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 (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
(摘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材料二:
中华文明起源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实证了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源泉。如何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的广泛影响力?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的故事?对于这些问题,可以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进行探究和解答。比较研究的视角古已有之。中国历代史家都重视记载外来信息,并且随着中国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于外来信息的描述越来越精确,也越来越丰富,文明比较研究逐渐展开。在西方史学传统中,比较视角也广泛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文献记录、史学著作中。历史上,各种文明不断交流、互鉴和融合,留下了丰富的文字、图像记录,也体现在世界各地的考古遗址和遗存中。
在中国史学界,当世界史正式成为史学门类的一个学科时,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学者就已经在不同领域开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研究。比如,史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五朵金花”讨论中,就有比较研究视角的切入。近年来,中国古史研究者也注重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和国家发展进程的比较研究,如对东西方器物和技术的交流研究等,这类研究在资料选择、议题视角、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极大拓展了文明比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古代文明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料来源学术性不足,综合性研究著作中的资料和证据大多为二手资料、三手资料,有些论据来自学术普及读物。再如,术语翻译来源不准确,直接导致术语使用不当,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注意并加以解决。
我们要深入开展古代文明比较研究。一方面,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对等性。中国史前时期的比较对象应该是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的史前时代,不一定拘泥于年代的绝对一致,但是发展阶段应当大致相当,如希腊古典时代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演进形态的比较。另一方面,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比如,研究对象要包括世界主要古代文明,如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等早期文明起源区域的原生文明,也要包括古代希腊、古代罗马等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次生文明,以及古代非洲、古代美洲等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明,还应包括受核心文明影响的周边区域次生文明,如古代西亚文明圈、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圈、中华文明圈等。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比较研究,明确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此外,还要注重突出重点。比如,应侧重对文明的起源、结构、模式、发展和变迁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对文明的传承、交流、互鉴与断裂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文明的制度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摘编自刘健《从比较视角深化古代文明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需要考虑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并做深入综合分析。
B.不同国家文明固然不同,但它们的隔阂、冲突在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中是可以超越,并达成文明共存的。
C.虽然最初我国史家记载的外来信息不精确且数量少,无法进行文明比较研究,但后来这一状况已发生改变。
D.在对古代文明进行比较研究时,研究对象可以是包括世界早期文明起源区域的原生文明在内的不同层次的文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只要能够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就能够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在以史育人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B.对中华文明溯源,可以为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进而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文明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和人文底蕴。
C.虽然我们目前对古代文明的研究有了巨大成就,但如果不能解决资料来源的权威性、术语的正确使用等问题,研究的进程就会受到阻碍。
D.我们既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又要注意比较对象的对等性,还要注重突出研究的重点,才称得上深入开展古代文明比较研究。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研究团队根据良渚、陶寺等都邑性遗址实际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冲破了西方判断文明的“三要素”桎梏,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B.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我们提出的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及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世界公认。
C.随着秦早期陵墓、祭祀、水利、养马、造船等考古发现的披露,战国时期先民的多彩生活画卷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对揭示秦国崛起原因、廓清历史迷雾作用巨大。
D.在考古发掘刘贺墓时,各路媒体通过图文、视频、小程序等进行爆炸式传播,使公众对刘贺墓的考古发掘过程给予持续性关注。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启动,20年来,研究团队对我国古代文明实施重点发掘和考古调查,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探知北方史前先民们发明的粟作农耕技术,在距今6500年后陆续向南传播,经中国福建、台湾传播到东南亚;又如通过DNA检测等技术得知,距今5000~4500年,原产于西亚的小麦、黄牛、绵羊和冶金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大约在4300年前被中原地区吸收,成为中原文明的组成部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央视《寻古中国》栏目将推出一期“连类比物,溯源中华古代文明”专题片,从东西古代文明的比较中透视中华古代文明,请结合材料写出专题片的导语,以向观众明确比较的原因和目的,要求语言简明生动,不超过90个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非攻
鲁迅
文本一: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啊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墨子·公输》结尾: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注】:在收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旧版)课文时,本段因与前文主旨不合而被删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墨子的徒弟曹公子以及管黔敖,他们都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C.“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有人评价“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非攻》中是如何塑造“墨子”形象的。
9.文本二《墨子·公输》在教材中被删去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做了保留,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①,以窥周室。”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②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③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又一人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宜阳拔,则公之功多矣。是樗里疾、公孙衍无事也,秦众尽怨之深矣。”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注】①三川:韩国一地名 ②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③公仲侈:韩国相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拱手胸前先拜,后叩头至地,多用于朋友之间。
B.息壤,传说中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也是秦国的地名。文中指后者。
C.尉,古代官职名,一般指武官,掌管军事的叫“军尉”,管刑狱的叫“廷尉”。
D.“是无伐之日已”的“伐”指立功。与《老子》中的“自伐者无功”的“伐”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仪帮助秦惠王攻取巴、蜀、河西、上庸等地之后,天下的人都称赞张仪,认为这是张仪的功劳,与先王没关系。
B.宜阳是韩国重镇。甘茂历时五个月未攻下,准备停战;左成分析甘茂面临的形势,并阐明了攻与不攻的利害关系。
C.樗里疾和公孙衍是秦国的亲韩派,甘茂早就料到他们会阻挠攻韩,在甘茂进攻宜阳受挫之时他们果然从中作梗。
D.甘茂攻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士兵不前进。他在下属军官的提醒下,拿出自己的钱来激励士兵,最终获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14.为了坚定秦王对他的信任,甘茂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田家词
元稹
牛靿吒吒①,田确确②。
旱块敲牛蹄趵趵③,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④,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⑤,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攸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劚。
姑舂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⑥官军粮不足。
【注】①吒吒:拟声词,形容喘气声。②确确:形容土块坚硬、贫瘠。③趵趵:牛蹄声。④簇簇:众多丛集的样子。⑤海服:沿海地区,也指边疆。⑥遣:让,使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一开篇就用两个短句状形写声,表现出农民在田里耕地劳作的艰辛不易。
B.战乱频繁,官兵不仅要农民缴粮、辛苦运粮,有时甚至会宰杀食用驱车之牛。
C.与《观刈麦》一样,本诗也有部分句子借写妇女来表现举家艰辛,生活不易。
D.最后三句表示即便累死也会让下一代继续提供军粮,突出百姓对朝廷的忠诚。
16.诗歌五六句中的叠词“簇簇”“月月”“辘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3)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干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文文字运用Ⅰ(本题共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博物馆的力量是巨大的。博物馆是国家或城市的地标,是国家的文化名片,也是国家的形象窗口。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世界上的很多城市,都在尽其所能建造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而且是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由此,人们可以看到博物馆的力量① 。
博物馆在展现国家和城市文化的同时,也叙述了文化的深厚传统和绵延发展。这是一个历史积累和延续的过程,是文明累积的② 。所以,博物馆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有着特定历史意蕴的“物”,而且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博物馆是一个社会高度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对于博物馆的支持以及公众对于博物馆的依赖,都显现出了博物馆独特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一个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社会的刚需。显然,有了公众就有了博物馆连接社会的基础。可以想象的是,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博物馆可能只是文物的库房;没有公众的博物馆,博物馆只是城市中的一处建筑。无疑,③ 就失去了博物馆的力量。
从三百多年的博物馆发展史来考察,只有国家的强大,才有博物馆的强大;只有城市的强盛,才有博物馆的发达;只有公众的依赖,才有博物馆的发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文文字运用Ⅱ(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渐有春雷,天上的春雷①________________。其实,动物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大地回春,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才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②________________,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③________________,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瑞珺导演作品《隐入尘烟》以甘肃花墙子村为原型,讲述了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农村夫妇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的故事,是完成度极高的乡土电影。电影已经上映,受到了一致好评,该电影也是2022年度截至目前豆瓣最高分的华语院线电影,同时也入围了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部分电影爱好者认为,“优质的‘苦难内容’确实打动人,确实能引人思考”“苦难的力量远远超过喜剧的浅薄”“苦难是中国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沉浸在自己制造的美梦之中”。但网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打造出了苦、丑、穷的不存在的中国的形象”“电影伪造苦难的中国故事,无耻谄媚西方”“贩卖中国人的苦难,好让导演得奖”。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如何看待这样的中国故事?又该如何书写中国故事呢?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A
3.D
4.①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推动了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②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为了探求和追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为了再现人们“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考古探源历程,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比东西古代文明,从而以影像之魅力,展中华文明之精神。
6.A
7.C
8.①肖像描写。通过描摹墨子的草鞋、旧衣破衫、旧包袱等装扮,及脚上起茧起泡,像老牌乞丐等情态,写出墨子艰苦朴素、不辞劳苦、为民请命的形象;
②侧面描写(或反面衬托)。以公输盘狡诈、心怀不义以及各种借口,侧面衬托出墨子执着于仁义的形象。
③细节描写。以墨子鞋底磨成大窟窿,脚上起茧等细节描写写出他为宋不辞劳苦的形象。
9.①结构上,结尾写为宋国奔波的墨子归来时,却在宋遭遇搜身、被募捐、避雨不得以致鼻塞的尴尬经历,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②人物形象塑造上,使墨子不计名利、为民请命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③主题表现上,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真正的英雄默默无闻甚至被人误解的无奈,深刻揭示了“真正的英雄是孤独的”这一主旨。
④艺术效果上,在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引人深思,余味悠长。
10.B
11.A
12.A
13.(1)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我要以进攻宜阳为诱饵,来讨好武王。”
(2)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
14.①举乐羊和曾参的事例强调君王对臣子信任的重要性。②与秦王订立盟约。③甘茂久攻未胜,樗里疾和公孙衍进谗言,武王起疑心,甘茂让武王坚定信心,为获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进攻三川,取周王而代之。”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南阳的财力物力一直聚集在那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面临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我曾听说,张仪兼并了西部巴、蜀的地盘,夺取了北边西河之外的土地,攻占了南面的上庸,然而大家没有因为这一点赞杨张仪,而是称颂先王的贤德。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功劳,文侯拿出一箱群臣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跪拜两次后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主君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公孙衍他们都是韩国的近亲,倚仗和韩国的关系来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大王岂不落个欺魏之名,而我又要受韩相国公仲侈的怨恨吗?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镇定自若地织着布。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的母亲仍然神态镇定地织布。过了一会儿,又一个人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害怕,扔掉梭子翻墙跑了。曾参这样贤德的人,以及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猜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产生了疑惑,也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
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秦兵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侈结怨,如果宜阳攻不下,不能建立战功,您就会走投无路了。攻下了宜阳,那就建立了大功。樗里疾、公孙二人即使是攻击您,也无济于事,并且秦国民众就会对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深恶痛绝。”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大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几乎就要听信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进行警告,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这时武王才又坚定信心,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
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不前进。秦国右将军的属官军尉说:“您如果不严明赏罚,论功行赏,以鼓舞士气,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我要以进攻宜阳为诱饵,来讨好武王。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侈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墓!”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添补公家的偿金。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下了。
15.D
16.①“簇簇”,写出兵器丛集,象征战事的频繁。“月月”“辘辘”,象征着农民运输军粮的频繁。②与上文“吒吒、确确、趵趵”等叠词形成呼应,更突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频繁战事的控诉。③韵律上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
17.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18.①今非昔比 ②薪火相传 ③门可罗雀
19.博物馆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社会对于博物馆的支持以及公众对于博物馆的依赖,都显现出了博物馆独特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0.①运用排比手法,从不同角度说明博物馆对于国家或城市的重要作用;句子简短整齐,且都是判断句式,节奏明快,语势充沛,语意肯定,具有不容置疑的强大力量。②运用比喻手法,将“博物馆”比喻为“国家的文化名片”“国家的形象窗口”,形象地说明了博物馆对国家文化的介绍、宣传和交流作用及对国家形象的展示作用。
21.①惊醒蛰居的动物 ②春雷始鸣的时间不一 ③应适时追肥
22.①惊蛰时动物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
②“惊蛰始雷”的说法并不能适合全国(或: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③惊蛰时不能忽视给庄稼施肥、灌溉。
23.立意:
1.书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中国故事。
2.书写中国故事,重点应在爱与关怀。
3.苦难只是背景,不懈奋斗的生命力才是中国故事主旋律。