策干预以及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3个方面的40个评价指标。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原环保部、中央组织部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官方名义发布的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类指标体系,体现了“十三五”规划明确的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资源利用 能源、用水、用地
环境治理 污染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环境质量 PM2.5、地表水、饮用水、近岸海域、耕地
生态保护 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区、水土流失
增长质量 增长速度、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创新投入
绿色生活 环境设施、绿色出行、绿色产品、城市绿化
(摘编自李林子、李小敏、孙启宏、王佳邓《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研究述评》)
材料四: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也是中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省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费较高的省份之一。2004年,广东省提出建设“绿色广东”,走绿色发展道路的规划。为了更客现地评价广东省绿色发展成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参照国家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广东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选取了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保、环境治理4个领城,对广东省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摘编自万媛媛、毕惠敏、郑重《广东省绿色发展能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绿色增长要转换为现实,需要供给侧的新技术应用,而且需要来自需求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变革。
B. 货币激励无法使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束等方式。
C. 风能利用和环境的改变会相互影响,环境稳定不变,风能才能成为一种更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
D. 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在名称和评价指标上不尽相同,但都关注环境和人类生存的问题。
5.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图表,下列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产业结构是衡量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客观评价2004年以来广东省的经济增长情况,产业结构这一指标必不可少。
B. 经济增长和生态环保可以做到并行不悖,2004年广东省提出走绿色发展道路后,这两个方面的指数呈现正相关态势。
C. 在对广东省绿色发展成效的评价中,资源利用是重要领域之一,虽然其二级指标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只有3个。
D. 治理污染物、污水事关环境治理成效,广东省应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促使环境治理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同步上升。
6.在能源消费方面,如何促成中国经济从传统增长模式向智能绿色增长模式转型?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6分)
【答案】4.D 5B
6.①(生产方式)淘汰高能耗的生产方式,研发推广智能绿色生产。
②(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③(社会—政治范式)改变传统激励方式,建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增强绿色激励的效果。
【解析】4.A选项,“而且需要来自需求侧生活和发展方式的变革”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新技术只提供了绿色增长供给侧的可能性,要将其转换为现实,不仅需要来自需求侧的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还需要发展方式观念革命”可知说的是“发展方式观念革命”不是“发展方式的变革”。
B选项,“货币激励无法使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过于武断,原文为“事实上,大量行为表明,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生活,绿色本身具有很强的利他主义性质,而货币激励基于传统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束、声誉标签等方式”,可知文章讲的是“货币激励基于传统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束、声誉标签等方式”,并没有说“货币激励无法使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
C选项,“环境稳定不变,风能才能成为一种更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鉴于目前风能的发展趋势,其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但许多现在看起来小的环境问题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不能够忽略这种现象,相反,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适当的优化,使风能成为一种更为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可知原文不是说“环境稳定不变,风能才能成为一种更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而是说“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适当的优化,使风能成为一种更为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
5. B“2004年广东省提出走绿色发展道路后,这两个方面的指数呈现正相关态势”说法错误,由表格可知,不同年份相关性不同,并不总是呈现正相关态势,如2006年至2007年就呈现负相关。
6. 【试题分析】由材料一第四段“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彰显智能绿色生产的成本优势,还需要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碳锁定,更需要重塑研发方向”可知生产方式上要淘汰高能耗的生产方式,研发推广智能绿色生产。
由材料一第四段“而生活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一场观念的革命,它涉及到无数行为主体的偏好重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知生活方式上应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由材料一第四段“事实上,大量行为表明,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生活,绿色本身具有很强的利他主义性质,而货币激励基于传统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其绿色激励效果远不如道德约数、声誉标签等方式。因此,通过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建构,去诱导行为主体产生实质性环境行动主义行为,远比货币激励等传统激励方式更为有效”可知社会—政治范式方面,应改变传统激励方式,建构多中心治理模式以增强绿色激励的效果。
(三)文学类文本(本题3个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苦 恼
【俄国】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吧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
“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
“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礼拜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
“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呵呵……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
他来到马厩。
“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朱宪生、高莱国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约纳赶车时,因想念儿子而心不在焉,不但没有得到乘客的同情,反而遭到谩骂甚至被打了一拳,说明了人们的冷漠。
B. 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特别是对话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的心态。
C. 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既有对主人公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详尽刻画,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 《苦恼》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巧妙地采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与马”的神态、处境进行类比,暗示小人物命运像牛马一样,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8.《苦恼》与《祝福》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概括两篇文章中第一次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6分)
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
——《苦恼》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祝福》
有人说“客观的叙述,精简的白描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7.C
8.①《苦恼》中的“雪花”营造了冬季寒冷的氛围(环境本身),为下文“一身雪白”“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作铺垫(情节结构);②《祝福》中的“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以寒冷的“雪花”反衬热闹的“祝福”也可以)(环境本身),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的作用(人物形象),并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情节结构)。、9.①客观的叙述: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对约纳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进行如实的交代,并没有进行评价,从而使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等更多的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创作手法客观;②精简的白描:文章开篇就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对约纳等客时魂不守舍的“一动不动”的静态描写以及开始载客时“抖(摇)缰绳”“眼珠乱转”的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寥寥数笔,就准确展现了约纳内心的苦恼,也为下文诉说其丧子之痛作了铺垫;③热烈的抒情:文章在写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作者以反问发端,直接站出来代替约纳直抒胸臆,直接热烈,深化了对人情冷漠的旧制度的批判的主题。
7.【解析】C选项,“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的描绘”错误,文中对次要人物没有心理描写。
8.【试题分析】《苦恼》中“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了冷酷的背景,衬托主人公姚纳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与凄冷,也为下文他的悲惨生活做了铺垫。《祝福》中以寒冷的“雪花”反衬热闹的“祝福”,“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人物形象上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的作用;情节结构上,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是小说结构更严谨。
9. 【试题分析】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它的视角是比较客观的,将情感隐藏在冷静的、似乎不带感彩的叙述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形成了“客观的叙述”。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创作手法客观。这样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冷漠和麻木,约纳的痛苦无人倾听,无人关注;文中有很多精简的白描,含义深刻。文章开篇就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对约纳等客时魂不守舍的“一动不动”的静态描写以及开始载客时“抖(摇)缰绳”“眼珠乱转”的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寥寥数笔,就准确展现了约纳内心的苦恼,也为下文诉说其丧子之痛作了铺垫;“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文章在写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作者以反问发端,热烈的抒情,直接站出来代替约纳直抒胸臆,直接而热烈,借此揭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深化了对人情冷漠的旧制度的批判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文本一:
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且云:“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汜而越昆仑,易如反掌。但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壅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若服而抚之,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帝大悦,赐帛五百段,日引矩于御坐,亲问西域事。矩盛言:“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裴矩闻西突厥处罗可汗思其母,请遣使招怀之。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文本二: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
西突厥种落散在伊吾,诏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于碛口贮粮,来者赈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大亮上言:“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此乃施虚惠而收实利也。”上从之。甲寅,高昌王文泰入朝。西域诸国咸欲因文泰遣使入贡,上遣文泰之臣厌怛纥干往迎之。魏征谏曰:“今天下初定,前者文泰之来,劳费已甚,今借使十国入贡,其徒旅不减千人。边民荒耗,将不胜其弊。若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则可矣。傥以宾客遇之,非中国之利也。”时厌怛纥干已行,上遽令止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B. 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C. 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D. 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四夷,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西突厥、吐谷浑都属西戎。
B. 乙丑,文中指的是采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而成的纪月历法。
C. 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保护皇帝,贞观时的宿卫机构被视为天子禁军。
D. 宾客,贵族的门客、策士,也作客人的总称,文中指客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隋炀帝致力于经略西域,究其原因,既有对西域珍宝的喜好,也有对秦皇汉武伟大功绩的仰慕。
B. 突厥灭亡后,多数朝臣认为应将投降的十万户人分散内迁,授之耕织,进而使塞北空旷无人,但温彦博并不赞同。
C. 唐太宗设西北道安抚大使管辖伊吾地区,在碛口存放粮食,赈济来到此地的西突厥部族,使者四处招抚,往来不绝。
D. 高昌王文泰入朝,西域各国都想跟着文泰派使节入朝进献贡品,唐太宗便派朝中大臣前往迎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
②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
【答案】10.B 11.B 12D、
①如今(羌胡)一起经由商人秘密送来诚恳的书信,伸长脖子仰起头(翘首盼望),希望成为隋朝的臣民。
②将突厥人迁徙到兖、豫之间,则违背其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的办法。
【解析】1. 【参考答案】B句意为:伊吾地区,多是沙漠,当地人有的自立为首领,要求归附大唐,不妨加以笼络控制,让他们居住在塞外,为我大唐屏障。“自立”的宾语为“君长”,所以应在“长”后面断开,排除AD。“求”的宾语为“称臣内属者”,所以应在“者”后面断开,排除C。
2. B选项,“纪月历法”错误。文中“乙丑”纪日。
3. D选项,“唐太宗便派朝中大臣”错误。由原文“西域诸国咸欲因文秦遣使入贡,上遣文泰之臣厌怛纥干往迎之”可知,应是“唐太宗派遣文泰之臣前往迎接”。
4.重点字词:①“因”,经由;“诚款”,诚恳的书信;“臣妾”,臣民。②“乖违”,违背;“非……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办法。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西域诸多胡人都到张掖做买卖,炀帝派吏部侍郎裴矩掌管这件事。裴矩知道隋炀帝喜好远征,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共四十四国,入朝奏报给炀帝。裴矩还说:“凭借着国家的威德,将士的骁勇,渡过汜水,翻越昆仑山,易如反掌。但是突厥、吐谷浑分别统辖着羌人、胡人的国家,因为他们的阻挡和抑制,所以西域之国不能来朝贡。如今(羌、胡)一起经由商人秘密送来诚恳的书信,伸长脖子仰起头(翘首盼望),希望成为隋朝的臣民。倘若降服他们,并加以安抚,就不必动用干戈,也能让诸蕃国从属于我们,这样以后,吐谷浑、突厥就可以灭掉了。”炀帝大为高兴,赐帛五百段,每日让裴矩到御坐旁,亲自询问西域的情况。裴矩夸张地说:“西域有很多珍宝,吐谷浑容易被吞并。”炀帝于是感慨地仰慕秦皇、汉武的功绩,诚心要开通西域。将筹划处理四夷的事务都委托给了裴矩。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又派裴矩到张掖,招引西域各国的胡人,给他们利益,劝告他们入朝。裴矩听说西突厥的处罗可汗思念他的母亲,请求炀帝派遣使者去招抚处罗可汗。三月,乙丑,隋炀帝到达五原,就此出塞巡视长城。
文本二:
突厥灭亡后,投降唐朝的还有十万户,太宗下诏让郡臣商议如何处置。大臣们都说:“北方狄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祸患,现在很幸运他们已经败亡,应当全部迁徙到河南兖、豫之间,让他们的种族部落分别散居在不同的州县,教他们耕种织布,将他们转为农民,使塞北地区永远空旷无人。”温彦博认为:“将突厥人迁徙到兖、豫之间,则违背其本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的办法。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教他们生产生活,教他们仁义礼教,几年之后,全都变成我大唐民众。选择他们中间的部落首领,使其入朝充任宿卫官兵,畏惧皇威留恋皇恩,有什么后患呢!”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计谋。
西突厥部族散居在大漠外的伊吾地区,太宗下诏任命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在碛口存贮粮食,凡来此地均予赈给,又让使者四处招抚,道路相望,远近不绝。李大亮上书言道:“伊吾地区,多是沙漠,当地人有的自立为首领,要求归附大唐,不妨加以笼络控制,让他们居住在塞外,为我大唐屏障,这才是施以小惠而坐收实际利益的办法。”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甲寅(二十四日),高昌王麴文泰来到朝中。西域各国都想趁此机会跟着文泰派使节进朝贡品,太宗派文泰手下的大臣厌怛纥干前往迎接。魏征劝谏道:“如今天下刚刚平定,先前文泰来朝时,已耗费很多,如今假使有十国来进贡,则随从不少于一千人。边区民众耗费过大,将难以承担。如果允许他们商人间相互往来,与边区百姓互市贸易,这还可以,如以宾客接待,对我大唐没有好处。”当时厌怛纥干已经出发,太宗急令人阻止。
(二)古诗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自贺
陆游
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
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
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
【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九秩:九十岁。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侂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
B.“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
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
D.“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
15.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B
15.①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人回归乡村之后,对自己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
②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
③高兴、期盼之情。尾联写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高兴不已,期待能够收复失地,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意思对即可)
【解析】14.B.“失落叹惋之情”错。“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表明诗人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
15.(1)首联后句是说诗人晚年回归乡村田居的境况,“归耕犹是太平民”意思是诗人回到家后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做一个太平自在的农民,表达诗人对自己晚年过着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的满意、满足。(2)颔联,“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意为任职期间,和志趣相同的高官在一起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颈联,“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意为,诗人说自己也曾经不是平凡的官吏,但是现在却已经是归耕田园的旧人了。“非俗吏”与“是陈人”,今昔对照,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中间这两联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3)尾联,“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写诗人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又可以看到北伐成功后,朝廷迎来自己的兴盛。尾联表达了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期待能够收复失地的高兴、期盼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3个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散文中不乏写水的出色文字,如《三峡》中的“____________”、《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不见“水”字,却又给人水意充盈的感觉,并达到一种空明的境界。
(2)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让我们领略到古蜀文明的无穷魅力。早在唐朝,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提到了久远而神秘的古蜀国。
(3)古诗词中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能使创作达到言简意丰、含蓄凝练的艺术效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回清倒影 皆若空游无所依(2)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示例一: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示例二: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示例三: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示例四: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示例五: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示例六:东西植松柏 左右种梧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神话是_______,而希腊神话是长篇大论。这不免让人觉得中国神话低人一等,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多数人看到的希腊神话,是十九世纪德国诗人施瓦布的改写创作本,很难说是其本来面目。 而两千年前的故事,对于中国的神话研究者都不以为意,反而认为那是不正宗的。 对于千年前的文献《搜神记》《列仙传》,研究者都不敢当作神话材料,事实上那是_______的神话。比施瓦布早几百年的明代作家周游的《开辟演义》,要算故事完整、情节跌宕的神话读本了。若以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来比照,《西游记》《封神演义》那样_______的故事,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神话。
有人怀疑希腊神话的真实性,因为缺少必要的考古发现;( ),如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相关语言文字叙事。因此,中国古代_______的神话也不少,关键是选择哪些来传承传播。且中国神话有不同于希腊神话的独特价值,如大禹治水体现的牺牲精神、开拓精神以及科学意识,是中国精神的象征,也是世界级文化遗产。
依次在稳重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然而大量的文物遗存表明,中国神话也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B. 然而中国神话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C. 然而文物的大量遗存,表明中国神话的存在的确是真实的
D. 然而中国神话是真实存在的,也的确拥有大量的文物遗存
【答案】
17.片言只语 货真价实 波澜壮阔 鸿篇巨制
【解析】
片言只语:指简短零星的几句话或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断简残篇: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字或资料。与后文“长篇大论”形成对比。
货真价实: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真材实料:真正的好材料,绝不搀假。语境指《搜神记》《列仙传》是实在的神话。
波澜壮阔:形容江河湖海等水势辽阔,比喻声势浩大,规模宏伟;语境形容故事内容
鸿篇巨制:指文章规模宏大;语境指中国古代神话规模宏大。
18 而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都不以为意,甚至认为那是不正宗的。
【解析】原文主客颠倒,应为“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对于“两千年前的故事”;“不以为意”和“认为不正宗”是递进关系而非相反关系,所以当用“甚至”而不是“反而”。
B分号前的陈述对象是“希腊神话”,与之对应分号后陈述对象当为“中国神话”;对应前文,分号后的两个分句也应是因果关系而非并列关系。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20-21 题。
盲盒让人迷恋,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惊喜。但是, ① 。盲盒消费浪潮之下,存在虚假宣传、到手商品与宣传不符、消费纠纷难以解决等问题。有地方消保委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10件不同品牌的玩具盲盒产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中8件有安全隐患,存在造成儿童呼吸道堵塞进而导致窒息的风险,真可谓怀着“拆开有惊喜”的期待, ② 。盲盒营销击中了猎奇心态、攀比心理等人之“软肋”。 不可预见性让人感觉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盲盒诱惑大家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刺激非理性重复购买;人们迎合 “ 流行趋势 ” ,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 ;因商家故意降低产品抽中概率,被不断刺激,过度消费……盲盒营销的商品,很多时候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连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基于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作出理智消费选择,更何况未成年人涉世未深、懵懂无知, ③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以“人们”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之与后面一句一起构成排比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20.①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②收获的是难以预见的惊恐;③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人们因盲盒的不可预见性感到新鲜刺激,想要满足好奇心;因拿到隐藏款、集齐全系列的诱惑,非理性重复购买;因迎合“流行趋势”,跟风购买,不由得深陷其中。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要筛选出关键的信息要点,再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概括,注意字数限制。①空作为总起句,前有表转折的“但是”,后为“盲盒消费”的多种问题,故答案为:不能无视盲盒营销的副作用;②空前面主要讲述盲盒中存在的风险,且有“真可谓”一词所以②为总括句,故答案为:收获的是难以预见的惊恐;③句中成年人无法做出理智消费,以此类推,故答案为:根本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
21. 本题考查学生改写能力,排比句要求句式结构、用词词性一致等,且本题有明确的的因果关系,所以可以以“因……(原因),……(结果)”的句式。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是一种律动,需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老舍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
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世界。——雨果
作为这个不平凡世界中的一员,作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下的中国青年,以上材
料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